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值与术后新发衰弱的相关性分析:一项多中心研究
1
作者 程雨欣 方嘉敏 +8 位作者 梁好 汪志玲 魏琳 廖惠莲 徐明明 陈玉梅 李燕芬 董丽娟 郭银桂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3359-3367,3374,共10页
背景衰弱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综合征。目前评估衰弱主要依赖单一的炎症因子或营养指标,缺乏系统性的诊断标志物。慢性炎症和营养状况作为衰弱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一部分,且血小板计数和营养状况简单易获取,而目前关于血小板计数和营养... 背景衰弱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综合征。目前评估衰弱主要依赖单一的炎症因子或营养指标,缺乏系统性的诊断标志物。慢性炎症和营养状况作为衰弱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一部分,且血小板计数和营养状况简单易获取,而目前关于血小板计数和营养状况的混合性炎症标志物与衰弱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探讨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值(PAR)与术后7 d新发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是基于老年围手术期不良事件预警模型构建研究(EPAE)数据集进行的二次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选取2023年2—10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八临床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惠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共7家医院进行住院治疗且拟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纳入术前无衰弱的患者共2035例,术后7 d根据中文版Frail量表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1691例)和新发衰弱组(34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围术期衰弱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将术前PAR根据四分位数分为4个水平:Q1(PAR≤4.160)、Q2(PAR:4.161~5.339)、Q3(PAR:5.340~6.479)、Q4(PAR≥6.480),进行多模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不同PAR水平对衰弱的影响。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术后7 d新发衰弱发生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断值,以评估术前PAR对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预测价值。结果无衰弱组和新发衰弱组患者的年龄、照护人员、久坐行为、每周有氧运动时长、每周抗阻训练时长、应激史比例、年龄校正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评分、阿森斯(Athens)失眠量表(AIS)评分、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超前镇痛、麻醉方式、手术类型比例及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新发衰弱组PAR高于无衰弱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全部混杂因素后,高水平PAR是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危险因素(OR=1.22,95%CI=1.16~1.29,P<0.001)。不同水平PAR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全部混杂因素后,与Q1水平PAR相比,Q2、Q3、Q4水平PAR均是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危险因素,其中Q4水平PAR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风险最高(OR=6.06,95%CI=3.90~9.41,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人群术后7 d新发衰弱发生率随着术前PAR升高而显著递增(P<0.001);术前PAR预测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AUC为0.635(95%CI=0.606~0.665,P<0.001),最佳截断值为4.34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20%和31.20%。结论高水平PAR是老年患者术后7 d新发衰弱的危险因素。术前PAR对老年患者术后新发衰弱具有一定预测价值,PAR水平越高提示术后新发衰弱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血小板计数 白蛋白 血小板计数/白蛋白比值 老年患者 术后衰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比的列线图模型对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2
作者 季亚香 奚静 +3 位作者 刘春艳 吴萍 章晓兰 宋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43,共6页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platelet ratio index,APRI)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后肿瘤复发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初诊为HCC并接受RFA治疗的患者204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确定APRI的最佳截断值。绘制Kaplan-Meier曲线计算高、低APRI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Cox回归分析RFA后HCC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选择显著变量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校正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对HCC复发的预测能力。结果RFA治疗后HCC复发率为57.4%(117/204)。APRI预测HCC复发的最佳截断值为0.501,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78(95%CI:0.603~0.752)。高APRI组(≥0.501)121例,低APRI组(<0.501)83例,高APRI与患者低RFS显著相关(χ^(2)=12.929,P<0.01)。Cox回归分析证实,肿瘤数目(HR=1.541,95%CI:1.039~2.286,P=0.031)、肿瘤最大直径(HR=1.461,95%CI:1.011~2.112,P=0.044)、血清AFP(HR=2.286,95%CI:1.576~3.318,P<0.01)和APRI(HR=1.873,95%CI:1.257~2.790,P=0.002)是HCC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基于以上4个因素构建预测RFA治疗后HCC复发的列线图模型,C-index为0.769(95%CI:0.676~0.862),预测1年、2年和3年RFS的AUC分别为0.707、0.719和0.707。校正曲线展示模型预测与实际复发风险之间具有良好一致性。结论基于APRI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对HCC复发具有良好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射频消融 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比值指数 复发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联合D-二聚体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潇慧 王新伟 武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26,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联合D-二聚体(D-dimer,D-D)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联合D-二聚体(D-dimer,D-D)对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 intensive care unit,EICU)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310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儿治疗出院后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并根据相关标准对患儿预后进行评估,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98)和预后不良组(n=112)。利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全部患儿年龄、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记录入院时患儿早期预警评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并收集诊断患儿入院24 h内的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发生预后不良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NLR、PLT计数、D-D预测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预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APACHEⅡ、SOFA评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预后良好组NLR、D-D水平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LT计数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将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中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混杂因素,连续变量原值收入,结果表明,NLR、D-D水平是预后的保护因素(OR<1,P<0.05),PLT计数水平是预后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三项指标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9,灵敏度为94.95%,特异度为82.14%,准确度为90.32%,三者联合预测效能价值高。结论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的外周血NLR、PLT计数、D-D水平显著升高,三项联合检测在预测患儿28 d后的预后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率 血小板计数 D-二聚体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 儿童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选择性血浆分离器行人工肝治疗低血小板计数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守娟 王丽 +8 位作者 周明 吴蓓 王磊 段萌 廖洪帆 胡瑞晴 胡朝霞 朱丽 胡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对不同分层血小板计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采用Evacure-4A膜型选择性血浆分离器行人工肝治疗,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肝病科住院的302例低血小板计... 目的对不同分层血小板计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采用Evacure-4A膜型选择性血浆分离器行人工肝治疗,观察其疗效、安全性及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5月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肝病科住院的302例低血小板计数ACLF患者,根据血小板计数将其分为3组:A组(血小板计数:25×10^(9)/L~50×10^(9)/L)101例;B组(血小板计数:51×10^(9)/L~80×10^(9)/L)98例;C组(血小板计数:81×10^(9)/L~100×10^(9)/L)103例。所有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给予不同模式人工肝治疗:包括血浆灌流联合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计量资料各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88.74%(268/302)患者人工肝治疗后临床症状呈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各组患者肝功能ALT(t值分别为14.755、21.614、15.965)、AST(t值分别为11.491、19.301、3.919)、TBil(t值分别为19.182、17.486、21.75)较治疗前均呈不同程度下降(P值均<0.001);INR呈不同程度缩短(t值分别为3.497、3.327、4.358,P值均<0.05)。使用Evacure-4A膜型选择性血浆分离器行人工肝治疗后,A、B、C组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治疗前(37.73±6.27)×10^(9)/L、(66.97±7.64)×10^(9)/L、(93.82±5.38)×10^(9)/L降至治疗后(36.59±7.96)×10^(9)/L、(62.59±7.37)×10^(9)/L、(85.99±12.49)×10^(9)/L,其中B、C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2.993、8.240,P值均<0.001),A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人工肝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肝治疗能改善ACLF患者的肝功能及INR,使用Evacure-4A膜型选择性血浆分离器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对血小板的影响较小,治疗血小板明显低下ACLF患者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人工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估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出血风险的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任俊 林婉颐 周振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25-1229,123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估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时出血的风险。方法研究成人AL患者PTR组与非PTR组TEG参数的特点,比较PTR组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TEG参数的差异。结果58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A...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对评估急性白血病(AL)患者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PTR)时出血的风险。方法研究成人AL患者PTR组与非PTR组TEG参数的特点,比较PTR组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及TEG参数的差异。结果58例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AL患者发生PTR的比例为48.28%。PTR患者采用输注大剂量丙球共20例,输注有效率为40%,PTR患者采用输注配型血小板共26例,输注有效率为42.62%。分析41例PTR组与59例非PTR组的TEG参数,PTR组血小板输注前与输注后PLT值、R值、K值、α角、M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PTR组血小板输注后PLT值、MA值显著高于输注前(P<0.05),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PTR组与PTR组比较,输注后PLT值、MA值均明显高于PTR组(P<0.05)。PTR组患者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PLT值及TEG相关参数比较,PLT值、TEG的R值、K值、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出血组的MA值明显高于出血组(P<0.05)。结论发生PTR的AL患者单纯血小板计数不能准确反映患者发生出血风险,TEG MA值可以有助于评估AL患者的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输注无效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的研究 被引量:39
6
作者 巫小莉 周小棉 +3 位作者 邓穗德 李结秋 邓伟雄 罗文沈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78-580,共3页
目的:寻找能够抑制因EDTA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凝集的理想方法,以准确计数此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方法:(1)观察不同抗凝剂及时间对患者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影响;(2)分别在2mg/mLEDTA-K2抗凝血中加入磷酸吡哆醛、Tris、庆大霉素、氨茶... 目的:寻找能够抑制因EDTA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凝集的理想方法,以准确计数此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方法:(1)观察不同抗凝剂及时间对患者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影响;(2)分别在2mg/mLEDTA-K2抗凝血中加入磷酸吡哆醛、Tris、庆大霉素、氨茶碱、丁胺卡那霉素等,抽血后放置不同时间段作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血片上有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果:(1)对照组的EDTA-K2、草酸-氟化钠抗凝血在4h内血小板计数结果稳定、准确,观察血片无血小板聚集现象,其他抗凝剂则成下降趋势或不稳定。而患者4h内血小板计数则成倍下降,观察血片上有血小板聚集现象。(2)在2mg/mL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mg/mL丁胺卡那霉素,能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4h内准确、稳定、可靠,观察血片上无血小板聚集现象。结论:在2mg/mLEDTA-K2抗凝血内加入5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使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抗凝剂依赖 EDTA 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血小板计数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莉玲 张礼 +4 位作者 李玥伶 李晓玲 刘文辉 燕锦 杨艳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82-487,共6页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PLT)计数与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7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新发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CRC病例486例,并对其预后进行前瞻性随访。分析术前血小板计数与临床病理...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PLT)计数与结直肠癌(CR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7月于四川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新发且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CRC病例486例,并对其预后进行前瞻性随访。分析术前血小板计数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χ2检验;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术前血小板计数与肿瘤部位、T分期和M分期有关(均P〈0.05)。不同术前血小板水平间的生存曲线在CRC患者及直肠癌患者中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结肠癌患者中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高血小板水平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R=1.814,95%CI:1.056~3.115);按肿瘤部位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术前高血小板水平是影响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RR=2.718,95%CI:1.132~6.526),但在结肠癌患者中未发现此关系(RR=1.396,95%CI:0.705~2.765)。结论术前血小板计数是影响CRC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它可能成为预测直肠癌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关其与结肠癌患者的预后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血小板计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烧伤早期血小板计数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雄翔 陈璧 徐明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0-32,共3页
严重烧伤血小板(PLT)计数下降的临床意义仍不甚明确。作者通过5年中住院治疗的死亡病例16例进行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死亡组和存活组早期PLT计数和休克累计时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单因素分析:当PLT均值<... 严重烧伤血小板(PLT)计数下降的临床意义仍不甚明确。作者通过5年中住院治疗的死亡病例16例进行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死亡组和存活组早期PLT计数和休克累计时间差异非常显著(P<0.01)。单因素分析:当PLT均值<60×109/L时,死亡的相对危险度(OR)为12,当休克累计时间>8h,OR值>20。剔除休克累计时间>8h组后分层分析PLT<60×109/L,OR值为8(P<0.01)。提示严重烧伤早期PLT显著降低和严重休克是影响其预后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血小板计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保存期间血小板计数和P-选择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8
9
作者 聂慧芳 刘宝庆 +3 位作者 张润玲 张玉春 张支风 袁春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71-573,共3页
探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 5天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研究在 (2 2± 2 )℃条件下振荡和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有无差异。采用SysmexF 82 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机采血小板产品计数 ,应用酶联免疫吸... 探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 5天保存袋保存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研究在 (2 2± 2 )℃条件下振荡和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有无差异。采用SysmexF 82 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机采血小板产品计数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定量检测机采血小板上清液中P 选择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 ,振荡与静置两种方法保存的血小板产品中血小板计数和P 选择蛋白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随保存时间延长 ,振荡和静置保存的血小板计数逐渐减少和P 选择蛋白逐渐增多 ,其中两组内的血小板计数在保存 0 - 72小时以内均无显著性差异 ;而在保存 96 - 1 2 0小时后与保存前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振荡保存组 0 - 72小时内 ,每相邻 1天之间P 选择蛋白量无显著性差异 ,其余各时间段均有显著性差异 ;静置保存组 0 - 72小时内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①使用CS 30 0 0plus血细胞分离机全密闭 5天保存袋 ,对血小板制品的有效保存期以 3天为宜 ;②在 (2 2± 2 )℃条件下 ,振荡保存的血小板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优于静置保存的血小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保存 血小板计数 P-选择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黄毕 田力 +4 位作者 樊晓寒 朱俊 梁岩 李建东 杨艳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14-818,共5页
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02至2013-05就诊于我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证实的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83例,男性126例(68.9%)。分组:①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 目的:探讨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与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2-02至2013-05就诊于我院并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证实的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83例,男性126例(68.9%)。分组:①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n=157),死亡组(n=26);②根据血小板计数五分位值将患者分五组,即血小板计数第1分位(≤119×109/L)组(Q1组,n=36),血小板计数第2分位(120~149×109/L)组(Q2组,n=37),血小板计数第3分位(150~173×109/L)组(Q3组,n=36),血小板计数第4分位(174~228×109/L)组(Q4组,n=37),血小板计数第5分位(〉228×109/L)组(Q5组,n=37);③按入院时血小板计数分为≤119×109/L组(n=36)和〉119×109/L组(n=147),再根据是否接受手术治疗将其分为≤119×109/L手术者(n=18)、≤119×109/L非手术者(n=18)和〉119×109/L手术者(n=96)、〉119×109/L非手术者(n=51)。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及静脉血标本,检测血小板计数、白细胞、D-二聚体等值。主要终点事件为住院死亡率。结果:183例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总住院死亡率为14.3%。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血压较低、D-二聚体水平较高; Q1组患者死亡率(38.9%)显著高于Q2、Q3、Q4和Q5四组(10.8%、11.1%、8.1%和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Q5组较Q1组死亡风险增加(HR=11.2,95%CI 2.13~123.3,P=0.007),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后,血小板计数≤119×109/L无论在手术治疗进入Cox模型前(HR3.90,95%CI 1.67~9.09, P=0.002)还是进入模型后(HR2.67,95%CI 1.15~6.19,P=0.023)均增加住院死亡风险。结论: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入院时血小板计数≤119×109/L住院死亡率风险明显增加。即使接受手术治疗,血小板计数值较低的患者仍与住院死亡风险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计数 急性主动脉夹层 住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和白细胞计数与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住院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王春明 李东泽 +4 位作者 杨毅宁 马依彤 李晓梅 潘硕 陈铀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和白细胞计数(WBC)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晚期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计数(PLT)比值(MPV/PLT)和白细胞计数(WBC)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晚期血运重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STEMI患者660例,其中死亡88例(死亡组),生存572例(生存组)。收集一般资料、血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冠状动脉狭窄情况;采用ROC曲线判断入院时MPV/PLT及WBC预测住院死亡的临床最佳截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死亡组患者MPV/PLT〔0.052(0.037)〕高于生存组〔0.045(0.022),u=-4.629,P<0.001〕;死亡组患者WBC〔12.25(9.30)×109/L〕高于生存组〔8.22(4.49)×109/L,u=-8.561,P<0.001〕。采用ROC判断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MPV/PLT、WBC临床最佳截点分别为0.047、9.28×109/L。MPV/PLT>和≤0.047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19.2%(60/313)和8.1%(28/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47,P<0.001);WBC>和≤9.28×109/L的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病死率分别为22.6%(64/283)和6.4%(24/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35,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PLT〔OR=2.665,95%CI(1.632,4.351),P=0.027〕和WBC〔OR=4.258,95%CI(2.572,7.049),P=0.015〕为STEMI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PV/PLT>0.047和WBC>9.28×109/L均为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对STEMI患者晚期血运重建PCI术后住院死亡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计数 白细胞计数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单采样品中残留白细胞计数两种方法的评价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拥军 沈卓岚 +3 位作者 徐健 黄伯里 胡庆丰 冯武威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614-616,共3页
为评价流式细胞计数法和Nageotte血细胞计数法计数单采血小板中残留白细胞,应用系列的稀释实验研究其准确性;对已知白细胞浓度的同一样本,反复检测14次,研究其重复性;分别用流式细胞计数法和Nageotte血细胞计数法检测102份去白细胞的单... 为评价流式细胞计数法和Nageotte血细胞计数法计数单采血小板中残留白细胞,应用系列的稀释实验研究其准确性;对已知白细胞浓度的同一样本,反复检测14次,研究其重复性;分别用流式细胞计数法和Nageotte血细胞计数法检测102份去白细胞的单采血小板样本,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当白细胞浓度为0.8<WBC/μl<10时,两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用于少白细胞成分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单采 血小板 白细胞 流式细胞计数 Nageotte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朱海波 赵明峰 +4 位作者 李玉明 邓琦 耿莉 崔蕊 刘鹏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9期3528-3533,共6页
目的分析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情况,评估其与预后的关系及重要性,探索预测AML预后的简单易行的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明确诊断为初治AML的患者110例,均采用经典DA化... 目的分析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情况,评估其与预后的关系及重要性,探索预测AML预后的简单易行的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明确诊断为初治AML的患者110例,均采用经典DA化疗方案或类似化疗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化疗。首次诱导化疗结束后3周时检测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分为4组:〈100×10^9/L组45例、(100^150)×10^9/L组19例、(151^300)×10^9/L组25例、〉300×10^9/L组21例。比较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初治时白细胞计数、预后不良染色体、首次诱导化疗是否获得骨髓完全缓解、复发率。以患者年龄60岁为界,分为≥60岁41例,〈60岁69例;以患者初治时白细胞计数30×10^9/L为界,分为≥30×10^9/L 28例,〈30×10^9/L 82例;以患者是否预后不良染色体为界,分为预后不良染色体16例,非预后不良染色体94例;以患者首次诱导化疗是否获得骨髓完全缓解为界,分为完全缓解70例,未完全缓解40例;以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300×10^9/L为界,分为〉300×10^9/L 21例,≤300×10^9/L 89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别以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作为观察终点,采用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首次诱导化疗后不同血小板计数组患者性别、预后不良染色体、首次诱导化疗获得骨髓完全缓解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100×10^9/L组、(100^150)×10^9/L组患者年龄高于〉300×10^9/L组(P〈0.05)。血小板计数〈100×10^9/L组患者初治时白细胞计数≥30×10^9/L所占比例、复发率高于〉300×10^9/L组(P〈0.007)。Log-rank检验示,不同年龄、初治时白细胞计数、首次诱导化疗是否获得骨髓完全缓解、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患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预后不良染色体患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首次诱导化疗获得骨髓完全缓解、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与患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初治AML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后血小板计数增多者预后相对较好,且可独立影响AML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血小板计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及体积变化趋势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林孟相 庄荣 戴凌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911-1913,共3页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体积(MPV)变化趋势,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HEMACELLPlus全自动二十二项五类血细胞分析仪,通过阻抗法检测80例脓毒症患者发病后1、3、7、10d的PC、MPV,并回顾性将脓毒症患者... 目的:观察脓毒症患者血小板计数(PC)、血小板体积(MPV)变化趋势,探讨两者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HEMACELLPlus全自动二十二项五类血细胞分析仪,通过阻抗法检测80例脓毒症患者发病后1、3、7、10d的PC、MPV,并回顾性将脓毒症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分析其PC、MPV变化趋势,并进行两者相关性分析。结果:(1)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PC均低于正常生理范围,死亡组PC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存活组(1、3dP>0.05,7、10dP<0.01)。存活组PC在入ICU第3天明显下降(P<0.01),继之于第7、10天持续上升(均P<0.01)。死亡组PC则呈持续下降趋势(均P<0.01)。(2)入院时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MPV均基本上处于正常生理范围,但是死亡组MPV值比存活组患者高(均P<0.05),病程中存活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下降趋势,而死亡组患者MPV呈进行性上升趋势(均P<0.01)。(3)PC与MPV呈显著负相关。结论:PC、MPV的变化可能成为脓毒症患者血小板生成和活性紊乱以及骨髓反应的间接标志,常规检测脓毒症患者的PC、MPV变化趋势,尤其早期检测MPV,可能成为评价脓毒症病情及骨髓反应情况的一种快速、可信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在院死亡危险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铀 王春明 +6 位作者 李东泽 马依彤 杨毅宁 李晓梅 向阳 于子翔 谢翔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分(COL-P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在院死亡危险评估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11至2013-08的STEMI住院急诊行PCI术的患者共660例,其...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联合评分(COL-P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在院死亡危险评估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9-11至2013-08的STEMI住院急诊行PCI术的患者共660例,其中生存者572例,死亡者88例。依不同COL-P评分进行分组(COL-P 0分组、COL-P 1分组、COL-P 2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660例急诊行PCI术的STE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者88例。死亡者白细胞计数高于生存者白细胞计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者血小板计数低于生存者血小板计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显示,COL-P评分[COL-P(1 vs 0),OR 4.346,95%CI:2.134-8.850,P<0.001;COL-P(2 vs 0),OR 10.126,95%CI:4.061-25.250,P<0.001]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在院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COL-P 0分组、COL-P 1分组和COL-P 2分组在院期间死亡率分别为4.9%、15.4%和43.1%,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COL-P评分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危险评估的良好评价工具,但对长期死亡率的评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计数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在院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评估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及肝硬化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白一彤 林连捷 裴冬梅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5-809,共5页
目的评估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指数)在评价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严重程度及预测脂肪肝相关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92例(A组)、... 目的评估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RPR指数)在评价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严重程度及预测脂肪肝相关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92例(A组)、脂肪肝相关肝硬化患者210例(B组)、同时期于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对照组206例(C组)。对研究对象进行一般测量、血细胞分析、血生化检测及腹部CT检查,并通过公式计算RPR、APRI、FIB-4指数。方差齐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变量预测肝硬化的准确性。结果3组间两两比较,RDW-SD、Alb、CREA、BMI、RPR以及APR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WBC、PLT、ALT、AST、DBil、BUN以及FIB-4在A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腰围、空腹血糖在A组分别与B组、C组比较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针对RPR指数,对轻、中、重度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3组间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最后对RPR、APRI、FIB-4三种无创模型预测脂肪肝相关肝硬化的诊断效能进行ROC曲线分析,AUC分别为0.932、0.815、0.877。结论RPR指数在肝病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随着脂肪肝的加重,RPR指数逐渐增高,并且对脂肪肝相关肝硬化的预警价值高于APRI和FIB-4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硬化 血小板计数 红细胞分布宽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诸国华 孙希鹏 +2 位作者 周亚群 丁存涛 华琦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7年第6期413-417,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MPV/PLC)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1例资料,根据MPV/PLC比值,采用二等分法分为两组:低MPV/PLC组(MPV/PLC≤44.35 f L·10^(-12)·L^...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计数比值(MPV/PLC)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新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1例资料,根据MPV/PLC比值,采用二等分法分为两组:低MPV/PLC组(MPV/PLC≤44.35 f L·10^(-12)·L^(-1))和高MPV/PLC组(MPV/PLC>44.35 f L·10^(-12)·L^(-1)),比较两组的基线情况、血压水平、超声心动图参数等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MPV/PLC与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LVMI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高MPV/PLC组比较,低MPV/PLC组的LVMI较高[(115.29±23.18)g/m^2比(107.37±16.83)g/m^2,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LVMI与MPV/PLC呈负相关(r=-0.196,P<0.05);多元线性相关分析显示,MPV/PLC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VMI的影响因素(B=-0.347,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MPV/PLC与左心室肥厚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体积 血小板计数 血压 左心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癌和血小板计数增高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梁致怡 张虹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3期729-732,735,共5页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与血小板(PLT)计数增高的相关性以及PLT计数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收治的80例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和50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为研究对象,9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与血小板(PLT)计数增高的相关性以及PLT计数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收治的80例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和50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为研究对象,9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取患者术前、术后晨起空腹静脉血化验PLT和CA125,与各种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早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PLT计数234.55±71.51(×109/L),晚期卵巢上皮性癌患者PLT计数308.12±111.95(×109/L),对照组PLT计数206.28±52.62(×109/L),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计数增高患者手术残留癌灶≥2cm发生率高(P<0.05),手术后PLT计数下降(P<0.05)。早期卵巢上皮性癌不同病理类型与血PLT计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晚期卵巢上皮性癌不同的组织病理学分类、CA125、腹水量及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PLT计数无相关性。结论:卵巢上皮性癌PLT计数增高,手术后PLT降低;PLT增高患者手术困难、预后差,PLT计数与CA125升高无关,PLT计数增高可作为CA125之外的肿瘤标志物监测肿瘤的发生、发展,评估治疗效果和推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癌 plt计数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计数预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秦俊杰 白平平 +1 位作者 颜波群 孙远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0期1075-1076,1086,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C)在预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EV)中的意义。方法记录80例肝硬化患者的胃镜结果、PC1,1个月后复查胃镜及PC2。根据胃镜所见EV程度分为重度组和非重度组,对复诊前后PC变化及EV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5例因发生...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C)在预测重度食管静脉曲张(EV)中的意义。方法记录80例肝硬化患者的胃镜结果、PC1,1个月后复查胃镜及PC2。根据胃镜所见EV程度分为重度组和非重度组,对复诊前后PC变化及EV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5例因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而退出观察、3例1个月后未复诊,72例完成该研究。重度组与非重度组P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内EV程度无明显变化者PC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内由非重度EV发展为重度EV者复诊前后P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可作为预测重度EV的指标,短期内PC明显下降可作为预测EV程度加重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血小板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20
作者 徐锐 赖红梅 +5 位作者 杨毅宁 马依彤 李晓梅 赵倩 陈邦党 刘芬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01至2013—12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49例STE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SYNTAX积分评...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P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01至2013—12在我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49例STE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SYNTAX积分评价,将患者分为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SYNTAX积分〉22)231例,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SYNTAX积分≤22)418例。另外按照PLR三分位又将649例患者分为高PLR组(PLR≥207)216例,中PLR组(207〉PLR〉94)215例,低PLR组(PLR≤94)218例。分析PLR水平与SYNTAX积分的相关性,及30天全因死亡与PLR的相关性。结果: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PLR高于非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组(P〈0.001);SYNTAX积分与PLR存在正相关性(r=0.34,P〈0.001);PLR是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1.338,95%可信区间:1.028~2.026,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LR是STEMI患者发生30天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风险比=1.245,9.5%可信区间:1.153~1.825,P〈0.001);Kaplan~Meier生仔曲线显示随着PLR水平升高,患者的累积生存率明显降低(P=0.019)。结论:STEMI患者P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并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