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1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评估冠心病行PCI术患者的血小板高反应性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佳 沈连军 +1 位作者 张晶 何胜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416-3419,共4页
目的采用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IPA)评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方法冠心病患者第1天或PCI术前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第2天起或PCI术后开始服用维持剂... 目的采用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IPA)评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方法冠心病患者第1天或PCI术前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第2天起或PCI术后开始服用维持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至少1年。检测并计算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前后的IPA,根据IPA将患者分为血小板高反应组(HPR组)和低反应组(LPR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纳入102例患者,男77例,女25例,平均(65.7±10.9)岁,其中HPR组69例,LPR组33例,HPR组的平均IPA值明显低于LPR组(P<0.01)。HPR组和LPR组12个月末的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5.9%和3.0%,HPR组明显高于LPR组(P<0.05)。结论 IPA可用于评估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建议临床医师在双联抗血小板时常规检测IPA,并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 冠心病 血小板高反应 P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型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彭静 刘俊 +7 位作者 许慧芳 李越然 江佳 汪盛 周德喜 朱艳虹 杨魁 栾家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7期746-751,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型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患者1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型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患者1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患者CYP2C19*2、*3和*17基因型,依据基因型将CYP2C19酶活性分为快代谢型(RM)、中间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和超快代谢型(UM)。患者给药5 d后,采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ADP),评价CYP2C19*2、*3和*17基因型和CYP2C19酶不同代谢型IPAADP差异性,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以及在氯吡格雷抵抗组(CR)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CR)分布。结果:CYP2C19*2、*3和*17突变率分别为30.98%、6.75%和1.23%。IPAADP平均为(67.03±26.79)%,其中CR发生率26.99%,其IPAADP为(31.29±12.60)%。CYP2C19*2和*3基因携带者IPAADP明显降低(P<0.001),*17基因携带者IPAADP明显升高(P<0.001)。24例(14.72%)为PM型,各代谢型IPAA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在NCR和CR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YP2C19基因型对IPAADP有显著影响,但与CR的发生无关联性,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抵抗 血小板聚集抑制 精准用药 药效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思敏 向思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类别及其作用机制、血小板功能检测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小板聚集抑制 血管内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α-乙酰-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酰-对甲氧基苯乙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建昌 温守明 +2 位作者 石津生 李颖 孙晓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7-210,共4页
Nα-乙酰 -精氨酰 -甘氨酰 -天冬氨酰 -对甲氧基苯乙胺 (W2 0 0 2 )是精 -甘 -天冬氨酸 (Arg- Gly- Asp)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为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分别用比浊法和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测定二磷酸腺苷 (ADP)及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 Nα-乙酰 -精氨酰 -甘氨酰 -天冬氨酰 -对甲氧基苯乙胺 (W2 0 0 2 )是精 -甘 -天冬氨酸 (Arg- Gly- Asp)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为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分别用比浊法和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测定二磷酸腺苷 (ADP)及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并用放射性配体分析法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 [12 5I]纤维蛋白原 (FGN)的含量 ,以了解 W2 0 0 2竞争性抑制 [12 5I]FGN与血小板糖蛋白 (GP) b/ a结合的生物活性 .结果显示 :W2 0 0 2有明显的抑制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除最低终浓度(9 μmol· L-1)外 ,其余各浓度点 (2 70 ,1 35,45μmol· L-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 ;其对抗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明确的量 -效关系 ;抑制 [12 5I]FGN与血小板结合的 IC50值为 (41 .5± 2 .9)μmol· L-1,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群中比较无明显差异 .研究提示 W2 0 0 2通过抑制FGN与血小板 GP b/ a的结合而发挥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 W0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4-(取代苯乙酮基)哌嗪基]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5
作者 吴秋业 倪瑾 +3 位作者 吴波 刘超美 张广明 廖洪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20-923,共4页
目的 :设计合成一类 6 - (取代苯基 ) - 4,5 -二氢 - 3( 2 H)哒嗪酮类化合物 ,以期发现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方法 :以乙酰苯胺为原料 ,经酰化反应、傅 -克反应、水解反应及水合肼环合反应、溴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 目的 :设计合成一类 6 - (取代苯基 ) - 4,5 -二氢 - 3( 2 H)哒嗪酮类化合物 ,以期发现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方法 :以乙酰苯胺为原料 ,经酰化反应、傅 -克反应、水解反应及水合肼环合反应、溴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 ,并参考 Born方法进行体外药理实验。 结果 :共合成 6 - [4- (取代哌嗪基 )苯基 ]- 4,5 -二氢 - 3( 2 H)哒嗪酮类化合物 11个 ,均属首次报道 ,并通过元素分析、1 HNMR确证结构。初步的体外药理实验表明 :大部分目标化合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ADP诱导的新西兰大白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结论 :首次合成了 11个 6 - [4- [4- (取代苯乙酮基 )哌嗪基 ]苯基 ]- 4,5 -二氢 - 3( 2 H)哒嗪酮类化合物 ,其中化合物 ( 4)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最强 ,与先导化合物 CCI17810相当 ,化合物 ( 3) ,( 9) ,( 11)等也有较强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哒嗪酮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 化学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酸性PLA_2质谱鉴定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袁帅 刘淑清 +2 位作者 付冬雪 佟欣 孙明忠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15,8,共4页
通过对纯化得到的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ABUSV-PLA2)进行胶内胰蛋白酶酶解,产生的肽段经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nESI-MS/MS)进行序列测定,蛋白鉴定采用SequestBioworks软件完成。ABUSV-PLA2与其它蛇毒来源PLA2的氨基... 通过对纯化得到的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ABUSV-PLA2)进行胶内胰蛋白酶酶解,产生的肽段经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nESI-MS/MS)进行序列测定,蛋白鉴定采用SequestBioworks软件完成。ABUSV-PLA2与其它蛇毒来源PLA2的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ABUSV-PLA2是一种新的蛇毒酸性磷脂酶A2。以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表明:ABUSV-PLA2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轻微的解凝效应,但具有显著拮抗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IC50为356n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A2 蛇毒 质谱 血小板聚集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东明 刘超美 +1 位作者 吴秋业 张大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 :设计合成 6 - (4-取代乙酰胺基 )苯基 - 4 ,5 -二氢 - 3(2 H ) -哒嗪酮和 6 - (4-取代乙酰胺基 )苯基 - 5 -甲基 - 4 ,5 -二氢 - 3(2 H ) -哒嗪酮两类化合物 ,以寻找作用更强、选择性更好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方法 :以乙酰苯胺... 目的 :设计合成 6 - (4-取代乙酰胺基 )苯基 - 4 ,5 -二氢 - 3(2 H ) -哒嗪酮和 6 - (4-取代乙酰胺基 )苯基 - 5 -甲基 - 4 ,5 -二氢 - 3(2 H ) -哒嗪酮两类化合物 ,以寻找作用更强、选择性更好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方法 :以乙酰苯胺为原料 ,经傅 -克反应、满尼烯反应、水解及水合肼环合反应、酰化反应、取代反应 ,合成两类中间体及其衍生物 ,并进行体外药理实验考察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结果 :共合成哒嗪酮类化合物 16个 ,其中 15个属首次报道 ,并通过元素分析和 1 H- NMR确证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化合物 (4)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最强 ,比对照物 MCI- 15 4强 10倍 ;化合物 (6 )、(7)、(8)、(12 )、(13)、(14 )的活性也优于MCI- 15 4。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哒嗪酮类 血小板聚集抑制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取代乙酰哌嗪苯基二氢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赵东明 刘超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设计合成6-[4-(4-取代乙酰胺基哌嗪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和6-[4-(4-取代酰胺基哌嗪基)苯基]-5-甲基-4,5-二氢-3(2H)-哒嗪酮两类化合物,寻找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方法: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傅克反应、满尼希反应... 目的:设计合成6-[4-(4-取代乙酰胺基哌嗪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和6-[4-(4-取代酰胺基哌嗪基)苯基]-5-甲基-4,5-二氢-3(2H)-哒嗪酮两类化合物,寻找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方法:以乙酰苯胺为原料,经傅克反应、满尼希反应、环合反应、酰化反应合成两类中间体(M)和(N),再经缩合和取代反应得到两类目标化合物,参考Born方法进行体外抑制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共合成目标化合物12个,其中10个属首次报道,通过元素分析,1H-NMR确证结构。其中化合物(9)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最强,为对照物CCI-17810的60多倍;化合物(6)、(7)、(10)、(11)、(12)的活性也优于CCI-17810。结论:目标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取代乙酰哌嗪苯基二氢哒嗪酮类化合物 合成 血小板聚集抑制 乙酰苯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价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 被引量:29
9
作者 刘玲 杨昉 +5 位作者 李敏 侯华娟 刘亚红 陈光辉 张仁良 刘新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67-71,共5页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PTAS)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情况,以指导PTAS术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调整。方法回顾性分析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纳入的65例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仪检测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PTAS)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情况,以指导PTAS术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个体化调整。方法回顾性分析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纳入的65例脑梗死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在PTAS治疗术后第3天抽取静脉血,采用TEG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和腺苷二磷酸(ADP)受体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患者经两种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以及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反应的差异。结果①阿司匹林对AA途径的抑制率为(80±28)%,显著高于氯吡格雷对ADP受体途径的抑制率(5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65例患者中,对阿司匹林组治疗效果良好、有效、反应低、无效者分别为45(69.2%)、8(12.3%)、7(10.8%)、5例(7.7%),氯吡格雷分别为19(29.2%)、14(21.5%)、23(35.4%)、9例(13.8%)。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的患者,3例对氯吡格雷无反应,14例反应低下;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的患者,均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4例对阿司匹林反应低,5例对阿司匹林有效,14例效果良好。两种疗效有一定关联性(χ2=33.311,P<0.01)。③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有效者为53例,反应低+无效者为12例;而对氯吡格雷反应良好+有效者为33例;反应低+无效者为32例,两种药物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m=15.042,P<0.01)。结论采用TEG仪检测PTAS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PTAS患者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患者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的反应有差异性,部分对氯吡格雷反应低下者,可能对阿司匹林反应良好或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 药物抵抗 血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章杰兵 柴晓云 +2 位作者 俞世冲 古卓良 周国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21-824,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取代氨基侧链的引入对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乙酰基为连接片段,引入不同的取代氨基,设计合成一系列化合物;体外药理实验参考Born方法进行。结果:设计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8个未见报道,所有... 目的:研究不同取代氨基侧链的引入对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乙酰基为连接片段,引入不同的取代氨基,设计合成一系列化合物;体外药理实验参考Born方法进行。结果:设计合成了10个目标化合物,其中8个未见报道,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NMR等确证;所有化合物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其中化合物(6f)、(6g)、(6h)和(6j)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强,化合物(6g)和(6j)的活性是6-[4-(吡啶基-4-氨基)苯基]-4,5-二氢-3(2H)哒嗪酮(MCI-154)的5倍。结论:引入不同的取代氨基对哒嗪酮类化合物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合成 哒嗪酮类 血小板聚集抑制 体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小分子多肽的分离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雷丹青 周先丽 李映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26-1129,共4页
目的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一种抗血小板聚集小分子多肽,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及对ADP、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方法经SephadexG-75凝胶过滤,超滤,DEAE-SepharoseCL-6B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蛇毒组分,采用高效液相鉴定... 目的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纯化一种抗血小板聚集小分子多肽,研究其理化性质以及对ADP、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的影响。方法经SephadexG-75凝胶过滤,超滤,DEAE-SepharoseCL-6B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蛇毒组分,采用高效液相鉴定纯度,用SDS-凝胶电泳(SDS-PAGE)测定其分子量,用比浊法测定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结果从尖吻蝮蛇毒中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862u等电点为4.29的组分,该组分能抑制由ADP、胶原、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并成剂量依赖性。结论此法成功地从尖吻蝮蛇毒中纯化出抗血小板聚集组分。该组分与去整合素比较相似,可能属于去整合素家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蛇毒 分离提纯 血小板聚集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2
作者 芦燕玲 陈韵岱 吕树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62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3、7天,1、3、6个月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分...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62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3、7天,1、3、6个月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分别按照血小板抑制率<40%和≥40%进行分组。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75例)和≥40%组(487例)。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67例)和≥40%组(495例)。观察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结果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40%和≥40%两组分别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6个月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高于≥40%组(30.7%vs12.9%,P<0.05);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也高于≥40%组(28.1%vs11.7%,P<0.05)。出血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与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54
13
作者 常冠楠 苏曼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25 mg)、中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50mg)、高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75 mg),每...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25 mg)、中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50mg)、高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75 mg),每组30例。观察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测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及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阿司匹林组、低、中和高剂量联合组GMP-140浓度、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15.3±2.9)μg/L vs(9.7±1.5)μg/L、(16.7±3.4)μg/L vs(8.9±2.3)μg/L、(14.9±3.0)μg/L vs(5.1±1.4)μg/L、(16.4±3.5)μg/L vs(7.8±2.2)μg/L,(43.5±9.8)%vs(24.3±8.9)%、(41.0±7.8)%vs(20.3±8.1)%、(44.3±9.2)%vs(21.5±8.7)%、(43.9±7.6)%vs(20.6±8.0)%,P<0.05];AA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8.7±9.1)%vs(16.1±7.4)%、(29.2±9.3)%vs(17.2±8.5)%、(30.1±10.1)%vs(17.9±9.4)%、(28.8±8.5)%vs(25.7±8.6)%,P<0.05],4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阿司匹林组(93.33%、96.67%、96.67%vs 86.67%,P<0.05)。仅高联合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氯吡格雷50mg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最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血小板聚集 花生四烯酸 血小板聚集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ifyNow对比血小板聚集仪分析氯吡格雷药效 被引量:4
14
作者 任军伟 陈建魁 +4 位作者 丛玉隆 白洁 邓新立 李玉茹 王伊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PAgP)156例在40%~80%,占75.4%,25例<40%,占12.1%,26例>80%,占12.6%。VerifyNow分析P2Y_(12)受体的化学反应数值(PRU)126例在240~350,占60.9%,50例PRU<240,占24.2%,31例PRU>350,占15.0%。PAgP与PRU呈正相关,PAgP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率(INHI)呈负相关,PAgP+INHI趋近于一个定值。结论 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可作为氯吡格雷药效监测的良好实验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静脉溶栓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鲁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381-383,共3页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发表研究,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和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的公布,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和年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同时更加强... 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NINDS)发表研究,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的标准治疗方法。随着欧洲协作性急性卒中研究-Ⅲ和第3次国际卒中试验的公布,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和年龄范围被进一步扩大,同时更加强调静脉溶栓的重要性。近年来,动脉内取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被新版美国卒中协会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所推荐,但动脉内取栓是在静脉溶栓的基础上进行,且仅能在部分有条件的医疗中心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小板聚集抑制 阿司匹林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 静脉溶栓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氯吡格雷代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闻多 张永勇 季福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氯吡格雷代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被抑制情况。方法入选2013年3—8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经过基因检测分为氯吡格雷慢代谢型6例、快代谢型17例和中间代谢型25例。患者均于入病房前服用负荷... 目的观察不同氯吡格雷代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氯吡格雷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被抑制情况。方法入选2013年3—8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经过基因检测分为氯吡格雷慢代谢型6例、快代谢型17例和中间代谢型25例。患者均于入病房前服用负荷剂量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之后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连续服用,于服药后第6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含量和肝肾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第6天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二磷酸腺苷、肾上腺素诱导的抑制率分别为74%和84%。氯吡格雷快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和慢代谢型3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22.2%±13.4%、32.1%±20.1%和18.6%±13.9%(P>0.05),3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7%、78%和82%。结论本研究中不同氯吡格雷代谢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情况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吡格雷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 急性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浙蝮蛇毒抗血小板聚集组分的分离纯化及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萍 徐建民 +3 位作者 金茜 王益清 朱洪 周元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94-198,共5页
蛇毒 ,特别是蝰蛇和眼镜蛇家族蛇毒含有相当数量作用于血小板的活性成分 ,它们可诱导或抑制血小板聚集。一些相关成分应用于临床有望作为有效药物治疗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江浙蝮蛇属蝰蛇类 ,是我国特有的蛇种。本研究以是否抑制ADP诱导... 蛇毒 ,特别是蝰蛇和眼镜蛇家族蛇毒含有相当数量作用于血小板的活性成分 ,它们可诱导或抑制血小板聚集。一些相关成分应用于临床有望作为有效药物治疗出血或血栓性疾病。江浙蝮蛇属蝰蛇类 ,是我国特有的蛇种。本研究以是否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为示踪 ,从江浙蝮蛇毒中分离纯化出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并对其生化特性做进一步探讨。江浙蝮蛇毒经DEAE SepharoseCL 6B ,SephadexG 75及在FPLC上利用SP Sepharose和MonoQ层析 ,得到SDS PAGE条带均一、分子量为 6 5kD的蛋白质组分。该物质无磷脂酶A2、精氨酸酯酶及纤溶酶活性 ,具有拮抗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结论 :分子量为 6 5kD的蛋白质组分 ,可抑制ADP、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且呈明显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蝮蛇 血小板聚集抑制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1
18
作者 赖绍斌 邓斌 +4 位作者 苏良献 赵冬华 郑晓丹 任惠欢 黄剑霞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3期166-170,共5页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NSTE-ACS患者145例,采取密封信封抽样...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对接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冠状动脉内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NSTE-ACS患者145例,采取密封信封抽样形式分为A和B两组,在标准药物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调脂药以及其他常规治疗)基础上,A组合用泮托拉唑(72例)而B组合用奥美拉唑(73例)。观察1年内患者的消化道出血事件以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卒中、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血运重建。结果 A和B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中全因死亡(6.9%比5.5%)、心原性死亡(4.2%比5.5%)、因心绞痛或心力衰竭再住院(16.6%比15.0%)和血运重建(11.1%比12.3%),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5.6%比5.5%,P>0.05)。结论本研究入选的NSTE-ACS患者中,两类质子泵抑制剂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疗效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 血小板聚集抑制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潘国忠 王海滨 +4 位作者 邹阳春 郭敏 吴迪 刘鹏 王春玲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是否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8例,于入院即刻行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患者接受100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治疗7 d后,再次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结果将患者分...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是否影响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选择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18例,于入院即刻行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患者接受100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治疗7 d后,再次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有效反应组87例和低反应组31例;有效反应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d(治疗组,44例)和安慰剂20 mg/d(安慰剂组,43例)。30 d后,再次测定全部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用药前后各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与有效反应组比较,低反应组体重指数、糖尿病及吸烟比例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差异;低反应组服药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未发现埃索美拉唑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泵抑制 奥美拉唑 血小板聚集抑制 绞痛 不稳定型 血小板聚集 吸烟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微颗粒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童巧文 林萍 +3 位作者 郑丽芬 张荷慧 冯梅 王耀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278-1280,共3页
辩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 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 辩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 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7.8I±5.68)岁。AIS组62例,对照组为40例。结景AIS组PMP[(6.11±1.54)%vs(2.31±0.83)%,P=0.000]和PAG[(81.66±7.15)%VS(57.36±7.98)%,P=0.000]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IS组治疗2周后PMP[(4.28±1.31j%7)S(6.11±1.54)%,P=0.000]和PAG[(68.78±7.49)%"US(81.66±7.15)%,P=0.00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IS组患者PMP与P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63,P=0.037)。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MP、PAG、TC、空腹血糖与AIs预后相关。结论PMP和PAG可作为检测判断AIS治疗效果及脑梗死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聚集抑制 血小板糖蛋白GPⅡ b-Ⅲa复合物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