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
18
1
作者
于龙娟
张铭斐
+2 位作者
王琴
苏东迎
朱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34-1039,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将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的...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将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的患者归为集束化组,未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血压、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在院死亡率,以及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压集束化管理、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血压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86例患者中集束化组161例、对照组125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和溶栓前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集束化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4/161)vs 8.00%(10/125),χ~2=4.598,P=0.032];在院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6/161)vs 3.20%(4/125),χ~2=0.058,P=0.810];90 d预后良好率(m RS评分为0~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1%(100/161)vs 49.60%(62/125),χ~2=4.485,P=0.034]。集束化组患者收缩压连续变异和舒张压连续变异均小于对照组[(13.37±4.92)mm Hg(1 mm Hg=0.133 k Pa)vs(18.42±3.87)mm Hg,t=2.437,P=0.025;(11.23±4.02)mm Hg vs(15.48±5.16)mm Hg,t=1.842,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集束化管理[比值比(OR)=0.798,P=0.002]、舒张压连续变异≤15 mm Hg(OR=0.816,P=0.018)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应用血压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疗法
集束化管理
血压连续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
18
1
作者
于龙娟
张铭斐
王琴
苏东迎
朱宣
机构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出处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34-1039,共6页
基金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点项目(14401970304)~~
文摘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日至2018年3月31日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86例,将其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的患者归为集束化组,未接受血压集束化管理者归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血压、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在院死亡率,以及溶栓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血压集束化管理、NIHSS评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血压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86例患者中集束化组161例、对照组125例,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入院时NIHSS评分和溶栓前血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集束化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4/161)vs 8.00%(10/125),χ~2=4.598,P=0.032];在院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3%(6/161)vs 3.20%(4/125),χ~2=0.058,P=0.810];90 d预后良好率(m RS评分为0~2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1%(100/161)vs 49.60%(62/125),χ~2=4.485,P=0.034]。集束化组患者收缩压连续变异和舒张压连续变异均小于对照组[(13.37±4.92)mm Hg(1 mm Hg=0.133 k Pa)vs(18.42±3.87)mm Hg,t=2.437,P=0.025;(11.23±4.02)mm Hg vs(15.48±5.16)mm Hg,t=1.842,P=0.0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受集束化管理[比值比(OR)=0.798,P=0.002]、舒张压连续变异≤15 mm Hg(OR=0.816,P=0.018)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应用血压集束化管理有助于改善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压变异,降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疗法
集束化管理
血压连续变异
Keywor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travenous thrombolytic therapy
bundle management
blood pressure successive variation
分类号
R743.3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集束化管理对预后的影响
于龙娟
张铭斐
王琴
苏东迎
朱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