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血小板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影响
1
作者 王金良 顾卫 +2 位作者 谭峰 吴海科 黄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舒血宁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血清 肿瘤坏死因子-Α 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代秀芹 陈锐 +1 位作者 张丽华 单祥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228-229,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患者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 蛋白水平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溶栓药物 动态水平 患者血浆 临床意义 国内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爱琴 赵凤臣 +1 位作者 倪居 邓双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7-519,共3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150mg/d,治疗2周。...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150mg/d,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血浆NO及GMP140含量,并按照欧洲卒中评分(ESS)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阿司匹林组血浆NO及GMP140含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但ESS分值变化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阿司匹林 NO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东红 王运良 +1 位作者 王芹 周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03-303,306,共2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在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方法测定50例 (其中30例急性期患者,20例恢复期患者)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并分别与26名健康人作比较。结... 目的研究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在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变化。方法测定50例 (其中30例急性期患者,20例恢复期患者)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GMP-140的含量,并分别与26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GMP-140浓度明显高于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P<0.01),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无显 著性(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含量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栓形成 血小板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GMP-1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阮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47-151,共5页
McEver和Berilacqua等将一组结构、功能相似的具有植物血凝素样结构的超家族称为选择素,它属于粘附分子。血小板上的选择素超家族便是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α-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它存在于血小板的α颗粒膜上,... McEver和Berilacqua等将一组结构、功能相似的具有植物血凝素样结构的超家族称为选择素,它属于粘附分子。血小板上的选择素超家族便是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α-granule membrane protein 140,GMP—140)。它存在于血小板的α颗粒膜上,只是在血小板被激活时才在血小板表面表达,因此它成为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随着单克隆抗体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等的应用,对GMP—140的特性、结构等已有一定的认识。在临床方面,抗人活化血小板表面GMP—140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一方面可直接判断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血小板活化 单克隆抗体 GMP一140 GMP—140 活化血小板 GMP-140 PLATELETS 内皮细胞 临床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葡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鲁硕 李淑梅 崔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0-693,共4页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方法:选择确诊为AMI发病12 h以内患者33例,随机分为r-SAK治疗组(n=17)和rt-PA对照组(n=16),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 h血浆中GMP-140、TAT含量及溶栓90 min后冠脉造影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r-SAK组溶栓治疗后比较,rt-PA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显著升高(P<0.05),r-SAK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略有升高(P>0.05),rt-PA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率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患者应用r-SAK与rt-PA溶栓治疗有同等的溶栓疗效,r-SAK较rt-PA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促凝活性微弱,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药物疗法 重组葡激酶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郭红雨 段永珂 +4 位作者 洪岩 程冠昌 何瑞利 郑亚西 刘晓桥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4期463-466,共4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00例,分层随机分为4组,每组25例,每组各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5例及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mg...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00例,分层随机分为4组,每组25例,每组各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5例及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即刻给予阿司匹林300mg.d-1与氯吡格雷75mg,po,继以维持氯吡格雷75mg.d-1的基础上,治疗Ⅰ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d,po;治疗Ⅱ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qd,po;治疗Ⅲ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qd,po;对照组给予普伐他汀40mg,qd,po。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及给药3d后(达到稳态)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的变化。结果各组(包括UAP及STEMI)患者治疗后血浆GMP-140含量及MPA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各组间血浆GMP-140含量及MPA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在短期内无明显影响,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作用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 冠脉综合征 急性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血小板聚集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瘀证与肿瘤及其转移患者血浆内血小板GMP-140的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刘永惠 《中医药学刊》 CAS 2002年第3期364-365,共2页
目的 :研究血瘀证与肿瘤转移、肿瘤血瘀证与GMP - 140以及肿瘤转移与GMP - 140的关系 ,为活血化瘀药物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经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 ,用血浆内GMP - 140酶联免疫测定试剂 ,应用DG - 1型酶联检测仪检测肺癌患者血浆... 目的 :研究血瘀证与肿瘤转移、肿瘤血瘀证与GMP - 140以及肿瘤转移与GMP - 140的关系 ,为活血化瘀药物防治肿瘤转移提供依据。方法 :经诊断和中医辨证分型 ,用血浆内GMP - 140酶联免疫测定试剂 ,应用DG - 1型酶联检测仪检测肺癌患者血浆GMP - 140含量。结果 :肺癌转移患者和肺癌未转移患者GMP - 140水平较健康人显著提高 (P <0 .0 1,P <0 .0 5 ) ,肺癌转移患者较未转移患者GMP - 140水平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肺癌转移患者和未转移患者GMP - 140不同的表达 ,反映出二者血瘀证的差别。结论 :血瘀证是促进肿瘤转移的条件和基础 ;血小板异常活化是肿瘤血瘀证的体现和标志 ;肿瘤及其转移与GMP - 140含量增高呈正相关且说明具体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瘀证 肺癌转移 肿瘤转移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检测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的意义 被引量:9
9
作者 王凤英 曹松 +2 位作者 于德军 王淑艳 徐志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5-176,共2页
探讨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应用ELISA定量法检测GMP 14 0 、PAIgG A M、PLT、MPV、FN、PC八项指标在各组患者循环血中含量。除PC外 ,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变化规律 ,如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增加 ,血小板减少 ... 探讨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应用ELISA定量法检测GMP 14 0 、PAIgG A M、PLT、MPV、FN、PC八项指标在各组患者循环血中含量。除PC外 ,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变化规律 ,如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增加 ,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等。若能动态监测 ,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 血小板功能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欣舒注射液对兔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小板活化及纤溶活性的影响
10
作者 王承龙 杨积武 林钟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1期34-35,共2页
目的观察欣舒注射液 (XSPS)对兔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PAI 1)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日本雄性大耳白兔 2 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 ,... 目的观察欣舒注射液 (XSPS)对兔血管内膜剥脱术后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PAI 1)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日本雄性大耳白兔 2 0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 ,用球囊导管剥脱其腹主动脉内皮。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3天、7天耳缘静脉采血测定血浆GMP 14 0 ,t PA、PAI 1的含量。结果XSPS可显著降低血浆GMP 14 0水平 ,使t PA升高、PAI 1下降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XSPS可明显抑制兔动脉损伤后血小板的活化 ,促进纤溶活性 ,从而抑制动脉成形术后血栓的形成 ,可能达到防治再狭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欣舒注射液 血管内膜剥脱术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与血清镁浓度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志宏 刘晓玲 +1 位作者 乔忠贤 陈永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6-226,共1页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活化 血清镁 镁缺乏 血小板表面α-颗粒膜蛋白-14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痰祛瘀法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获益分析
12
作者 潘晔 杜鸿瑶 +3 位作者 范智媛 韩佳 鲁瑛 鲁静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119,共5页
目的 评价化痰祛瘀法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4月唐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2例,分为A组与B组,各51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A组于此基础上参照《... 目的 评价化痰祛瘀法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4月唐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2例,分为A组与B组,各51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A组于此基础上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西医标准治疗》制定西医治疗方案,B组则在A组治疗方案上加用化痰祛瘀方,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中医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WF)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 治疗8周后,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血清GMP-140、M-CSF、WF及LVEDD、LVESD水平降低,且B组更低;心绞痛发作时间缩短,且B组更短;LVEF、CI水平及SAQ得分升高,且B组更高(P<0.05)。结论 化痰祛瘀法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并降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抑制血小板活化,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化痰祛瘀法 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素E_1干预大鼠血管球囊损伤后再狭窄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国清 赵胜 +4 位作者 程红梅 付润芳 刘红 杨万雷 秦攀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76-880,共5页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在大鼠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对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imer)、血浆内皮素(ET)及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PGE1对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形...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在大鼠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对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D二聚体(Ddimer)、血浆内皮素(ET)及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PGE1对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形成的防治机制。方法采用大鼠腹主动脉球囊损伤模型,用药组术前连续5d经尾静脉给予PGE1(8、24、72μg·kg-1),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等容积NS。各组动物于术后6h、24h、10d、21d4个时间点取血,采用酶连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中GMP140、Ddimer的含量;采用平衡法测定血浆中内皮素及血清中IL1β、IL6、TNFα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球囊损伤模型组术后6h血浆GMP140、Ddimer含量明显升高(P<0.01),PGE1(8、24、72μg·kg-1)各组血浆GMPI40和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模型组血浆ET含量6h开始增加,24h达高峰,10d降至正常。PGE1(24、72μg·kg-1)两组能明显降低6、24h血浆ET含量(P<0.01)。血管球囊损伤术后6h,模型组TNFα含量达高峰,而IL1β、IL6则在术后24h达高峰,PGE1各组均可在高峰时显著降低IL1β、IL6、TNFα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呈良好的剂量相关性(r=0.747,0.907,0.747)。结论PGE1在大鼠血管球囊损伤术后可降低GMP140、Ddimer及血浆中ET、血清中IL1β、IL6、TNF浕水平的作用,是其干预血管再狭窄形成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素E1 球囊损伤 血小板颗粒膜蛋白 D-二聚体 内皮素 细胞炎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14
作者 刘子君 陈易人 +2 位作者 时开网 井清源 罗新华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1期811-813,I011,共4页
目的 :探讨肝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比较对照组、门腔静脉分流 (PC)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NP)组及PC后立即制作ANP(PC +ANP)组大鼠生存时间、血浆和腹水中内毒素、血清和腹水中白细胞介素 6 (IL 6 )及血浆... 目的 :探讨肝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比较对照组、门腔静脉分流 (PC)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ANP)组及PC后立即制作ANP(PC +ANP)组大鼠生存时间、血浆和腹水中内毒素、血清和腹水中白细胞介素 6 (IL 6 )及血浆血小板α 颗粒膜蛋白 (GMP 14 0 )水平 ,并对各组动物肺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用ANP大鼠腹水经下腔静脉给PC及不分流组进行注射 ,测定血清IL 6水平 ,并与用等渗盐水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PC后立即制作ANP组生存时间明显减少 ,其血浆内毒素、血清IL 6及血浆GMP 14 0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 <0 .0 1) ,且其肺组织病变严重。腹水中内毒素、IL 6水平均高于血浆中内毒素、血清IL 6。腹水注射组和PC后腹水注射组血清IL 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NP组 ,而前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结论 :肝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早期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对ANP腹水进入体循环引起的炎症反应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内毒素 白细胞介素-6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门腔静脉分流 腹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脉降脂对高胆固醇血症鹌鹑血脂、vWF及GMP-140的影响
15
作者 沈晓君 魏重琴 +4 位作者 姬生国 韩桂英 吕新全 祁长荣 王化玲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47-449,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通脉降脂对血脂、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 140)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HC)鹌鹑动物模型,同时用通脉降脂治疗,检测血脂(酶法)、血浆vWF及GMP 140(ELISA法),并与正常、HC及... 目的:探讨中药通脉降脂对血脂、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 140)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HC)鹌鹑动物模型,同时用通脉降脂治疗,检测血脂(酶法)、血浆vWF及GMP 140(ELISA法),并与正常、HC及洛伐他汀治疗的鹌鹑进行比较。结果:通脉降脂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显著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明显升高(P<0.05);vWF和GMP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通脉降脂具有良好的调节血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性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脉降脂 血脂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 鹌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