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肌梗死患者和高血压患者血小板微粒CD62P、活化GPⅡb/Ⅲa检测 被引量:5
1
作者 邓新立 傅淑红 +1 位作者 李绵洋 丛玉隆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11-612,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膜蛋白与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心肌梗死服用阿司匹林前、服用后24h及10例高血压患者、10例正常对照的血液标本,提取富血小板血浆,以20μmol/LADP为激活剂激活血小板,检测其血小板微粒表达PAC1...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膜蛋白与心肌梗死、高血压病的关系。方法收集12例心肌梗死服用阿司匹林前、服用后24h及10例高血压患者、10例正常对照的血液标本,提取富血小板血浆,以20μmol/LADP为激活剂激活血小板,检测其血小板微粒表达PAC1和CD62P的情况。结果心肌梗死组(服药前)、高血压组CD62P+PMP的百分率(85.1%±3.7%、86.%±5.8%)比正常对照组(75.5%±4.4%)高,PAC1+PMP的百分率(85.9%±3.8%、86.4%±5.7%)也比正常对照组(76.3%±5.3%)高(P<0.01),而心肌梗死组服药前和高血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心肌梗死组服用阿司匹林后24h,CD62P+PMP、PAC1+PMP的百分率分别降低到66.3%±7.56%、68.4%±6.4%,与服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心肌梗死、高血压与血小板微粒膜上的CD62P、PAC1表达存在一定的联系,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血小板微粒膜上CD62P、PAC-1的表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高血压 血小板微粒 P选择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微粒及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丽 孟兆慧 柳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12-2015,共4页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微粒(PMP)的数量变化及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9例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永久性房颤25例、持续性房颤27例、阵发性房颤57例,及44例同期住院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小板微粒(PMP)的数量变化及其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9例住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永久性房颤25例、持续性房颤27例、阵发性房颤57例,及44例同期住院窦性心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血浆中PMP数量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1)房颤各组PM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永久性房颤组PM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房颤各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永久性房颤组高于持续性房颤组及阵发性房颤组(P<0.001);(3)PMP与Hs-CRP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0.204,P=0.033)。结论:PMP可能参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和增强炎症反应,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心房颤动 超敏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的提示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唐云龙 周燕 +3 位作者 王纯斌 秦燕 冯健 秦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5-328,共4页
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探讨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与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之间的关系,判断其能否成为预测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的敏感性指标。研究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体检... 本研究通过测定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探讨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与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之间的关系,判断其能否成为预测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的敏感性指标。研究分为3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5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采血前1周未服用任何药物,均排除高凝状态疾病;B组为淋巴瘤非血栓患者组(50例);C组为淋巴瘤合并血栓患者组(8例)。从3组人员抽取静脉血离心得到血浆,用流式细胞术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血浆中血小板微密度及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组血浆血小板微粒密度和组织因子凝血活性均升高;C组与B组相比,血小板微粒密度和组织因子凝血活性进一步明显升高。结论:血浆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密度对淋巴瘤患者血栓发生有提示作用,可以作为临床检测血栓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血栓 组织因子相关血小板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蛋白TAP-SSL5对血小板微粒与THP-1细胞结合及Mac-1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成海 彭松 +3 位作者 胡厚源 贝俊杰 孟璟 房兆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64-867,共4页
目的探讨融合蛋白TAP-SSL5对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与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结合及Mac-1活化的影响。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激活人血小板并获取PMPs。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及P... 目的探讨融合蛋白TAP-SSL5对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与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结合及Mac-1活化的影响。方法以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激活人血小板并获取PMPs。采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及PE标记的抗CD62P单克隆抗体、FITC标记的Annexin V检测PMPs,以FITC标记的抗CD41单克隆抗体和PE标记的抗CD154(CD40L)单克隆抗体检测PMPs的表面特征。采用JC-1试剂盒检测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采用FCM检测PMPs与THP-1细胞的结合,以及PMPs诱导THP-1细胞表面Mac-1(CD11b/CD18,αMβ2)的活化情况,并研究TAP-SSL5的干预作用。结果 PMPs呈现CD62P和Annexin V双阳性,且CD41和CD40L的阳性率分别达到50.8%和44.0%。JC-1检测显示,ADP对血小板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P>0.05)。PMPs与THP-1细胞的结合率为(24.80±5.16)%,PMPs诱导THP-1细胞Mac-1的活化率为(21.17±5.92)%,THP-1细胞经10 mg/L TAP-SSL5预处理后,PMPs的结合率下降至(13.67±2.15)%(P<0.05),Mac-1的活化率下降至(0.99±0.62)%(P<0.01)。结论 TAPSSL5可抑制PMPs与THP-1细胞的结合及THP-1细胞表面Mac-1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样蛋白-5 蜱抗凝血肽 融合蛋白 THP-1细胞 MAC-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微粒活化促进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洋 马坤岭 +5 位作者 王桂花 鲁荐 吴娱 胡泽波 刘亮 刘必成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B11期109-109,共1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血小板微粒活化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8龄♂ SD大鼠随即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糖尿病组(DM)、糖尿病+阿司匹林组(DM+Aspirin).糖尿病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血小板微粒活化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8龄♂ SD大鼠随即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糖尿病组(DM)、糖尿病+阿司匹林组(DM+Aspirin).糖尿病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1体重诱导,于8周处死老鼠,收集尿液、血浆、肾脏组织标本,提取血PMP.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血小板微粒(PMP)水平、电镜观察PMP形态.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各组大鼠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ACR).蛋白芯片筛查各组PMP炎症因子的表达,并通过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观察炎症因子在肾脏中的表达.电镜观察肾小球内皮细胞表层(ESL)及窗孔的变化,麦胚凝集素染色观察ESL厚度,免疫荧光及Westernblot检测内皮细胞标志物、表面核心蛋白、细胞连接蛋白及细胞外基质的变化,以反映各组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的差异.各组PMP水平及炎症因子表达与肾小球内皮损伤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PMP对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M大鼠血清PMP水平明显增加,Aspirin减少糖尿病大鼠PMP的水平.同时,Aspirin明显降低了DM大鼠PMP、血清及肾脏中的炎症因子的表达.DM大鼠ACR明显高于对照组,Aspirin明显减少DM大鼠ACR的水平.DM组与对照组比较,肾小球内皮细胞ESL厚度减少、窗孔部分消失,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连接蛋白及表面核心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细胞外基质表达增加,而Aspirin可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PMP水平及炎症因子的表达与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呈明显相关性.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血清PMP通过活化、释放炎症因子,诱导肾脏炎症反应,促进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血小板微粒 炎症 肾小球内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益民 黄进 +2 位作者 陆治平 李翔宇 何胜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4年第12期1403-1406,共4页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行急诊介入手术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给药组(罪犯血管开通前,1~3 min内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 μg/kg负荷剂量,继以0.15 μg·kg-1...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的影响.方法:选择62例行急诊介入手术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给药组(罪犯血管开通前,1~3 min内静脉推注替罗非班10 μg/kg负荷剂量,继以0.15 μg·kg-1·min^-1静脉持续泵入36 h)32例和对照组(未使用替罗非班)30例,分别于替罗非班应用前、应用后10 min抽取冠脉血3 mL;应用替罗非班24 h和停用替罗非班12 h后分别抽取桡动脉血3 mL,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微粒的数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结果:替罗非班给药前两组血小板微粒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10 min血小板微粒的水平降至最低(5.1%±2.7% vs 6.7%±3.2%,P=0.04);给药24 h后给药组血小板微粒水平仍低于对照组(5.2%±2.5% vs 6.9%±3.1%,P=0.03);停用12 h后血小板微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迅速降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即刻体内的血小板微粒水平,达到迅速抑制活化血小板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血小板微粒 替罗非班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患者血小板微粒水平变化及其对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形成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祁琴琴 杨彬 +4 位作者 李会会 鲍峻峻 李鸿晔 王兵兵 梅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70-873,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水平改变及PMPs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形成能力。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AP患者血标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26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水平改变及PMPs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NETs)形成能力。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19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AP患者血标本,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26例、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17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12例,并选取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差速离心分离获得贫血小板血浆,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MPs水平。收集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加入AP患者PMPs共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培养液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组蛋白H3水平,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NETs分布情况。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72.00(148.25~204.25)个/μl],MAP、MSAP、SAP组PMPs水平明显升高[179.50(145.00~308.750)个/μl、1117.50(483.00~2488.25)个/μl、1848.00(1216.50~2562.00)个/μl,H值分别为4.348、23.186、19.292,P值均<0.05]。与MAP组、MSAP组比较,SAP组PMPs水平明显升高(H值分别为29.068、4.709,P值均<0.05)。AP患者PMPs水平与APACHEⅡ、BISAP、Ranson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6、0.508、0.430,P值均<0.001)。与对照组对比,AP组MPO[(105.27±33.82)ng/ml vs(374.68±92.01)ng/ml]、NE[(82.71±19.22)ng/ml vs(267.45±68.46)ng/ml]、组蛋白H3[(4.53±1.48)ng/ml vs(16.34±4.02)ng/ml]水平均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9.105、9.921、7.524,P值均<0.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NETs形成明显增加。结论AP患者PMPs水平明显升高,与疾病活动相关,PMPs可能促进NETs形成,加重AP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血小板微粒 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血小板微粒对葡聚糖硫酸钠结肠炎小鼠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彬 李会会 +6 位作者 张路遥 刘秋圆 王迪迪 胡静 韩玮 刘晓昌 梅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61-1366,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程度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PMPs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PMPs)、DSS模型组(n=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s)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肠道炎症程度及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PMPs组(n=10,饮用无菌蒸馏水+腹腔注射PMPs)、DSS模型组(n=10,饮用DSS溶液+腹腔注射0.9%氯化钠溶液)、实验组(n=15,饮用DSS溶液+腹腔注射PMPs)。收集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制备PMPs悬液。小鼠自由饮用5%DSS溶液1周构建结肠炎模型,连续7 d腹腔注射PMPs,每天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结肠标本,HE染色计算小鼠病理组织学评分(HI)评估肠道炎症的严重程度,结肠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组蛋白H3(citH3)及游离DNA水平,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结构,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葡聚糖(FITC-D)法检测肠黏膜通透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MPs组小鼠结肠黏膜水肿、上皮结构破坏严重、炎细胞广泛聚集,总体HI升高(P<0.01);PMPs组小鼠结肠组织匀浆IL-1β、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NETs表达增加(P<0.05);PMPs组小鼠血浆FITC-D水平明显增高(P<0.05),肠黏膜通透性增加。与DSS组相比,实验组小鼠血浆FITC-D水平更高(P<0.05)、电镜下结肠上皮损伤更重。结论PMPs可在小鼠体内诱导NETs形成,促进小鼠结肠炎症的产生,增加DSS结肠炎小鼠的肠黏膜通透性,加重肠道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血小板微粒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结肠炎 肠黏膜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微粒通过激活单核细胞HIF-1α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14
9
作者 贝俊杰 雷灵亮 +4 位作者 赵芬 孙诚 农耀明 洪绍彩 赵丽霞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69-1775,共7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通过单核细胞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人PMP,采用基质胶栓实验检测PMP对体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在体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使PMP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结合,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粒(PMP)通过单核细胞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人PMP,采用基质胶栓实验检测PMP对体内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在体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使PMP与人单核细胞系THP-1结合,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水平,RT-qPCR检测THP-1细胞VEGF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mRNA的表达,转录活性实验检测THP-1细胞HIF-1α的转录活性;利用共培养系统检测PMP与THP-1细胞相互作用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体外管腔形成的影响。结果:PMP诱导在体基质胶栓表面形成新生血管,HIF-1α选择性抑制剂chetomin可明显减弱该效应(P<0.01)。在常氧和缺氧条件下,PMP均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THP-1细胞表达和释放VEGF,上调HIF-1αmRNA的表达并增强其转录活性;阻断PMP与THP-1细胞的相互作用可以抑制THP-1细胞HIF-1α的转录活性以及VEGF的生成。PMP激活的单核细胞可促进HUVECs在体外基质胶上形成管腔,chetomin干预导致管腔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PMP通过激活单核细胞的HIF-1α诱导其释放VEGF,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这可能是PMP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生成的一种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单核细胞 低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微粒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汪泽扬 潘丽娜 +1 位作者 陈丽媛 胡厚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14-520,共7页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来源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40只...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来源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斑块形成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40只,采用高脂饲料饲养4周后,按随机数字表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PBS(PBS组)、不含PMPs的上清液(supernatants,SUP组)、低剂量1×10~7个PMPs (low-dose PMPs,LDP组)、高剂量3×10~7个PMPs(high-dose PMPs,HDP组),均由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共8周。实验结束时,检测小鼠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CRP、IL-1β、TNF-α)水平,并留取ApoE^(-/-)小鼠主动脉和头臂干动脉用于AS方面的病理检测,包括油红O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CD68、MMP-9、α-SMA),对AS斑块的形成及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 4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WBC、RBC、PLT、HGB)、血脂(TG、TCH、LDL、HDL)、肝功(ALT、AST)、肾功能(UN、Cr)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DP组和HDP组的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高于PBS组或SUP组(P<0.05)。LDP组和HDP组主动脉AS斑块的总面积显著高于PBS组或SUP组(P<0.05)。与PBS组相比较,其他3组的斑块内脂质核心占斑块总面积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斑块部位的胶原含量和平滑肌细胞在HDP组均显著低于PBS组(P<0.05),而巨噬细胞则显著增加(P<0.05)。结论 PMPs可促进高脂饲养ApoE^(-/-)小鼠AS斑块的形成以及斑块局部的巨噬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减少其中胶原和平滑肌细胞的含量,从而进一步降低斑块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微粒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柯培锋 陈颖 陈曲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4607-4609,共3页
血液细胞微粒(Microparticles,MP)是一类存在于血液中,由多种细胞(如血小板、白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受刺激活化或凋亡而脱落的超微膜囊泡。其直径约0.1~1μm,通过普通显微镜观察不到其形态[1]。
关键词 血小板微粒 临床研究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液细胞 显微镜观察 淋巴细胞 内皮细胞 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血小板及内皮细胞微粒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5
12
作者 但小苹 邱倩 +2 位作者 杨再兴 焦燕 熊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676-268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数目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获取灌洗液样本,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组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组12例,对照组20例。将所采集的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后,用相应抗体进行标记,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每100μL灌洗液中以上2种微粒的数目。结果 PMPs数目和EMPs数目在3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ECOPD组2种微粒数目均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和对照组(P<0.05,P<0.01),而COPD稳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2种微粒数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微粒数目在吸烟组与不吸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体表面积与BALF中2种微粒的数目变化无关(P>0.05)。结论在COPD患者中,其BALF中PMPs、EMPs数目是减少的,并且在疾病的急性加重期更明显,BALF中2种微粒数目的减少可能与疾病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微粒 血小板微粒 内皮细胞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仲悦娇 陈宝安 +11 位作者 黄成垠 李翠萍 高峰 费菲 裴孝平 高冲 丁家华 孙耘玉 程坚 王骏 赵刚 马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858-861,共4页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释放量,确定制备PMP时凝血酶的最佳应用浓度。以体外培养HUVEC为载体,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浓度的PMP对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2、1.5、1.0和0.5U/ml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后PMP的释放率分别为28.7、47.7、50.1和43.9%;HUVEC的增殖与PMP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0.3倍;10μl/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的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0.5倍,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P能抑制HUVEC的凋亡,40μg/mlPMP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9±0.4)%,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9.4±0.5)%(p<0.05)。VEGF(10μl/ml)对HUVEC细胞的凋亡无明显抑制作用,其凋亡率为(8.0±0.8)%。结论:用1U/ml的凝血酶刺激血小板释放的PMP较为均一,且释放量最大,可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微粒对脐血粒巨噬祖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费菲 陈宝安 +11 位作者 黄成垠 李翠萍 裴孝平 仲悦娇 高峰 高冲 丁家华 孙耘玉 程坚 王骏 赵刚 马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561-564,共4页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微粒(PMP)对脐血粒巨噬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促增殖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释放量,确定凝血酶的最佳实验浓度。应用Ficoll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在含...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微粒(PMP)对脐血粒巨噬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的促增殖作用。采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释放量,确定凝血酶的最佳实验浓度。应用Ficoll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在含有不同浓度PMP的甲基纤微素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7天,观察CFU-GM集落形成情况。结果表明:2.0、1.5、1.0和0.5U/ml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后的PMP释放率分别为:28.7%、47.7%、50.1%和43.9%;CFU-GM集落产率与PMP呈剂量依赖关系,PMP为10、50、100μg/ml时的CFU-GM集落产率(个/2×105MNC)分别为:119.8±32.2、142.8±45.2、180.8±85.1。50、100μg/mlPMP组的集落产率与空白对照组(103.0±24.8)相比,P值均<0.05;而10μg/mlPMP组的集落产率略高于空白对照组,但P值>0.05。结论:用1.0U/ml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的PMP较为均一,而且释放量最大。PMP可促进人脐血粒巨噬祖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微粒 脐血 粒巨噬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溶性血小板膜微粒止血功能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江朝富 陈会友 +4 位作者 汪传喜 李晓帆 张伟玲 邓晶 黄可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3期2723-2724,共2页
目的:探讨不溶性血小板膜微粒的止血效果。方法:以手工采浓缩血小板为原料,采用冷冻、融化、裂解、洗涤和干燥技术,制备成血小板膜微粒,并在血小板减少兔体内观察其止凝血作用。结果:血小板减少兔注射血小板膜微粒前出血时间与注射后2、... 目的:探讨不溶性血小板膜微粒的止血效果。方法:以手工采浓缩血小板为原料,采用冷冻、融化、裂解、洗涤和干燥技术,制备成血小板膜微粒,并在血小板减少兔体内观察其止凝血作用。结果:血小板减少兔注射血小板膜微粒前出血时间与注射后2、4、6h的出血时间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注射前出血时间与注射后24h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ussel蝰蛇毒时间检测结果正常对照为(12.64±0.72)s,血小板膜微粒为(14.82±0.79)s,提示血小板膜微粒具有初步促凝作用。结论:血小板膜微粒具有短期止凝血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 血小板微粒 止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宝安 仲悦娇 +14 位作者 黄成垠 李翠萍 史光耀 肖建宇 唐荣才 丁家华 高冲 孙耘玉 程坚 王骏 赵刚 马燕 宋慧慧 费菲 裴孝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070-1073,共4页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用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再经高速离心分离出PMP,用流式细胞仪检定PMP,并用BCA法测定PMP的含量。将PMP接种...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用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再经高速离心分离出PMP,用流式细胞仪检定PMP,并用BCA法测定PMP的含量。将PMP接种于鸡胚绒毛尿囊膜上,观察PMP对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显示:当PMP的浓度为80μg/ml时,孵育72小时后混合纤维素滤膜周围可见到放射状密集生长的血管网,血管分支数为112.5±11.31,血管面积为(6.19±1.29)(,而在对照组无特异性密集血管生成,血管分支数为82.6±8.05,血管面积为1.78±0.33,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与VEGF组比较,后者的血管分支数为128.4±10.02,血管面积为7.44±1.36,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PMP对CAM新生血管的生成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膜衍生微粒 鸡胚绒毛尿囊膜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的回顾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文静 张惠敏 +3 位作者 姜文娟 李晓曦 周志可 沈雪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42-944,共3页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为主要特征,ITP并发急性脑梗死非常少见。现报道1例ITP合并反复发作脑梗死的病例,讨论ITP并发脑梗死的可能机制及治疗。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微粒 临床特点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风胶囊对关节炎模型大鼠PTEN/PI3K/AKT信号通路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黄传兵 万磊 +1 位作者 刘健 刘磊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22-1426,1432,共6页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PTEN/PI3K/AKT通路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MC)组、PI3K阻滞剂LY294002(LY294002)组、新风胶囊(XFC)组,每组6只构建AA大鼠模型,每组给药30 d(NC、MC组... 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佐剂关节炎(AA)大鼠PTEN/PI3K/AKT通路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模型对照(MC)组、PI3K阻滞剂LY294002(LY294002)组、新风胶囊(XFC)组,每组6只构建AA大鼠模型,每组给药30 d(NC、MC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微粒标志物,电镜观察血小板超微结构,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免疫组化、RT-qPCR法检测腹主动脉PDGF,免疫印迹法检测血小板细胞PTEN/PI3K/AKT蛋白变化。结果:电镜观察发现,NC组血小板超微结构完整,胞质α颗粒、线粒体均匀散在分布;MC组血小板结构破坏明显,欠规整,胞质α颗粒、线粒体显著减少;LY294002组血小板细胞外形不规整,少量伪足伸出,胞质可见α颗粒、线粒体分布;XFC组血小板呈椭圆形,状规整,胞质中α颗粒、线粒体较MC组明显增多。与NC组相比,MC组血小板活化物PMPs及血小板参数(PLT、PCT)显著升高(P<0.01);血清VEGF、HIF-1α、TNF-α表达明显升高,ES、IL-10表达降低(P<0.01);MC组腹主动脉PDGF及PDGF mRNA表达升高(P<0.01);血小板细胞PI3K、AKT、p-AKT、BCL-2蛋白表达升高,PTEN、BAD蛋白表达降低(P<0.01)。与MC组相比,LY294002组、XFC组PMPs、PLT、PCT、VEGF、HIF-1α、TNF-α、PDGF及血小板细胞PI3K、p-AKT、BCL-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血清ES、IL-10水平及PTEN、BAD蛋白升高(P<0.05或P<0.01)。与LY294002组相比,XFC组血清TNF-α水平降低(P<0.05)。结论:新风胶囊通过调节PTEN/PI3K/AKT信号通路平衡改善AA大鼠血小板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剂关节炎 血小板活化 新风胶囊 PTEN/PI3K/AKT信号通路 血小板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相关组织因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细莲 陈方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3-235,共3页
血小板存在组织因子(TF)静息状态下并不释放,但受到各种血小板激活剂刺激时,组织因子可从血小板的α颗粒转至血小板膜表面;同时,一部分组织因子还可以血小板微粒的形式释放到血浆中,血小板释放的组织因子在体外可促进因子Xa的生成。
关键词 组织因子 相关 血小板激活剂 血小板微粒 血小板释放 静息状态 血小板 促进因子 α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凝血材料的制备及凝血性能的表征
20
作者 胡怡 蔡继业 +1 位作者 吴扬哲 王小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1-144,共4页
将制备的新型凝血材料——透明质酸-Ⅰ型胶原-壳聚糖(HA-COL-CS,简称HCC)复合膜与血小板作用,发现能加强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血小板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并首次在血小板表面发现颗粒状物质的释放。对比分析不同材料在相同制备条件下引起血... 将制备的新型凝血材料——透明质酸-Ⅰ型胶原-壳聚糖(HA-COL-CS,简称HCC)复合膜与血小板作用,发现能加强血小板的粘附与聚集,血小板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并首次在血小板表面发现颗粒状物质的释放。对比分析不同材料在相同制备条件下引起血小板聚集行为及其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表明由静电自组装法制备的HCC复合膜的凝血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材料 超微结构 凝血性能 血小板微粒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