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3例诊治体会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兰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4期1493-1493,共1页
关键词 原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诊治体会 肠系膜血管阻塞 发病率 肠梗阻 儿童期 70岁 50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典型CT“绳索征”为主要影像表现的孤立性皮质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2
作者 罗瑞琦 张燕平 +2 位作者 严美茹 王思媛 刘向哲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6-588,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41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1 d、抽搐15 h”于2020年12月30日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于1 d前出现左上肢麻木、抬举无力,下肢可行走,15 h前出现四肢抽搐,持续3~5 min缓解,无头痛、呕吐。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1病例资料患者男,41岁,因“左侧肢体麻木无力1 d、抽搐15 h”于2020年12月30日入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于1 d前出现左上肢麻木、抬举无力,下肢可行走,15 h前出现四肢抽搐,持续3~5 min缓解,无头痛、呕吐。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服用降压药,无深静脉血栓及出血、凝血病史,无自身免疫病史。入院体格检查:卧位右侧血压为126/95 mmHg(1 mmHg=0.133 kPa),心肺腹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高级皮质功能粗测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面部针刺觉对称,双侧角膜反射正常引出,双侧咀嚼对称有力;双侧额纹、面纹对称,闭目及示齿有力;双耳粗测听力可,韦伯试验骨导听力居中,林纳试验双侧气导>骨导;双侧软腭上抬有力,双侧咽反射存在;双侧转颈、耸肩有力,伸舌居中,未见舌肌纤颤;四肢肌容积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5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绳索征 计算机断层扫描 孤立皮质静脉血栓形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妇硬脊膜穿破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二例
3
作者 包菊 曲元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3,共2页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疾病已经引起了重视,但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关注。研究表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危及妊娠和产褥期女性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不具备特异性... 近年来,妊娠及产褥期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尤其是深静脉血栓疾病已经引起了重视,但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尚缺乏关注。研究表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危及妊娠和产褥期女性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不具备特异性,易被误诊,尤其是硬脊膜穿破后头痛(post dural puncture headache,PDPH)的患者。我院遇到2例产褥期PDPH合并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硬脊膜穿破 血栓形成性疾病 孕妇 严重并发症 产褥期 血栓疾病 临床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的耐药性:关注临床终点事件
4
作者 蒋丽丹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12-112,共1页
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高风险患者可以减少约25%的动脉血栓形成性事件的发生率。但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有动脉血栓形成性事件的患者中,10%~25%的在长期随访中出现病情的复发。阿司匹林耐药性这个观点的出现,使得人们... 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高风险患者可以减少约25%的动脉血栓形成性事件的发生率。但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有动脉血栓形成性事件的患者中,10%~25%的在长期随访中出现病情的复发。阿司匹林耐药性这个观点的出现,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其有效性,因为服用阿司匹林后,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血小板功能还是正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耐药 终点事件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栓形成性 临床 血小板功能 长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传统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风险对比 被引量:17
5
作者 徐依成 秦伟 +4 位作者 王培福 陈瑞伟 苗凤茹 胡文立 杜继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血栓形成 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导管相关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