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氧运动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玉峰 王士雯 赵玉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探讨规律运动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3例,实验组109例,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等量的运动疗法3个月... 目的:探讨规律运动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1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3例,实验组109例,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等量的运动疗法3个月。采用流式细胞术(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运动前后血小板膜上CD62P、CD61的阳性百分率(CD62P%、CD61%)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进行运动疗法3个月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收缩压分别为160±4.6mmHg及156±4.5mmHg(P<0.05);舒张压分别为92±4.2mmHg及88±2.9mmHg(P<0.01);血小板膜上CD62P阳性百分率分别为17.3%±2.2%及12.5%±3.1%(P<0.01)、CD61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0.3%±2.4%及16.2%±2.3%(P<0.0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1.4%±4.6%及62.3%±3.4%(P<0.01)。结论:规律运动不仅可以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而且能够降低血小板表面活化受体分子的密度,降低血小板聚集,有利于防止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 有氧运动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 血小板聚集率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受体的影响
2
作者 李玉峰 王士雯 +2 位作者 赵玉生 卢才义 薛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9期1303-1305,共3页
目的:探讨规律运动对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1例,规律运动组(实验组)30例,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 目的:探讨规律运动对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标志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1例,规律运动组(实验组)30例,后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等量的运动疗法3个月。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运动前后血小板膜上CD62P、CD61的阳性百分率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进行运动疗法3个月后,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收缩压(mmHg)分别为158±3.8及151±4.3(P<0.05),舒张压(mmHg)分别为98±3.4及90±3.1(P<0.01);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4.6±4.7及60.3±3.6(P<0.05);血小板膜上CD62P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7.4±2.2及20.5±3.1(P<0.05)、CD61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7.2±3.5及21.3±2.9(P<0.0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81.2±4.3及73.6±4.6(P<0.05)。结论:规律运动能降低高血压并发房颤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受体分子的密度及血小板聚集率,有利于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栓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房颤动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 有氧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玉峰 王士雯 +2 位作者 赵玉生 卢才义 薛桥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4期391-392,共2页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标记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81例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1例和规律运动组4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中等运动量运...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分子标记蛋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81例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1例和规律运动组40例,均给予常规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采取中等运动量运动疗法3个月。采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为探针,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小板膜上CD62P、CD61的阳性百分率及血小板聚集率。结果3个月后,常规治疗组与规律运动组患者的收缩压分别为(166±3.6)mmHg和(152±3.5)mmHg,舒张压分别为(93±4.2)mmHg和(83±4.3)mmHg;空腹血糖分别为(7.4±2.4)mmol/L和(6.3±1.9)mmol/L;血小板膜上CD62P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7.3±2.2)%和(21.5±3.3)%,CD61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6.3±2.3)%和(20.2±2.9)%;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78.4±4.5)%和(69.7±5.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规律运动可以降低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表面活化受体分子密度,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病 有氧运动 2型糖尿病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运动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疗效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玉峰 杨学东 万龙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71-1073,共3页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疗效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43例,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规律有氧运动前后的临床症状,血小板膜CD62P、CD61的阳性百分率(%)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疗效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患者43例,观察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规律有氧运动前后的临床症状,血小板膜CD62P、CD61的阳性百分率(%)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运动疗法3个月,胸痛症状明显减轻;运动后与运动前相比,血小板膜CD62P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3.6±3.5及30.3±3.4(P<0.05)、CD61阳性百分率(%)分别为22.1±2.8及28.3±3.5(P<0.05),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61.3±4.3及71.5±5.7(P<0.05)。结论:规律运动可以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症状,降低患者血小板表面活化受体分子的活性及血小板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有氧运动 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表面PAC-1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郑晨 黎璇 +6 位作者 丁粤粤 徐秋琴 曹磊 沈洁 孙凌 吕海涛 陈烨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3—9月住院KD患儿为研究对象(27例),同时设发热对照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KD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方法以2016年3—9月住院KD患儿为研究对象(27例),同时设发热对照组(36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KD患儿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进一步分为冠状动脉损伤(CAL)组和无冠状动脉损伤(NCAL)组。采集各组儿童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AC-1表达水平。结果 KD患儿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与发热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对照组最低;KD患儿在亚急性期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最高,其次为急性期和恢复期。亚急性期时,CAL组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较NCAL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在整个病程中血小板PAC-1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存在血小板活化;KD患儿亚急性期PAC-1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且CAL组较NCAL组明显升高,提示血小板活化与KD冠状动脉损伤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受体 血小板活化 冠状动脉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勇 刘晓飞 +5 位作者 蔡琳 李宪伦 曾玉杰 郑金刚 彭文华 柯元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20期1683-1685,共3页
目的初步评价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9例高危NST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前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不少于3min弹丸式注射,随后0.15μg.kg-1.min-1维持24~48h;... 目的初步评价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9例高危NSTE-ACS患者行介入治疗前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不少于3min弹丸式注射,随后0.15μg.kg-1.min-1维持24~48h;术中推注普通肝素50~70U/kg;观察患者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30d及6个月的复合临床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和临床驱动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结果患者均无出血性脑梗死、严重胃肠道出血等严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牙龈出血发生率为10.2%,皮下出血及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3.4%,随访30d及6个月患者均无死亡、心肌梗死和支架血栓形成的发生,临床驱动的靶血管再血管化率为6.8%。结论替罗非班在高危NSTE-ACS患者的介入治疗中应用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心肌的组织灌注 被引量:6
7
作者 郭静萱 张福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2,共2页
关键词 心肌灌注 再灌注损伤 再灌注治疗 GUSTO试验 急性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病情程度与血清中PAC-1和CD62p的不同表达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王玲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38-640,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latelet activator combined-1,PAC-1)和P选择素(也称CD62p)的表达情况。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ACI患者287...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latelet activator combined-1,PAC-1)和P选择素(也称CD62p)的表达情况。方法:分析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ACI患者287例,根据脑梗死病灶大小分为腔隙性脑梗死组76例、小面积脑梗死组125例和大面积脑梗死组86例,同时选取5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PAC-1和CD62p含量。结果:ACI组PAC-1及CD62p水平(46.9 mg/L,28.4 ng/L)与对照组(29.6 mg/L,10.3 ng/L)比较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2,P=0.044;t=2.137,P=0.038)。腔隙性脑梗死组、小面积脑梗死和大面积脑梗死组在PAC-1及CD62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2,P=0.046;F=5.38,P=0.043)。小面积脑梗死组的PAC-1及CD62p水平(39.9 mg/L,24.5 ng/L)与腔隙脑梗死组(45.9 mg/L,29.1 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4.417、4.129;P=0.031、0.037)。大面积脑梗死组(53.9 mg/L,33.8 ng/L)与小面积脑梗死组、腔隙脑梗死组的PAC-1及CD62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4.216、4.022;P=0.039、0.042)。结论:PAC-1和CD62p在ACI患者中显著表达且可用于ACI病情严重程度的检测,临床检测对于预防和监控疾病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纤维蛋白受体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