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AIS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刘茹慧 梁志刚 +1 位作者 徐璐瑶 詹焱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3期107-110,共4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征。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是AIS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AIS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征。抗血小板治疗一直是AIS急性期和二级预防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AIS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由于可增加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是一类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发挥强效抗血栓作用。目前,阿昔单抗、替罗非班和依替巴肽三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已被批准用于临床。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单独治疗,或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或联合血管内治疗,在预防AIS进展、抑制支架血栓形成、改善功能预后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均展现出了较好的临床效果。但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等并发症,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提高其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静脉溶栓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_b/Ⅲ_a受体拮抗剂研究现状 被引量:3
2
作者 郑秋甫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2-64,共3页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 研究现状 作用机制 种类 应用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韩俊平 杜荣品 刘坤申 《临床荟萃》 2000年第14期665-667,共3页
关键词 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糖蛋白 GPb/ⅲ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临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曹世红 《淮海医药》 CAS 2012年第1期91-92,共2页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是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的最终共同途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通过与GPⅡb/Ⅲa受体结合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抑制血栓形成,是一类强力、高效和特异的抗血小板药物。本文通过CH-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 GPb/a受体拮抗剂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阻断剂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应用研究进展
5
作者 褚俊 《安徽医学》 2003年第5期83-86,共4页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阻断剂 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和GPⅢa在人类肾小球疾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海云 贾汝汉 +1 位作者 程晖 刘铭球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1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本实验观察外周血小板膜上GPⅡb、GPⅢa在各种肾小球疾病中不同肾功能状态及透析与否中的变化,探讨 GPⅡ b、GPⅢa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 48例血小板膜上 GP Ⅲ b、GPⅢa、P- 140分子量及血... 目的:本实验观察外周血小板膜上GPⅡb、GPⅢa在各种肾小球疾病中不同肾功能状态及透析与否中的变化,探讨 GPⅡ b、GPⅢa在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 48例血小板膜上 GP Ⅲ b、GPⅢa、P- 140分子量及血浆 vWF变化。 A组:18例肾功能正常组;B组:10例肾衰竭非透析组;C组:20例肾衰竭透析组;另设 D组:20例无肾脏疾病正常对照。结果:外周血小板膜上GP Ⅱb、GPⅢa、P-140在A组明显升高,B、C组明显下降,vWF在A、B、C组均明显增加。结论:GP Ⅱb、GPⅢa与肾小球疾病中凝血功能紊乱有关,可能与血小板在肾脏的致病作用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 GPb GPⅲa P-选择素 细胞外基质 肾小球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ACS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白莹 田国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0期780-782,共3页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快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STE—ACS)和非ST段抬高型(NSTE—ACS)。临床实践发现,虽然两者在临床表现...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快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ST段抬高型(STE—ACS)和非ST段抬高型(NSTE—ACS)。临床实践发现,虽然两者在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上有较大区别,但冠状动脉却有着相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继而破裂导致血栓形成。NSTE—ACS为血栓不完全堵塞动脉或微栓塞,而STE—ACS则为血栓完全阻塞动脉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受体拮抗剂 ACS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非ST段抬高型 血小板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栓形成 病理生理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I术后应用不同的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效果不同
8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1年第3期207-207,共1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小板糖蛋白b a受体拮抗剂 P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洗脱性血管内支架体外实验研究
9
作者 罗来龙 王贵学 +3 位作者 尹铁英 罗诗遂 阮长耿 侯延斌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63-166,共4页
采用一种涂覆左旋聚乳酸《L-PLA)的镍钛合金支架,进行涂层基质的荧光染色和图像分析,探讨吸附法制备药物洗脱性涂层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吸附标记同位素125I的抗GP Ⅱb/Ⅲa单克隆抗体制备药物洗脱性涂层,利用放射性检测方法, 建立了药物... 采用一种涂覆左旋聚乳酸《L-PLA)的镍钛合金支架,进行涂层基质的荧光染色和图像分析,探讨吸附法制备药物洗脱性涂层的可行性,同时通过吸附标记同位素125I的抗GP Ⅱb/Ⅲa单克隆抗体制备药物洗脱性涂层,利用放射性检测方法, 建立了药物的吸附和缓释曲线,并评价相关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性支架 血小板糖蛋白b/ⅲa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10
作者 朱亦堃 史书红 +1 位作者 朱镭 赵宝珍 《临床医药实践》 2003年第10期764-765,共2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R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高血糖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其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1].观察DR患者血小板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DR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高血糖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导致其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因素[1].观察DR患者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亦称P-选择素或CD62p)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GP Ⅱ b/Ⅲ a)的变化,探讨其在DR发病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病变 血小板糖蛋白 GMP140 GPb/ⅲ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与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伟红 徐邦牢 +5 位作者 杨惠宽 陈斌 张婷 吴斌 唐露丹 胡晓琳 《现代医院》 2018年第7期1016-1019,共4页
目的通过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ED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探讨其与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2018年确诊EDP为实验组29例,收集健康对照... 目的通过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 pseudothrombocytopenia,ED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探讨其与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2018年确诊EDP为实验组29例,收集健康对照组21例,应用双脱氧链终止法(sanger测序法)检测各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 HPA-3和GPⅢa HPA-6基因表型,应用2检验统计各基因多态性频率在两组之间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GPⅡb HPA-3基因多态性在实验组中A/A、A/C和C/C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1.0%、48.3%和20.7%,对照组分别是14.3%、52.4%和33.3%,两组之间基因多态性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GPⅢa HPA-6基因多态性在实验组中C/C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是6.9%和93.1%,对照组分别是19.0%和81.0%,两组之间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GPⅢa HPA-6基因rs13306487位点后一位基因多态性在实验组中A/A、A/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是3.4%、55.2%和41.4%,对照组分别是14.3%、23.8%和61.9%,两组之间基因多态性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rs13306487位点后一位纯合子基因型(A/A和G/G)与杂合子基因型A/G频率分别是44.8%和55.2%,对照组分别是76.2%和23.8%,杂合基因型A/G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分布频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7,P<0.05)。结论 GPⅡb HPA-3和GPⅢa HPA-6不同基因表型在EDP患者与对照组两组间的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膜糖蛋白GPⅢa HPA-6 rs13306487位点后一位杂合基因型A/G分布频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为后继探讨EDP遗传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糖蛋白GPb/ⅲa 基因多态性 HPA-3 HPA-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薛梅 殷惠军 陈可冀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9期701-703,共3页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GPb 短串联重复序列 血小板糖蛋白 血小板粘附受体 相关性 冠心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吴建华 朱健华 +1 位作者 潘闽 石桂良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6例(A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B组),运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进行GpⅡb人类血小板抗原3(HPA-3)及GpⅢa HPA-1多态性检测。结果A组和B组中GpⅡb H...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6例(A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B组),运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进行GpⅡb人类血小板抗原3(HPA-3)及GpⅢa HPA-1多态性检测。结果A组和B组中GpⅡb HPA-3 aa、ab、bb基因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A组ab、bb基因型的分布较B组高,A组b等位基因频率高于B组。GpⅡb HPA-3 ab和bb基因型在心肌梗死组中的分布、b等位基因频率高于非心肌梗死组。结论GpⅡb HPA-3b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遗传易患因子,GpⅡb HPA-3可能为心肌梗死发生的遗传易感性标志,GpⅢa HPA-1基因可能与冠心病发生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小板糖蛋白受体 Gpb/ⅲa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汉族人群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基因多态性所致阿司匹林抵抗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7
14
作者 黄鹤归 董俊丽 +4 位作者 林奕凯 刘剑敏 张韶辉 马良鹏 胡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82-1184,共3页
目的探究武汉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选取武汉地区汉族人群1103例,其中健康筛查受试者897例为对照组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为观察组。检测入选者环氧化酶1(COX-1)A-842G、血小板... 目的探究武汉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选取武汉地区汉族人群1103例,其中健康筛查受试者897例为对照组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为观察组。检测入选者环氧化酶1(COX-1)A-842G、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PIA1/A2及血小板内皮细胞聚集受体1(PEAR1)rs12041331位点基因型,测定凝血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结果1103例入选者中,COX-1 A-842G位点基因型AA及GPⅢa PIA2 TT基因型均占100%,PEAR1 rs12041331位点野生型(GG)及突变型(AA型+AG型)分别为401例(36.36%)、702例(63.64%)。观察组PEAR1基因突变型明显高于对照组(71.84%vs 61.76%,P<0.05)。观察组男性PEAR1 rs12041331突变率明显高于女性(77.05%vs 64.29%,P<0.05),男性PEAR1突变型患者APTT、PT及INR明显低于野生型患者(P<0.05,P<0.01)。结论汉族人群中缺血性脑卒中男性PEAR1 rs12041331突变患者阿司匹林治疗下更容易出现凝血倾向。PEAR1 rs12041331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司匹林抵抗性别差异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阿司匹林 环氧化酶1 血小板糖蛋白b 复发 血液凝固 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杞虹 张新金 +2 位作者 李建美 洪云飞 陈姗姗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4期176-17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期间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方法 2005年4月至2010年6月,341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征患者中,发生5例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47%。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45~7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期间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处理及预后。方法 2005年4月至2010年6月,341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征患者中,发生5例生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1.47%。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45~78岁。1例为女性,年龄为72岁。回顾性分析5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情况。结果 5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症2~12 h,血小板最低值在(10~81)×109之间,其中重度1例,极重度1例。停用替罗非班24~144 h后血小板计数值恢复正常。其中3例发生出血并发症;无需要输血小板和输红细胞的病例,未发生再梗死及死亡。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过程中可以发生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要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症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明晓 朱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3期232-235,共4页
众所周知,血小板在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基石。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及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传统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 众所周知,血小板在动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抗血小板治疗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动脉系统血栓的基石。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及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传统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础上,新的药物也在不断研发。但是,抗血小板治疗现状仍不理想,在临床抗血小板获益的同时,其局限性及治疗的特异性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以此为中心,结合抗血小板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相关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b/a受体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临床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郭来敬 唐强 胡大一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3期1697-1700,共4页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急诊入院STEMI患者68例,分... 目的评价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影响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06年6月,急诊入院STEMI患者68例,分为试验组(盐酸替罗非班+PCI)37例,对照组(直接PCI)31例;收集所有病例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观察PCI术前、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在临床试验中用冠状动脉造影评价冠状动脉再灌注的标准(TIMI)中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新近心肌梗死和顽固缺血状态)、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药物不良反应(出血、血小板减少)。结果试验组于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使PCI前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分级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CI术后两组患者TIMI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心律失常低于对照组(5.4%vs 22.6%),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5.4%vs1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LVEF高于对照组[(58.2±6.0)%vs(50.4±10.6)%,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大量出血和颅内出血等),出血事件发生率试验组较对照组有增多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8%vs 3.2%,P>0.05)。结论Ⅱb/Ⅲa受体抑制剂盐酸替罗非班可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联合PCI是STEMI患者急诊PCI安全和有效的再灌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小板糖蛋白b/a受体拮抗剂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怯红晓 董平栓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12期949-951,共3页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已完成的临床试验(PRISM、PRISM—PLUS、RESTORE)显示,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已完成的临床试验(PRISM、PRISM—PLUS、RESTORE)显示,替罗非班能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但在国人尤其老年ACS患者中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本文就替罗非班在老年ACS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替罗非班 老年 a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聚集 循证医学证据 PRISM G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卢清龙 霍勇 韩立宪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7年第2期141-144,共4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冠脉综合征 替罗非班 GPb/a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功能活性 糖蛋白b/ⅲa 血小板治疗 缺血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韦建生 杨进 +1 位作者 赵勤 马觉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10-710,共1页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PCI 围手术期应用 替罗非班 GPb/ⅲa复合物 b/a受体拮抗剂 抑制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