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骆广义 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3-956,共4页
目的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 目的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使用药物组合的不同分别将3组分为两个亚组: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将158例术后发生LDVT的患者亦分为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结果药物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好,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两个亚组间比较,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临床疗效均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158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药物对急性期LDVT患者治疗效果最好,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于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观测下使用常规剂量溶栓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自由词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动脉溶栓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周俊山 徐梦怡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7期352-357,共6页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目的评价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溶栓组31例,静脉溶栓组12例。动脉溶栓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经DSA证实为颅内血管闭塞,并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尿激酶总量<75万U);静脉溶栓组患者于发病3 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溶栓治疗(0.9 mg/kg)。观察两组的血管再通情况,于治疗后14d、90d及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hel指数等情况。结果①动脉溶栓后,21例(67.74%)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术后14d的NIHSS评分(12±7)低于术前评分(15±4),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1。②动脉溶栓后18例完全再通、7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动脉溶栓术后90 d疗效比较,完全再通组优于未通组;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完全再通组优于未通组,部分再通组优于未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OCSP)分型患者经动脉溶栓后,术后14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的NIHSS评分,术后90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的和溶栓后14d的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动脉溶栓组的脑出血发生率、溶栓后14 d和90 d的NIHSS评分与发病3 h内静脉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问窗内动脉溶栓治疗能够明显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在发病6 h后动脉溶栓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预后均与静脉溶栓组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治疗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注射 动脉内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物 注射 静脉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周佾龙 杨韶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7-300,共4页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62例AMI患者按溶栓治疗后有无血管再通分为再通组(n... 目的:观察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影响。方法:62例AMI患者按溶栓治疗后有无血管再通分为再通组(n=38)和未通组(n=24),并选择同期未行溶栓治疗的20例AMI患者做对照组。起病后1~2周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反应HRT的指标震荡起始(turbulence onset,TO)及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及HRV相关指标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NN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of sussessive differences,RMSSD)及全部NN间期中,相邻的NN间期之差大于50 ms的心搏数除以总的NN间期个数、乘以100(PNN50)。结果:再通组TO值低于未通组及对照组[(-1.54±2.03)%vs.(0.15±2.51)%,(0.21±1.94)%,q=3.71,P=0.006],而TS、SDNN、RMSSD及PNN50均高于未通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89±2.14)ms/RR vs.(2.46±1.90)ms/RR,(2.55±2.38)ms/RR,q=3.64,P=0.008;(118.62±27.13)ms vs.(82.56±30.47)ms,(85.62±27.79)ms,q=4.27,P=0.002;(27.23±9.72)ms vs.(17.03±8.47)ms,(16.72±8.68)ms,q=3.95,P=0.005;(8.64±2.36)%vs.(3.14±1.87)%,(2.96±1.70)%,q=4.73,P=0.001];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与TO值负相关(rs=-0.257,P=0.001),而与TS、SDNN、RMSSD、PNN50正相关(rs分别为0.490、0.273、0.466、0.392,P=0.000)。结论:溶栓治疗成功能改善AMI患者HRT指标并提高HRV,改善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可能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溶解治疗 自主神经系统 心率震荡 心率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溶栓时间窗内、窗外溶栓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唐维菊 董为伟 +8 位作者 谢鹏 程鹏飞 白顺杰 任怡斐 王宫 陈秀英 崔春 庄羽翔 黄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启动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保护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溶栓时间窗的影响,探讨PPARγ介导炎性机制在FNS对溶栓预后影响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FNS组和... 目的探讨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启动中枢神经系统内源性神经保护对大鼠局灶脑缺血溶栓时间窗的影响,探讨PPARγ介导炎性机制在FNS对溶栓预后影响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FNS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FNS组预先给予电刺激小脑顶核1 h,电刺激完成后即刻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对照组不予电刺激小脑顶核,仅制备MCAO模型。分别于栓塞后1、3、6、9、12、15 h溶栓;溶栓后72 h予以神经功能评分后处死大鼠,断头取脑,梗死边缘半暗带组织行Western blot和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PPARγ表达水平,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结果FNS组能改善神经功能评分,PPARγ表达水平随溶栓再灌注时间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表达高峰可能在梗死后9 h前后,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结果均提示3、6、9、15 h FNS组与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 h和15 h FNS组脑梗死边缘区MPO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S对脑梗死大鼠有保护作用,并可适当延长大鼠局灶脑缺血溶栓时间窗,该作用可能与PPARγ介导的炎性调控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核 电刺激 脑缺血 时间窗 血栓溶解治疗 PPARγ 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讯
5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35-335,共1页
关键词 会讯 血栓溶解治疗 脑功能检查 学习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