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取栓器血栓模型的机械特性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罗中华 宦怡 +3 位作者 贺洪德 孙立军 张学昕 张文龙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7-321,共5页
目的比较用于评估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取栓器械的血栓模型。为介入机械取栓器械的研制、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的血栓模型。方法复制Kan及Gralla的可透X线血栓模型,自制聚氯乙烯管内自发凝固成型可透X-线红色血栓模型(spontaneous non... 目的比较用于评估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介入取栓器械的血栓模型。为介入机械取栓器械的研制、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的血栓模型。方法复制Kan及Gralla的可透X线血栓模型,自制聚氯乙烯管内自发凝固成型可透X-线红色血栓模型(spontaneous non-radiopaque tube red clots,SNTR)及聚氯乙烯管内自发凝成型可透X-线的白色血栓模型(spontaneous non-radiopaque tube white clots,SNTW)。用弹性实验,拉伸实验评价比较血栓模型的机械力学性能。用HE染色评价血栓模型的组织结构。结果制备出SNSW(Kan模型)、TNTR(Gralla模型)、SNTR及SNTW 4种机械特性完全不同的可透X-线血栓模型,在24 h及1和2周的弹性实验(度)结果分别为SNSW:5.00±4.47,4.16±3.76,5.83±6.64;TNTR:19.33±6.05,16.66±4.08,19.16±9.70;SNTR:10.00±7.07,7.50±6.89,13.33±4.08;SNTW:87.5±2.73,81.66±6.83,88.33±4.08。拉伸实验(cm)的结果分别为SNSW:4.43±0.38,4.67±0.29,4.60±0.31;TNTR:3.79±0.13,3.91±0.11,3.91±0.16;SNTR:3.25±0.15,3.46±0.10,3.33±0.27;SNTW:4.22±0.18,4.40±0.32,4.11±0.15。结论 SNSW,TNTR,SNTR及SNTW为4种机械性能不同的血栓模型,根据研究目的及器械的取栓原理从4种血栓模型中选用或联合其中几种评估介入取栓器械的效能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介入治疗 机械取栓器械 血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动物血栓模型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1
2
作者 宋爱利 董小黎 +1 位作者 李良 陈瑞芬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59-359,共1页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动物血栓模型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软脑膜微血栓模型的建立及抗血栓药物的实验观察
3
作者 黄伟雄 唐克旸 张叔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69-173,共5页
以建立一个筛选抗血栓药物的体内微血栓模型为主要目的,本实验采用显微操作仪和微量注射技术,将二磷酸腺苷(ADP)溶液(1×10^(-2)M,5×10^(-2)M)微量注射到大鼠软脑膜微血管表面,在微血管中定位、定量诱发出白色的血小板性附壁... 以建立一个筛选抗血栓药物的体内微血栓模型为主要目的,本实验采用显微操作仪和微量注射技术,将二磷酸腺苷(ADP)溶液(1×10^(-2)M,5×10^(-2)M)微量注射到大鼠软脑膜微血管表面,在微血管中定位、定量诱发出白色的血小板性附壁血栓。通过对血栓形成过程的定量分析,观察几种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阿斯匹林、654-2、川芎嗪)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损伤血管壁的条件下,单纯ADP(2μl/次)对微静脉的血栓诱发率达85%,病理切片结果发现血栓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三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抗血栓作用。以上结果提示该微血栓模型在研究抗血栓药物及血栓形成机制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腺苷二磷酸 血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血栓模型的建立与冠心宁片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木兰 潘永明 +4 位作者 金敏 徐孝平 王德军 马全鑫 陈民利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2-438,共7页
目的采用3种诱导剂分别建立斑马鱼血栓模型,观察冠心宁片的抗血栓作用。方法分别采用1.5μmol/L苯肼、80μmol/L花生四烯酸和5 mg/L普纳替尼建立活体斑马鱼血栓模型,并用冠心宁片、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等药物干预,观察尾静脉血栓形成情况... 目的采用3种诱导剂分别建立斑马鱼血栓模型,观察冠心宁片的抗血栓作用。方法分别采用1.5μmol/L苯肼、80μmol/L花生四烯酸和5 mg/L普纳替尼建立活体斑马鱼血栓模型,并用冠心宁片、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等药物干预,观察尾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并用邻联茴香胺染色法对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进行定量分析,计算预防血栓药效。结果苯肼、花生四烯酸和普纳替尼诱导后斑马鱼尾静脉血栓明显增加和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显著降低(P<0.001),同时冠心宁片均能显著对抗这三种模型的血栓形成,其心脏红细胞染色强度和预防血栓药效均明显增加(P<0.001),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IC50分别为44.32、138.5和459.5 mg/L。结论苯肼、花生四烯酸和普纳替尼均能建立不同形成机理的斑马鱼血栓模型,而冠心宁片具有明显的抗血栓作用,且其抗血栓机制存在多靶点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宁片 血栓模型 斑马鱼 抗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Cl_3损伤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阳 闫荣 +2 位作者 崔庆亚 田璟鸾 戴克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04-1508,共5页
目的:探讨FeCl_3损伤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下腔静脉获取C57Bl/6小鼠全血,用Calcein-AM标记洗涤血小板,将荧光标记的血小板输入受体鼠眼球后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实验分为回输血小板数1×10~7、1&... 目的:探讨FeCl_3损伤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下腔静脉获取C57Bl/6小鼠全血,用Calcein-AM标记洗涤血小板,将荧光标记的血小板输入受体鼠眼球后静脉窦,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实验分为回输血小板数1×10~7、1×10~8和2×10~8 3组;小鼠的周龄分为3-6、6-10和>10周3组;FeCl_3浓度分为6%、12%、24%、48%4个组。血管堵塞时间在10-20 min内,且栓子形成后15 s不脱落即为此模型建立成功。观察回输血小板的数量、小鼠的周龄、FeCl_3的浓度、滤纸片的大小等因素对建立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影响。结果:3-6周龄雄鼠血管堵塞时间为16 min,时间相比6-10周的(25 min)短(P<0.05),>10周(38 min)短(P<0.01);1×10~8和2×10~8的回输血小板数血管堵塞时间约15-18min,时间相比1×10~7(30 min)的短;6%和12%的FeCl_3的血管堵塞时间在15-20 min之间,但是24%和48%的FeCl_3一般在10 min以内就会出现血管堵塞现象。结论:FeCl_3损伤的小鼠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的成功建立受很多因素影响。3-6周龄C57Bl/6雄鼠、回输血小板数(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FECL3 肠系膜小动脉血栓模型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及其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2
6
作者 陈铁军 陈瑞芬 +2 位作者 常松 吴志敏 李楠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1年第1期23-26,共4页
根根据 Virchow 血栓形成原理,以家兔股动脉血管(直径1mm)制作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并在模型术后1~6d 测量血栓体积,行股动脉造影、血小板计数检查及光镜下血栓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血栓体积在模型术后第4d 最大,同时末梢血小板计数值也最... 根根据 Virchow 血栓形成原理,以家兔股动脉血管(直径1mm)制作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并在模型术后1~6d 测量血栓体积,行股动脉造影、血小板计数检查及光镜下血栓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血栓体积在模型术后第4d 最大,同时末梢血小板计数值也最高,以后随着血栓的明显机化,血栓体积趋于减小;血小板数值也相应减少至正常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血栓形成 血栓模型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内血栓形成数理模型的敏感性分析研究
7
作者 王燕 乔永辉 罗坤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57-257,共1页
目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支架植入的方式进行治疗,且采用假腔血栓化程度作为评估支架植入疗效的主要参数指标。目前,已有学者搭建基于血流动力学的血栓模型对夹层假腔内血栓形成进行模拟。方法以圆管... 目的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疾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支架植入的方式进行治疗,且采用假腔血栓化程度作为评估支架植入疗效的主要参数指标。目前,已有学者搭建基于血流动力学的血栓模型对夹层假腔内血栓形成进行模拟。方法以圆管后台阶模型为研究对象,针对凝血剂变量边界条件,采用不同血流动力学判断变量及判断阈值开展数值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流动力学 支架植入 血栓模型 心血管疾病 假腔 血栓形成 数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通过PI3K/Akt/CREB信号通路改善血栓栓塞脑卒中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8
作者 董佳豪 刘明睿 +4 位作者 袁铖 吴昊 高子涵 刘慧 刘应蛟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2-460,共9页
目的:基于PI3K/Akt/CREB信号通路探讨腺苷对血栓栓塞型卒中(T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S组、腺苷(TS+Ade)组和腺苷+Akt抑制剂(TS+Ade+MK-2206)组,采用自体血栓血管内形成法... 目的:基于PI3K/Akt/CREB信号通路探讨腺苷对血栓栓塞型卒中(TS)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TS组、腺苷(TS+Ade)组和腺苷+Akt抑制剂(TS+Ade+MK-2206)组,采用自体血栓血管内形成法制备大鼠TS模型。Morris水迷宫(MWM)观察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测定海马CA1区谷氨酸转运体1(GLT-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测定PI3K、p-PI3K、Akt、p-Akt、CREB和p-CREB的蛋白表达。结果:腺苷能够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不规则且呈空泡状,核仁固缩等现象;免疫荧光结果显示GLT-1与GFAP存在共定位,腺苷能够显著增强GFAP和GLT-1的荧光强度;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腺苷能增强p-PI3K、p-Akt和p-CREB蛋白表达,使用Akt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I3K、Akt和CREB的磷酸化。结论:腺苷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CREB信号通路,提高星形胶质细胞GLT-1的表达,增加谷氨酸的清除,从而降低兴奋性毒性,达到提高识别记忆功能,而这一作用被Akt抑制剂部分阻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PI3K/Akt/CREB通路 血栓栓塞型卒中模型 谷氨酸转运体1 学习记忆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东生 陈方平 +4 位作者 唐发清 冯俊涛 贺石林 黄细莲 肖长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19-925,共7页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作用。方法:家兔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改良挂线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共7组,灌胃相应的药液8 d,于末次灌胃2 h... 目的:观察大黄虫丸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作用。方法:家兔65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改良挂线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共7组,灌胃相应的药液8 d,于末次灌胃2 h后处死家兔,取动脉血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家兔颈动脉血管组织病理学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浆中1,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D-fructose-1,6-diphosphate trisodium salt octahydrate,FDP)、D-二聚体(D-dimer)、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等含量的变化。结果:改良挂线模型组血管内充满血栓,血管内弹力膜损伤严重;大黄虫丸低剂量组管腔内丝线周围有血栓形成,但有部分软化、溶解、吸收;大黄虫丸高剂量组管腔内血栓较少,大部分已被吸收,血管内膜清晰完好。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改良挂线模型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除血栓湿重外(P<0.01),血栓干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除FDP含量(P<0.05)外,血栓干湿重和D-Di-mer均无明显差异(P>0.05)。大黄虫丸低剂量组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大黄虫丸高剂量组分别与改良挂线模型组、大黄虫丸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大黄虫丸高剂量组与氯吡格雷组比较,除D-Dimer外(P>0.05),血栓干湿重及FDP含量均有明显差异(P<0.01或P<0.05);与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比较,血栓干湿重及D-Dimer和FDP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黄虫丸能降低血浆TF和D-Dimer及FDP的含量,抗动脉血栓形成,维持血管内膜的稳定,其疗效与剂量成正比,大黄虫丸是理想的抗血栓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虫丸 动脉血栓形成模型 1 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 D-二聚体 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瑜 董小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3期277-280,共4页
关键词 血栓形成 化学损伤法 物理损伤法 血栓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包裹挂线法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东生 陈方平 +4 位作者 贺石林 黄细莲 付斌 肖长江 唐发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93-998,共6页
目的:建立胶原包裹挂线法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53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挂线组、胶原包裹挂线组、胶原包裹挂线加阿司匹林处理组(阿司匹林组)、胶原包裹挂线加氯吡格雷处理组(氯吡格雷组)、胶原包裹挂线加阿司... 目的:建立胶原包裹挂线法家兔动脉血栓形成模型,并进行综合评价。方法:53只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挂线组、胶原包裹挂线组、胶原包裹挂线加阿司匹林处理组(阿司匹林组)、胶原包裹挂线加氯吡格雷处理组(氯吡格雷组)、胶原包裹挂线加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处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组)6组,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观察在不同情况下组织病理学改变。用ELISA法(enzym link immunology assay,ELISA)检测1,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D-fructose-1,6-diphosphate trisodium salt octahydrate,FDP)、D-二聚体(D-dimer)和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结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胶原包裹挂线组较挂线组血栓形成明显,血管内弹力膜损伤严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干预后,动脉血栓有大部分软化、溶解、吸收;胶原包裹挂线组与正常组、挂线组相比较,血栓湿重、干重、D-dimer、FDP及TF明显增高(P<0.01);3组药物干预后血栓湿重、干重及D-dimer、FDP和TF血浆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与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相比较,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能显著降低血栓湿重、干重、D-dimer和FDP水平(P<0.01);与阿司匹林组比较,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TF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胶原包裹挂线法动脉血栓模型明显优于单挂线法,且直观可靠、重复性好、成功率高,可反映抗栓药的药效,是一个理想的研究动脉血栓形成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模型 1 6-二磷酸果糖二钠盐 D-二聚体 组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CO2R构型设计对血流动力学参数、CO_(2)清除效率及血栓风险的影响
12
作者 王辰露 陈增胜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48-648,共1页
目的探究体外二氧化碳清除装置(extracorpore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ECCO2R)不同构型设计对血流动力学因素、CO_(2)传输及血栓风险的影响,指导ECCO2R的优化设计。方法基于现有ECCO2R临床设备建立不同构型设计的方形(i LA Membrane V... 目的探究体外二氧化碳清除装置(extracorporeal carbon dioxide removal,ECCO2R)不同构型设计对血流动力学因素、CO_(2)传输及血栓风险的影响,指导ECCO2R的优化设计。方法基于现有ECCO2R临床设备建立不同构型设计的方形(i LA Membrane Ventilator)、圆柱形(Medtronic Affinity Oxygenator)三维模型,建立并优化数学模型:基于对流扩散方程及Haldane effect的CO_(2)血气传输模型、基于凝血因子(XIIa、XIa)和纤维蛋白的血栓模型。利用CFD计算不同条件下三维模型,分析并评估其血流动力学参数、CO_(2)清除效率和血栓生成风险。结果相同预充量情况下,宽高比对方形ECCO2R的CO_(2)清除效率影响较为显著,对圆柱形影响较小。对于不同构型设计的ECCO2R,方形的血栓风险呈现相同趋势,即出口侧靠近仪器两端凝血因子浓度更高,更易产生血小板血栓。而圆柱形表现更为复杂,在入口对侧呈现更高的滞留时间及凝血因子浓度。方形和圆柱形ECCO2R二氧化碳清除效率均与进出口压力差成反比。在低流量情况下圆柱形ECCO2R表现出更好的二氧化碳清除效率,而方形在高流量情况下表现更好,且表现出较低的血栓风险。结论低流量时圆柱形ECCO2R表现出更好的CO_(2)清除效率,不同构型设计情况下其进出口压力差与CO_(2)清除效率成反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参数 血小板血栓 血栓风险 二氧化碳清除 清除效率 血栓模型 凝血因子 滞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曲肽注射液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秋晨 于兆进 +2 位作者 孙海刚 于涧坤 魏敏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期193-196,共4页
本研究探讨受试药物复方曲肽注射液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采用血小板凝聚仪测定不同浓度复方曲肽注射液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并确定量效关系。采用动脉短路血栓模型测定复方曲肽注射液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结... 本研究探讨受试药物复方曲肽注射液的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及体内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采用血小板凝聚仪测定不同浓度复方曲肽注射液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并确定量效关系。采用动脉短路血栓模型测定复方曲肽注射液的抑制血栓形成作用。结果表明,复方曲肽注射液具有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和剂量依赖性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当复方曲肽溶液总氮终浓度为5μg/m l时,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达到(28.61±22.07)%,其最大活性为100μg/m l的阿司匹林溶液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2.5倍。复方曲肽注射液的血栓形成抑制率为(33.90±17.56)%。结论:复方曲肽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曲肽 血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水蛭素抗大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任开环 韩国柱 +1 位作者 李卫平 周琴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5期369-372,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水蛭素(rH)对大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实验组1~4分别静脉注射rH1.000,0.500,0.250,0.125mg·kg1;实验组5静脉注射Refludan,0.500mg·kg1;实验组6静脉注射肝素2000... 目的探讨重组水蛭素(rH)对大鼠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20只,实验组1~4分别静脉注射rH1.000,0.500,0.250,0.125mg·kg1;实验组5静脉注射Refludan,0.500mg·kg1;实验组6静脉注射肝素2000U·kg1;模型组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不给药。10min后将大鼠麻醉开胸,将吸有50%三氯化铁溶液的滤纸片贴于实验组1~6和模型组大鼠的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60min后取下,以制备大鼠冠状动脉血栓模型。对照组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敷贴不含三氯化铁溶液的滤纸片。考察各组大鼠心肌缺血面积评分、左心室伊文思蓝含量、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做心肌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实验组1~5大鼠心肌缺血面积评分分别为12,16,24,28,19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39分)(均P<0.01);实验组1~3和实验组5,6心肌伊文思蓝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实验组1心肌SOD活力[(54.64±12.05)NU·mg1]明显高于模型组[(30.46±8.73)NU·mg1](P<0.01),实验组2,3,6心肌SOD活力亦高于模型组(均P<0.05);实验组1,2,5心肌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均P<0.01),实验组3,6亦低于模型组。病理学检查可见实验组3,4大鼠冠状动脉有血栓形成,实验组2血栓形成明显减轻。结论受试rH具有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水蛭素 血栓作用 冠状动脉血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总黄酮不同给药途径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程嘉艺 汤晴 +1 位作者 杨金玲 近藤一直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62-264,共3页
关键词 沙棘总黄酮 血栓模型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工艺疏血通脉胶囊对小鼠凝血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泰 周军 +8 位作者 林秋红 胡玉英 曹斌 高微 吴玉强 王丽 刘瑛 张青萍 何乾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792-179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工艺疏血通脉胶囊对小鼠凝血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工艺疏血通脉胶囊对小鼠的凝血时间、出血时间的影响和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小鼠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与Ⅱ号、Ⅲ号工艺的疏血通脉各剂量组比较,Ⅰ号... 目的:观察不同工艺疏血通脉胶囊对小鼠凝血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观察不同工艺疏血通脉胶囊对小鼠的凝血时间、出血时间的影响和对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小鼠血栓模型的保护作用。结果:与Ⅱ号、Ⅲ号工艺的疏血通脉各剂量组比较,Ⅰ号工艺疏血通脉等剂量组能显著延长小鼠凝血时间(P<0.05),显著提高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血栓模型小鼠的存活恢复率(P<0.05);Ⅰ号工艺疏血通脉等剂量组对小鼠出血时间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疏血通脉胶囊具有抑制凝血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其中以Ⅰ号工艺疏血通脉胶囊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血通脉胶囊 凝血时间 出血时间 胶原蛋白-肾上腺素小鼠血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榅桲提取物对抗血栓作用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9
17
作者 乌兰巴依尔 杨永新 +4 位作者 王雪飞 周文婷 阿布来提.阿布力孜 依巴代提.吐乎提 艾尼瓦尔.吾买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07-1410,共4页
目的探讨榲桲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小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建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考察榅桲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通过测定TT、PT、APTT评估榲桲提取物对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维药榲桲(COM)提取物显著缩短小鼠ELT(... 目的探讨榲桲的抗血栓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小鼠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建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考察榅桲提取物的抗血栓作用;通过测定TT、PT、APTT评估榲桲提取物对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结果维药榲桲(COM)提取物显著缩短小鼠ELT(P<0.01),能明显减轻动-静脉旁路血栓湿重(P<0.05),明显延长TT、PT、APTT(P<0.05)。结论维药榅桲具有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楹椁 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血栓形成 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榅桲总黄酮对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轻曼古丽.阿吉 马虎 +4 位作者 美合热阿依.伊萨克 周文婷 依丽孜拉.阿不都沙拉木 古丽迪亚尔.伊斯坎代尔 艾尼瓦尔.吾买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89-1592,共4页
目的研究榅桲总黄酮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物诱导小鼠肺血栓模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体外对凝血酶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观察榅桲总黄酮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结果榅... 目的研究榅桲总黄酮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物诱导小鼠肺血栓模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体外对凝血酶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观察榅桲总黄酮的抗血栓形成作用。结果榅桲总黄酮能明显提高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物诱导小鼠的存活率;榅桲总黄酮能明显减轻动-静脉旁路血栓湿质量,降低血浆中血栓素B2(TXB2)的水平和增加血浆中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可抑制不同时间点由凝血酶诱导剂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结论榅桲总黄酮有抗血栓形成作用,并具有抗凝血酶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榅桲总黄酮 血小板聚集 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葡激酶对实验性猫冠状动脉血栓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韩卫星 陈飞虎 智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6-318,共3页
目的 研究重组葡激酶对实验性冠状动脉血栓的溶栓作用。方法 采用实验性猫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结果 重组葡激酶显著降低猫冠脉血栓切面与冠脉管腔比值 ,减少心肌缺血范围 ,给药后对心电图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 重组葡激酶 血栓模型 冠状动脉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6
20
作者 马寅仲 杜冠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20-1623,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直流电刺激颈总动脉制造血栓,通过血流引导碎栓堵塞中动脉,制造脑栓塞模型。通过测定脑血流、脑梗死体积、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模型特点,并观察了组织型纤维蛋白酶... 目的建立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直流电刺激颈总动脉制造血栓,通过血流引导碎栓堵塞中动脉,制造脑栓塞模型。通过测定脑血流、脑梗死体积、动物行为学等指标,评价模型特点,并观察了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的溶栓作用。结果脑梗死大鼠的病灶区血流量降低至基准值的30%左右,并在造模24h后表现出明显的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失调,脑组织出现明显的梗死灶。使用t-PA进行溶栓治疗后可以明显改善上述病理特征。结论大鼠血管内成栓脑梗死模型适用于进行血栓性脑梗死病理研究与药物溶栓作用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中风 脑缺血 脑梗死 血栓模型 卒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