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活化因子分解酶基因多态性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慧玉 刘瑞兰 +5 位作者 庞保东 刘凤珍 岳爱红 田庆玲 戴秀华 韩宝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303-304,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分解酶(PA F-A H)基因多态性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 SP)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9月至2004年2月诊断H SP患儿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7.6±2.8)岁,伴肾脏损害1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 R)方法检测...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分解酶(PA F-A H)基因多态性在儿童过敏性紫癜(H SP)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9月至2004年2月诊断H SP患儿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2~16(7.6±2.8)岁,伴肾脏损害17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 R)方法检测PA F-A H基因型,并与40例健康儿童做对照。结果:H SP组与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17例伴肾脏损害患儿即紫癜性肾炎(H SPN)组与健康对照组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H SP患儿肾脏损害的发生与PA F-A H基因多态性相关,具有G T及TT基因型者发生肾脏损害的机会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癍 过敏性 紫癜性肾炎 儿童 血小板活化因子分解酶 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活化因子 基因多态性 过敏性紫癜 健康儿童 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LPAFAT)活性检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胡傢椿 董继斌 +3 位作者 楼滨 李英霞 蒋宪成 丁庭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8-495,共8页
目的通过3种方法检测溶血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乙酰基转移酶(Lyso-PAF acetyl transferase,LPAFAT)的活性并测定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较这些方法的优劣。方法分别采用LC/MS/MS检测产物PAF,巯基反应探... 目的通过3种方法检测溶血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乙酰基转移酶(Lyso-PAF acetyl transferase,LPAFAT)的活性并测定抑制剂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比较这些方法的优劣。方法分别采用LC/MS/MS检测产物PAF,巯基反应探针结合分光光度法检测产物CoA-SH,TLC检测荧光标记产物法鉴定阳性和假阳性两种不同化合物对LPAFAT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LC/MS/MS方法通过检测天然产物PAF的含量测定酶活性,抑制剂筛选结果准确可靠。巯基反应探针结合分光光度法虽然可以监测产物CoA-SH的含量,但反应体系中产生了大量干扰性的CoA-SH,因此并不能真实反映LPAFAT酶活性,亦不适于抑制剂活性筛选。TLC检测荧光标记产物法因底物NBD-Lyso PC结构已被修饰,不能代表天然底物的真实反应情况,可能存在错筛和漏筛。结论LC/MS/MS检测产物PAF测定LPAFAT活性以及筛选抑制剂,方法灵敏,数据结果可靠,但成本较高。监测产物CoA-SH的含量不适合于测定LPAFAT酶活性。TLC检测荧光标记产物,操作简便,灵敏度高,但筛选抑制剂时存在假阳性的可能,只适用于抑制剂活性的初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Lyso-PAF乙酰基转移(LPAFAT) 抑制活性测定 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血浆型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的研究
3
作者 吴健 袁成林 +4 位作者 张雄 张恒忠 许俊 俞龙 陈蓓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8-150,共3页
目的研究血浆型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150例ACI患者[ACI组(其中分进展组50例,无进展组100例)]和100例健康体检者... 目的研究血浆型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与动脉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150例ACI患者[ACI组(其中分进展组50例,无进展组100例)]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型PAF-AH 9号外显子基因型及突变等位基因频率。结果ACI组血浆型PAF-AH 9号外显子突变(VaL279Phe)基因型及突变等位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伴不同危险因素ACI患者基因突变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CI患者血浆型PAF-AH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基因型及突变等位基因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血小板活化因子 聚合链反应 突变 色谱法 高压液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活化因子在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型中对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德胜 谢玉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4期1499-1501,共3页
目的:了解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型中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设4组大鼠,分别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加内毒素(LPS),D-GaLN加PAF,D-GaLN加LPS加PAF受体拮抗剂及生理盐水,诱导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 目的:了解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型中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设4组大鼠,分别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N)加内毒素(LPS),D-GaLN加PAF,D-GaLN加LPS加PAF受体拮抗剂及生理盐水,诱导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型,测肝、肾功能指标并观察肝、肾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注射D-GaLN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比生理盐水组升高10倍以上,差异有显著性,病检有肝细胞坏死。注射PAF或LPS组与PAF受体拮抗剂组或生理盐水组比,肾功能指标差异有显著性。肾组织病检可见部分肾小管坏死。结论:PAF与急性肝、肾衰竭动物模型中的急性肾衰有关;PAF可能参与了内毒素相关的肝肾综合征(HRS)的形成;PAF受体拮抗剂对HRS可能有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肾衰竭 急性肝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PAF受体拮抗剂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 D-GALN D-氨基半乳糖 肾功能指标 生理盐水组 组织病理改变 肝细胞坏死 肾小管坏死 肝肾综合征 作用机制 总胆红素 急性肾衰 治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制性输液复苏孕兔失血性休克对肺损伤的免疫保护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秦薇 王晨虹 余艳红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27-930,共4页
目的: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及早期肺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孕兔失血性休克肺组织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18... 目的:应用孕兔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案对孕兔失血性休克时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变化及早期肺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限制性输液对孕兔失血性休克肺组织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18只孕中晚期新西兰大白兔被随机分为3组,建立重度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传统复苏组(NS组)、限制性等渗等张输液复苏组(NH组)、限制性高渗高胶输液复苏组(HHH组),分别于休克30分钟后接受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于实验0、30、90、180分钟抽血检测血浆PAF水平,实验结束后处死动物取肺脏组织检测MPO活性,并制成病理切片,光镜、电镜下观察肺组织的超微结构形态改变。结果:复苏期末肺组织中MPO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HHH组显著低于NH组(P<0.05)。在180分钟时血浆PAF水平HHH组、NH组显著低于NS组,HHH组显著低于NH组(P<0.05);快速液体复苏(NS组)较限制性液体复苏(NH组、HHH组)Ⅱ型肺泡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变短或消失,板层体少且空化,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排列紊乱。结论:限制性复苏缓解了休克后PAF介导的炎症反应,减轻了肺组织中性粒细胞扣押和聚集的程度,限制性高渗高胶复苏可有效抑制休克后由中性粒细胞激活诱发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 快速复苏 限制性输液复苏 髓过氧化物 血小板活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蛋白(a)对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王晓燕 潘晓勤 +2 位作者 高远赋 夏正坤 姜新猷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223-227,共5页
目的 :观察人血浆脂蛋白 ( a)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及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乳酸脱氢酶和纤维连结蛋白的影响。  方法 :将用经典方法培养的系膜细胞 ,加脂蛋白 ( a)刺激 ,以四唑蓝摄入试验 ,测定刺激 4 8h后... 目的 :观察人血浆脂蛋白 ( a)对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生长及产生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乳酸脱氢酶和纤维连结蛋白的影响。  方法 :将用经典方法培养的系膜细胞 ,加脂蛋白 ( a)刺激 ,以四唑蓝摄入试验 ,测定刺激 4 8h后细胞的增长率 ;收集细胞上清 ,测定其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纤维连结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的水平。并与未经刺激者作对照。 结果 :经脂蛋白 ( a)刺激后 ,在终浓度 5~ 2 0 mg/ L时 ,细胞生长率有轻度增加 ;而在 50~ 4 0 0 mg/L时 ,细胞生长率则明显下降。刺激 18h,细胞上清中 PAF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随脂蛋白( a)的增加而上升 ,呈明显正相关 ( r=0 .937,P<0 .0 1) ;L92 9细胞的杀伤率有所增加 ,但未达50 % ;L DH的水平在脂蛋白 ( a) 10 0 mg/ L 以下时有所增加 ;刺激 18、4 8、72 h后的细胞上清 ,其纤维连结蛋白的含量均为阴性。  结论 :脂蛋白 ( a)对系膜细胞生长有双向作用 (低浓度轻度促进、高浓度明显抑制 ) ,对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产生具有浓度依赖的促进作用 ,并能增加细胞上清中乳酸脱氢酶 ,抑或 TNF等水平 ,因而可通过影响系膜细胞增殖和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产生或释放多种炎性介质等多种途径介导肾小球损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蛋白(a) 肾小球系膜细胞 增殖 血小板活化因子 肿瘤坏死因子乳酸脱氢 纤维连结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海风藤提取物的干预作用
7
作者 姚博 冯建利 +2 位作者 闫鹏 滕继军 杜怡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89-789,共1页
关键词 海风藤提取物 脑缺血再灌注 线粒体膜电位 干预作用 电位变化 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 缺血再灌注模型 超氧化物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