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麝香保心丸对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生成素及其受体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丁汀 金国美 +1 位作者 闫春兰 陈峪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70-72,共3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及受体基因(CMPLmRNA)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34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麝香保心丸组(A组),安慰剂对照组(B组),另设立单纯冠心病组(C组)和正常...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nt)及受体基因(CMPLmRNA)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34例多发性骨髓瘤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麝香保心丸组(A组),安慰剂对照组(B组),另设立单纯冠心病组(C组)和正常组(D组)为对照组。用药前和用药6周后,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PO及Cmpl基因表达水平。结果A组和B组细胞TPO及CmplmRNA表达明显高于C组和D组(P<0.05);A组与B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麝香保心丸不影响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性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基因 多发性骨髓瘤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2
作者 黄周轩 邵静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8-516,共9页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血小板破坏增加和血小板生成受损引起的孤立性血小板减少为特征。虽然多数患者预后相对良好,然而仍有10%~20%的儿童患者,以及高达75%的成人患者可能发展为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CITP)。该类患者对多种治疗手段的效果均不明显,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当前,CITP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在内的一线疗法,以及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免疫抑制剂和脾切除等二线疗法。近年来,随着对CITP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生物药物和免疫疗法,例如Fcγ受体(Fcγreceptor,FcγR)信号转导抑制剂、新生儿Fc受体抑制剂、补体抑制剂、免疫细胞靶向治疗、血小板去唾液酸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潜力。新型疗法通过针对CITP发病机制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旨在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选择。该文就CITP的发病机制、二线治疗方法以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治疗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免疫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成活化型Rac1 GTP酶通过上调促血小板血成素受体的表达促进白血病细胞的静息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欢 王继英 +6 位作者 于沛 陈树英 邢海燕 田征 唐克晶 王敏 饶青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28-832,共5页
目的:研究Rac1 GTP酶的活化对白血病细胞静息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构建Rac1组成活化型慢病毒载体,以此感染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比较感染了组成活化型Rac1的KG-1a(Rac1-V12-KG-1a)细胞和感染空载体的KG-1a(pCDH-KG-1a)细胞在G... 目的:研究Rac1 GTP酶的活化对白血病细胞静息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构建Rac1组成活化型慢病毒载体,以此感染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比较感染了组成活化型Rac1的KG-1a(Rac1-V12-KG-1a)细胞和感染空载体的KG-1a(pCDH-KG-1a)细胞在G0期的比例差异。以Rac1特异性抑制剂NSC23766处理感染后KG-1a细胞,4 d后检测两组细胞G0期比例的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两组细胞中与细胞周期和细胞静息相关分子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Rac1GTP酶高度活化的AMLI-ETO9a白血病细胞模型中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yeloproliferative leukemia MPL)-和MPL+细胞群在G0期的比例。结果:感染了组成活化型Rac1的Rac1-V12-KG-1a细胞的G0期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感染空载体的p CDH-KG-1a细胞的比例[(15.30±0.60)%vs(11.50±0.17)%,P<0.05];抑制剂处理KG-1a细胞后,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加G0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周期抑制因子P21、P27、P57的mRNA表达水平在Rac1-V12-KG-1a细胞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静息相关调节分子N-Cadherin和MPL 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流式检测结果显示,MPL+白血病细胞群的比例在G0期显著高于MPL-组[(40.3±3.5)%vs(19.05±7.65)%,P<0.05]。结论:白血病细胞中Rac1 GTP酶的活化通过上调MPL等细胞外在调节因子的表达增加休眠期细胞的比例,从而促进白血病细胞维持静息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C1 GTP酶 白血病细胞 静息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新型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袁永平 杨翔 +2 位作者 胡贝妮 朱宏基 陈懿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7-681,共5页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所导致的出血性风险增高。当前已经出现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尚不能完全缓解或者保持持续缓解ITP。最近研究中的新型治疗药物包括:刺激血小...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种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所导致的出血性风险增高。当前已经出现的一线、二线治疗方案尚不能完全缓解或者保持持续缓解ITP。最近研究中的新型治疗药物包括:刺激血小板生成药物、Syk抑制剂、分子靶向类药物等,这些针对疾病进程的关键步骤起到作用,其中,新型的刺激血小板生成药物从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具有较为良好的治疗前景,Syk抑制剂药物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有着独特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更是一种新的治疗思路。这些治疗方法有希望提高ITP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就ITP的新型治疗药物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脾脏酪氨酸激酶 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拓 黄慈波 +5 位作者 赖蓓 赵丽珂 陈颖娟 赵籥陶 张春媚 曾小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1-224,共4页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 目的:分析抗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erythematosus,SLE)血小板减少中的作用,探讨该抗体的致病机制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ELISA法检测24例伴血小板减少SLE患者(A组)、27例曾有血小板减少现已恢复正常SLE患者(B组)、18例无血小板减少SLE患者(C组)及18例正常对照者血清中抗c-mpl抗体、TPO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SLE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之间的关系。结果:血清抗c-mpl抗体在SLE总的阳性率为18.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中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0)。抗c-mpl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血清TPO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P=0.038),抗c-mpl抗体阳性与阴性组补体C3和C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 double-strained DNA,dsDN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阳性率、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mpl抗体可能通过与TPO竞争结合c-mpl,阻断TPO-c-mpl通路,引起巨核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障碍,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狼疮 系统性 受体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新药——马来酸阿凡泊帕(avatrombopag maleate)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本川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34,共5页
马来酸阿凡泊帕(avatrombopag maleate)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药,最早由日本安斯泰来制药集团研制,几经授权,最后由美国Dova制药公司的子公司AkaRx制药公司完成新药研制,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出新药上市申请,于2018年5月21日获... 马来酸阿凡泊帕(avatrombopag maleate)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药,最早由日本安斯泰来制药集团研制,几经授权,最后由美国Dova制药公司的子公司AkaRx制药公司完成新药研制,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提出新药上市申请,于2018年5月21日获准上市,商品名为Doptelet,用于患有血小板减少症并拟接受医疗或牙科手术的成人慢性肝病(CLD)患者。该文对马来酸阿凡泊帕的非临床和临床药理毒理学、临床研究、不良反应、适应证、剂量与用法、用药注意事项及知识产权状态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等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凡泊帕 马来酸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药 肝病 慢性 Avatrombopag maleate Doptel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TPO及抗c-mpl抗体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维娟 方璇 +4 位作者 厉小梅 汪国生 陶金辉 王钢 李向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85-1790,共6页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及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36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者2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11例(C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目的探讨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及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LE伴血小板减少患者36例(A组)、无血小板减少患者26例(B组)和健康对照者11例(C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中TPO、抗TPO抗体、抗c-mpl抗体水平,分析其与临床表现及实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血清TPO在A组明显高于C组; SLE患者中抗TPO抗体总阳性率为41. 9%,抗TPO抗体在A组、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5. 6%、23. 1%和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率在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出现皮疹(P <0. 05);抗体阴性者易出现抗核小体抗体(P <0. 05);抗体阴性组较抗体阳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抗TPO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血小板计数、血清TPO、补体C3及C4、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率、抗β2糖蛋白1(β2-GP1)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 SLE患者中抗c-mpl抗体总阳性率为25. 8%,抗c-mpl抗体在A组、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5%、26. 9%和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抗c-mpl抗体阳性率在A、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抗c-mpl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出现皮疹(P <0. 05);(3) SLE血小板减少患者抗TPO抗体阳性率与抗c-mpl抗体呈正相关。结论血清抗TPO抗体在SLE血小板减少患者中升高,抗TPO抗体及抗c-mpl抗体可能在SLE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小板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生成素抗体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TPO基因转染肝癌细胞后的表达及其受体水平的变化
8
作者 柳光宇 陈轶玉 +2 位作者 杨翔 霍天瑶 黄成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2-95,共4页
从hTPO工程菌株中提取的pcDNA3/TPO质粒用脂质体包裹后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 ,并以未转染的HepG2和转染pcDNA3野生型质粒的HepG2作为对照 ,研究hTPO和其受体c mpl在三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HepG2细胞的生长情况 ,发现 (1 )RT PCR法检... 从hTPO工程菌株中提取的pcDNA3/TPO质粒用脂质体包裹后转染人肝癌细胞株HepG2 ,并以未转染的HepG2和转染pcDNA3野生型质粒的HepG2作为对照 ,研究hTPO和其受体c mpl在三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以及HepG2细胞的生长情况 ,发现 (1 )RT PCR法检测结果表明pcDNA3/TPO基因在转染HepG2细胞后 ,mRNA能有效表达 ,但对c mpl的表达基本无影响 ;(2 )细胞的生长计数和MTT法检测结果说明hTPO的有效表达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PO HEPG2细胞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反转录PCR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突变引起MYH9相关性疾病合并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家系分析
9
作者 孔雪婷 王淡瑜 +5 位作者 刘泽林 周昭贵 钟楠 刘蕾 金梦迪 崔海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5-1149,共5页
目的:对1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MYH9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探讨MYH9基因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对全血细胞计数进行分析,观察镜下血小板形态,并用全外显子测序及一代... 目的:对1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MYH9基因进行基因测序分析,探讨MYH9基因与肿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对全血细胞计数进行分析,观察镜下血小板形态,并用全外显子测序及一代测序法对MYH9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均检测到MYH9基因2号外显子发生突变c.279C>A:p.(Asn93Lys),均表现为血小板减少。该病例使用阿伐曲泊帕后,血小板数量显著升高。结论:本研究发现MYH9基因新的碱基突变,该病例对阿伐曲泊帕敏感,通过探讨MYH9基因与肿瘤的关系,提示MYH9基因可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H9 MYH9-RD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c-Mpl分子配体不同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优化表达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擎 葛怡琛 +1 位作者 潘瑞敏 徐培林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9-62,81,共5页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体肝脏cDNA文库筛选到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分子配体的xp1基因,构建pET_28(b)_xp1,pBV220_xp1和pBAD gⅢA_xp1表达质粒,分别进行IPTG、温度和果糖诱导,表达产物利用小鼠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活性。表达分...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从人体肝脏cDNA文库筛选到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分子配体的xp1基因,构建pET_28(b)_xp1,pBV220_xp1和pBAD gⅢA_xp1表达质粒,分别进行IPTG、温度和果糖诱导,表达产物利用小鼠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活性。表达分析显示BL21 pET_28(b)_xp1水溶性XP1目的蛋白表达量为最高,活性最大;BL21 pBV220_xp1被短时、低温诱导后可增加表达目的蛋白的水溶性,但稳定性差,表达量和活性均不及BL21 pET_28(b)_xp1高;TOP10 pBAD gⅢA_xp1不能分泌到细胞质周膜,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细胞内中,并且为无活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c-Mpl分子配体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xpl基因 基因表达 表达载体 表达策略 表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殖性疾病相关基因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肖裕鸿 王一浩 邵宗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7-1240,共4页
JAK2、MPL及CALR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MP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野生型JAK2蛋白与突变型JAK2蛋白中JH2结构域与ATP的结合能力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JAK2突变在MPD中的发病机制,JAK... JAK2、MPL及CALR突变在骨髓增殖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MPD)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最新研究中发现,野生型JAK2蛋白与突变型JAK2蛋白中JH2结构域与ATP的结合能力的差异有助于进一步理解JAK2突变在MPD中的发病机制,JAK2突变负荷与MPD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在部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中可有MPL突变,可与突变的JAK2相互作用影响疾病的进展。CALR是一种最新发现的与MPD相关的突变基因,与JAK2突变有相似的发病机制,而在临床表现上有其自身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疾病 JAK2突变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 钙网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伐曲泊帕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郝晓静 马梁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9-524,共6页
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是一种口服第2代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被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或对其他治疗反应不足的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以及择期行侵入性检查或手术的成人慢性肝病(CLD)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在... 阿伐曲泊帕(avatrombopag)是一种口服第2代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被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或对其他治疗反应不足的成人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ITP),以及择期行侵入性检查或手术的成人慢性肝病(CLD)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在治疗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CIT)方面被授予孤儿药资格。Ⅲ期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阿伐曲泊帕在此3种适应证中的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目前,阿伐曲泊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正在进行中。本文就其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伐曲泊帕 临床进展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慢性肝病 肿瘤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 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