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七氟烷用于中重度血小板低下妊娠患者剖宫产手术20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杨云朝 李进 +1 位作者 丰新民 余奇劲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333-1335,共3页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中重度血小板低下妊娠患者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中重度血小板低下妊娠患者42例,于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根据麻醉方案分3组,即Ⅰ组(七氟烷加静脉全身麻醉)20例、Ⅱ组(静脉全身麻醉组)16例、Ⅲ组(局麻加静脉...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中重度血小板低下妊娠患者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中重度血小板低下妊娠患者42例,于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根据麻醉方案分3组,即Ⅰ组(七氟烷加静脉全身麻醉)20例、Ⅱ组(静脉全身麻醉组)16例、Ⅲ组(局麻加静脉全身麻醉)6例;分别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围术期生命体征的变化、取胎时间、手术总时间、出血量、输液量、尿量及3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Ⅲ组在取胎期间,心率显著增快、血压显著上升(均P<0.01),取胎时间、手术总时间明显延长(均P<0.01),且出血量也显著增多(P<0.01)。结论吸入高浓度七氟烷诱导加静脉全身麻醉用于并发中重度血小板低下妊娠患者的剖宫产手术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氟烷 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低下 剖宫产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集束化策略在血小板低下病人渗血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梅赣红 黄芬 +1 位作者 周静然 李振江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6年第11期3920-3921,共2页
[目的]探讨集束化策略在减少血液科血小板低下病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90例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病人110... [目的]探讨集束化策略在减少血液科血小板低下病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90例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病人110例设为集束化组。对照组实施PICC常规护理措施,集束化组采取包括人员培训、置管前评估、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肘上穿刺、置管后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每日评估观察穿刺点、置管后规范维护、做好健康教育、经管医生全程参与等一系列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结果]集束化组发生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减少血液科血小板低下病人PICC穿刺点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低下 集束化策略 PICC 专科护士 渗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胶水在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冯丽娟 余琪 +3 位作者 孙杉杉 童瑾 赵洁 沈蕾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251-2253,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胶水在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病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10月PICC的95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实施PICC规范护理,置管后24 h后进行第1次维护;将2017年11月—2019年7月置入PICC的85... 目的:探讨组织胶水在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病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8月—2017年10月PICC的95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实施PICC规范护理,置管后24 h后进行第1次维护;将2017年11月—2019年7月置入PICC的85例病人设为观察组,置管后以组织胶水封闭穿刺点,置管后72 h进行第1次维护。比较两组穿刺点渗血时间分级、敷贴渗血程度、置管后2周维护次数及病人满意度。结果:两组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时间分级、敷贴渗血程度、置管后2周维护次数及病人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白血病血小板低下病人PICC置管后应用组织胶水封闭穿刺点结合延迟穿刺点维护时间可以降低渗血发生率,减少更换贴膜次数,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胶水 白血病 血小板低下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渗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低下对树突状细胞在体迁移与归巢模式的影响研究
4
作者 赵嫚 周欠欠 +4 位作者 张玉龙 马聪 何楚琳 王小慧 詹林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1-175,共5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低下对过继性树突状细胞(DC)在体内迁移模式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抗CD41单克隆抗体以建立血小板低下小鼠模型。将带报告基因的骨髓来源DC经脚垫和静脉两种途径输注至血小板低下和正常小鼠体内,用活体成像技术监测DC在... 目的:探讨血小板低下对过继性树突状细胞(DC)在体内迁移模式的影响。方法:腹腔注射抗CD41单克隆抗体以建立血小板低下小鼠模型。将带报告基因的骨髓来源DC经脚垫和静脉两种途径输注至血小板低下和正常小鼠体内,用活体成像技术监测DC在小鼠体内的迁移和组织内分布情况。结果:经抗GPⅡb抗体处理组小鼠体内80%以上血小板被清除。DC经脚垫回输72 h后,在血小板低下组迁移到腘窝淋巴结(PLN)和腹股沟淋巴结(ILN)的比例分别为(0.32±0.02)%和(0.02±0.01)%;对照组上述两部位内为(0.27±0.15)%和(0.02±0.02)%。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静脉输注DC 72 h后,血小板低下组和对照组小鼠组织内的分布均主要集中在脾脏、肝脏引流淋巴结、肺脏和肝脏等,且分布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小鼠体内血小板低下至不足20%时,对经皮下和静脉两种途径输注的DC在体内迁移和组织分布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低下 树突状细胞 迁移 生物发光活体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