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薯叶多糖制剂的升血小板作用及其机理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明义 董苍玉 +3 位作者 肖国芝 马长明 贾弘禔 顾平圻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261-263,共3页
采用腹腔注射抗血小板血清方法,建立了较理想的低血小板动物模型,利用该模型观察了番薯叶多糖制剂Ⅲ的升血小板作用,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理。证明该多糖制剂有明显的升血小板作用,其作用机理之一是刺激血小板生成素的产生。
关键词 蕃薯叶 多糖 血小板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痰祛瘀法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获益分析
2
作者 潘晔 杜鸿瑶 +3 位作者 范智媛 韩佳 鲁瑛 鲁静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119,共5页
目的 评价化痰祛瘀法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4月唐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2例,分为A组与B组,各51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A组于此基础上参照《... 目的 评价化痰祛瘀法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4月唐山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2例,分为A组与B组,各51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A组于此基础上参照《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西医标准治疗》制定西医治疗方案,B组则在A组治疗方案上加用化痰祛瘀方,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中医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时间,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WF)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结果 治疗8周后,B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血清GMP-140、M-CSF、WF及LVEDD、LVESD水平降低,且B组更低;心绞痛发作时间缩短,且B组更短;LVEF、CI水平及SAQ得分升高,且B组更高(P<0.05)。结论 化痰祛瘀法用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脏功能,并降低血管内皮损伤程度,抑制血小板活化,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稳定型心绞痛 化痰祛瘀法 血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法ITP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被引量:7
3
作者 肖建红 李君君 张阳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849-1853,1856,共6页
目的:应用免疫法建立ITP动物模型,模拟疾病的病理状态,进一步分析探讨各项指标以判定疾病模型是否成功。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按照100μl/20 g剂量向小鼠腹腔内注射1∶4稀释的豚鼠抗BALB/c小鼠血小... 目的:应用免疫法建立ITP动物模型,模拟疾病的病理状态,进一步分析探讨各项指标以判定疾病模型是否成功。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模型组按照100μl/20 g剂量向小鼠腹腔内注射1∶4稀释的豚鼠抗BALB/c小鼠血小板血清(GP-APS),隔日1次,隔日检测外周血小板水平。两周后,检测小鼠外周血PAIgG水平、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分类,了解骨髓象、脾脏组织病理和脾脏脏器指数变化。结果:GP-APS稀释倍数为1∶128时仍成阳性,说明豚鼠血清中已产生了特异性抗体。与正常组及造模前比较,ITP小鼠模型外周血小板明显降低,抗血小板抗体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注射GP-APS后24 h模型小鼠外周血小板数最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明显增加(P<0. 05),而产板巨核细胞减少(P<0. 01)。同时模型组小鼠脾脏指数明显大于正常组(P<0. 01)。结论:与正常组比较,ITP小鼠外周血小板下降、抗血小板抗体升高、骨髓巨核细胞增多并伴成熟障碍,与ITP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应用GPAPS免疫法可成功建立ITP小鼠疾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小鼠模型 血小板血清 巨核细胞 血小板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郭洁丽 于恬 +3 位作者 代凤超 杜美容 刘秀敏 邢秀玲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22期1731-1735,1739,共6页
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改善、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相关治疗的11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依据自愿接受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接受布洛... 目的:观察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改善、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子宫动脉搏动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相关治疗的11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依据自愿接受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接受布洛芬胶囊治疗,研究组57例接受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在为期3个月经周期的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统计症状改善情况,比较PAF、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血小板黏附率,测定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不同症状积分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治疗后不同症状积分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PAF、血小板黏附率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AF-AH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上升,且研究组治疗后PAF、血小板黏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AF-AH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舒张峰值比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治疗后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舒张峰值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与IL-6水平测定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治疗后血清hs-CRP与IL-6水平测定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隔姜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有助于确切提高原发性痛经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不同症状积分水平,合理改善PAF、PAF-AH、血小板黏附率,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收缩舒张峰值比下降明显,血清hs-CRP与IL-6水平趋于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姜灸 中药离子导入 原发性痛经 症状改善 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 子宫动脉搏动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