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0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
作者 李文帅 赵亚运 +5 位作者 郭震 张海兵 王奉淼 张信芳 张全忠 李庆民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2-309,共8页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 目的比较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23年6月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导下患者实际接受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将所有患者分为负荷量双抗组和替罗非班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出血、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宽度及动脉瘤部位。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与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定义为术中载瘤动脉内充盈缺损,载瘤动脉或支架覆盖分支血管闭塞)及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包括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CT发现新的或恶化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实质内出血)。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电话或门诊随访评估患者术后90 d预后情况,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将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相比的随访结果分为4类:(1)完全闭塞,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完全消失;(2)改善,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减少;(3)稳定,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保持不变;(4)复发,即动脉瘤腔内对比剂填充增加。结果共纳入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108例,男30例,女78例,年龄32~75岁,中位年龄63(50,66)岁;其中负荷量双抗组55例,替罗非班组53例。(1)替罗非班组与负荷量双抗组各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总体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2.0%(13/108),其中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6%(5/108),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为7.4%(8/108);总体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9%(2/108),包括1例术中责任动脉瘤破裂出血和1例术后24 h内颅内出血。92.6%(100/108)的患者术后90 d随访预后良好,7.4%(8/108)的患者预后不良。78.7%(85/108)的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随访,其中完全闭塞率为94.1%(80/85),复发率为2.4%(2/85)。(3)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分别为13.2%(7/53)和10.9%(6/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0)。负荷量双抗组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高于替罗非班组[9.1%(5/55)比0,P=0.025],术后24 h内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替罗非班组[1.8%(1/55)比13.2%(7/53),P=0.028]。负荷量双抗组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2/55),替罗非班组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性并发症。术后90 d随访结果显示,替罗非班组和负荷量双抗组良好预后比例分别为94.3%(50/53)和90.9%(50/5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4)。结论术中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与术前负荷量双抗两种方案对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替罗非班 双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LVIS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思敏 向思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类别及其作用机制、血小板功能检测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管内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循环保存对血小板聚集率及常规参数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梁菊玲 邓智豪 +3 位作者 卓创近 黄露 徐静 伍伟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6-240,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与4℃冷藏保存、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聚集率及血小板常规参数变化,为探讨血小板保存方法提供更多实验数据。方法:对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4℃冷藏保存血小板、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d 1、2、3、4、6共... 目的:对比分析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与4℃冷藏保存、22℃振荡保存血小板的聚集率及血小板常规参数变化,为探讨血小板保存方法提供更多实验数据。方法:对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4℃冷藏保存血小板、22℃振荡保存血小板保存d 1、2、3、4、6共5个时间点采集血样,检测其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及血小板常规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3组血小板MAR均随保存时间延长呈显著下降趋势,以22℃组下降最快,4℃组最慢,温度循环组介于两者之间;保存d 3,4℃组MAR仍在正常范围内(MAR>60%),温度循环组约50%,22℃组最低;保存d 4,3组MAR均低于50%,温度循环组MAR显著低于4℃组且高于22℃组(均P<0.05);保存d 6,温度循环组MAR显著低于4℃组(P<0.05),而与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PLT值均随保存时间延长显著下降,保存6 d内3组PLT值均显著低于保存初期(均P<0.05);温度循环组6 d内PDW无显著变化,MPV、P-LCR显著升高;4℃组6 d内MPV、PDW、P-LCR均显著下降,而22℃组显著上升;在相同保存天数下温度循环组PLT值与4℃组、22℃组无明显差异,MPV、PDW、P-LCR值显著高于4℃组、低于22℃组(均P<0.05)。结论:温度循环保存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血小板常规参数变化介于4和22℃保存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循环保存 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 冷藏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心解瘀颗粒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及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4
作者 何晨晨 祁江晗 +4 位作者 韦琛谊 蔡巧燕 高铸烨 张铃 褚剑锋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4-189,共6页
目的 观察清心解瘀颗粒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氯吡格雷阳性对照组及清心解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 目的 观察清心解瘀颗粒对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及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 取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氯吡格雷阳性对照组及清心解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6只。氯吡格雷阳性对照组给药剂量为6.74 mg/(kg·d),清心解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99、1.98、3.96 g/(kg·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连续预防性灌胃给药14 d, 1次/d。末次给药1 h后,麻醉大鼠,采用聚乙烯管作动-静脉搭桥建立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正常对照组除外),15 min后取出血栓,用万分之一精密电子分析天平称量各组大鼠血栓质量(湿重);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血浆中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PGF1α)的含量;酶标仪比浊法测定各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动-静脉旁路血栓质量显著升高,血浆中TXB2的含量显著升高,6-keto-PGF1α的含量则显著降低,ADP诱导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氯吡格雷阳性对照组及清心解瘀颗粒各剂量组的动-静脉旁路血栓质量均显著降低(P<0.05),各组血栓形成抑制率分别为53.80%、23.96%、33.63%、32.59%;血浆中TXB2的含量显著降低,6-keto-PGF1α的含量显著升高,ADP诱导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且清心解瘀颗粒各剂量组间呈现剂量依赖性(P<0.05);各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分别为86.90%、26.17%、38.87%、54.48%。结论 清心解瘀颗粒具有预防大鼠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及抑制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心解瘀颗粒 动-静脉旁路血栓 二磷酸腺苷(ADP)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与药物相关基因检测在颅内动脉瘤支架术后中的应用选择
5
作者 孟雪柔 潘文秋 +4 位作者 万程 易根发 王俊超 胡继红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1-467,共7页
目的探讨部分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 目的探讨部分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基因型检测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platelet mapping,TEG-PM)在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抗血小板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支架治疗IAs且行阿司匹林相关基因-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latelet-endothelial aggregation receptor 1,PEAR1)以及氯吡格雷相关基因-细胞色素P450酶2C19(cytochrome P4502C19,CYP2C19)基因型检测的106例患者,部分患者行TEG-PM检测。将患者分为A、B 2组,A组(基因检测组)根据药物相关基因检测结果调整用药,B组(联合组)根据两种检测结果指导用药。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检验数据,并记录患者随访期间IAs闭塞情况、支架内膜增生情况、药物相关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结果106例患者共治疗123个IAs,年龄(53.67±6.66)岁,女性67例。A组(41例),B组(65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及IAs情况、术中使用支架类型、用药方案选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缺血性并发症及出血性并发症各2例;B组无缺血性事件发生,4例患者出血性并发症,2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P=0.782)。术后1、3个月2组患者内膜增生情况分级及动脉瘤闭塞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总体内膜增生情况较B组稍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结论为提高抗血小板治疗的精准个性化治疗,建议临床选择检测项目时可先行TEG-PM指导下的常规双抗治疗,对于TEG-PM提示抑制率不足的患者再选择性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相关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探索患者抑制率不足的原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以保证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达到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介入支架治疗 血栓弹力图血小板 血小板药物相关基因 血小板聚集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脑缺血事件的价值研究
6
作者 王颖琪 周晓明 +5 位作者 吴琪 张安 丁惠 陈姝娟 邓金龙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5-40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情况。入组患者确诊颅内动脉瘤后即刻开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3 d后行TEG检测。按照TEG参数中的血小板抑制率达标情况[根据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或腺苷二磷酸(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进行TEG检测结果的判定,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有效,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有效,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抵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TEG检测结果达标组,即AA抑制率≥50%且ADP抑制率≥30%)、普通双抗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未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但颅内动脉瘤形态复杂(如形态不规则、子囊形成)或存在高出血风险,继续常规双抗治疗]和强化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经TEG检测并制定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后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0~3个月,3组患者均维持上述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术后3个月门诊常规复查头部MRI、CT等,如未发生脑缺血事件、影像学检查结果满意[支架位置良好、动脉瘤闭塞无残留或瘤颈稍残留(瘤颈宽度≤2 mm)]调整为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若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则无论处于何阶段,均立即重启或维持双抗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并持续至少6个月。主要终点为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包括DSA证实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经头部CT或MRI证实存在梗死灶)。比较3组基线及临床资料。根据主要终点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和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99例患者,男178例,女321例,中位年龄59(53,68)岁,其中对照组341例,普通双抗组42例,强化组116例。发生脑缺血事件47例,未发生脑缺血事件452例。(1)对照组、普通双抗组、强化组术中替罗非班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69/341)比26.2%(11/42)比42.2%(49/116),P<0.01];3组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2.924,95%CI:1.416~6.037,P=0.004)、术中使用替罗非班(OR=3.638,95%CI:1.892~6.996,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降低(OR=0.238,95%CI:0.088~0.646,P=0.005),普通双抗组与对照组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21,95%CI:0.149~1.826,P=0.308)。结论基于TEG检测结果调整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达标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降低其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小板聚集治疗 血小板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合小肠”探讨肠道菌群驱动TMA/FMO3/TMAO通路影响痰瘀互结证急性冠脉综合征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机制
7
作者 张妮 陈彦熹 +1 位作者 李馨雅 陈韦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2,I0019-I0023,共12页
目的基于中医“心合小肠”理论探讨肠道菌群驱动TMA/FMO3/TMAO通路影响痰瘀互结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方法45只SPF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痰瘀互结... 目的基于中医“心合小肠”理论探讨肠道菌群驱动TMA/FMO3/TMAO通路影响痰瘀互结证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大鼠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方法45只SPF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急性冠脉综合征组(ACS)、痰瘀互结证急性冠脉综合征组(TYACS),每组15只。八通道多导心电图记录大鼠标准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清血脂水平。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结构变化。光电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花生四稀酸(Arachidonic acid,AA)、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最大聚集率。LC/MS技术检测大鼠血浆三甲胺(Trimethylamine,TMA)、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N-oxide,TMAO)含量,Realtime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大鼠肝脏含黄素单氧化酶3(Flavin containing monooxygenase 3,FMO3)基因及蛋白表达。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TMAO与血小板AA、ADP最大聚集率的相关性。宏基因组技术检测大鼠肠道微生物组特征。结果ACS组及TYACS组大鼠心电图改变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TYACS组大鼠血清血脂水平符合痰瘀互结证饮食不节改变。HE染色显示CON组大鼠心肌排列整齐、胞质丰富。ACS组及TYACS组大鼠缺血区炎症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核丢失,心肌细胞呈空泡样变,心肌组织紊乱。ACS组和TYACS组大鼠血小板AA和ADP最大聚集率均显著升高(P<0.01)。LC/MS技术检测发现ACS组大鼠TMA、TMAO含量均呈上升趋势。TYACS组大鼠TMA含量呈上升趋势,TMAO含量显著升高(P<0.001)。ACS组和TYACS组大鼠肝脏FMO3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血小板AA、ADP最大聚集率与TMAO水平呈正相关。宏基因组技术发现ACS组和TYACS组大鼠肠道微生物组特征发生明显改变。CON组大鼠显著差异的物种标志物是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ACS组大鼠显著差异的物种标志物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TYACS组大鼠显著差异的物种标志物是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螺旋体门(Spirochaetes)。KEGG富集分析发现痰瘀互结证ACS大鼠尤其以花生四烯酸代谢、核黄素的新陈代谢等通路富集的菌群最多,差异最明显。ACS大鼠尤其以花生四烯酸代谢、胰岛素抵抗和核黄素的新陈代谢等通路相关。结论痰瘀互结证ACS大鼠和ACS大鼠肠道微生物组发生显著特征性改变,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过程可能与多种差异菌群共同驱动TMA/FMO3/TMAO通路,参与花生四烯酸代谢和核黄素的新陈代谢通路等有关。这一发现可能为探索通过调节菌群森林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预防ACS的新手段提供理论依据,丰富中医“心合小肠”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合小肠 痰瘀互结证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 肠道菌群 TMA/FMO3/TMA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氢姜黄素通过下调ROS/p53信号通路抑制高糖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活化
8
作者 胡锦秋 毕晓艳 +4 位作者 马军羽 李梦瑶 李荣 牙甫礼 张春梅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5-312,共8页
目的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姜黄素的主要代谢活性产物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THC)对高糖(high glucose,HG)诱导人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溶剂对照(0.05%DMSO)或THC(0.5、1、10μmol/L)与健康人来源的纯化血小板在... 目的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姜黄素的主要代谢活性产物四氢姜黄素(tetrahydrocurcumin,THC)对高糖(high glucose,HG)诱导人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溶剂对照(0.05%DMSO)或THC(0.5、1、10μmol/L)与健康人来源的纯化血小板在体外共同孵育40 min,随后加入Normal glucose(NG,5 mmol/L)或HG(25 mmol/L)溶液继续作用90 min后,使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的最大聚集率,并利用流式细胞术评估血小板经典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情况以及胞内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水平。同时,通过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血小板p5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与NG组相比,HG干预可显著增加血小板聚集(P<0.05)和CD62P的表达(P<0.001),且可被不同浓度的THC显著抑制(P<0.05)。机制上,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HC显著降低HG诱导的血小板内总ROS生成水平(P<0.001),显著下调p53蛋白磷酸化水平(P<0.05);此外,通过加入ROS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观察到HG诱导的血小板内总ROS生成(P<0.001)以及p53蛋白的磷酸化水平(P<0.05)均显著降低,进一步将其与THC(10μmol/L)联合使用时并未观察到协同抑制效果(P>0.05)。HG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活化均可被NAC和p53特异性抑制剂PFT-μ显著抑制(P<0.05),THC(10μmol/L)与NAC联合干预时对HG诱导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无协同抑制作用(P>0.05),与PFT-μ联合干预时对血小板聚集具有协同抑制作用(P<0.05),但对血小板活化无协同抑制作用(P>0.05)。结论在体外实验中,THC对HG诱导的健康人血小板聚集与活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下调ROS/p53介导的信号通路,本研究为THC改善糖尿病及其相关慢性代谢性疾病中血栓形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氢姜黄素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高糖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波动性增高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晓民 韩继举 +7 位作者 焦鹏 蔡洪信 吴亚平 秦树存 王云 井雷 高允生 夏作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1957-1957,共1页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功能 波动性 血小板聚集 动脉收缩压 大鼠 选择素 血小板聚集 去窦弓神经 组织器官损伤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习亚州 田雨 +6 位作者 范宽 张鹏举 黄丽 刘建辉 杨辉 徐祖才 胡晓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45-1549,共5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发痴呆和卒中的常见病因。CSV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以防治高危因素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CSVD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引发痴呆和卒中的常见病因。CSVD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特异的治疗药物,以防治高危因素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CSVD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方面发展迅速,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对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CSVD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CSVD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 血小板聚集药物 急性脑卒中 隐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11
作者 尚飞扬 刘成波 +2 位作者 谭鸿舟 何冰 何黎琴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7-374,共8页
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Vilsmeier-Haack反应、Knoevenagel反应制备先导化合物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再对其7-位羟基进行氨基烷基醚化,3-位酮羰基肟化,得到25个目标化合物(6a~6y)。所合成的目标化... 为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间苯二酚为起始原料,经Vilsmeier-Haack反应、Knoevenagel反应制备先导化合物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再对其7-位羟基进行氨基烷基醚化,3-位酮羰基肟化,得到25个目标化合物(6a~6y)。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确证。采用Bron比浊法分别测试了目标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胶原、花生四烯酸(AA)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4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的活性远优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其中,目标化合物6a、6b对4种诱导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具有较好的水溶性和脂水分配系数(溶解度为3.46和3.85 mg/mL,脂水分配系数为2.56和2.85),有望成为具有多靶点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临床前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乙酰基-7-羟基-香豆素 水溶性 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甙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内钙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陈鹏 杨丽川 +1 位作者 雷伟亚 沈志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了研究白藜芦醇甙 (polydatin ,PD)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细胞内钙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其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 ,应用Born比浊法和Grynkiewicz方法分别测定PD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内钙水平的影响。PD在体外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 (... 为了研究白藜芦醇甙 (polydatin ,PD)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对细胞内钙水平的影响 ,并探讨其抗血栓形成作用的机制 ,应用Born比浊法和Grynkiewicz方法分别测定PD对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内钙水平的影响。PD在体外显著抑制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acid ,AA)和腺苷二磷酸 (adenosinediphosphate ,ADP)诱导的富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聚集 ,其半数抑制浓度 (mediuminhibitoryconcentration ,IC50 )分别为 5. 13及 10. 0 7μmol /L ;5、10和 2 0mg /kg的PD静注均明显降低兔血小板聚集率 ,且呈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 ;PD明显减少兔洗涤血小板内钙释放及外钙内流 ,本实验说明PD体内、外均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其机制与其降低血小板内钙浓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 白藜芦醇甙 血小板聚集功能 血小板聚集作用 钙水平 影响 抗血栓形成 抑制浓度 腺苷二磷酸 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4
13
作者 芦燕玲 陈韵岱 吕树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6-97,共2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62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3、7天,1、3、6个月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分...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后,监测血小板聚集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62例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3、7天,1、3、6个月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ADP和AA分别按照血小板抑制率<40%和≥40%进行分组。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75例)和≥40%组(487例)。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67例)和≥40%组(495例)。观察支架术后冠心病患者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结果ADP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40%和≥40%两组分别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访6个月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ADP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高于≥40%组(30.7%vs12.9%,P<0.05);AA诱导血小板抑制率<40%组也高于≥40%组(28.1%vs11.7%,P<0.05)。出血不良事件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血小板抑制率与6个月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分析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 被引量:12
14
作者 江慧 苏蕊 洪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622-1626,共5页
目的:分析并比较血小板分析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三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方法:对血小板分析仪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性能方面进行评估;分别采用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小板分析仪对55例2型糖尿病(T2... 目的:分析并比较血小板分析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三者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方法:对血小板分析仪在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性能方面进行评估;分别采用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小板分析仪对55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单用阿司匹林(32例)、单用氯匹格雷(23例)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不同仪器设备所测结果的相关性,将所得数据纳入统计学分析。结果:血小板分析仪日间和批内精密度均低于1/3总误差(7%),携带污染率为0.30%,在4.15×10^9/L至1379.95×10^9/L的线性范围内的回归方程斜率为1.02,R^2=0.99,血小板计数所测结果与血小板参考方法的检测结果符合率达85%,符合行业标准要求。血栓弹力图仪、血小板聚集仪和血小板分析仪测定T2DM患者单用氯匹格雷和阿司匹林后血小板聚集率较服药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小板分析仪能够为临床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聚集功能提供可靠、客观、准确的信息,并符合行业标准要求,且其与血小板聚集仪和血栓弹力图仪对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栓弹力图仪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的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路雅茹 秦勤 李广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7-609,共3页
目的:观察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探讨其与UA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10例UAP患者(UAP组)与111例对照(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 目的:观察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脂蛋白(a)(Lp(a))、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PAG)的变化,探讨其与UAP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比较110例UAP患者(UAP组)与111例对照(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Lp(a)、Fg水平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率(PAGM)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Lp(a)、Fg水平及PAGM与UAP的关系。结果:(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UAP组Lp(a)、Fg水平及PAG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223±0.156)比(0.170±0.124)mmol/l,P=0.005;(3.619±0.726)比(3.303±0.646)mg/dl,P=0.001;(45.427±11.002)%比(38.888±7.844%,P<0.01),两组BMI、FBG、TC、TG、LDL-c、HDL-c、VLDL-c、apoA、apoB及血小板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AGM与Fg水平呈正相关(r=0.167,P=0.013),与Lp(a)水平无相关性(r=0.064,P=0.345),Lp(a)与Fg水平正相关(r=0.254,P<0.001)。(4)Logistic回归分析高Lp(a)、Fg水平及PAG与不稳定心绞痛发生有关。结论:UAP患者Lp(a)、Fg水平及PAG均显著升高,是UAP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脂蛋白(a) 纤维蛋白原 血小板聚集 最大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被引量:54
16
作者 常冠楠 苏曼侠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85-86,共2页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25 mg)、中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50mg)、高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75 mg),每...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低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25 mg)、中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50mg)、高剂量联合组(氯吡格雷75 mg),每组30例。观察时间为8周,治疗前后测患者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浓度及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率,记录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阿司匹林组、低、中和高剂量联合组GMP-140浓度、ADP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15.3±2.9)μg/L vs(9.7±1.5)μg/L、(16.7±3.4)μg/L vs(8.9±2.3)μg/L、(14.9±3.0)μg/L vs(5.1±1.4)μg/L、(16.4±3.5)μg/L vs(7.8±2.2)μg/L,(43.5±9.8)%vs(24.3±8.9)%、(41.0±7.8)%vs(20.3±8.1)%、(44.3±9.2)%vs(21.5±8.7)%、(43.9±7.6)%vs(20.6±8.0)%,P<0.05];AA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28.7±9.1)%vs(16.1±7.4)%、(29.2±9.3)%vs(17.2±8.5)%、(30.1±10.1)%vs(17.9±9.4)%、(28.8±8.5)%vs(25.7±8.6)%,P<0.05],4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低、中、高剂量联合组总有效率均高于阿司匹林组(93.33%、96.67%、96.67%vs 86.67%,P<0.05)。仅高联合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氯吡格雷50mg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最为适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心绞痛 不稳定型 血小板聚集 花生四烯酸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三维形态学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娟 丁玲 +3 位作者 何翠 陈丹 邓素容 李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57-1764,共8页
目的:发展一种通过三维形态学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 目的:发展一种通过三维形态学参数评价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新方法。方法:将采集的12名健康志愿者枸橼酸钠抗凝外周血均分为二份,一份加入200μmol/L乙酰水杨酸(ASA)处理作为实验组,另一份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血小板进行洗涤纯化。将纯化血小板加入Ⅰ型胶原蛋白修饰的反应池中在静态条件下诱导血小板活化聚集,通过形状测量激光显微系统观察分析形成的血小板聚集体三维形态。同时,通过光透射浊度法(LTA)分析血小板功能。结果:本技术可在无标记情况下获取血小板聚集体的形貌、高度及三维形态图像数据,并可量化血小板聚集体的体积参数; ASA处理能明显改变血小板聚集体的三维形态学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显著降低(t=8. 97,P <0. 01),而横截面积改变不显著(t=1. 94,P> 0. 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体体积截断值为1 395μm3时鉴别ASA抑制功效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 7%和75%,其准确度和灵敏度均优于LTA方法测试的聚集度参数。结论:本研究建立的ASA抑制血小板聚集行为的三维形态学分析方法将为后续研究和临床评价ASA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提供新的分析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 三维形态 Ⅰ型胶原蛋白 血小板聚集体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ifyNow对比血小板聚集仪分析氯吡格雷药效 被引量:4
18
作者 任军伟 陈建魁 +4 位作者 丛玉隆 白洁 邓新立 李玉茹 王伊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PAgP)156例在40%~80%,占75.4%,25例<40%,占12.1%,26例>80%,占12.6%。VerifyNow分析P2Y_(12)受体的化学反应数值(PRU)126例在240~350,占60.9%,50例PRU<240,占24.2%,31例PRU>350,占15.0%。PAgP与PRU呈正相关,PAgP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率(INHI)呈负相关,PAgP+INHI趋近于一个定值。结论 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可作为氯吡格雷药效监测的良好实验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α-乙酰-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酰-对甲氧基苯乙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建昌 温守明 +2 位作者 石津生 李颖 孙晓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7-210,共4页
Nα-乙酰 -精氨酰 -甘氨酰 -天冬氨酰 -对甲氧基苯乙胺 (W2 0 0 2 )是精 -甘 -天冬氨酸 (Arg- Gly- Asp)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为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分别用比浊法和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测定二磷酸腺苷 (ADP)及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 Nα-乙酰 -精氨酰 -甘氨酰 -天冬氨酰 -对甲氧基苯乙胺 (W2 0 0 2 )是精 -甘 -天冬氨酸 (Arg- Gly- Asp)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为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分别用比浊法和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测定二磷酸腺苷 (ADP)及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并用放射性配体分析法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 [12 5I]纤维蛋白原 (FGN)的含量 ,以了解 W2 0 0 2竞争性抑制 [12 5I]FGN与血小板糖蛋白 (GP) b/ a结合的生物活性 .结果显示 :W2 0 0 2有明显的抑制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除最低终浓度(9 μmol· L-1)外 ,其余各浓度点 (2 70 ,1 35,45μmol· L-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 ;其对抗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明确的量 -效关系 ;抑制 [12 5I]FGN与血小板结合的 IC50值为 (41 .5± 2 .9)μmol· L-1,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群中比较无明显差异 .研究提示 W2 0 0 2通过抑制FGN与血小板 GP b/ a的结合而发挥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 W0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聚集及其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杰孚 佟佳宾 +3 位作者 潘洁 邢宝利 许晓东 郑天林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6年第1期31-33,共3页
12例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患者持续24小时静脉滴入小剂量的硝酸甘油,观察用药前后不同的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压、心率及临床效应.结果显示:静脉滴入硝酸某油半小时后检查发现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被显著地抑制,此抑制效应持续20小时... 12例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塞患者持续24小时静脉滴入小剂量的硝酸甘油,观察用药前后不同的时间血小板聚集功能、血压、心率及临床效应.结果显示:静脉滴入硝酸某油半小时后检查发现患者体内血小板聚集被显著地抑制,此抑制效应持续20小时,24小时后硝酸甘油抗血小板聚集效应消失.用药前后心率及血压无显著性改变.此结果说明静脉滴入小剂量的硝酸甘油对冠心病患者体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具有显著性抑制作用,但连续用药24小时此抑制效应消失,即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产生了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甘油 血小板聚集 静脉 用药 耐药性研究 血小板聚集功能 体内 持续 消失 连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