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及糖蛋白Ⅱb/Ⅲa的变化 被引量:4
1
作者 张丽萍 刘国树 +4 位作者 段留法 范英鲜 戴智云 李葭灰 石淑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2-543,共2页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P 选择素 (CD6 2 )及糖蛋白Ⅱb/Ⅲa(PAC 1 )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的阳性百分率 (CD6 2 % )、CD...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P 选择素 (CD6 2 )及糖蛋白Ⅱb/Ⅲa(PAC 1 )的变化 ,采用流式细胞术 (FCM)以单克隆抗体分子作为探针检测健康老年人及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的阳性百分率 (CD6 2 % )、CD6 2的几何荧光强度 (CD6 2MFI)、PAC 1的阳性百分率及PAC 1的几何荧光强度的表达量。结果显示 ,老年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膜上CD6 2 %、CD6 2MFI、PAC 1 %及PAC 1MFI的表达量明显升高 ,但与当日血压、血糖及血脂无相关关系。研究表明 ,CD6 2及PAC 1是血小板活化的敏感指标 ,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有血小板活化现象 ,为高血压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除了充分降压、降脂及降糖治疗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高血压 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膜糖蛋白和D-二聚体变化与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建林 马立宁 +6 位作者 张银环 张家明 李大主 林劲 张敬文 王圣 苏哲坦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分为有心绞痛事件发生56例和无心绞痛事件发生60例。分别测定各组体内D-二聚体、GP水平,分析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之间的差异,检测其与心绞痛事件发生的敏感性。结果高血压组、UAP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有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P<0.01);有心绞痛事件阳性检出率D-二聚体、GPⅡb、GPⅢa敏感性较GPⅠb明显增高。结论 GP、D-二聚体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绞痛事件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GPⅡb、GPⅢa可以作为预测心绞痛事件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冠心病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GPⅡb/Ⅲ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潘歆 陈志刚 +1 位作者 张恒 吴广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3364-3366,共3页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GPIIb/IIIa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微球技术(CBA)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自身抗体,记录各个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计算样本的MFI与正常对照MFI均值的比率。结果:ITP组、非免...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GPIIb/IIIa抗体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微球技术(CBA)检测血小板GPⅡb/Ⅲa自身抗体,记录各个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MFI),计算样本的MFI与正常对照MFI均值的比率。结果:ITP组、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的MFI比率分别为(2.61±1.09)、(1.32±0.59)和(0.95±0.40),非参数检验得ITP组MFI比率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后两者MFI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学处理,CBA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71.88%,特异性为84.62%,由ROC曲线得CBA区分ITP患者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的能力为0.848。结论:CBA检测血小板GPIIb/IIIa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均较高,且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对ITP的辅助诊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紫癜 流式微球技术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黎庆梅 韦建瑞 +3 位作者 洪介民 陈辉 郭壮波 李彪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0-512,共3页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6名志愿者静脉血,枸橼酸钠为抗凝剂,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后进行三色免疫荧光标记,FCM检测血小板早期活化标志物纤维蛋白原受体(Fib-R,即PAC-1)和晚期活化标志物P选择素(CD62P)的变化。结果: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抽血后10min和30minPAC-1和CD62P测定值分别相差2.7%和3.5%。且抽血后在不同的活化水平下重复检测多次,结果重复性好,其变异系数(CV)<5%。结论:在室温,枸橼酸钠抗凝条件下,放置时间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AC-1和CD62P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影响,宜在30min内对采集血液免疫荧光标记后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CD62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8与白细胞血小板间黏附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郭春雨 吴彩凤 +2 位作者 马晓娟 刘欣 殷惠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6-719,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量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探讨趋化因子IL-8参与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45例(...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表达量与血小板糖膜蛋白(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之间的关系,探讨趋化因子IL-8参与冠心病发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2例(冠心病组),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冠心病组于冠状动脉造影前,空腹抽取静脉血6ml,对照组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6ml,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及GPⅡb/Ⅲa表达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8水平。结果冠心病组IL-8[(65.98±26.44)ng/L vs(41.91±19.67)ng/L]、GPⅡb/Ⅲa[(15.06±7.89)%vs(8.06±2.34)%]、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IL-8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率、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率和GPⅡb/Ⅲa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L-8表达水平与GPⅡb/Ⅲa活性、白细胞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相关,可作为潜在的检验指标和治疗靶点进行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8 冠心病 白细胞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血小板粘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ifyNow对比血小板聚集仪分析氯吡格雷药效 被引量:4
6
作者 任军伟 陈建魁 +4 位作者 丛玉隆 白洁 邓新立 李玉茹 王伊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8-1050,共3页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 目的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进行分析。结果血小板聚集仪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PAgP)156例在40%~80%,占75.4%,25例<40%,占12.1%,26例>80%,占12.6%。VerifyNow分析P2Y_(12)受体的化学反应数值(PRU)126例在240~350,占60.9%,50例PRU<240,占24.2%,31例PRU>350,占15.0%。PAgP与PRU呈正相关,PAgP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率(INHI)呈负相关,PAgP+INHI趋近于一个定值。结论 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可作为氯吡格雷药效监测的良好实验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平均容积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 被引量:7
7
作者 徐建强 赵向东 卢成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与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急诊PCI的老年患者273例,根据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灌注良好组(MBG 3级)159例和灌注不良组(MBG 0-2级...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前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水平与术后心肌灌注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MI并接受急诊PCI的老年患者273例,根据术后心肌呈色分级(MBG)分为灌注良好组(MBG 3级)159例和灌注不良组(MBG 0-2级)114例。比较2组入院时血常规等情况,分析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灌注不良组MPV[(11.2±1.4)fl vs(9.4±1.2)fl]及白细胞计数[(11.2±1.0)×10^9/L vs(10.1±1.3)×10^9/L]较灌注良好组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OR=2.409,95%CI:1.640-3.539,P〈0.01)和白细胞计数(OR=1.683,95%CI:1.107-2.558,P〈0.05)是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因素;相关分析显示,MPV和白细胞计数分别与急诊PCI术后MBG(r=-0.616,P〈0.01;r=-0.449,P〈0.05)和左心室射血分数(r=-0.671,P〈0.01;r=-0.265,P〈0.05)呈负相关。结论在接受急诊PCI术成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的老年AMI患者中,其MPV和白细胞计数越高,术后心肌灌注情况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白细胞计数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AV2-GPⅡb/GPⅢa载体构建和体外表达、功能实验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凯 彭建强 +1 位作者 陈方平 吴小兵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69-374,共6页
为了研究rAAV载体介导的血小板无力症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构建了由CMV启动子调控的rAAV2-Ⅱb、rAAV2-Ⅲa病毒载体,并采用多种方法验证了rAAV2-Ⅱb和rAAV2-Ⅲa病毒载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能力,其中包括用RT-RCR方法检测BHK-21细胞感染24小... 为了研究rAAV载体介导的血小板无力症基因治疗的可行性,构建了由CMV启动子调控的rAAV2-Ⅱb、rAAV2-Ⅲa病毒载体,并采用多种方法验证了rAAV2-Ⅱb和rAAV2-Ⅲa病毒载体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能力,其中包括用RT-RCR方法检测BHK-21细胞感染24小时(MOI=1×105v.g/cell)后目的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用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不同MOI和目的基因表达之间的量效关系,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BHK-21细胞感染48小时后(MOI=1×105v.g/cell)目的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用免疫荧光法检测BHK-21细胞感染48小时后(MOI=105v.g/cell)目的基因在细胞表面的表达,以及应用PAC-I结合试验验证所表达的GPⅡb/Ⅲa蛋白功能。结果表明,在MOI=1×105v.g/cell条件下,在BHK-21细胞感染24小时后即可在mRNA水平上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在48小时可在蛋白水平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表达;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目的基因的表达量随着MOI的增加而增加,但MOI过高反而使表达量下降,目的基因表达产物活化之后能与PAC-I结合,并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结论:rAAV2载体能有效地介导GPⅡb、GPⅢa基因在真核细胞内表达,所表达的产物都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此结果为rAAV2载体在血小板无力症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相关病毒载体 血小板无力症 血小板糖蛋白gpb/gpⅢ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微颗粒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童巧文 林萍 +3 位作者 郑丽芬 张荷慧 冯梅 王耀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278-1280,共3页
辩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 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 辩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血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 PMP)和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 rate, PAG)与脑梗死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46例,平均年龄(67.8I±5.68)岁。AIS组62例,对照组为40例。结景AIS组PMP[(6.11±1.54)%vs(2.31±0.83)%,P=0.000]和PAG[(81.66±7.15)%VS(57.36±7.98)%,P=0.000]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AIS组治疗2周后PMP[(4.28±1.31j%7)S(6.11±1.54)%,P=0.000]和PAG[(68.78±7.49)%"US(81.66±7.15)%,P=0.000]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AIS组患者PMP与PA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263,P=0.037)。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PMP、PAG、TC、空腹血糖与AIs预后相关。结论PMP和PAG可作为检测判断AIS治疗效果及脑梗死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糖蛋白gpⅱ b-Ⅲa复合物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疗效及安全性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丹 马根山 +3 位作者 冯毅 陈忠 戴启明 陆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32-1735,共4页
目的:探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47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 目的:探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47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国产替罗非班组(n=125),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低分子肝素组(n=122),替罗非班组于PCI术前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术后在半量低分子肝素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1μg/(kg.min)共24 h,对照组于PCI术前、术后只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用国产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 3级血流的患者为96.0%(120/125);用低分子肝素组达到3级血流的患者为86.9%(106/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替罗非班组较低分子肝素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国产替罗非班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特异性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替罗非班对改善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血流再灌注及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替罗非班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量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57
11
作者 任琳 王文广 +5 位作者 王倩 张晶 汤秀英 冯建双 杨红梅 王庆胜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 目的 探讨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入选STEMI行急诊PCI老年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标准剂量组56例和半量组58例.标准剂量组给予替罗非班0.10~0.15 μg/(kg·min)静脉滴注48 h,半量组给予0.05~0.075 μg/(kg·min)静脉滴注24 h.比较2组TIMI及心肌染色分级(MBG)2~3级血流率,术后90 min的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LVEF、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内径变化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标准剂量组TIMI及MBG 2~3级血流率较半量组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90 min的sumSTR〉50%比例及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组出血发生率低于标准剂量组(3.45% vs 16.07%,P〈0.05).结论 半量替罗非班在预防缺血方面的疗效与标准剂量相当,但在出血风险方面的安全性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多普勒 彩色 心肌再灌注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中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4
12
作者 吴焱贤 吴赛珠 +5 位作者 钟建开 陈玉映 霍燕嫦 黎文生 陈盈文 麦林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急诊PCI中出现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99例急诊PCI中出现CSF的患者,根据是否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44例和对照组55例;比较2组PCI术后即刻TIMI血流,术后90min完全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以及3个月随访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出血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术后ST段回落率明显增加(84.1%vs 65.5%,P=0.036),LVEF改善情况明显提高[(7.74±4.21)%vs(5.17±3.63)%,P=0.002],2组术后3个月MACE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66);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2)。结论急诊PCI中出现CSF情况时,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可改善心肌灌注,加快LVEF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一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慢血流现象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夏菁 周维智 刘晓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189-193,共5页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CD62P)、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PAC-1)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04例经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1组(34例)、干预2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干预1组和2组分别口服阿托伐他汀10、20mg/d,同时加服拜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1:3服拜阿司匹林100mg/d。治疗后3周检测血中CD62P、PAC-1、hs—CRP;治疗后6个月时超声检查斑块及血脂情况。结果干预1、2组及对照组比较:①斑块大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治疗前,3组不稳定性斑块数分别为54、46、49个,稳定性斑块为5、6、4个,治疗后不稳定性斑块分别为44、34、50个,稳定性斑块为15、17、5个。与治疗前自身和对照组比较,两个干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两个干预组治疗后,CD62P、PAC-1及hs—CRP较自身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以及两个干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治疗后两个干预组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总胆固醇〈4.0mmol/L者,干预1、2组治疗前分别为2例和1例,治疗后为7例和14例(P〈0.05)。对照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⑤治疗后急性脑血管事件,对照组3例,干预1组1例,干预2组0例。干预2组药物不良反应有6例(18.8%),干预1组有1例(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阿司匹林联合10mg/d的阿托伐他汀较20mg/d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P选择素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C反应蛋白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诊介入治疗无复流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如珠 殷屹岗 +3 位作者 朱莉 林杰 李建民 王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041-1043,共3页
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 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 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 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 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 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 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 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 3.33%,3.33%vs 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吸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冠状血管造影术 心肌梗死 无复流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在老年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预防无复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玉东 薛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80-882,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163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3例)和对照组(80例)。替罗非班组在导丝通过病变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之后予替罗非班0.1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24 h。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入院后30 d 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3级和TMPG 2~3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IMI血流0~2级和TMPG 0~1级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主要心血管事件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减少无复流,改善心肌灌注和心功能,且不增加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 a复合物 无复流现象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联合替罗非班出血的危险因素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贾红丹 国强华 +5 位作者 宋婷婷 丛洪良 王庆胜 陈洁 崔蕊 刘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6期596-599,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undrome,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64例,行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根据年龄分为老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undrome,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164例,行PCI时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71例(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93例(年龄<65岁),采用TIMI出血标准,分析2组患者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组发生出血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43.1%vs 25.8%,P<0.05)。老年组大出血、小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4.1%vs 4.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404.434,95%CI:1.767~92543.210,P=0.030)、体质量(OR=0.817,95%CI:0.675~0.990,P=0.039)、肾小球滤过率(OR=1.185,95%CI:1.003~1.400,P=0.046)是老年组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出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发生出血并发症的风险高于非老年患者,女性、低体质量、肾功能下降是老年患者术后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发生出血风险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心血管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彦 贾友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06-1108,共3页
1948年,Harber首次研制出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并开始应用于实验研究。TEG可动态监测从血小板一纤维蛋白相互反应开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强化、纤维蛋白交联以及血凝块溶解的全过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TEG才开... 1948年,Harber首次研制出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TEG)并开始应用于实验研究。TEG可动态监测从血小板一纤维蛋白相互反应开始,包括血小板聚集、血凝块强化、纤维蛋白交联以及血凝块溶解的全过程。直至20世纪80年代,TEG才开始在肝移植和心血管手术中应用。2004年推出的血小板图检测(plateletmapping)技术,基于不同凝血通路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上快速、准确监测血小板聚集过程和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描记术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心血管疾病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再血管化患者抑郁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虹 丛洪良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9-881,共3页
Ariyo等研究表明,冠心病合并抑郁十分常见,发生率为15%~30%。Rumsfeld等研究发现,约3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伴有抑郁。接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中抑郁发生率为18%~60%。
关键词 冠心病 抑郁 下丘脑-垂体系统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 胞间黏附分子1 心理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RGD多肽靶向微泡用于动脉血栓成像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元平 胡广全 +6 位作者 滕中华 刘莹 赵宗磊 吴爵非 廖旺军 宾建平 刘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7-861,共5页
目的构建环RGD(Arg-Gly-Asp)多肽靶向微泡,评价其在高剪切应力下对体外和体内富血小板血栓的黏附效果。方法采用巯基-马来酰亚胺共价桥接法制备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Mb-cRGD)及同型对照微泡(Mb-CON),在平行板流动腔中测定二者靶向结合... 目的构建环RGD(Arg-Gly-Asp)多肽靶向微泡,评价其在高剪切应力下对体外和体内富血小板血栓的黏附效果。方法采用巯基-马来酰亚胺共价桥接法制备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Mb-cRGD)及同型对照微泡(Mb-CON),在平行板流动腔中测定二者靶向结合血小板的能力以及解离情况,在琼脂糖流动腔模型中观察二者对大鼠腹主动脉富血小板血栓的靶向显影效果。结果两种微泡粒径和浓度相近(P均>0.05);在3.60dyn/cm2剪切应力下,Mb-cRGD与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的结合数目明显多于Mb-CON(P<0.05);采用封闭抗体cRGDfV封闭GPⅡb/Ⅲa后,两种微泡均不能与之有效黏附,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RGD与GPⅡb/Ⅲa半数解离和完全解离所需剪切应力明显高于Mb-CON(P均<0.05);对体外及体内的富血小板血栓行超声检查,可见Mb-cRGD较Mb-CON对血栓显影更清晰(P均<0.05)。结论环RGD多肽靶向微泡黏附富血小板血栓牢固而持久,可作为一种新的超声分子探针用于动脉血栓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RGD 微泡 血栓形成 血小板糖蛋白gpⅱb Ⅲa复合物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