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和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及疗效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兆翔 高翔 +5 位作者 张宇 李广平 安浩君 马辰星 纪征 尚小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709-2711,共3页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并通过随访比较两种药物对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PCI术后患者96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47例和氯吡格雷组49例,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测量两组患者术后24 ...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比较替格瑞洛及氯吡格雷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并通过随访比较两种药物对PCI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PCI术后患者96例,随机分为替格瑞洛组47例和氯吡格雷组49例,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测量两组患者术后24 h及1个月时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并随访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 h及术后1个月替格瑞洛组患者ADP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及血小板抑制效果均优于氯吡格雷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替格瑞洛组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替格瑞洛对PCI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抑制效果及临床疗效优于氯吡格雷,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血小板抑制效果 支架内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黄璐 张根葆 +4 位作者 闵志雪 马开然 郑汝琦 孙瑶 吴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355-1360,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家兔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动脉血栓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奥扎格雷钠,5mg/kg),AHV-PI(0.1mg/kg)实验组共4组,每组6只。应用70%FeCl3溶液化学损伤的方法来制备家兔颈动脉血栓模型,采用血栓弹力仪(TEG)描计血栓弹力图,比浊法测定家兔血小板聚集率,ELISA测定各组血浆中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血栓素B2(TXB2)水平,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动脉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形态的改变。结果:AHV-PI实验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栓弹力图凝血时间(R)值和血凝块形成时间(K)值延长(P<0.01和P<0.05),Alpha角度、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减小(P<0.05和P<0.01);血小板聚集率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中GMP-140和TXB2含量降低(P<0.01)。AHV-PI实验组光镜下动脉内未见血栓形成,血小板电镜显示血小板形态基本规则,与模型组相比伪足较少,α-颗粒和致密颗粒无明显减少,胞浆空泡化现象减轻。结论:AHV-PI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血栓的形成,其机制可能与之保护血小板超微结构,减少血小板脂质代谢和颗粒内容物的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 血小板抑制因子 动脉血栓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影响及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娟 张根葆 +1 位作者 张娅 季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59-263,275,共6页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AHV-PI实验组。实验采用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机... 目的:探讨皖南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和AHV-PI实验组。实验采用左心室注射月桂酸钠方法制备大鼠急性心机梗死(AMI)模型,AHV-PI实验组在造模前经舌下静脉注射AHV-PI(0.1 mg/kg)预处理,RM6240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监测心电变化。造模后3 h颈总动脉取血样,用锥板式血流变分析仪测定全血和血浆黏度,血栓弹力仪(TEG~5000)描记凝血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Alpha角度(A)、凝血最大幅度(MA)和凝血指数(CI),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取血浆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v WF、P-选择素的含量。结果:与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比较,AHV-PI实验组全血和血浆黏度明显降低(P〈0.05),R值和K值明显延长(P〈0.05),A、MA和CI减小(P〈0.05);血小板聚集时间、聚集幅度和聚集率均明显降低(P〈0.05)。v WF、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蛇毒AHV-PI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大鼠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减轻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抑制因子 血液流变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血栓弹力图测定 被引量:9
4
作者 布伦 唐发宽 +2 位作者 齐帜 华宁 陆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5期417-418,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所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6个月内有无再发缺血事件,将入选的118例PCI患者分为缺血事件组22例与非缺血事件组96例,计算两组患者经TEG测定的血小...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所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6个月内有无再发缺血事件,将入选的118例PCI患者分为缺血事件组22例与非缺血事件组96例,计算两组患者经TEG测定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缺血事件组与非缺血事件组患者相比较,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明显降低(P<0.01),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缺血事件的发生,可能与对氯吡格雷的抵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糖尿病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马莉 程国杰 +2 位作者 郭丽敏 张建维 曹树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3年第6期449-451,共3页
目的了解糖尿病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于入院即刻及入院第7天应... 目的了解糖尿病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给予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于入院即刻及入院第7天应用血栓弹力图仪测定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两组患者AA和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差异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抑制率的相关性。结果 9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患者38例,非糖尿病患者52例,入院第7天,前者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74.2%±20.2%,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为42.6%±18.5%,后者分别为78.5%±21.3%和60.7%±27.5%,两组患者之间AA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DP抑制率在糖尿病患者中低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化血红蛋白与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呈明显负相关(r=-0.286,P<0.05),与AA抑制率无明显相关性。空腹血糖与AA和ADP抑制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糖尿病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降低,且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而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糖尿病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付东亮 刘晓飞 +5 位作者 彭文华 张虎 杨鹏 程文立 郑金刚 王勇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5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 探讨服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500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氯吡格雷快、中、慢代谢3组,通过血栓弹力... 目的 探讨服用氯吡格雷的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500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氯吡格雷快、中、慢代谢3组,通过血栓弹力图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CYP2C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之间的相关性;对患者进行术后6个月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1)500例患者中,氯吡格雷快、中、慢代谢3组的人群分布为42.0%、44.8%和13.2%。(2)氯吡格雷快代谢组的血小板抑制率在0~20%、20%~50%、50%~75%和75%~100%的人群分布为1.90%、14.29%、30.00%和53.81%;中代谢组的人群分布为3.57%、17.86%、22.32%和56.25%;慢代谢组的人群分布为7.58%、21.21%、30.30%和40.91%;3组之间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6个月,氯吡格雷快、中、慢代谢3组发生心血管缺血事件分别有9、13和4例,3组之间的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组人群中,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推测仅通过CYP2C19基因型不能准确预测氯吡格雷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氯吡格雷抵抗 CYP2C19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减轻LPS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1
7
作者 季娜 钟树志 张根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58-1564,共7页
目的:探讨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体外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运用LPS(1 mg/L)诱导HUVECs炎症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AHV-PI组和AHV-PI+LP... 目的:探讨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AHV-PI)对体外脂多糖(LPS)诱导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HUVECs,运用LPS(1 mg/L)诱导HUVECs炎症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AHV-PI组和AHV-PI+LPS组。MTT比色法检测HUVECs的活力,倒置显微镜观察HUVECs的形态变化,筛选出AHV-PI最适浓度为5 mg/L。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观察胞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HUVECs上清液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组织因子(TF)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核内NF-κB亚基p65激活转位情况。结果:LPS组细胞明显梭形化,长宽比增大,呈成纤维细胞状,胞浆出现颗粒样物质。AHV-PI浓度低于5 mg/L时对HUVECs的活性和形态没有明显影响,但可减轻LPS引起的HUVECs的活力抑制和形态改变。与对照组比较,LPS组上清液中TF和ICAM-1含量升高,胞内T-PA和PAI-1表达减少;与LPS组相比,AHV-PI+LPS组上清液中TF和ICAM-1的含量显著降低,细胞内T-PA和PAI-1表达增多,细胞核内NF-κB p65表达减少。结论:AHV-PI能减轻HUVECs损伤,其保护机制与抑制细胞因子分泌及NF-κB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蝮蛇毒血小板抑制因子 脂多糖 NF-κB 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低反应性的关系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豪 张晓 +1 位作者 朱记法 邢军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围手术期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药物低反应性的关系。方法搜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行PCI治疗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404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中等...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围手术期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多态性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药物低反应性的关系。方法搜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行PCI治疗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404例,根据CYP2C19基因型分为快代谢、中等代谢、慢代谢3组,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血小板抑制率<30%定义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分析CYP2C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1)404例患者中快、中、慢代谢型三组的分布为45.5%、45.3%、9.2%。3组间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血小板、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血小板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3)3组间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差异无统计意义(P=0.295),其中快代谢组与中等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2),快代谢组和慢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7),中等代谢组和慢代谢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结论 PCI治疗服用氯吡格雷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血小板抑制率及氯吡格雷低反应性之间无相关性,仅检测CYP2C19基因型并不能准确预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强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基因型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 氯吡格雷低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血小板抑制剂——普拉格雷可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9
作者 本刊记者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585-585,共1页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抑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粥样硬化斑块 冠心病患者 噻氯匹啶 临床试验 前体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检测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抑制情况分析
10
作者 高筱红 王立革 +3 位作者 赵慧慧 许丁 杨明 李丽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6期91-93,共3页
目的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分别服用国产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进口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后对其血小板抑制情况分析。方法随机入选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适合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204例,... 目的使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分别服用国产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进口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后对其血小板抑制情况分析。方法随机入选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适合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204例,随机分为国产氯吡格雷组(101例)及进口氯吡格雷组(103例),两组患者分别服用对应药物治疗5~7天后,使用TEG检测全血的血凝块强度及血小板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TEG检测时间无明显差异,国产氯吡格雷组患者TEG检测结果为全血交联的血凝块强度:(60.40±11.99)mm、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凝块强度:(37.54±16.24)mm、二磷酸腺苷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46.41±26.85)%、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凝块强度:(31.81±16.06)mm、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56.18±28.29)%;进口氯吡格雷组患者TEG检测结果为全血交联的血凝块强度:(61.94±8.41)mm、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凝块强度:(38.07±15.46)mm、二磷酸腺苷途径的血小板抑制:(48.07±26.17)%、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凝块强度:(31.94±15.81)mm、花生四烯酸途径的血小板抑制率:(58.25±27.38)%,两组间血小板抑制功能的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 ACS患者服用国产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进口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后,应用TEG检测两种药物的抗血小板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国产氯吡格雷 进口氯吡格雷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血小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尿激肽原酶联合血小板抑制剂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董珠 杨洪叶 才其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联合血小板抑制剂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200~300mg/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 ... 目的人尿激肽原酶(尤瑞克林)联合血小板抑制剂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200~300mg/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0.15 PNAU/d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为7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并观察凝血功能、血压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高血压患者在应用尤瑞克林治疗期间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尤瑞克林联合血小板抑制剂能有效治疗脑梗死.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 脑梗塞 激肽释放酶类 血液凝固 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指导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预防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脑缺血事件的价值研究
12
作者 王颖琪 周晓明 +5 位作者 吴琪 张安 丁惠 陈姝娟 邓金龙 张鑫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5-402,共8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下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调整对预防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患者脑缺血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5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术中替罗非班使用情况。入组患者确诊颅内动脉瘤后即刻开始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规剂量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3 d后行TEG检测。按照TEG参数中的血小板抑制率达标情况[根据花生四烯酸(AA)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A抑制率)或腺苷二磷酸(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ADP抑制率)进行TEG检测结果的判定,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有效,AA抑制率<50%为阿司匹林抵抗;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有效,ADP抑制率<30%为氯吡格雷抵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TEG检测结果达标组,即AA抑制率≥50%且ADP抑制率≥30%)、普通双抗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未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但颅内动脉瘤形态复杂(如形态不规则、子囊形成)或存在高出血风险,继续常规双抗治疗]和强化组[TEG检测结果未达标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即AA抑制率<50%和(或)ADP抑制率<30%,调整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所有患者经TEG检测并制定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后均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术后0~3个月,3组患者均维持上述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术后3个月门诊常规复查头部MRI、CT等,如未发生脑缺血事件、影像学检查结果满意[支架位置良好、动脉瘤闭塞无残留或瘤颈稍残留(瘤颈宽度≤2 mm)]调整为单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若患者术中或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则无论处于何阶段,均立即重启或维持双抗治疗[阿司匹林(100 m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并持续至少6个月。主要终点为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包括DSA证实的术中急性血栓形成、经头部CT或MRI证实存在梗死灶)。比较3组基线及临床资料。根据主要终点将所有患者分为未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和发生脑缺血事件者,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发生脑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99例患者,男178例,女321例,中位年龄59(53,68)岁,其中对照组341例,普通双抗组42例,强化组116例。发生脑缺血事件47例,未发生脑缺血事件452例。(1)对照组、普通双抗组、强化组术中替罗非班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2%(69/341)比26.2%(11/42)比42.2%(49/116),P<0.01];3组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脑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OR=2.924,95%CI:1.416~6.037,P=0.004)、术中使用替罗非班(OR=3.638,95%CI:1.892~6.996,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强化组颅内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降低(OR=0.238,95%CI:0.088~0.646,P=0.005),普通双抗组与对照组患者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521,95%CI:0.149~1.826,P=0.308)。结论基于TEG检测结果调整颅内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未达标患者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可降低其术中及术后6个月内脑缺血事件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尚需大型前瞻性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血小板聚集治疗 血小板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思敏 向思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类别及其作用机制、血小板功能检测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小板聚集抑制 血管内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麒麟竭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血小板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裴钰洁 庞道然 +8 位作者 邹秋玉 王勃开 罗扬淦 黄豪 朱枝祥 霍会霞 赵云芳 屠鹏飞 李军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86-1391,共6页
目的:研究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乙醇提取物(血竭)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血小板活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ODS、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麒麟竭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 目的:研究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果实乙醇提取物(血竭)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血小板活化活性。方法:采用硅胶、ODS、LH-20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麒麟竭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鉴定,采用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释放ATP模型对化学成分进行活性筛选。结果:从麒麟竭果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thyl 4,6-dihydroxy-2-methoxy-3-methylbenzoate(1)、6-羟基-2,4-二甲氧基-3-甲基苯乙醇(2)、4,6-二羟基-2-甲氧基-3-甲基苯甲醛(3)、对羟基苯甲酸乙酯(4)、4-羟基苯甲酸甲酯(5)、3,5-二氯水杨酸(6)、对羟基苯甲醛(7)、Pinocembrin(8)、Strobopinin(9)、7-羟基-5-甲氧基-6-甲基二氢黄酮(10)和Ozoroalide(1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3、7和9可以明显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释放AT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科 黄藤属 麒麟竭 化学成分 小分子酚酸 二氢黄酮 抑制血小板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陈逸伦 李晶晶 +3 位作者 耿晓雯 高洁 任艺虹 刘国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7-649,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使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与患者自身肾功能的关系,为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选取2014-01至2014-09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冠心病患者423例,按照肾小球滤过率(eG FR)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使用氯吡格雷的效果与患者自身肾功能的关系,为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选取2014-01至2014-09在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的冠心病患者423例,按照肾小球滤过率(eG FR)分为两组。eG FR≥90 ml/(min·1.73 m2)为冠心病无慢性肾病组共257例,男182例,女75例,平均年龄(60.39±11.09)岁;eG FR<90 ml/(min·1.73 m2)为冠心病慢性肾病组166例,男107例,女59例,平均年龄(65.80±10.84)岁。两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0.1 g/d和氯吡格雷75 mg/d>7 d,或者是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服用阿司匹林0.3 g和氯吡格雷300 mg的负荷量后,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率和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率。结果:平均ADP受体抑制率冠心病无慢性肾病组[(64.9±27.2)%]高于冠心病慢性肾病组[(56.6±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按照ADP受体抑制率、与花生四烯酸途径抑制率临床评价标准,冠心病无慢性肾病组中仅对氯吡格雷不敏感例数[24例(9.4%)]与仅对阿司匹林不敏感例数[25例(9.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冠心病慢性肾病组中仅对氯吡格雷不敏感例数[21例(12.7%)]与仅对阿司匹林不敏感例数[11例(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结论:与单纯冠心病患者相比,冠心病合并慢性肾病时氯吡格雷对血小板抑制率下降,药物敏感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慢性肾病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 氯吡格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评估冠心病行PCI术患者的血小板高反应性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佳 沈连军 +1 位作者 张晶 何胜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3416-3419,共4页
目的采用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IPA)评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方法冠心病患者第1天或PCI术前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第2天起或PCI术后开始服用维持剂... 目的采用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IPA)评估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方法冠心病患者第1天或PCI术前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300 mg,第2天起或PCI术后开始服用维持剂量氯吡格雷(75 mg/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mg/d),至少1年。检测并计算患者服用负荷剂量氯吡格雷前后的IPA,根据IPA将患者分为血小板高反应组(HPR组)和低反应组(LPR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率。结果本研究纳入102例患者,男77例,女25例,平均(65.7±10.9)岁,其中HPR组69例,LPR组33例,HPR组的平均IPA值明显低于LPR组(P<0.01)。HPR组和LPR组12个月末的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5.9%和3.0%,HPR组明显高于LPR组(P<0.05)。结论 IPA可用于评估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建议临床医师在双联抗血小板时常规检测IPA,并据此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 冠心病 血小板高反应 P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α-乙酰-精氨酰-甘氨酰-天冬氨酰-对甲氧基苯乙胺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建昌 温守明 +2 位作者 石津生 李颖 孙晓丽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07-210,共4页
Nα-乙酰 -精氨酰 -甘氨酰 -天冬氨酰 -对甲氧基苯乙胺 (W2 0 0 2 )是精 -甘 -天冬氨酸 (Arg- Gly- Asp)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为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分别用比浊法和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测定二磷酸腺苷 (ADP)及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 Nα-乙酰 -精氨酰 -甘氨酰 -天冬氨酰 -对甲氧基苯乙胺 (W2 0 0 2 )是精 -甘 -天冬氨酸 (Arg- Gly- Asp)肽类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为探讨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分别用比浊法和血小板计数的方法测定二磷酸腺苷 (ADP)及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并用放射性配体分析法测定血小板表面结合 [12 5I]纤维蛋白原 (FGN)的含量 ,以了解 W2 0 0 2竞争性抑制 [12 5I]FGN与血小板糖蛋白 (GP) b/ a结合的生物活性 .结果显示 :W2 0 0 2有明显的抑制 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活性 ,除最低终浓度(9 μmol· L-1)外 ,其余各浓度点 (2 70 ,1 35,45μmol· L-1)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 ;其对抗高剪切速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明确的量 -效关系 ;抑制 [12 5I]FGN与血小板结合的 IC50值为 (41 .5± 2 .9)μmol· L-1,在老年人和青年人群中比较无明显差异 .研究提示 W2 0 0 2通过抑制FGN与血小板 GP b/ a的结合而发挥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抑制 血小板聚集 纤维蛋白原 W00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4-(取代苯乙酮基)哌嗪基]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18
作者 吴秋业 倪瑾 +3 位作者 吴波 刘超美 张广明 廖洪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920-923,共4页
目的 :设计合成一类 6 - (取代苯基 ) - 4,5 -二氢 - 3( 2 H)哒嗪酮类化合物 ,以期发现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方法 :以乙酰苯胺为原料 ,经酰化反应、傅 -克反应、水解反应及水合肼环合反应、溴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 目的 :设计合成一类 6 - (取代苯基 ) - 4,5 -二氢 - 3( 2 H)哒嗪酮类化合物 ,以期发现作用更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方法 :以乙酰苯胺为原料 ,经酰化反应、傅 -克反应、水解反应及水合肼环合反应、溴化反应、烷基化反应等一系列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 ,并参考 Born方法进行体外药理实验。 结果 :共合成 6 - [4- (取代哌嗪基 )苯基 ]- 4,5 -二氢 - 3( 2 H)哒嗪酮类化合物 11个 ,均属首次报道 ,并通过元素分析、1 HNMR确证结构。初步的体外药理实验表明 :大部分目标化合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ADP诱导的新西兰大白兔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结论 :首次合成了 11个 6 - [4- [4- (取代苯乙酮基 )哌嗪基 ]苯基 ]- 4,5 -二氢 - 3( 2 H)哒嗪酮类化合物 ,其中化合物 ( 4)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活性最强 ,与先导化合物 CCI17810相当 ,化合物 ( 3) ,( 9) ,( 11)等也有较强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哒嗪酮类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抑制 化学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酸性PLA_2质谱鉴定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帅 刘淑清 +2 位作者 付冬雪 佟欣 孙明忠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13-15,8,共4页
通过对纯化得到的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ABUSV-PLA2)进行胶内胰蛋白酶酶解,产生的肽段经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nESI-MS/MS)进行序列测定,蛋白鉴定采用SequestBioworks软件完成。ABUSV-PLA2与其它蛇毒来源PLA2的氨基... 通过对纯化得到的长白山白眉蝮蛇蛇毒磷脂酶A2(ABUSV-PLA2)进行胶内胰蛋白酶酶解,产生的肽段经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nESI-MS/MS)进行序列测定,蛋白鉴定采用SequestBioworks软件完成。ABUSV-PLA2与其它蛇毒来源PLA2的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ABUSV-PLA2是一种新的蛇毒酸性磷脂酶A2。以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实验结果表明:ABUSV-PLA2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轻微的解凝效应,但具有显著拮抗血小板的聚集作用,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IC50为356n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酶A2 蛇毒 质谱 血小板聚集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色素P450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型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彭静 刘俊 +7 位作者 许慧芳 李越然 江佳 汪盛 周德喜 朱艳虹 杨魁 栾家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0年第7期746-751,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型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患者1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 目的:探讨细胞色素P450(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代谢型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氯吡格雷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6年6月至2017年7月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抗治疗患者1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染色原位杂交检测患者CYP2C19*2、*3和*17基因型,依据基因型将CYP2C19酶活性分为快代谢型(RM)、中间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和超快代谢型(UM)。患者给药5 d后,采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IPAADP),评价CYP2C19*2、*3和*17基因型和CYP2C19酶不同代谢型IPAADP差异性,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以及在氯吡格雷抵抗组(CR)和非氯吡格雷抵抗组(NCR)分布。结果:CYP2C19*2、*3和*17突变率分别为30.98%、6.75%和1.23%。IPAADP平均为(67.03±26.79)%,其中CR发生率26.99%,其IPAADP为(31.29±12.60)%。CYP2C19*2和*3基因携带者IPAADP明显降低(P<0.001),*17基因携带者IPAADP明显升高(P<0.001)。24例(14.72%)为PM型,各代谢型IPAAD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YP2C19基因型和代谢型在NCR和CR中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YP2C19基因型对IPAADP有显著影响,但与CR的发生无关联性,相关研究还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YP2C19基因多态性 氯吡格雷抵抗 血小板聚集抑制 精准用药 药效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