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循环保存对血小板聚集率及常规参数的影响分析
1
作者 梁菊玲 邓智豪 +3 位作者 卓创近 黄露 徐静 伍伟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6-24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与4℃冷藏保存、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聚集率及血小板常规参数变化,为探讨血小板保存方法提供更多实验数据。方法:对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4℃冷藏保存血小板、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d 1、2、3、4、6共... 目的:对比分析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与4℃冷藏保存、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聚集率及血小板常规参数变化,为探讨血小板保存方法提供更多实验数据。方法:对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4℃冷藏保存血小板、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d 1、2、3、4、6共5个时间点采集血样,检测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及血小板常规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3组血小板MAR均随保存时间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以22℃组下降最快,4℃组最慢,温度循环组介于两者之间;保存d 3,4℃组MAR仍在正常范围内(MAR>60%),温度循环组约50%,22℃组最低;保存d 4,3组MAR均低于50%,温度循环组MAR显著低于4℃组且高于22℃组(均P<0.05);保存d 6,温度循环组MAR显著低于4℃组(P<0.05),而与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LT值均随保存时间延长显著下降,保存6 d内3组PLT值均显著低于保存初期(均P<0.05);温度循环组6 d内PDW无显著变化,MPV、P-LCR显著升高;4℃组6 d内MPV、PDW、P-LCR均显著下降,而22℃组显著上升;在相同保存天数下温度循环组PLT值与4℃组、22℃组无明显差异,MPV、PDW、P-LCR值显著高于4℃组、低于22℃组(均P<0.05)。结论: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血小板常规参数变化介于4和22℃保存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循环保存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 冷藏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酯酶C抗血小板功能的研究Ⅰ——对血小板聚集率和粘附率的作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涛 宋建华 +3 位作者 陈明锴 王歆 王常高 孙松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07-1111,共5页
目的 通过研究PLC对家兔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的作用 ,以探讨PLC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家兔麻醉后 ,经十二指肠给予阴性对照辅料 ,阳性对照ASA和 6种剂量的PLC ,于给药前及给药后 1、2、4h颈动脉取血测定以ADP、AA、Collagen为诱... 目的 通过研究PLC对家兔血小板粘附率和聚集率的作用 ,以探讨PLC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家兔麻醉后 ,经十二指肠给予阴性对照辅料 ,阳性对照ASA和 6种剂量的PLC ,于给药前及给药后 1、2、4h颈动脉取血测定以ADP、AA、Collagen为诱导剂时的血小板聚集率 ,同时用玻球法测定血小板的粘附率。结果 PLC 10 0、 2 0 0IU·kg-1对家兔血小板粘附率无明显影响。PLC 4 0 0~ 10 0 0IU·kg-1可显著地降低血小板粘附率 ,并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同一剂量PLC组给药后 1、2、4h时相比P <0 0 5。PLC10 0~ 10 0 0IU·kg-16种剂量组在用ADP、AA、Collagen诱导时 ,均可显著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与阴性对照辅料组相比P <0 0 5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 ,在ADP诱导时 ,10 0IU·kg-1组的抑制较弱 (P <0 0 5 ) ,而 80 0、10 0 0IU·kg-1组的抑制较强 (P <0 0 5 ) ,并呈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 ;而在AA诱导时 ,PLC各组在给药后 2、4h时的抑制率与ASA的相当 ,无明显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而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 ;在Collagen诱导时 ,PLC各组的抑制作用均弱于ASA(P<0 0 5 ) ,无明显的剂量效应依赖关系 ,而有一定的时间效应关系。结论 ①PLC经十二指肠给药 ,10 0、2 0 0IU·kg-1对家兔血小板粘附性无明显影响 ,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酯酶C 血小板 聚集 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和短期安全性评估: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夏欢 刘梅林 +16 位作者 秦名芳 孙艳梅 田涛 李金巧 张清潭 李军 毛拥军 贾治生 方之勇 吕志平 崔连奇 高春惠 王丽娜 惠永明 单培彦 陈小平 银鹏飞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7-462,共6页
目的:观察老年人服用不同剂型阿司匹林50 mg/d或100 mg/d治疗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Ag)的变化及短期安全性。方法:入选年龄≥60岁、经临床评估需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1 194例,随机分至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d组(A组)、... 目的:观察老年人服用不同剂型阿司匹林50 mg/d或100 mg/d治疗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A-Ag)的变化及短期安全性。方法:入选年龄≥60岁、经临床评估需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患者1 194例,随机分至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50 mg/d组(A组)、阿司匹林肠溶缓释片100 mg/d组(B组)和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组(C组),每组398例。观察治疗(14±3)天后AA-Ag的变化和不良反应,以及(28±3)天的不良反应。对所有符合研究方案,研究期间未服用禁止药物,且完成所有随访内容的病例纳入符合方案集,进行疗效分析;对所有经随机化分组、至少接受一次治疗且具有用药后安全性评价数据的病例,纳入安全性分析集,就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最终1 127例受试者完成随访,1 017例受试者进入符合方案集,1 160例受试者进入安全性分析集。符合方案集中A组(n=347)、B组(n=338)和C组(n=332)治疗后AA-Ag中位数分别为6.65(4.03,10.84)%、5.89(3.22,10.03)%和6.00(3.68,10.0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期间,安全性分析集A组(n=388)、B组(n=387)和C组(n=385)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微出血及胃肠道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7%、3.36%和7.95%,C组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且未发生心血管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三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9%、2.33%和6.23%,均为轻微出血,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服用阿司匹林50 mg/d及100 mg/d均可明显抑制AA-Ag,短期安全性良好,肠溶缓释剂型较肠溶剂型降低了短期轻微出血及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老年人 阿司匹林 剂型 血小板聚集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格瑞洛在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时血小板聚集率分析 被引量:42
4
作者 李江 刘文娴 +1 位作者 赵一楠 任燕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231-2234,共4页
目的探讨在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时,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正在应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512例,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氯吡格雷抵... 目的探讨在治疗氯吡格雷抵抗患者时,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正在应用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512例,用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血小板聚集率筛选出氯吡格雷抵抗患者88例。然后将这88例患者1∶1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替格瑞洛组,氯吡格雷组继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d),替格瑞洛组将氯吡格雷(75 mg/d)更换为替格瑞洛(90 mg,2次/d)。随访7 d,主要观察7 d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同时观察7 d内出血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替格瑞洛组较氯吡格雷组血小板聚集率低〔(43.3±8.2)%比(56.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值较氯吡格雷组大〔(16.4±9.8)%比(1.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达标率较氯吡格雷组高(84.4%比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及氯吡格雷组在试验过程中均无主要出血。结论对于氯吡格雷抵抗患者,将氯吡格雷更换为替格瑞洛后能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抵抗 血小板聚集 替格瑞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血小板聚集率和D-二聚体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0
5
作者 周熙琳 梁辉 黄洁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9-462,46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项参数与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D-二聚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急性脑梗死组(n=41)、中度急性脑梗死组(n=35)和重度急性脑梗死组(n=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项参数与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D-二聚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急性脑梗死组(n=41)、中度急性脑梗死组(n=35)和重度急性脑梗死组(n=26);并以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TEG参数(包括R值、K值、α角、MA值、CI值)、PAgT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MA值和CI值明显增大,D-二聚体和PAg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度和轻度脑梗死组比较,重度脑梗死组患者的TEG参数、D-二聚体及PA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脑梗死组比较,中度脑梗死组TEG参数和PAgT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PAgT水平与α角、MA值、CI值呈显著正相关,与R值和K值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TEG参数与D-二聚体和PAgT水平存在较强的相关性,TEG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以及高凝状态监测中均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聚集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分析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 被引量:12
6
作者 江慧 苏蕊 洪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2-1626,共5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血小板分析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三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方法:对血小板分析仪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性能方面进行评估;分别采用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小板分析仪对55例2型糖尿病(T2... 目的:分析并比较血小板分析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三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方法:对血小板分析仪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性能方面进行评估;分别采用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小板分析仪对5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单用阿司匹林(32例)、单用氯匹格雷(23例)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不同仪器设备所测结果的相关性,将所得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小板分析仪日间和批内精密度均低于1/3总误差(7%),携带污染率为0.30%,在4.15×10^9/L至1379.95×10^9/L的线性范围内的回归方程斜率为1.02,R^2=0.99,血小板计数所测结果与血小板参考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达85%,符合行业标准要求。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小板分析仪测定T2DM患者单用氯匹格雷和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服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小板分析仪能够为临床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聚集功能提供可靠、客观、准确的信息,并符合行业标准要求,且其与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栓弹力图仪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重对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氯吡格雷负荷剂量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成万钧 周玉杰 +4 位作者 赵迎新 郭永和 王志坚 聂斌 王建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小样本研究表明超重及肥胖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能力减弱,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患者的进一步证实,并且肥胖与氯吡格雷反应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正常体重与超重患者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进行测定,探讨... 目的:小样本研究表明超重及肥胖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能力减弱,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患者的进一步证实,并且肥胖与氯吡格雷反应的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本文通过对正常体重与超重患者服用负荷量氯吡格雷前后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进行测定,探讨超重与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相互关系。方法:共选取204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至少6小时给予负荷量的氯吡格雷300mg,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至少24小时后取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服药前血小板聚集率与服药后聚集率绝对数差值≤10%界定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所有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正常体重组(BMI<24kg/m2,n=68)、超重组(BMI24.0~27.9kg/m2,n=90)和肥胖组(BMI≥28kg/m2,n=46)。结果:204例患者中共有31例存在氯吡格雷低反应现象(15.2%),正常体重组68例中有5例(7.4%),超重组90例中有14例(15.6%),肥胖组46例中有12例(26.1%),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与超重组服药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亦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超重(OR=1.72,95%CI=1.24-4.27;P=0.012)、肥胖(OR=2.92,95%CI=1.63-6.72,P=0.025)和糖尿病(OR=4.63,95%CI=1.32-16.25,P=0.017)都是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超重和肥胖患者,常规负荷量氯吡格雷300mg并未取得与正常体重患者同样有效的血小板抑制疗效,但增加负荷量剂量能否改善血小板聚集情况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重指数 血小板聚集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路雅茹 秦勤 李广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7-609,共3页
目的:观察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探讨其与UA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10例UAP患者(UAP组)与111例对照(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 目的:观察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探讨其与UA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10例UAP患者(UAP组)与111例对照(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Lp(a)、Fg水平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Lp(a)、Fg水平及PAGM与UAP的关系。结果:(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UAP组Lp(a)、Fg水平及PAG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223±0.156)比(0.170±0.124)mmol/l,P=0.005;(3.619±0.726)比(3.303±0.646)mg/dl,P=0.001;(45.427±11.002)%比(38.888±7.844%,P<0.01),两组BMI、FBG、TC、TG、LDL-c、HDL-c、VLDL-c、apoA、apoB及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AGM与Fg水平呈正相关(r=0.167,P=0.013),与Lp(a)水平无相关性(r=0.064,P=0.345),Lp(a)与Fg水平正相关(r=0.254,P<0.001)。(4)Logistic回归分析高Lp(a)、Fg水平及PAG与不稳定心绞痛发生有关。结论:UAP患者Lp(a)、Fg水平及PAG均显著升高,是UAP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脂蛋白(a)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聚集 最大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率与富血小板血浆血小板浓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韩松梅 廖文丽 于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82-586,共5页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血小板浓度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初步确定诱聚剂二磷酸腺苷(ADP:5.0和15μmol/L)和花生四烯酸(AA:500.0μg/ml)对血小板浓度的允许范围。方法:选取健康查体人群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72例,每12例标本混合...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中血小板浓度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初步确定诱聚剂二磷酸腺苷(ADP:5.0和15μmol/L)和花生四烯酸(AA:500.0μg/ml)对血小板浓度的允许范围。方法:选取健康查体人群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标本72例,每12例标本混合为1组,分6组。将各组标本混合后,分别制备不同水平的血小板浓度,利用海伦娜血小板聚集分析仪分别检测AA和ADP诱导下的6组不同血小板浓度水平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当诱聚剂浓度升高,不同浓度的血小板聚集率会随之增高。随着血小板浓度升高,AA和ADP(15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呈现先快速上升而后平缓的趋势,其中当Plt浓度低于200×10~9/L时,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着血小板浓度的降低出现陡降,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随着血小板浓度的升高稍平缓些。当Plt>200×10~9/L,AA 500μg/ml和ADP 15μmol/L诱导时,不同浓度Plt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平缓、波动较少,较稳定。结论:进行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时,AA和ADP诱聚剂对应的适宜Plt浓度应大于200×10~9/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富含血小板血浆 血小板浓度 二磷酸腺苷 花生四烯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盛建龙 何非 +3 位作者 程诚 王晓晨 许邦龙 胡广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3022-3026,共5页
目的探讨年龄是否是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196例接受PCI治疗的... 目的探讨年龄是否是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196例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术前及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也称ADP受体拮抗剂)的DAPT药物治疗,采用光比浊法检测PCI术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通过相关性分析方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年龄对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196例ACS患者根据术前应用P2Y12受体拮抗剂的不同分为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组,替格瑞洛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氯吡格雷组(P<0.001),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9)。应用相关性分析发现年龄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r=0.645,P<0.001)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r=0.614,P<0.001)均存在正相关。亚组分析其相关性,在替格瑞洛组,年龄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r=0.678,P<0.001)及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r=0.539,P<0.001)仍均存在正相关。在氯吡格雷组,年龄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r=0.669,P<0.001)存在正相关,与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也有明显相关性(r=0.746,P<0.001)。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存在明显相关性(r=0.535,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年龄是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是PCI术围手术期DAPT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患者对PCI术围手术期DAPT治疗存在低反应风险。DAPT治疗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不受P2Y12受体拮抗剂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脑血宝制剂对凝血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华坤 李天舒 +1 位作者 高玲 祝世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5-457,共3页
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在体内、体外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测定血浆中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抗凝血酶III(AT -Ⅲ )活性、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ng)、纤溶酶原 (Plg)的变化以及血浆中血小板聚集率来观... 目的和方法 :本研究在体内、体外实验的基础上 ,通过测定血浆中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原时间 (PT)、抗凝血酶III(AT -Ⅲ )活性、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ng)、纤溶酶原 (Plg)的变化以及血浆中血小板聚集率来观察脑血宝制剂对血液凝固过程不同阶段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分析其抗血栓作用的机制。结果 :脑血宝预防组 ,血浆中APTT、PT均比血栓组延长 (P <0 0 5 ,P <0 0 1) ,AT -Ⅲ的活性高于血栓组 (P <0 0 5 ,P<0 0 1) ,Fng含量低于血栓组 ,TT延长 ,Fng和TT呈负性相关关系 ,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血栓组 (P <0 0 5 ,P <0 0 1)。结论 :脑血宝制剂对凝血的多个环节均有抑制作用 ,从而对抗血栓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 中草药 脑血宝 凝血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麝香对急性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海涛 李婕 +1 位作者 陈涛 季水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9年第9期1004-1007,共4页
目的:观察人工麝香对急性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s.c.盐酸肾上腺素和冰水刺激复制大鼠急性寒凝血瘀证模型,以复方丹参片作为阳性对照研究人工麝香对急性寒凝血瘀证大鼠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 目的:观察人工麝香对急性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率及凝血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s.c.盐酸肾上腺素和冰水刺激复制大鼠急性寒凝血瘀证模型,以复方丹参片作为阳性对照研究人工麝香对急性寒凝血瘀证大鼠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人工麝香高、中、低剂量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人工麝香高剂量组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可以明显缓解急性寒凝血瘀证的血瘀症状,在活血化瘀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麝香 急性血瘀模型 血小板聚集 凝血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hs-CR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周燕 何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923-925,92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于PCI术前均给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于PCI术前均给予氯吡格雷300mg负荷剂量+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口服,高剂量组予术后氯吡格雷150mg/d维持(7d后改75mg/d维持),标准剂量组予75mg/d维持,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清hs-CRP水平及临床终点事件。结果:两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hs-CRP水平比较均有明显下降,但上述指标在高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标准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联合终点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EMI患者PCI术后采用高氯吡格雷维持剂量较标准维持量可进一步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血小板聚集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缪刺法治疗100例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及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敬 聂鹏坤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774-1775,共2页
目的:观察缪刺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缪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主要观察两组的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缪刺法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其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缪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主要观察两组的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2%,两组比较P<0.0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满意,缪刺治疗疗效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针刺疗法 缪刺法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的变化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萍 李效兰 杨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24小时节律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师志芳 崔炜 +5 位作者 谷国强 都军 刘凡 谢瑞芹 刘静 任小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人24小时固定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有无节律变化,为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间提供合理依据。方法:30例健康年轻人入选。于1天24小时内2∶00、6∶00、10∶00、16∶00和20∶00采取外周静脉血,抽血后1小时内用全... 目的:通过检测健康人24小时固定时间点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其有无节律变化,为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间提供合理依据。方法:30例健康年轻人入选。于1天24小时内2∶00、6∶00、10∶00、16∶00和20∶00采取外周静脉血,抽血后1小时内用全血阻抗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诱导剂分别为胶原(2μg/ml)、肾上腺素(10μg/ml)、花生四烯酸(0.5mM)及二磷酸腺苷(10μM及20μM)。结果:健康人血小板聚集率在24小时内,肾上腺素诱导下6∶00最高,与2∶00,10∶00,16∶00和20∶0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它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胶原、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下血小板聚集率各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肾上腺素诱导的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率存在24小时节律变化,早晨6∶00起床后达到高峰,此后逐渐降低,夜间睡眠中达到低谷。胶原、花生四烯酸及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24小时节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人 血小板聚集 节律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降压、逆转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和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盛燕辉 陆凤翔 +2 位作者 祖勤 丁建花 饶曼人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5-87,98,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的 1型 (AT1 )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大鼠血压、心肌重量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两肾一夹 (Goldblott)肾性高血压大鼠致左室肥厚模型。大鼠左室肥...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 的 1型 (AT1 )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对肾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大鼠血压、心肌重量及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 :建立两肾一夹 (Goldblott)肾性高血压大鼠致左室肥厚模型。大鼠左室肥厚形成后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灌胃给药连续 12周 ,观察两药对大鼠血压、心肌重量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 :大鼠左侧肾动脉部分钳夹后 ,其收缩压、左心室湿重与体重的比值及血小板聚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在大鼠左室肥厚形成后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连续给药 12周 ,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左心室湿重与体重的比值 ,抑制血小板聚集率。结论 :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形成后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长期给药 ,具有降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缬沙坦 依那普利 左室肥厚 血小板聚集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帆 赖沙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808-1809,共2页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行PCI的患者30例,其中替罗非班组18例,对照组12例。替罗非班... 目的:观察国产替罗非班对因急性冠脉综合征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评价其在PCI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因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入院行PCI的患者30例,其中替罗非班组18例,对照组12例。替罗非班组在PCI术前第10~30分钟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g/kg(3min注完),然后以0.15#g/(kg·min)静脉滴注维持18h,对照组以相同的方法输注安慰剂。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及口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和阿司匹林。应用10#mol/L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两组6h时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19.0±8.2)%和(58.6±7.6)%,替罗非班组出血事件有增多趋势(22%),主要是穿刺点出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可安全、有效地抑制PCI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血小板聚集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纤胶囊对脓毒症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若晖 李雪 李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142-143,共2页
目的 探究化纤胶囊对脓毒血症模型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影响,阐明化纤胶囊对脓毒症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140只实验动物SD大鼠随机均匀分成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干... 目的 探究化纤胶囊对脓毒血症模型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影响,阐明化纤胶囊对脓毒症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将140只实验动物SD大鼠随机均匀分成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干预组、血必净干预组、低剂量化纤胶囊干预组(30mg/kg)、中剂量化纤胶囊干预组(60mg/kg)、高剂量化纤胶囊干预组(90mg/kg)。CLP术后2h对药物干预组分别予相应药物进行灌肠,CLP术后12h后给予第2剂,连续3d,2次/d。模型制备后6h、12h、24h各时间点处死动物,取血进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血必净干预组与化纤胶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均对脓毒血症模型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有降低作用(P<0.05),其中化纤胶囊(低、中、高)剂量干预组优于血必净干预组,而化纤胶囊高剂量组对于降低上述指标作用最明显(P<0.01)。生理盐水干预组对上述指标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化纤胶囊对于脓毒血症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的表达水平有降低作用,具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纤胶囊 脓毒血症 血小板最大聚集 血小板活化复合物(PAC-1) 血小板表面蛋白CD62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友病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及其意义
20
作者 王世一 徐酉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1-141,145,共2页
关键词 血友病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