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痫前期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K469E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C373G的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9
1
作者 何艳红 王志坚 +4 位作者 靳瑾 朱晓雯 陈玉英 陈淑滢 曹艳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2-555,559,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基因C373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子痫前期患者及健康孕妇中的分布频率,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基因C373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子痫前期患者及健康孕妇中的分布频率,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DNA序列测序法对110名子痫前期患者及110名健康足月孕妇ICAM-1基因K469E位点及PECAM-1基因C373G位点进行检测,同时比较两组人群中的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ICAM-1基因K469E位点及PECAM-1基因C373G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ICAM-1基因K469E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PECAM-1基因C373G位点CC基因型和CG基因型在两组人群分布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CG基因型携带者患子痫前期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1.959倍(OR=1.959,95%CI:1.090-3.520,P=0.024),且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该相关性独立于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及孕前BMI。C等位基因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CAM-1基因C373G位点CG基因型携带者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较高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而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则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基因多态性 细胞间粘附分子 子痫前期 Hardy-Weinberg平衡 患者 Logistic回归分析 PE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高媛 高建恩 孙启鸿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 基因和蛋白结构 信号转导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基因373位点及1688位点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卓颖 韩冬 +5 位作者 江杰 陈志衡 陈佳 田朗 黄利华 杨作成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85-288,共4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川崎病(KD)发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之间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44例...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基因多态性及其与川崎病(KD)发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之间的关联。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多态性分析(PCR-RFLP)技术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检测44例川崎病患儿(川崎病组)和59例正常对照组儿童PECAM-1基因373C/G及1688A/G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结果:①川崎病组PECAM-1基因373 C/G的等位基因频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P>0.05),CC、GG、CG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05),川崎病组中并CAL者与无CAL者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5.19、1.004,P均>0.05);②川崎病组PECAM-1基因1688 A/G的等位基因频率及AA、GG、AG基因型分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0.24,P均>0.05),川崎病组中并CAL者与无CAL者基因型分布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0.376、0.0004,P均>0.05)。结论:PECAM-1基因373C/G在川崎病中基因型构成存在差异,但与CAL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PECAM-1基因1688A/G与川崎病及其CAL的发生均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因子-1基因 基因多态性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4
作者 张靖东 蔡成平 +1 位作者 魏迎风 胡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7-1130,共4页
背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DR的预防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介导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介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ECAM-1水... 背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DR的预防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介导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介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ECAM-1水平变化对DR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4例,根据检眼镜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依据1987年中华医学会DR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18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0例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6例,并收集年龄和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患者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ECAM一1的质量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探讨DR患者PECAM—l质量浓度与HbAlC含量的关系,并将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DR组、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中PECAM-1质量浓度分别为(10.907-4-2.792)、(7.024±2.377)、(5.231±1.816)和(3.817±1.045)μg/L,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30,P=0.002),PDR组患者血清PECAM—l质量浓度明显高于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HbAlC水平分别为(12.596±3.148)%、(9.118±3.356)%、(5.491±1.017)%和(4.992+-0.72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0,P=0.015),PDR组、NPDR组患者血清HbAlc水平显著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DR组PECAM一1和HbAlc水平明显高于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NPDR组、NDR组患者血清PECAM-1质量浓度与血清HbAlc水平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799,P〈0.01;r=0.647,P〈0.01;r=0.685,P〈0.01)。病程≥10年的PDR组与NPDR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PECAM一1高表达是促进DR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预防DR应以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糖化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5
作者 王海涛 严志焜 +5 位作者 周永列 邱莲女 潘晓华 胡志斌 许林海 钱文伟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1期1275-1278,共4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缺血-再灌注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肺缺血60 m in后再灌注...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CD31)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肺原位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清洁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缺血-再灌注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肺缺血60 m in后再灌注损伤不同阶段(0,2,4,6,8 h)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CD31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细胞形态及亚显微结构,确定凋亡发生情况。结果肺缺血-再灌注后,血液中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PECAM-1/CD31均开始升高,2 h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至6和8 h基本恢复到缺血-再灌注前水平。肺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可见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多,并且不同程度出现形态学改变,细胞体积缩小变圆,细胞核呈多边形,核被膜外折或内陷,核固缩并边集在核膜下呈月牙状或腰带状,胞浆浓缩,胞浆内嗜锇性板层体减少,排空增多,细胞膜上微绒毛减少或消失,并可见凋亡小体,提示细胞凋亡发生。此种亚显微结构的改变在再灌注2 h最为明显,与PECAM-1的变化相似。结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参与并介导了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可作为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标志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缺血-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2
6
作者 黄利强 程道宾 +3 位作者 叶子明 胡瑞婷 周梦晓 秦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6例)和稳定斑块组(6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心房颤动情况,并检测其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联合指标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吸烟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及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OR=2.453,95%CI(2.322,2.591)〕、PECAM-1/CD31〔OR=1.372,95%CI(1.166,1.614)〕和Lp-PLA2〔OR=1.827,95%CI(1.565,2.133)〕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ECAM-1/CD31(r=0.090,P=0.031)、Lp-PLA2(r=0.090,P=0.005)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ECAM-1/CD31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CI(0.224,0.405)〕,最佳诊断点为11.050 mg/L,灵敏度为77.60%,特异度为60.30%;Lp-PLA2的AUC为0.724〔95%C(I 0.189,0.364)〕,最佳诊断点为176.585 mg/L,其灵敏度为98.70%,特异度为47.60%;而两者联合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75〔95%CI(0.112,0.254)〕,最佳诊断点为125.28 mg/L,其灵敏度为89.50%,特异度为83.20%。结论PECAM-1/CD31和Lp-PLA2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定量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昊文 沈宓 +4 位作者 李子瑞 张文丽 王宇新 高培毅 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区分易损及稳定斑块,依次纳入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患者PECAM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67624、rs2820315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70例,其中189例具有易损斑块,81例具有稳定斑块。对两组患者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T是易损性斑块风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为87. 3%(330/378)、79. 6%(129/162; OR=1. 759,95%CI:1. 080~2. 864,P=0. 022)。对LMOD1基因SNP位点rs2820315的分析显示,等位基因C是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中为87. 6%(331/378)、80. 9%(131/162; OR=1. 667,95%CI:1. 014~2. 738,P=0. 04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069,95%CI:1. 022~1. 118,P=0. 004)、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T/T基因型(OR=2. 202,95%CI:1. 035~4. 688,P=0. 041)和LMOD1基因rs2820315位点C/C基因型(OR=2. 199,95%CI:1. 005~4. 809,P=0. 048)是形成易损性斑块的风险因素。结论 PECA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67624、LMO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20315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蛋白1 易损性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朱晋坤 毛华 +5 位作者 尹扬光 董文 杜峰 鲁玉明 熊宗华 邓梦扬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通过体外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质粒,观察两种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和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T/G HA-VSMC的影响,评估两种生长因子对血管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人pc D... 目的通过体外转染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和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质粒,观察两种生长因子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和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T/G HA-VSMC的影响,评估两种生长因子对血管损伤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构建人pc DNA 3.1(+)空载(空载组)、pc DNA 3.1(+)-PDGF-透明质酸(HA)(PPH组)和pc DNA 3.1(+)-PD-ECGF-HA(PPEH组)质粒,分别转染入EAHY926和T/G HA-VSMC中,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内源性PD-ECGF和外源性PD-ECGF对EAHY926和T/G HA-VSMC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伤痕实验观察内源性PD-ECGF和外源性PD-ECGF对EAHY926和T/G HA-VSMC细胞迁移速度的影响。结果 MTT法检测3组EAHY926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18,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和PPEH组(P<0.05);空载组与PPE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T法检测3组T/G HA-VSMC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89,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P<0.05);PPEH组低于空载组(P<0.05)。MTT法检测转染PPEH质粒的培养基(L-PPEH)对PPH诱导的EAHY926和T/G HA-VSMC增殖的影响,空载组、PPH组、PPH+L-PPEH组EAHY926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12.89,P=0.183)。空载组、PPH组、PPH+L-PPEH组T/G HA-VSMC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7.40,P<0.001);其中PPH组高于空载组和PPH+L-PPEH组(P<0.05)。细胞伤痕实验证实,转染PPEH质粒的EAHY926、T/G HA-VSMC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PEH组EAHY926平均细胞迁移距离百分比(56.1%±2.2%)较空载组(27.8%±3.4%)升高(t=-15.08,P<0.001);PPEH组T/G HA-VSMC平均细胞迁移距离百分比(69.1%±2.3%)较空载组(43.6%±5.8%)升高(t=-33.64,P<0.001)。用转染PPEH质粒的培养基培养EAHY926、T/G HA-VSMC发现,外源性PD-ECGF处理的EAHY926、T/G HA-VSMC细胞迁移能力亦明显增强。结论通过转染PDGF质粒,模拟血管损伤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受到PDGF和/或PD-ECGF刺激,发现PDGF能明显上调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PD-ECGF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效果不明显,但能上调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的迁移速度;同时PD-ECGF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两种因子同时使用能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两者联合使用可能成为促进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损伤血管恢复及预防血管再狭窄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细胞 平滑肌 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血流灌注指数和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9
作者 郭昊 章志翔 朱理玮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27-1129,共3页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指数(DPI)和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的表达,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DPI及PD-ECGF变化的规律。方法选取术前结直肠癌患者50例作为结直肠癌组(分为肝转移组22例与无肝转移组28例),以同期5... 目的检测结直肠癌患者的肝脏血流灌注指数(DPI)和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的表达,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DPI及PD-ECGF变化的规律。方法选取术前结直肠癌患者50例作为结直肠癌组(分为肝转移组22例与无肝转移组28例),以同期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全体受试对象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脏血流状况,并由计算机计算出DPI(肝动脉血流量/全肝血流量)。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术后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标本的PD-ECGF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证明结直肠癌肝转移组的DPI值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和对照组(P<0.05),准确率达100%;无肝转移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及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证实结直肠癌中PD-ECG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肝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组(P<0.05)。结论 DPI和PD-ECGF可作为检测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指标,并为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提供简便、有效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肿瘤转移 肝脏血流灌注指数 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恶性淋巴瘤中的意义
10
作者 胡爱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3期2013-2014,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0例恶性淋巴瘤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进行PD-ECGF活性分析。结果:正常淋巴细胞与恶性淋巴瘤细胞PD-ECGF表达差异有显...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0例恶性淋巴瘤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淋巴结组织进行PD-ECGF活性分析。结果:正常淋巴细胞与恶性淋巴瘤细胞PD-EC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25);肿瘤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正常淋巴结淋巴滤泡中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窦内的组织细胞PD-ECGF表达均为阳性。结论: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组织中PD-ECGF较正常淋巴细胞有明显升高。但是肿瘤细胞表达PD-ECGF活性还是肿瘤组织中的间质细胞表达高活性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 CD31沉默PECAM-1对鼠源血管内皮瘤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欧阳金生 陈成水 +4 位作者 李玉苹 蔡畅 叶民 林全 陈俊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研究siRNA CD31靶向沉默血管内皮细胞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基因对鼠源性血管内皮瘤(murine hemangioendothelioma,EOMA)细胞增殖及其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 目的:研究siRNA CD31靶向沉默血管内皮细胞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基因对鼠源性血管内皮瘤(murine hemangioendothelioma,EOMA)细胞增殖及其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裸siRNA CD31组、siRNA CD31-FAM组、稳定阴性对照(SNC)组、空白对照(Opti-Med)组,以阳离子脂质体(RNAi-mate)为载体将化学合成的2'-O-甲基修饰的siRNA CD31转染体外培养的EOMA细胞,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iRNA CD31的转染效果,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siRNA CD31对EOMA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EOMA细胞中PECAM-1、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NC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裸siRNA CD31和siRNA CD31-FAM转染的EOMA细胞中的PECAM-1 mRNA和蛋白、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与SNC组比较,裸siRNA CD31组、siRNA CD31-FAM组的EOMA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上升[(18.82±1.46)%、(18.91±2.21)%vs(0.61±1.06)%,均P<0.01]。结论:采用siRNA CD31-脂质体复合物沉默EOMA细胞中的PECAM-1基因可抑制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EOMA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干扰RNA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齐蕊 李忠艳 +1 位作者 史坚 朱宁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研究对象97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3例)和正常对照组(33...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研究对象97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3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31,凝固法测定血浆FIB的表达水平。结果 ACS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物CD31[(93.85±14.84)%],血浆FIB水平[(3.66±0.91)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27.09)%,(3.06±0.62)g/L]和SAP组[(82.80±28.00)%,(3.14±0.56)g/L(均为P<0.05)];而对照组与SAP组CD31、FI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分析显示CD31与FIB呈显著正相关(r=0.337,P<0.01)。结论检测CHD患者CD31、FIB水平,能较好地反映CHD严重程度,对临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GAS5抑制内皮细胞功能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玉聪 楚海荣 +4 位作者 李宏 官秀梅 张晓芸 崔晓栋 成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5-910,共6页
最新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GAS5(lncRNA GAS5)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但对内皮细胞其他功能的调控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lncRNA GAS5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成血管、NO分泌及内皮标志分子CD31和v WF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将LncRNA ... 最新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GAS5(lncRNA GAS5)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但对内皮细胞其他功能的调控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lncRNA GAS5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成血管、NO分泌及内皮标志分子CD31和v WF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将LncRNA GAS5干扰慢病毒(LVGAS5-RNAi)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后,采用CCK8及Matrigel胶分别检测EA.hy926的增殖和成血管能力;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的分泌情况;real-time RT-PCR检测CD31、v WF及miR-21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TEN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VGAS5-RNAi组EA.hy926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0.34±0.01 vs.0.34±0.04,P>0.05),而其成血管能力升高(133.70±12.64 vs.100.00±4.65,P<0.05),NO的分泌量亦增加(28.54±2.75μmol/L vs.15.11±1.19μmol/L,P<0.01);内皮标志分子CD31(是对照组的1.46倍)及v WF(是对照组的2.94倍)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同时,miR-21表达亦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1.42倍),而miR-21下游靶基因PTEN蛋白质的表达量则显著降低(0.13±0.05 vs.0.38±0.03,P<0.01)。以上结果提示,LncRNA GAS5抑制了内皮细胞的功能,miR-21、PTEN信号分子可能参与其中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GAS5 MIR-21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VEGF、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和PCNA表达
14
作者 付瑞锋 付瑞红 赵爱字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51-452,共2页
目的 :研究卵巢上皮性癌血管形成、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与卵巢上皮性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0例卵巢上皮性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目的 :研究卵巢上皮性癌血管形成、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其与卵巢上皮性癌恶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30例卵巢上皮性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CD3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 ,测定其阳性细胞数和阳性血管数。结果 :卵巢上皮性癌均有VEGF、CD31及PCNA表达均高于正常卵巢组织 (P <0 .0 0 1) ,G2 、G3 卵巢癌组织各项指标均高于G1卵巢癌组织 (P <0 .0 0 1)。VEGF与CD31、PCNA表达及卵巢上皮性癌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745 ,0 .6 5 7,0 .80 5 ,P <0 .0 0 1)。结论 :VEGF、CD31及PCNA在卵巢上皮性癌中的高表达是卵巢上皮性癌恶性表型之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上皮性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CAM-1基因C373G位点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患者内皮损伤、胎盘病理损伤的相关性
15
作者 严梅 伍班名 曾丽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537-1540,共4页
目的:研究PECAM-1基因C373G位点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患者内皮损伤、胎盘病理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和健康孕妇,分别作为PE组和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后测定PECAM-1基因C373G位点的多态性以及内... 目的:研究PECAM-1基因C373G位点多态性与子痫前期患者内皮损伤、胎盘病理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子痫前期孕妇和健康孕妇,分别作为PE组和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后测定PECAM-1基因C373G位点的多态性以及内皮损伤分子sFlt-1、sEng、PAR-1、ET-1的含量;采集胎盘组织并测定病理损伤分子Gadd45α、TIMP2、Fas、Apaf-1、caspase-3的含量。结果:PE组孕妇外周血中PECAM-1基因C373G位点GC和GG基因型的构成比、等位基因G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CC基因型的构成比、等位基因C的构成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E组患者血清中sFlt-1、sEng、PAR-1、ET-1的含量以及胎盘中Gadd45α、TIMP2、Fas、Apaf-1、caspase-3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ECAM-1基因C373G位点GC和GG基因型PE孕妇血清中sFlt-1、sEng、PAR-1、ET-1的含量以及胎盘中Gadd45α、TIMP2、Fas、Apaf-1、caspase-3的含量显著高于CC基因型PE孕妇。结论:PECAM-1基因C373G位点等位基因G的增多与子痫前期患者内皮损伤、胎盘病理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基因多态性 内皮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选择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介导作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靳康 阚红卫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38-240,共3页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其中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三者是MI/RI发生的主要参与者,而P-选择素在这三者之间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介导作用。本文就P-...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其中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三者是MI/RI发生的主要参与者,而P-选择素在这三者之间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介导作用。本文就P-选择素在MI/RI发生过程中对这几种物质所产生的介导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选择素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小板内皮细胞 中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地区PECAM-1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宁婉辰 乔聪聪 王丽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黑龙江地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基因Val125Leu rs281865545位点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 目的:探讨黑龙江地区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基因Val125Leu rs281865545位点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146例牙周炎患者,分为3个牙周炎病例组(轻度57例、中度53例、重度36例)和91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基因组DNA提取自口腔颊粘膜拭子,采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技术(multiplex SNaPshot technique)对所有受试者PECAM-1基因rs281865545位点进行检测,比较两组间此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PECAM-1基因rs281865545位点各基因型(GG、GC、CC)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PECAM-1基因rs281865545位点GG、GC、CC在牙周炎各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4.7%、52.7%、22.6%和13.2%、57.1%、29.7%,两组人群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G、C在牙周炎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51.0%、49.0%和41.8%、58.2%,两组人群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CAM-1基因rs281865545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黑龙江地区慢性牙周炎的易感性不具有相关性,仍需对其进行深度研究来判断是否该位点可以作为牙周炎的基因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基因多态性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ECAM-1靶向载药纳米脂质体对小鼠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模型的预防作用初探 被引量:1
18
作者 杜晓燚 李攀 +1 位作者 王志刚 江德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4-730,共7页
目的:探究抗PECAM-1靶向载伊马替尼(imatinib,IM)的纳米脂质体对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mechanical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的小鼠模型的预防作用效果。方法: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抗PECAM-1的靶向载伊马替尼的纳米脂质体(targe... 目的:探究抗PECAM-1靶向载伊马替尼(imatinib,IM)的纳米脂质体对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mechanical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的小鼠模型的预防作用效果。方法: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抗PECAM-1的靶向载伊马替尼的纳米脂质体(targeting imatinib-loaded nanoliposomes,IM-lip),用Malvern粒度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包药,光镜下观察形态及相变释放药物,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连靶。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VILI组、伊马替尼作用机械通气组(IM+VILI组)、靶向载药纳米脂质体作用机械通气组(IM-lip+VILI组)。通气前,VILI组尾静脉注射100μL PBS,IM+VILI组腹腔注射伊马替尼(1.5 mg/20 g),IM-lip+VILI组尾静脉注射100μL靶向纳米脂质体(约1.57 mg/100μL)。3 h后收集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测定总蛋白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BALF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W/D)值,肺组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情况,取IM-lip+VILI组小鼠肺组织做冰冻切片观察脂质体在肺内的靶向定位。结果:靶向载药纳米脂质体的粒径为(302.00±26.31)nm,电位为(-4.22±1.20)m V,包封率为(84.15±2.3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在肺内定位,显示脂质体连靶成功。与正常组相比,VILI组的病理切片有典型的肺损伤特点,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00),W/D值增加(P=0.000),BALF中总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IL-6、IL-8、TNF-α含量明显上升(P=0.000);与VILI组相比,IM+VILI组肺组织损伤评分降低(P=0.000),W/D值下降(P=0.000),BALF中总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IL-6、IL-8、TNF-α含量减少(P=0.000);与IM+VILI组相比,IM-lip+VILI组肺组织损伤评分降低(P=0.000),肺W/D值下降(P=0.000),BALF中总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IL-6、IL-8、TNF-α含量明显减少(P=0.000)。结论:靶向载药纳米脂质体能有效到达肺组织,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脂质体 伊马替尼 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管生长因子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关系 被引量:19
19
作者 官俏兵 张晓玲 +3 位作者 王琰萍 余波 杜瑛媛 万里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6-728,共3页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生长因子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同步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生长因子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关系。方法:测定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同步评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脑梗死的体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否认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病史)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和第3、7、14天的平均血清PD-ECGF及VEGF浓度均高于相应对照组,并以发病后第7天最高,第14天最低。相应时间点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25,P=0.126)。不同时间点的血清PD-ECGF及VEGF浓度与NIHSS评分无相关性,与脑梗死体积也无相关性。结论:血清PD-ECGF、VEGF浓度在脑梗死后即有升高,参与新生血管形成及脑神经功能恢复,但血清浓度高低并非短期神经功能康复程度和预后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及PD-ECGF在膀胱癌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都书琪 杨春明 +2 位作者 孔垂泽 王平 孙志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 ECGF)的表达及肿瘤血管形成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 6 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VEGF、PD ECGF的表达情况 ,检测CD34以计算微... 目的 :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PD ECGF)的表达及肿瘤血管形成的情况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析 6 8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的VEGF、PD ECGF的表达情况 ,检测CD34以计算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 :膀胱癌中VEGF表达率为 6 1.76 % (42 / 6 8) ;PD ECGF表达率为 5 4 .4 1% (37/ 6 8) ;二者共同阳性表达率为 38.2 4 % (2 6 / 6 8)。VEGF、PD ECGF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和预后相关 ,并与MVD呈正相关 (P <0 .0 5 )。此外二者之间也有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VEGF、PD ECGF能共同调节膀胱癌的血管形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