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
作者 王奎重 黄清海 刘建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572-576,共5页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抗血小板新药,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作用机制、用法、用量等方面都不同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传统药物。认识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状况,对血管内介入...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作为抗血小板新药,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作用机制、用法、用量等方面都不同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传统药物。认识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状况,对血管内介入放射学,尤其是对于抗血小板要求比较严格的神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受体拮抗剂 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Z4A5抗血小板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迎雪 孙强 +5 位作者 靖博彬 张卉 冯素玲 赵兴华 康小宁 王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7-230,共4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Z4A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稳定性以及对已聚集血小板的解聚作用。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Z4A5对体外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和稳定性及对ADP诱导聚集血小板的... 目的研究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Z4A5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稳定性以及对已聚集血小板的解聚作用。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Z4A5对体外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和稳定性及对ADP诱导聚集血小板的解聚作用。结果 Z4A5浓度依赖性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半数抑制浓度(50%concentration of inhibition,IC50)为(0.46±0.05)μmol.L-1(n=10,P<0.05);Z4A5在血浆中孵育3 h仍保持85.55%(P<0.05)的活性;10μmol.L-1 Z4A5在加入ADP诱导聚集的血小板3 min及7 min后的解聚率为分别为22.66%(P<0.05)及30.93%(P<0.01)。结论 Z4A5在体外有较强的、稳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而且对聚集血小板有一定的解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b/a受体拮抗剂 Z4A5 血小板聚集 抑制 稳定性 解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姚友杰 王景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355-2357,共3页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活化聚集.血小板血栓形成,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键。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其抗血小板作用更彻底。国外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应用于临床已经有10余年的历史,也进行了多个大规模、随机、多中心、双盲、前瞻性临床研究(PRISM、PRISMPLUS、REST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治疗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 前瞻性临床研究 血小板作用 血小板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_b/Ⅲ_a受体拮抗剂研究现状 被引量:3
4
作者 郑秋甫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 研究现状 作用机制 种类 应用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胞浆游离钙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海明 尹松梅 +5 位作者 谢双锋 聂大年 李益清 王秀菊 马丽萍 吴裕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Ca^(2+)]i的影响。【方法】比浊法测定PAG:采用Fura-3/AM荧光探针标记血小板胞浆钙离子,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单个血小板荧光强度的变化,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血小板[Ca^(... 【目的】探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血小板[Ca^(2+)]i的影响。【方法】比浊法测定PAG:采用Fura-3/AM荧光探针标记血小板胞浆钙离子,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单个血小板荧光强度的变化,计算机图像系统分析血小板[Ca^(2+)]i的变化。【结果】凝血酶(0.03 U/mL)为激动剂时,血小板PAG(M)为(78.2±12.4)%。在所取的62.5~1000μmol/L RGDS内的5种浓度下,RGDS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PAG(M)。正常人静息血小板[Ca^(2+)]i荧光强度值为376.1±70.5;凝血酶(0.03 U/mL)激动的血小板[Ca^(2+)]i荧光强度值升高为977.9±108.8;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250μmol/L)对静息血小板的[Ca^(2+)]_i荧光强度值无抑制作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250μmol/L)作用于血小板后,凝血酶(0.03 U/mL)激动的血小板[Ca^(2+)]i荧光强度值升高受到抑制,抑制率为(9.37±7.5)%。【结论】凝血酶(0.03 U/mL)可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和血小板[Ca^(2+)]i的升高。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可以抑制凝血酶(0.03 U/mL)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Ca^(2+)]i的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gpb/a受体拈抗剂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RGDS对血小板释放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谢双锋 尹松梅 +6 位作者 杨国雷 聂大年 李益清 王秀菊 马丽萍 吴裕丹 王景峰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拮抗剂——四肽Arg-Gly-Asp-Ser(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CD62p表达的作用,探讨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的影响。【方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终浓度5μmol/L,下同)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最大聚... 【目的】观察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拮抗剂——四肽Arg-Gly-Asp-Ser(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CD62p表达的作用,探讨RGDS对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的影响。【方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终浓度5μmol/L,下同)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最大聚集率(rPA,max)、静息血小板和ADP诱导的血小板CD62p表达,检测不同浓度RGDS对ADP诱导的rPA,max的抑制率和血小板CD62p表达的抑制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5种浓度(50、100、200、400、800μmol/L)的RGDS对rPA,max均有显著抑制作用。正常人静息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为(3.5±0.6)%;ADP激动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为(65.6±1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50、100μmol/L的RGDS对血小板CD62p表达无抑制作用;当RGDS浓度≥200μmol/L时(200、400、800μmol/L),其可抑制血小板CD62p的表达;RGDS对rPA,max的抑制作用和其对血小板CD62p表达的抑制作用相关。【结论】RGDS浓度<200μmol/L时,对ADP诱导的血小板释放反应无影响;RGDS浓度≥200μmol/L时,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释放反应;与RGDS显著的抗聚集效应相比,其对血小板释放反应的影响比较小;RGDS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的作用与其抗血小板聚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b/ⅲa 受体拮抗剂RGDS CD62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联合静脉对比单一静脉给药途径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介入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庞军 张钲 +5 位作者 白明 彭瑜 李强 张锦 张博 张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678-682,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给药途径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介入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 目的:系统评价不同给药途径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性介入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CNKI、VIPH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2014-03。纳入有关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先冠状动脉(冠脉)后静脉给药组(冠脉联合静脉给药组)与单一静脉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给药组(单一静脉给药组)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合并。结果:最终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包括2 494例患者,包括冠脉联合静脉给药组1 258例,单一静脉给药组1 236例)。冠脉联合静脉给药组在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3级血流、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3级、术后ST段完全回落、术后1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梗死面积变化(P均<0.01)、术后1个月心绞痛发生、PCI术后1个月患者死亡、术后再次靶血管重建(P均<0.05)均优于单一静脉给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述前5个指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而两组在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PCI术后1个月再次心肌梗死发生情况、术后出血、用药后血小板减少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联合静脉应用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提高在STEMI患者中的应用疗效,而并不提高术后出血、术后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故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给药方式用于STEMI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规律运动对老年大鼠血小板表面Ⅱ_b/Ⅲ_a受体密度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李玉峰 王士雯 +1 位作者 徐军 赵玉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42-143,共2页
目的 :探讨长期规律运动对老年大鼠血小板表面Ⅱb/Ⅲa 受体密度的影响。方法 :以老年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有规律的游泳运动训练 ,90min/次 ,5次 /周 ,共 8周。与成年大鼠进行对照 ,测定运动训练前、运动训练 1周、2周、4周、8周及停止训... 目的 :探讨长期规律运动对老年大鼠血小板表面Ⅱb/Ⅲa 受体密度的影响。方法 :以老年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有规律的游泳运动训练 ,90min/次 ,5次 /周 ,共 8周。与成年大鼠进行对照 ,测定运动训练前、运动训练 1周、2周、4周、8周及停止训练后 2周大鼠血小板表面Ⅱb/Ⅲa 受体密度的变化。结果 :老年大鼠运动训练 1周血小板表面Ⅱb/Ⅲa 受体密度增加 ,运动 2周后血小板表面Ⅱb/Ⅲa 受体密度较运动训练前显著降低。结论 :长期规律运动可导致血小板表面Ⅱb/Ⅲa 受体密度降低 ,可能是运动降低老年动物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流状态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血小板表面b/a受体 老年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经皮介入治疗Meta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尹晴 屠伟峰 +2 位作者 张乃丽 梁丽明 胡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37-743,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小分子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lycoproteinⅡb/Ⅲa inhibitors,GPI)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 目的系统评价小分子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glycoproteinⅡb/Ⅲa inhibitors,GPI)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CBM、CNKI、VIP等数据库,检索2012年7月31日前小分子GPI与安慰剂对ACS患者PCI疗效影响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并同时追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RCTs共计9 518例进行PCI治疗的AC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与安慰剂相比,小分子GPI能降低7、30 d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MACE)发生率[7 d:RR=0.71,95%CI(0.55,0.94),P<0.05;30 d:RR=0.85,95%CI(0.73,0.98),P<0.05;6个月:RR=0.73,95%CI(0.55,0.99),P<0.05];降低30 d血运重建(target vesselrevascularization,TVR)发生率[RR=0.75,95%CI(0.58,0.96),P<0.05]及6个月的再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发生率[RR=0.67,95%CI(0.53,0.83),P<0.01]。但对于30 d死亡率﹑6个月死亡率、30 d MI及6个月血TVR,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 d死亡率:RR=0.65,95%CI(0.41,1.04),P>0.05;6个月死亡率:RR=0.87,95%CI(0.58,1.32),P>0.05;30 d MI:RR=0.80,95%CI(0.65,1.00),P=0.05;6个月血TVR:RR=0.90,95%CI(0.79,1.02),P>0.05]。②与安慰剂相比,小分子GPI伴随更多的轻微出血[RR=1.60,95%CI(1.24,2.07),P<0.01]及严重出血事件[RR=1.44,95%CI(1.09,1.89),P<0.05]。但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统计学差异[RR=1.16,95%CI(0.63,2.14),P>0.05]。结论小分子GPI对于降低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MACE发生率具有一定疗效,但也伴随更多出血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血小板糖蛋白b a受体拮抗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介入治疗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10
作者 王小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4期277-279,共3页
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冠心病的 PCI治疗可以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 ,而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途径”,因而可以减少PCI... 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中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冠心病的 PCI治疗可以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 ,而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可以阻滞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途径”,因而可以减少PCI术后血栓引起的并发症。迄今 ,已有多个大规模的试验研究血小板糖蛋白 b/ 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心肌梗死 PCI治疗中的应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血小板蛋白b/a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露 张猛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8期697-703,共7页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阿替普酶(alteplase,rt 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准治疗,但国内外一直在探索联合或单独使用各类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AIS中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 血小板活化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阿替普酶(alteplase,rt PA)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标准治疗,但国内外一直在探索联合或单独使用各类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AIS中的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过程最后共同通路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等心血管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验证,但在AIS中的作用尚存争议,本文拟就相关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察增血汤联合生血散中药方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GPⅡb/Ⅲa及vWF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江锦红 方炳木 +5 位作者 刘永华 汪笑秋 曲志刚 马光丽 章俏雷 王晓丽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6期1244-1245,共2页
目的:观察增血汤联合生血散中药方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GPⅡb/Ⅲa及vWF的影响。方法:用增血汤联合生血散中药方治疗26例ITP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GPⅡb/Ⅲa阳性表达率、vWF活性的变化,并与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前IT... 目的:观察增血汤联合生血散中药方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GPⅡb/Ⅲa及vWF的影响。方法:用增血汤联合生血散中药方治疗26例ITP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GPⅡb/Ⅲa阳性表达率、vWF活性的变化,并与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治疗前ITP患者的GPⅡb/Ⅲ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ITP患者vWF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ITP患者的GPⅡb/Ⅲa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前后ITP患者的vWF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增血汤联合生血散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GPⅡb/Ⅲa有影响,对vWF活性无明显影响。该中药方治疗ITP患者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血汤联合生血散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gpb/ⅲa vWF抗原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GPⅡb/Ⅲ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歆 陈志刚 +1 位作者 张恒 吴广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364-3366,共3页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GPIIb/IIIa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微球技术(CBA)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自身抗体,记录各个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计算样本的MFI与正常对照MFI均值的比率。结果:ITP组、非免...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GPIIb/IIIa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微球技术(CBA)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自身抗体,记录各个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计算样本的MFI与正常对照MFI均值的比率。结果:ITP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FI比率分别为(2.61±1.09)、(1.32±0.59)和(0.95±0.40),非参数检验得ITP组MFI比率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后两者MFI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学处理,CBA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1.88%,特异性为84.62%,由ROC曲线得CBA区分ITP患者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能力为0.848。结论:CBA检测血小板GPIIb/IIIa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对ITP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紫癜 流式微球技术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高残留血小板活性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P-选择素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军 贾志 霍立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34-937,共4页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高残留血小板活性(HRPR)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P-选择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PCI治疗的NSTEMI患者214例。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分为HRPR组和LRPR组。检... 目的研究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高残留血小板活性(HRPR)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P-选择素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行PCI治疗的NSTEMI患者214例。根据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分为HRPR组和LRPR组。检测血小板表面Ⅱb/Ⅲa(PAC-1)及P^(-)选择素(CD62p)的水平。随访1年统计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HRPR组PAC-1^(+)/CD62p^(+)、PAC-1^(-)/CD62p+、PAC-1^(+)/CD62p^(-)血小板水平高于LRPR组(P<0.05)。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与PAC-1^(+)/CD62p^(+)、PAC-1^(+)/CD62p-呈正相关(P<0.05)。PAC-1预先孵育血小板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抗CD62p抗体预先孵育血小板后,血小板聚集率并无明显变化(P>0.05)。HRPR组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LRPR组(P<0.05)。结论NSTEMI患者PCI术后HRPR与血小板表面Ⅱb/Ⅲa受体有关,与P-选择素无关,HRPR可增加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高残留血小板活性 b/a受体 P-选择素 缺血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一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MT3001临床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小莲 郭曼曼 +2 位作者 张冠军 车金 王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174-175,共2页
MT3001是根据人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结合位点筛选出的受体拮抗多肽药物,对其进行了临床前系统研究,以期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提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新药.按新药研发要求规范进行MT3001的药理药效学实验研... MT3001是根据人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结合位点筛选出的受体拮抗多肽药物,对其进行了临床前系统研究,以期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治疗提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新药.按新药研发要求规范进行MT3001的药理药效学实验研究、药学研究、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和GLP安全性评价实验.临床前研究结果发现,"栓瑞通"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静脉给药1min起效、血小板聚集抑制率维持在95%以上、抑制多种动物冠状动脉、股动脉等的血栓形成;受体选择性最高,副作用少,停药后5min血小板功能迅速恢复,半衰期7~15min,主要在体内分解代谢而非排泄,多次给药后无蓄积,安全剂量高.综上,MT3001安全有效、易于生产、质量可控,已获得CFDA临床受理批件,即将进行一期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b/a受体拮抗剂 临床前 急性冠脉综合症 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 血小板糖蛋白 人纤维蛋白原 自主知识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激活在再灌注心肌无复流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冯金华 赖文岩 +3 位作者 区文超 刘俭 宾建平 刘伊丽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88-891,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的表面标志物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活性在心肌再灌注无复流形成前后的改变,为心肌无复流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成年杂种犬的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心肌声学造影判断心肌无复流的造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缺血...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的表面标志物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活性在心肌再灌注无复流形成前后的改变,为心肌无复流的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利用成年杂种犬的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心肌声学造影判断心肌无复流的造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缺血3 h后再灌注以前和3 h再灌注以后,有复流与无复流心肌的外周静脉血(PVB)和冠状窦静脉血(SVB)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活性。结果心肌缺血后再灌注以前PVB和SVB中的GPⅡb/Ⅲa受体活性均明显增高(P<0.001),提示血小板激活;3 h再灌注后心肌有复流和无复流组SVB中GPⅡb/Ⅲa受体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P<0.001),心肌无复流组受体活性下降的更加显著(P<0.01),说明心肌微循环内发生了血小板受体的消耗,意味着有血小板的聚集。结论心肌缺血可以激活血小板,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可以使心肌微循环内发生血小板的粘附聚集,这与再灌注无复流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是其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 血小板膜糖蛋白b/ⅲa 受体 治疗 外周静脉血 冠状窦静脉血 血小板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b/Ⅲa受体抑制剂联用:血小板聚集受体拮抗剂剂量与心肌梗死再灌注成功率(PARADIGM)的研究
17
作者 柯永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1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b/a受体抑制剂 血小板聚集受体拮抗 剂量 心肌梗死 再灌注 PARADI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及糖蛋白Ⅱb/Ⅲa的变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丽萍 刘国树 +4 位作者 段留法 范英鲜 戴智云 李葭灰 石淑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2-543,共2页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P 选择素 (CD6 2 )及糖蛋白Ⅱb/Ⅲa(PAC 1 )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的阳性百分率 (CD6 2 % )、CD...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P 选择素 (CD6 2 )及糖蛋白Ⅱb/Ⅲa(PAC 1 )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的阳性百分率 (CD6 2 % )、CD6 2的几何荧光强度 (CD6 2MFI)、PAC 1的阳性百分率及PAC 1的几何荧光强度的表达量。结果显示 ,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 %、CD6 2MFI、PAC 1 %及PAC 1MFI的表达量明显升高 ,但与当日血压、血糖及血脂无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CD6 2及PAC 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 ,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有血小板活化现象 ,为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充分降压、降脂及降糖治疗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高血压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的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丹 马根山 +3 位作者 冯毅 陈忠 戴启明 陆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2-1735,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47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 目的:探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47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国产替罗非班组(n=125),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低分子肝素组(n=122),替罗非班组于PCI术前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术后在半量低分子肝素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1μg/(kg.min)共24 h,对照组于PCI术前、术后只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用国产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 3级血流的患者为96.0%(120/125);用低分子肝素组达到3级血流的患者为86.9%(106/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替罗非班组较低分子肝素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国产替罗非班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特异性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替罗非班对改善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血流再灌注及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复合物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时限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晖 宋梅 +4 位作者 薛朝阳 杨志健 朱铁兵 王连生 曹克将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8-371,共4页
目的:探讨接受早期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最佳应用时机。方法:选择接受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162例,按替罗非班使用时... 目的:探讨接受早期介入治疗的高危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最佳应用时机。方法:选择接受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的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162例,按替罗非班使用时机分常规早期治疗组和延期选择性治疗组,分别评估两种治疗方案对PCI术前、术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30天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PCI术前TMPG分级0~1级患者共65例(40.1%),其中早期治疗组27例(32.9%),延期治疗组38例(47.5%);统计显示早期治疗组PCI术前TMPG分级0~1级发生率显著低于延期治疗组(P<0.05)。30天复合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发生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GPⅡb/Ⅲa拮抗剂早期治疗能改善PCI术前心肌微循环,提高组织水平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糖蛋白b/ⅲa拮抗剂 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早期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