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及其配体PDGF-A在人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刘得水 张晓杰 +2 位作者 陈刚 卢长方 董海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3-314,316,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表达,两者的表达相关性,及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GFR-α和PDGF-A的蛋白表达,分析PDGFR-α与淋巴结转移等临...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PDGF-A)表达,两者的表达相关性,及其在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DGFR-α和PDGF-A的蛋白表达,分析PDGFR-α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间关系。结果:在所检测的样本中PDGFR-α和PDGF-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和61.7%,其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同时PDGFR-α的表达与PDGF-A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PDGFR-α与PDGF-A能够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可能有助于肿瘤细胞发生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α 血小板生长因子-A(PDGF-A)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单硝酸异山梨酯上调斑马鱼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表达并促进血管新生
2
作者 吕慧 王国坤 +2 位作者 刘博 李松华 秦永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9-522,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5-单硝酸异山梨酯对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探讨硝酸酯类药物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血管内皮具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将以100、300、500、1 000μg/ml 5-单硝酸异山梨酯处理的胚胎作为... 目的通过研究5-单硝酸异山梨酯对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探讨硝酸酯类药物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血管内皮具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将以100、300、500、1 000μg/ml 5-单硝酸异山梨酯处理的胚胎作为实验组,以0.5%二甲基亚砜(DMSO)处理的胚胎作为对照组,从受精卵形成后0.5~1 h开始药物处理,24~26 h后观察药物对转基因斑马鱼血管发育的影响。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新生血管状态并记录血管长度。分别从药物处理后0、6、12和24 h的斑马鱼胚胎中提取总RNA,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的表达变化。结果 5-单硝酸异山梨酯可促进斑马鱼血管发育(P<0.01),且在100、300、500μg/ml 3个浓度梯度范围内其促进作用与药物浓度成正比。实验组较对照组PDGFRβ表达量升高,在药物作用12和24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5-单硝酸异山梨酯可上调PDGFRβ的表达,促进斑马鱼血管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单硝酸异山梨酯 斑马鱼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受体沉默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晓辉 彭燕一 +1 位作者 范才文 黄岚珍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9-753,共5页
背景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以影响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过程,而LECs可终生表达PDGF-α受体(PDGFR-α),PDGFR-α活化后与PDGF结合能促进细胞的DNA合成.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技术沉默PDGFR-α基因表达可抑制增生性... 背景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可以影响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过程,而LECs可终生表达PDGF-α受体(PDGFR-α),PDGFR-α活化后与PDGF结合能促进细胞的DNA合成.反义寡核苷酸(ASODN)技术沉默PDGFR-α基因表达可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过程中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增生,并诱导细胞凋亡,但通过该技术是否能够抑制LECs的增生鲜见报道. 目的 研究PDGFR-α沉默对LECs增生的影响,为防治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含胎牛血清的改良型α-MEM培养液体外培养人LECs系SRA01/04细胞株并传代,转染前1d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培养细胞至30% ~ 50%融合后将细胞以5×104个/孔的密度接种于6孔板,接种24 h后采用脂质体进行LECs转染,按照转染物的不同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加PDGFR-α ASODN的空白脂质体)、PDGFR-α错义寡核苷酸(MSODN)组(含PDGFR-α ASODN和脂质体)、0.5μmol/L PDGFR-α ASODN组(含0.5 μmol/L PDGFR-αASODN和脂质体)和1.0μmol/L PDGFR-α ASODN组(含1.0 μmol/L PDGFR-α ASODN和脂质体).转染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人LECs的形态学变化,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各组LECs中PDGFR-αmRNA的表达;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A490)值,计算转染物对LECs的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LECs的细胞周期. 结果 转染后24 h,空白对照组及PDGFR-α MSODN组LECs生长良好,细胞呈多边形,数目多;而PDGFR-α ASODN组细胞呈圆形,细胞数目明显减少.RT-PCR检测表明,空白对照组及PDGFR-α MSODN组PDGFR-α mRNA在LECs中的表达较强,而在PDGFR-α ASODN组中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以1.0 μmol/L PDGFR-α ASODN组更为明显.空白对照组、PDGFR-α MSODN组、0.5μmol/L PDGFR-αASODN组及1.0μmol/L PDGFR-α ASODN组的A490值分别为0.661±0.036、0.655 ±40.016、0.529±0.030和0.441 ±0.039,其中0.5μmol/L PDGFR-α ASODN组及1.0μmol/L PDGFR-α ASODN组的A490值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PDGFR-α MSODN组,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8,P<0.01).空白对照组、PDGFR-αMSODN组、0.5 μmol/L PDGFR-α ASODN组及1.0 μmol/L PDGFR-α ASODN组G1期细胞百分数分别为(47.73±1.18)%、(49.48±1.09)%、(53.31±1.30)%和(59.98±0.9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41,P<0.01),其中0.5 μmoL/L PDGFR-αASODN组及1.0 μmol/L PDGFR-α ASODN组G1期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DGFR-α沉默能抑制人LECs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α受体 反义寡核苷酸 晶状体上皮细胞 细胞转染 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鸦胆子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介导细胞迁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史艳芬 李晶 +1 位作者 李玉林 李荣贵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8-611,F0002,共5页
目的:观察鸦胆子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介导细胞迁移的影响,阐明其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技术将人PDGFRβ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不表达PDGFRβ的PAE细胞,G418抗性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 目的:观察鸦胆子乙醇提取物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介导细胞迁移的影响,阐明其起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技术将人PDGFRβ表达载体转染体外培养的不表达PDGFRβ的PAE细胞,G418抗性筛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采用RT-PCR法检测PDGFRβ的表达;用细胞损伤修复实验观察细胞损伤24 h完全修复所需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最低浓度;划痕实验观察加入不同浓度鸦胆子乙醇提取物24 h后,计算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及鸦胆子发挥抑制作用的主要成分溶于乙醇溶液的浓度。结果:RT-PCR检测转染组细胞表达PDGFRβ;细胞损伤修复实验检测细胞损伤24 h完全修复所需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最低浓度为10μg.L-1;划痕实验检测随着鸦胆子乙醇提取物(70%乙醇溶液)浓度的增加,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增加(P<0.05),呈剂量效应关系;50%乙醇提取物和25%乙醇提取物(浓度≤10μg.L-1)对细胞迁移抑制不明显,鸦胆子乙醇提取物浓度>10μg.L-1主要导致细胞死亡。结论:鸦胆子抗肿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DGFRβ介导的细胞迁移来实现的,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成分更易溶于70%的乙醇溶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鸦胆子乙醇提取物 肿瘤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蛭素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郑燕林 王毅 +4 位作者 武文忠 王明芳 袁小辉 李晟 王万杰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6-478,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水蛭素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受体(PDGF-R)的影响,深入探讨水蛭素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机制。方法 利用穿孔性眼外伤的动物模型,分别给予10U/ml和20U/ml的水蛭素于玻璃体腔内,用酶联免疫法(ELISA... 目的 通过观察水蛭素对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受体(PDGF-R)的影响,深入探讨水蛭素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的机制。方法 利用穿孔性眼外伤的动物模型,分别给予10U/ml和20U/ml的水蛭素于玻璃体腔内,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玻璃体中PDGF的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玻璃体腔内细胞增殖相关抗原(Ki-67)、白介素1β转换酶(interlukin 1-β converting enzyme,ICE)和PDGFR的表达。结果 造模后3d和28dPDGF的检测结果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434.88±56,75,457.17±74.39)与剂量Ⅰ组之间(285.95±54.04,322.50±106.93)差异有显著性(P<0.01);PDGF-R的检测结果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147.82±14.95,141.05±19.03)与剂量Ⅰ组(87.27±20.80,2.57±16.75)和剂量Ⅱ组(97.67±11.37,68.26±5.6)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ICE的检测结果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38.51±3.04,39.74±3.78)与剂量Ⅰ组(57.01±10.02,57.61±9.04)和剂量Ⅱ组(56.22±4.95,57.45±8.25)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Ki-67检测结果显示造模后28d生理盐水对照组(127.83±128.72)与剂量Ⅰ组(51.67±18.61)和剂量Ⅱ组(51.50±31.55)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P<0.0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蛭素 血小板生长因子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增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方治 张翼鷟 +4 位作者 蔡挺 李克强 余静 罗央清 赵海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4-666,共3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TGF-βR)的表达探讨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为对照,通过实时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 本研究通过检测外周血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其受体((TGF-βR)的表达探讨其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IT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ITP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为对照,通过实时PCR方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TGF-βRⅡ和TGF-βRⅢ)的表达量,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ITP患者组TGF-β1和TGF-βRⅡ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TGF-βRⅠ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GF-βRⅢmRNA的表达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TGF-β1及其受体TGF-βRⅠ和TGF-βRⅡ在ITP患者中表达异常,表明TGF-β1信号通路在ITP患者发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血小板减少紫癜症 转化生长因子1 转化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抑制动脉损伤后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细胞迁徙 被引量:5
7
作者 舒强 凌光烈 蒋健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636-1638,共3页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损伤后早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对损伤后大鼠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及细胞迁徙影响。方法:12周雄性Wistar大鼠颈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 d给予血... 目的:研究球囊导管损伤后早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拮抗剂对损伤后大鼠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及细胞迁徙影响。方法:12周雄性Wistar大鼠颈动脉用球囊导管损伤,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2 d给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CV-11974(5 mg.kg-1.d-1)和溶剂,术后2 d、3 d、5 d和14 d处死。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术后第2 d、3 d和5 d中膜平滑肌细胞PDGF-A mRNA和PDGF-A、PDGF B、PDGF-α(R)、β(R)阳性细胞率以及迁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的中膜平滑肌细胞表型处于收缩型。结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明显抑制损伤后动脉中膜平滑肌PDGF及其受体的表达和平滑肌迁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血管紧张素 血小板生长因子 动脉 平滑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被引量:4
8
作者 郭丽丽 陈言汤 +1 位作者 牛扶幼 刘林嶓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16例正常皮肤及16例非病理性瘢痕... 目的探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8例病理性瘢痕、16例正常皮肤及16例非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病理性瘢痕组织中MMP-1、TIMP-1、PDGF阳性表达率及PCNA指数均高于非病理性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P均<0.05)。病理性瘢痕组织中TIMP-1与PDGF、MMP-1、PCNA及PDGF与PCNA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形成与MMP-1、TIMP-1、PDGF及PCNA相互作用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瘢痕 瘢痕疙瘩 基质金属蛋白酶-1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 血小板生长因子 增殖 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优化配比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纳米微球脱细胞人工真皮用于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刘诚 熊清华 +2 位作者 付劲松 刘淑琴 熊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590-1594,共5页
目的构建负载不同配比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纳米微球的脱细胞人工真皮,用于裸鼠皮肤缺损的修复,探索PDGF-BB和IGF-1联合用于创面修复的最佳配比。方法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被不同配... 目的构建负载不同配比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纳米微球的脱细胞人工真皮,用于裸鼠皮肤缺损的修复,探索PDGF-BB和IGF-1联合用于创面修复的最佳配比。方法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包被不同配比的PDGF-BB和IGF-1制成纳米缓释微球,并使纳米微球结合于脱细胞人工真皮。将负载纳米微球的脱细胞人工真皮移植至裸鼠创面动物模型中,通过记录创面愈合速度和愈合时间,检测局部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白介素-2(IL-2)的蛋白表达,观察PDGF-BB和IGF-1不同质量配比(1∶4、1∶2、1∶1、2∶1、4∶1)组(n=5)的纳米微球脱细胞人工真皮对小鼠皮肤创面修复的作用效果,另设空白对照组。结果当纳米微球脱细胞人工真皮负载PDGF-BB和IGF-1的质量配比为2∶1时,小鼠皮肤修复创面愈合速度较其他配比组及空白对照组更快(P<0.05),愈合时间更短(P<0.05),局部组织中α-SMA和IL-2蛋白表达量更高(P<0.05)。结论脱细胞人工真皮结合含PDGF-BB和IGF-1的纳米微球用于创面修复时,PDGF-BB和IGF-1的最佳配比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血小板生长因子-BB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纳米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和β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兔PVR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权彦龙 王峰 +3 位作者 郑玉萍 孙乃学 生野恭司 田野保雄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6期402-405,共4页
目的 评价特异性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 α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断剂AG12 96和 β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断剂AG12 95对兔PVR的治疗作用。 方法 兔结膜成纤维细胞结膜成纤维细胞培养 ,用MTT法检测PDGF AA和 BB以及AG12 95和AG12 96对兔... 目的 评价特异性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 α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断剂AG12 96和 β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断剂AG12 95对兔PVR的治疗作用。 方法 兔结膜成纤维细胞结膜成纤维细胞培养 ,用MTT法检测PDGF AA和 BB以及AG12 95和AG12 96对兔结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状况的影响。建立PVR动物模型 ,玻璃体腔内分别给予AG12 95和AG12 96 ,用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tractionalretinaldetachment,TRD)的发生率评价药物的体内疗效。眼视网膜电图检查和HE染色分析药物的毒性。结果 体外 10 μmol·L-1的AG12 95和AG12 96均可显著抑制由PDGF AA和 BB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体内 10 0 μmol·L-1AG12 95和AG12 96均减缓了兔TRD的发生 ,但AG12 95的作用仅持续至 14d。相同浓度的AG12 96和AG12 95相比 ,作用更持久。在 2个治疗组中 ,均未发现明显的网膜毒性。结论 特异性的PDGF α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2 96可显著抑制兔TRD的发生 ,其作用明显强于PDGF β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2 95 ,提示PDGF对PVR的促进作用主要由α受体介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酪氨酸激酶 AGl295 AGl296 增生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启动子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传宇 孙奋勇 +2 位作者 时宿妹 马纪 谢秋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7-355,共9页
通过PCR扩增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基因启动子片段,经双酶切后克隆到pGL3-basic载体构建了5个PDGFR-β基因启动子5′系列缺失重组载体,与作为内参的pRL-TK共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HUVEC)后,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通过PCR扩增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基因启动子片段,经双酶切后克隆到pGL3-basic载体构建了5个PDGFR-β基因启动子5′系列缺失重组载体,与作为内参的pRL-TK共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HUVEC)后,通过荧光素酶活性检测鉴定出人PDGFR-β启动子中具有转录调控作用的2个活性区(-983~+53)和(+540~+1457),前者执行正调控,后者则起负调控作用.这2个转录活性区分别含有在人、大鼠、小鼠PDGFR-β基因启动子区都高度保守的区域A-box、B-box和C-box,凝胶迁移或电泳迁移率检测(EMSA)证实,核因子能与B-box*、C-box*特异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β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启动子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栾朝霞 高沁怡 裴著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6-557,共2页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酶谱分析法检测MMP 9蛋白水平 ,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测转录因子AP 1结合活性 ,用RT PCR法检测MMP 9的mRNA水平...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酶谱分析法检测MMP 9蛋白水平 ,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法测转录因子AP 1结合活性 ,用RT PCR法检测MMP 9的mRNA水平。结果 :白介素 1(2 0ng/ml)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2 0ng/ml)联合使用显著增加MMP 9蛋白表达 ,提高AP 1结合活性 ,使MMP 9的mRNA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白介素 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联合使用可刺激M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 血小板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光伟 贺学农 +3 位作者 周昌龙 夏小辉 孙晓川 谢延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3期1398-1401,共4页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水肿及细胞凋亡情况,初步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参与早期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雄性S...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水肿及细胞凋亡情况,初步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PDGFR)参与早期脑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分配至假手术组、SAH组、SAH+Imatinib组、SAH+PDGF-BB组。Imatinib为PDGFR拮抗剂,PDGF-BB为其激动剂,每组18只。采用血管内丝线穿刺颈内动脉分叉处的方法,建立SAH模型。SAH+Imatinib组大鼠在建模前1 h,行腹腔注射Imatinib处理;SAH+PDGF-BB组大鼠建模前1 h,行侧脑室注射PDGF-BB处理。处理后24 h,对各组动物的死亡率、神经功能学评分和脑水含量指标进行研究;RT-PCR、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3的表达。结果 SAH+PDGF-BB组大鼠死亡率、脑组织含水量最高,神经行为功能学评分最低(P<0.01);SAH+Imatinib组与SAH组比较,大鼠死亡率、脑组织含水量有所下降,神经行为功能学评分有所提高(P<0.01);与其他组比较,SAH+PDGF-BB组大鼠海马组织Caspase-3 mRNA表达最高(P<0.01),SAH+Imatinib组与SAH组比较,海马组织Caspase-3mRNA表达有所下降(P<0.01);Western blot检测趋势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 PDGFR参与SAH后早期脑损害,其拮抗剂Imatinib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早期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凋亡 脑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组织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结构7A域及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 检测在M型磷脂酶A2受体阴性膜性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汤绚丽 杜园园 +4 位作者 余瑾 叶田 朱虹 陈银凤 李晓虹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35-244,共10页
目的探讨肾组织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结构7A域(THSD7A)及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NELL1)检测在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阴性膜性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2014至2021年肾穿刺活检确诊为PLA2R... 目的探讨肾组织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结构7A域(THSD7A)及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NELL1)检测在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阴性膜性肾病中的诊断及治疗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2014至2021年肾穿刺活检确诊为PLA2R阴性膜性肾病共116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HSD7A及NELL1的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结果116例PLA2R阴性膜性肾病中THSD7A阳性23例,NELL1阳性9例,其中两者双阳性1例。THSD7A阳性较阴性者IgG4阳性率更高(P=0.010);膜性肾病Ⅰ期占比更少,Ⅱ期占比更多(P=0.002);基底膜增厚更明显(P=0.034)。NELL1阳性较阴性者C1q及IgG2的阳性率更低(P=0.029,P=0.001);炎细胞浸润更多(P=0.033);多部位沉积物更少(P=0.001);基底膜增厚更不明显(P<0.001);不典型膜性肾病比例更低(P=0.010)。继发因素分析显示THSD7A阳性者有1例确诊为乙状结肠癌,NELL1阳性者均未发现恶性肿瘤。生存分析提示THSD7A阳性组肾病复合缓解率(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显著低于阴性组(P=0.016),而NELL1阳性组肾病复合缓解率显著优于阴性组(P=0.015),两指标单一阳性组间比较显示NELL1单一阳性组肾病复合缓解率显著优于THSD7A单一阳性组(P<0.001)。结论THSD7A及NELL1阳性膜性肾病更倾向于原发性膜性肾病,且无恶性肿瘤提示价值,但对膜性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病 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结构7A域 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 M型磷脂酶A2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栾朝霞 高沁怡 裴著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1,26,共2页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IL -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3 (MMP -3 )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MMP -3蛋白水平 ,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法测AP -1结合活性 ,用... 目的 :观察白介素 -1(IL -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 -3 (MMP -3 )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Western蛋白印迹法 (Westernblot)检测MMP -3蛋白水平 ,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 (EMSA)法测AP -1结合活性 ,用RT -PCR法检测MMP -3的mRNA水平。结果 :白介素 -1(2 0 μg/L)和PDGF(2 0μg/L)联合使用显著增加MMP -3蛋白表达 ,提高AP -1结合活性 ,使MMP -3的mRNA水平明显增高。 结论 :白介素 -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联合使用可刺激M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 血小板生长因子 基质溶解素1 动脉硬化 血管平滑肌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3 表达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影响过氧化氢诱导的黑素细胞凋亡
16
作者 邓勇 蒋亚辉 +3 位作者 万焰 杨和荣 于春水 黄娟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60-2066,共7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黑素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黑素细胞PIGI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_2O_2作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经H_2O_2处理的PIGI细胞转染空载体...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黑素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黑素细胞PIGI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_2O_2作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经H_2O_2处理的PIGI细胞转染空载体p CMV6或PDGFRα过表达载体p CMV6-PDGFRα,以不做转染的细胞为空白对照,RT-q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用半数抑制浓度的H_2O_2作用于过表达PDGFRα的PIGI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p38、磷酸化p38(p-p38)和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水平;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DCDHF-DA)法检测细胞中活性氧簇(ROS)水平。结果:H_2O_2作用后PIGI细胞生长减慢,细胞凋亡率升高,细胞中ROS水平、p-p38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升高(P<0.05),H_2O_2的半数抑制浓度为0.7 mmol/L。PDGFRα过表达载体能够成功上调PIGI细胞中PDGFRα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5)。过表达PDGFRα后经过H_2O_2处理的PIGI细胞存活率升高(P<0.05),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细胞中的ROS水平下降(P<0.05),p-p38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PDGFRα能够抑制H_2O_2诱导的黑素细胞凋亡,部分逆转H_2O_2对黑素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降低细胞中的ROS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p-p38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水平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细胞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α 细胞凋亡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王康 王强 +1 位作者 孙大康 张磊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8-242,共5页
背景目前在青光眼的治疗研究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作为直接作用于小梁网的药物手术刀正处于研究中,期望药物成分能直接作用于小梁网,在不破坏正常房角生理结构的前提下,疏通小梁网房水流出通道,从而达到降眼压的... 背景目前在青光眼的治疗研究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作为直接作用于小梁网的药物手术刀正处于研究中,期望药物成分能直接作用于小梁网,在不破坏正常房角生理结构的前提下,疏通小梁网房水流出通道,从而达到降眼压的目的。目的探讨PDGF—BB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取新鲜牛眼球的小梁组织,以组织块培养法培养小梁细胞,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染色对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将第3代小梁细胞接种于6孔培养板,在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5.0、12.5、25.0μg/L)的PDGF-BB培养2h,分别采用逆转录PCR(RT—PCR)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DGF—BB对牛眼小梁细胞MMP.2mRNA(相对值)和蛋白在小梁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各组培养细胞中阳性信号的吸光度(A)值。结果牛眼小梁组织块培养5~9d时可见细胞游出,第3代小梁细胞可见较多突起,细胞核居中,NSE染色细胞基质中呈绿色荧光。RT—PCR检测结果发现,0、5.0、12.5、25.0Ixg/LPDGF—BB组小梁细胞中MMP-2mRNA/β-actin的A值分别为0.127-+0.026、0.147-+0.045、0.178-+0.053和0.222±0.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1,P〈0.05),其中5.0、12.5、25.0μg/LPDGF—BB组小梁细胞中MMP-2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0μg/LPDGF—B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0、5.0、12.5、25.0μg/LPDGF—BB组小梁细胞中MMP-2蛋白表达量(A值)分别为446.12±13.81、1444.65±54.64、2086.18±73.18和3488.65±2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12,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PDGF—BB可促进牛眼小梁细胞中MMP-2的表达,其作用呈剂量依赖的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梁细胞 血小板生长因子-BB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云吉 刘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6-356,共1页
作者报道了15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并与KIT基因突变型GISTs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存在组织学差异,临床治疗和预后也各不相同。此项研究旨在分析GISTs的多种临床和病理参数,并找出PDGFRA... 作者报道了15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DG-FRA)基因突变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s),并与KIT基因突变型GISTs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存在组织学差异,临床治疗和预后也各不相同。此项研究旨在分析GISTs的多种临床和病理参数,并找出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s区别于KIT基因突变型GISTs的组织学特征,预测GISTs中可能存在的基因突变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型 胃肠道间质瘤 病理学特征 GISTS 组织学特征 PDGFRA 基因突变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参与成纤维生长因子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的修复作用
19
作者 代凯 杨智 +2 位作者 徐双年 张建民 陈洁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09-1715,共7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后的修复作用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h BMMSC经0、6、12 G...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对辐射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后的修复作用及所涉及的可能机制。方法:h BMMSC经0、6、12 Gy X射线辐照后,流式细胞术、cell counting kit-8(CCK-8)、Western blot法和茜素红染色法检测辐射对h BMMSC凋亡、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0、1、5、10、20 ng/ml浓度b FGF分别作用于辐射h BM M SC,探索抗辐射保护作用最佳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 derived grow 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蛋白表达动态变化。结果:辐射后h BM M SC增殖、成骨分化能力下降,b FGF能够修复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P<0.05),5 ng/ml浓度作用最显著;仅辐射后早期(24 h)12 Gy组h BMMSC凋亡高于0 Gy组(P<0.05),其余时间点辐射组与未辐照组细胞凋亡无差异(P>0.05)。辐射后h BMMSC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表达明显下调,b FGF作用后PDGFRα表达上调。结论:辐射对h BMMSC凋亡无显著影响,b FGF对h BMMSC辐射损伤有修复作用,促进其增殖和成骨分化功能的恢复;h BMMSC增殖、成骨分化损伤与辐射诱导PDGFRα表达下调相关。PDGFRα参与b FGF对h BMMSC辐射损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损伤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纤维生长因子 凋亡 增殖 成骨分化 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璟曦 罗勇 蔡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4-118,共5页
目的观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LI 4)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间可能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目的观测电针大鼠双侧合谷穴(LI 4)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神经发生和血管生成间可能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法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9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模型组(n=42)和电针组(n=42)。观察局灶性脑缺血1 h后再灌注2 h、12 h、24h、3 d、7 d、14 d、21 d共7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大鼠。采用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RT-PCR)法检测VEGFR-2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BDNF蛋白的表达。结果再灌注后12 h、24 h,电针组VEGFR-2 mRNA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3 d也高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海马区BDNF蛋白在再灌注后2 h开始增加(P<0.05),24 h达高峰(P<0.01),3 d后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呈现增加幅度降低的趋势。结论电针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R-2 mRNA、BDNF蛋白的表达;神经血管因子可能是神经发生与血管生成联系与作用的分子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再灌注 神经血管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神经营养因子 电针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