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汉族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1-17多态性分布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朱帮强 徐元宏 +1 位作者 陈影 周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研究安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17多态性分布特点,为临床进行血小板相容性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健康安徽汉族献血者,分别采集2 ml全血提取DNA后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HPA... 目的研究安徽汉族人群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17多态性分布特点,为临床进行血小板相容性输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随机选取150例健康安徽汉族献血者,分别采集2 ml全血提取DNA后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SSP-PCR)方法进行HPA1-17基因分型。结果安徽汉族人HPA-1 a、2 a、3 a、4 a、5 a、6 a、15 a基因频率分别为0.996 6、0.880 0、0.626 7、0.996 6、0.970 0、0.953 3、0.483 3;HPA-1 b、2 b、3 b、4 b、5 b、6 b、15 b基因频率分别为0.003 4、0.120 0、0.373 3、0.003 4、0.030 0、0.046 7、0.516 7;HPA-7 a、8 a、9 a、10 a、11 a、12 a、13 a、14a、16 a、17 a基因频率为1.000 0;HPA-7 b、8 b、9 b、10 b、11b、12 b、13 b、14 b、16 b、17 b未在本次调查中检出。结论安徽汉族人群HPA1-17多态性分布显示出自身特点,HPA-2、HPA-3、HPA-15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基因分型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单系白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与周期蛋白D_3异常表达关系的研究
2
作者 孙英慧 李子龙 +1 位作者 马东初 翟明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376-378,381,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方法 :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 ,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 ,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 ,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 目的 :探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的机制。方法 :分离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 ,采用常规染色和普通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性 ,采用流式细胞仪双荧光分析免疫表型 ,单荧光胞浆蛋白标记分析周期蛋白表达和免疫印迹进一步证实周期蛋白 D3的表达情况。采用周期蛋白和 DNA双标记分析周期蛋白 D3表达与细胞周期的关系。结果 :白血病原始细胞中 CD1 3 + + HL A- DR+细胞为 94.6 9% ,CD1 3+ + CD34+细胞为 96 .86 % ,CD41 a+ + CD34+ 细胞为 41.6 0 % ,CD1 3 + + CD41 a+ 细胞为 40 .0 0 % ,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仪单参数分析证实周期蛋白 D3表达明显升高 ,周期蛋白 D3阳性细胞在细胞周期各时段所占的比例分别为 :G1 期 5 2 .10 % ,S期9.90 % ,G2 + M期 38.0 0 %。结论 :周期蛋白 D3的异常表达导致单核系白血病细胞表达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同时也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单细胞白血病 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周期蛋白D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各类品种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试剂对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唐秋民 申卫东 +2 位作者 钟周琳 周燕 吴国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074-1077,共4页
本研究按国际输血学会第14届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研讨会和合作研究项目的要求,分析比较国际常用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各类品种对血小板抗原McAb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MAIPA)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的影响。向参加该研究的30个实验... 本研究按国际输血学会第14届国际血小板免疫学研讨会和合作研究项目的要求,分析比较国际常用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McAb)各类品种对血小板抗原McAb特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MAIPA)检测血小板抗体结果的影响。向参加该研究的30个实验室发放10份含已知血小板抗体特异性的血清和1份阴性对照血清样本,以及9份不同类别(GPⅡb/Ⅲa、GPⅠa/Ⅱa、GPⅠb/Ⅸ及GPⅣ)及克隆编号的血小板膜糖蛋白McAb和统一的实验研究技术方案,各参加实验室按方案进行检测并反馈结果数据,比较同一糖蛋白种类不同的McAb对MAIPA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GPⅡb/Ⅲa中AP2,Gi-5,PL2-73等几种McAb的平均S/CO值较高;GPⅠa/Ⅱa的McAb中MBC202.2和143.1的平均S/CO值较高;GPⅠb/Ⅸ的McAb中142.11和CLB-MB45(CD42b)的平均S/CO值较高;GPⅣ的McAb中131.4的平均S/CO值较高。结论不同的McAb品种对样本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McAb对MAIPA的灵敏度有重要影响。用MAIPA法检测血小板抗体时应同时使用相同糖蛋白种类而不同克隆号的McAb,以防止血小板抗体的漏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免疫学 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异性免疫固定检测技术 血小板膜糖蛋白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地区机采血小板捐献者HPA分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姜文静 徐云鹏 +4 位作者 李菲 李萍 康少平 李立宏 王奕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3-238,共6页
目的:分析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5,15系统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采集血小板捐献者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与国内外其... 目的:分析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血小板捐献者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5,15系统的基因多态性。方法:采集血小板捐献者静脉血并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进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分型,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是否存在差异及是否表现地区特异性。结果:HPA-1、HPA-2、HPA-4系统中基因表达均为纯合子aa,未出现表达纯合子bb的存在者,其中HPA-1和HPA-4系统各发现杂合子ab表达1例(1%),HPA-2系统发现杂合子ab表达14例(14%);HPA-5系统基因表达主要为纯合子aa(98%),极少数表达纯合子bb(2%);HPA-3和HPA-15系统基因表达杂合程度较高,HPA-3系统基因表达aa、ab、bb表达比例分别为46%、40%、14%,HPA-15系统基因表达aa、ab、bb表达比例分别为21%、64%、15%。结论:张家口地区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1-5,15系统基因频率具有本地区特点;HPA-3和HPA-15系统基因表达杂合程度较高,引发同种免疫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应引起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地区 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基因型 基因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