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阴离子蠕虫状胶束的研究进展及油田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陈馥 吴越 +2 位作者 许馨 黄华平 韩玉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6-151,共6页
目前构建蠕虫状胶束主要是使用黏弹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而对阴离子蠕虫状胶束的研究和利用还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表面活性剂构建蠕虫状胶束的分子几何学特征参数理论;以此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使用无机类反离子和有机类反离... 目前构建蠕虫状胶束主要是使用黏弹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而对阴离子蠕虫状胶束的研究和利用还较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表面活性剂构建蠕虫状胶束的分子几何学特征参数理论;以此为基础,详细阐述了使用无机类反离子和有机类反离子诱导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蠕虫状胶束的机理和方法;介绍了黏弹性阴离子蠕虫状胶束溶液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最后指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构建蠕虫状胶束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蠕虫状胶束 反离子 应用 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蠕虫状胶束的形成及其油田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任杰 范晓东 +1 位作者 陈营 周应学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0-63,共4页
通过控制内外因素调节蠕虫状胶束的生长是胶束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基蠕虫状胶束的形成机理,评述了分子结构、助溶盐、助表面活性剂等对蠕虫状胶束形成的影响,介绍了通过控制温度、pH值、光、电来制造响应型材料的新方法。... 通过控制内外因素调节蠕虫状胶束的生长是胶束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基蠕虫状胶束的形成机理,评述了分子结构、助溶盐、助表面活性剂等对蠕虫状胶束形成的影响,介绍了通过控制温度、pH值、光、电来制造响应型材料的新方法。讨论了蠕虫状胶束在油田开采中作为清洁压裂液等功能材料使用的优点和难点,认为其经济性和高效性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蠕虫状胶束 粘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钠对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蠕虫状胶束形成和性质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2
3
作者 裴晓梅 赵剑曦 魏西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3-917,共5页
用稳态和震荡剪切实验研究了水杨酸钠(NaSal)对50mmo·lL-1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2-羟基-(三亚甲基-α,ω-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三亚甲基-α,ω-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简写为12-3(OH)-12和12-3-12)水溶液中形成蠕虫状胶束及... 用稳态和震荡剪切实验研究了水杨酸钠(NaSal)对50mmo·lL-1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2-羟基-(三亚甲基-α,ω-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和三亚甲基-α,ω-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简写为12-3(OH)-12和12-3-12)水溶液中形成蠕虫状胶束及其性质的影响.在无盐状态下,50mmo·lL-1的12-3(OH)-12或12-3-12在水溶液中仅形成球状或棒状胶束.NaSal可促进上述两体系胶束的生长,生成蠕虫状胶束.比较而言,12-3(OH)-12对NaSal更敏感,可以在低盐浓度下生成蠕虫状胶束.而且与12-3-12体系相比,12-3(OH)-12生成了更长的蠕虫状胶束.这些差别在于12-3(OH)-12体系中存在羟基连接链之间的氢键作用,这增加了12-3(OH)-12头基的亲水性,促进了反离子的解离,增大的胶束表面电荷密度更强烈地结合水杨酸根反离子,减小了头基间的静电斥力,反过来又增强了分子间氢键,致使12-3(OH)-12胶束迅速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 NASAL 蠕虫状胶束 流变性质 分子间氢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丙烯酸与蠕虫状胶束的协同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梅拥军 韩一秀 +2 位作者 周洪 姚林 江波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51-1756,共6页
从宏观流变性和介观尺度方面,研究了疏水缔合聚丙烯酸(HMPA)与油酸钠(NaOA)构筑的蠕虫状胶束的协同作用.考察HMPA对蠕虫状胶束溶液流变性和表观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极少量HMPA的引入导致蠕虫状胶束溶液体系动态模量明显增加;其表观粘度... 从宏观流变性和介观尺度方面,研究了疏水缔合聚丙烯酸(HMPA)与油酸钠(NaOA)构筑的蠕虫状胶束的协同作用.考察HMPA对蠕虫状胶束溶液流变性和表观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极少量HMPA的引入导致蠕虫状胶束溶液体系动态模量明显增加;其表观粘度随HMPA浓度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另一方面,通过耗散颗粒动力学(DPD)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混合体系中溶液组成对HMPA分子链的均方根末端距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OA浓度增加,HMPA的均方根末端距会出现峰值;HMPA的伸展程度受其自身浓度变化制约,相对于纯HMPA体系,NaOA胶束的存在对高浓度区的HMPA伸展程度影响更明显.结合流变实验和分子模拟结果,初步解释了聚合物与蠕虫状胶束的协同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丙烯酸 蠕虫状胶束 流变性 表观粘度 耗散颗粒动力学分子模拟 均方根末端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碳管对蠕虫状胶束流体流变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秦文龙 乐雷 +1 位作者 贾帅 杨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68-1074,共7页
采用流变学方法考察了纳米碳管种类、加量、矿化度及温度对CTAC-NaSal蠕虫状胶束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冷冻蚀刻电镜方法探讨了纳米碳管对黏弹性流体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纳米碳管与黏弹性胶束之间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改善了体系的... 采用流变学方法考察了纳米碳管种类、加量、矿化度及温度对CTAC-NaSal蠕虫状胶束溶液流变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冷冻蚀刻电镜方法探讨了纳米碳管对黏弹性流体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纳米碳管与黏弹性胶束之间形成的复杂网络结构改善了体系的黏弹性。其中羟基含量高、长/径比大的多壁纳米碳管的增黏效果最好,纳米碳管的最优加量为0.4%,此时可使改性体系的零剪切黏度提高2.2倍。在低振荡频率下,纳米碳管对CTAC-NaSal黏弹性胶束的增稠作用更明显,不仅松弛时间明显延长,体系的黏性和弹性也得到改善。纳米碳管还能提高CTAC-NaSal黏弹性胶束的高温热稳定性,80℃下、剪切速率170s-1时,纳米碳管改性CTAC-NaSal黏弹性胶束溶液的黏度仍能保持在50mPa·s以上。随着温度的升高,该体系的黏弹性逐渐降低,60℃以上呈黏性流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壁纳米碳管 蠕虫状胶束 CTAC-NaSal 黏弹性 微观结构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高含水油田蠕虫状胶束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于萌 李翔 +4 位作者 刘文辉 铁磊磊 吴豹 徐国瑞 李学丰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90,共7页
目的针对常规化学驱体系,聚合物耐剪切性能不佳,地层深部黏度保留率受影响的问题,进行蠕虫状胶束驱油技术研究。方法利用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单体(PSM)、N,N-二甲基丙二胺等原料,采用酰胺化和季铵化两步反应的合成方式,减压条件下少量多次... 目的针对常规化学驱体系,聚合物耐剪切性能不佳,地层深部黏度保留率受影响的问题,进行蠕虫状胶束驱油技术研究。方法利用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单体(PSM)、N,N-二甲基丙二胺等原料,采用酰胺化和季铵化两步反应的合成方式,减压条件下少量多次旋干,合成了具有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的驱油用蠕虫状胶束表面活性剂,考查了蠕虫状胶束的分子结构、流变特性、微观结构、抗剪切性能、耐盐性能、界面张力和驱油特性。结果通过核磁谱获得的结构与目标产物一致。蠕虫状胶束在渤海模拟盐水中具有较好的增黏性(质量分数为0.30%~0.50%时,表观黏度10~50 mPa·s,7.34 s^(-1))、耐盐性(<100000 mg/L)及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10^(-2)mN/m)。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蠕虫状胶束比常规聚合物具有更强的驱油能力,采收率增加11.7%。现场单井组试验增油2700 m^(3)。结论蠕虫状胶束驱油技术在海上高含水油藏中,可作为一种高效驱油剂有效发挥增油降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状胶束 驱油 黏弹性 表面活性剂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U/VTHEAB/St阴离子蠕虫状胶束的制备及流变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穆瑞花 狄育慧 +1 位作者 杨靖 赖小娟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411-416,共6页
为探讨疏水单体对蠕虫状胶束聚合前后流变性能的影响,以芥酸钾(KEU)为主剂,分别选择苄基三甲基氯化铵(BTAC)、对乙烯基三羟乙基苄基氯化铵(VTHEAB)为助水溶物,St为增溶单体,制备阴离子型可聚合蠕虫状胶束.利用表观黏度考察了St增溶对聚... 为探讨疏水单体对蠕虫状胶束聚合前后流变性能的影响,以芥酸钾(KEU)为主剂,分别选择苄基三甲基氯化铵(BTAC)、对乙烯基三羟乙基苄基氯化铵(VTHEAB)为助水溶物,St为增溶单体,制备阴离子型可聚合蠕虫状胶束.利用表观黏度考察了St增溶对聚合后KEU/BTAC/St及KEU/VTHEAB/St体系表观黏度(ηa)的影响,并对聚合前后胶束溶液的流变性能进行探讨.结果表明,VTHEAB与KEU的最优摩尔浓度配比为0.89∶1,KEU/BTAC/St及KEU/VTHEAB/St体系中,St最佳增溶量分别为0.12g,0.18g.67℃开始升温至101℃,170/s剪切速率下连续剪切60min后,KEU/BTAC体系及KEU/BTAC/St聚合后体系的ηa分别为24mPa·s,49.7mPa·s;相同条件下连续剪切70min后,KEU/VTHEAB体系及KEU/VTHEAB/St聚合后体系的ηa分别为29.8mPa·s,76.5mPa·s.KEU/VTHEAB/St聚合体系的剪切稳定性优越,归因于该体系中不仅存在胶束疏水内核中的St聚合物链,且存在胶束外壳中VTHEAB聚合物链和核壳间St-VTHEAB共聚物链,由此推断这些聚合物链对胶束的微结构产生了"lock-in"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蠕虫状胶束 动态流变 “lock-in”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与蠕虫状胶束在微米级毛细管中的驱替粘度(英文) 被引量:3
8
作者 陆业昌 李文宏 +2 位作者 张永强 李学丰 董金凤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65-372,共8页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s)被大量地用作三次采油中驱替液的增稠剂,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蠕虫状胶束,具有与高分子相似的增稠的作用。本文在半径为1–10μm的毛细管中,分别考察了HPAMs与蠕虫状胶束的微观驱替行为...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s)被大量地用作三次采油中驱替液的增稠剂,表面活性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蠕虫状胶束,具有与高分子相似的增稠的作用。本文在半径为1–10μm的毛细管中,分别考察了HPAMs与蠕虫状胶束的微观驱替行为,研究结果表示毛细管内腔的尺寸限制了这些非牛顿流体的增稠作用。随着毛细管半径的减小,聚合物溶液的剪切变稀越剧烈,甚至从非牛顿流体转变为牛顿流体的流体行为。结合驱替研究和超滤、电镜的结果,证明了高分子的缠绕结构在毛细管中已被破坏。通过对比驱替数据,蠕虫状胶束在毛细管中能够更大程度地保留宏观的粘度,我们提出表面活性剂能够通过自组装修复被破坏的缠绕结构,比高分子聚合物在微观有限空间中有更好的增稠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米级毛细管 驱替粘度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蠕虫状胶束 毛细管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甲氧肉桂酸衍生物光控分子构建光响应蠕虫状胶束的结构性质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同庆 薛芳芳 +3 位作者 易萍 夏志宇 董金凤 李学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9-138,共10页
本文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和不同结构的甲氧基取代的肉桂酸衍生物构建了光响应蠕虫状胶束体系,研究了甲氧取代基的位置和数量对蠕虫状胶束结构与光响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肉桂酸衍生物通过将其芳香环插进胶束内核促进了蠕虫状胶... 本文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和不同结构的甲氧基取代的肉桂酸衍生物构建了光响应蠕虫状胶束体系,研究了甲氧取代基的位置和数量对蠕虫状胶束结构与光响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肉桂酸衍生物通过将其芳香环插进胶束内核促进了蠕虫状胶束的形成。相较于甲氧基的位置,甲氧基的数量对所形成蠕虫胶束结构的影响更为显著,因为引入的甲氧基会增大表面活性剂与肉桂酸衍生物之间的空间位阻,不利于更大聚集体的形成。在光诱导蠕虫状胶束结构转变的过程中,甲氧基的取代位置则更为重要。总体而言,含有邻位甲氧基的肉桂酸衍生物体系的转变过程较快,而间位和对位甲氧基取代的肉桂酸衍生物体系的转变则较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三甲基氢氧化铵 肉桂酸衍生物 蠕虫状胶束 光响应 顺反异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Brij 30诱导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C16imC8Br蠕虫状胶束向凝胶的转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益民 韩杰 郭荣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12-121,共10页
蠕虫状胶束和小分子水凝胶是由具有粘弹性的三维网络构成。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粘弹性。蠕虫状胶束以黏性为主,这主要是由暂时平衡的网络决定。凝胶以弹性为主,三维网状结构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蠕虫状的胶束通过网络结构的增强可以转化为... 蠕虫状胶束和小分子水凝胶是由具有粘弹性的三维网络构成。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粘弹性。蠕虫状胶束以黏性为主,这主要是由暂时平衡的网络决定。凝胶以弹性为主,三维网状结构稳定。在某些情况下,蠕虫状的胶束通过网络结构的增强可以转化为凝胶。在我们之前的研究中发现由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1-十六烷基-3-辛基咪唑溴化铵([C16imC8]Br)形成的蠕虫状胶束在不含添加剂时,具有较高的粘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四乙烯醚(Brij 30)的加入有望通过静电作用和疏水相互作用增强([C16imC8]Br)蠕虫状胶束的粘弹性,促进蠕虫状胶束向凝胶的转变。利用流变学和冷冻刻蚀透射电镜研究了具有Brij 30的蠕虫状胶束的微观形貌和粘弹性随浓度的变化。采用流变学方法研究了Brij 30/[C16imC8]Br凝胶的热稳定性和凝胶-溶胶转变温度。通过zeta电位测量和核磁共振研究了Brij 30和[C16imC8]Br之间的相互作用。在[C16imC8]Br的不同初始浓度下,Brij 30/[C16imC8]Br样品的粘弹性随Brij 30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一定的Brij 30浓度下,Brij 30/[C16imC8]Br样品具有凝胶的流变特性。[C16imC8]Br(4.06%(w,质量分数))/Brij 30凝胶的黏弹性最大值出现在Brij 30/[C16imC8]Br的摩尔比(Mr)为4.55时。Brij 30/[C16imC8]Br凝胶的粘弹性与凝胶的活化能呈正相关。Brij 30/[C16imC8]Br凝胶的凝胶-溶胶转变温度也随着Brij30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Brij 30/[C16imC8]Br(4.06%(w))凝胶的最大值出现在Brij 30/[C16imC8]Br的摩尔比为2.93时。Brij 30浓度对Brij 30/[C16imC8]Br凝胶的粘弹性、热稳定性和凝胶-溶胶转变温度有很大影响。zeta电位和核磁氢谱测量结果表明,电中性Brij 30分子在疏水作用下插入到[C16imC8]Br虫状胶束的栅栏层。它减少了[C16imC8]Br头基之间的静电斥力,这种斥力导致了蠕虫状胶束的快速生长和更强的网状结构的形成。最后,蠕虫状胶束转变成凝胶。所得结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蠕虫状胶束与凝胶之间的关系,具有潜在的工业和技术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状胶束 凝胶 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 十二烷基聚氧四乙烯醚 活化能 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调控蠕虫状胶束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维玉 曹绪龙 +2 位作者 祝仰文 曲广淼 丁伟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5年第6期12-16,共5页
介绍了近年来pH响应型蠕虫状胶束的研究进展,包括pH响应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pH响应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CO_2响应型表面活性剂体系以及pH响应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pH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具有易于控制... 介绍了近年来pH响应型蠕虫状胶束的研究进展,包括pH响应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pH响应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CO_2响应型表面活性剂体系以及pH响应型两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pH响应型蠕虫状胶束具有易于控制、过程可逆、实现方便等一系列优点。新型耐温抗盐pH响应型蠕虫状胶束能满足驱油剂的黏度要求,具有很好的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减少在地层的吸附损失,在提高采收率领域更具有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pH响应型蠕虫状胶束 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耐盐蠕虫状胶束体系的性能和驱油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范海明 张宏涛 +4 位作者 郁登朗 李爱山 王昭 赵健 康万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9-164,共6页
利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磺基甜菜碱(HDAP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助剂在高盐条件下制备两种蠕虫状胶束体系,即HDAPS-SDS体系和HDAPS-SDS-0.2%助剂混合体系,研究体系的黏弹性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性能和驱油效果... 利用两性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磺基甜菜碱(HDAPS)、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助剂在高盐条件下制备两种蠕虫状胶束体系,即HDAPS-SDS体系和HDAPS-SDS-0.2%助剂混合体系,研究体系的黏弹性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性能和驱油效果。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73%的HDAPS-SDS体系所形成的蠕虫状胶束在60℃时黏度为42.3 mPa·s,与原油界面张力最低值为6.0×10-2mN·m-1;加入0.2%助剂后,0.73%HDAPS-SDS体系的黏度提高到51 mPa·s,并可与原油达到6.7×10-3mN·m-1的超低界面张力;两种新型蠕虫状胶束具有流度控制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双重作用,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状胶束 耐盐 黏弹性 油水界面张力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AB/KCl对构筑阴离子蠕虫状胶束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韩一秀 周洪 +2 位作者 韦勇强 梅拥军 王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24-2130,共7页
采用流变测试技术考察了两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NaOA)和芥酸钠(NaOEr)在四丁基溴化铵(TBAB)和KCl诱导下构筑蠕虫状胶束的行为.随着KCl浓度增加,NaOA水溶液粘度增加,而加入TBAB使NaOA-KCl样品的粘度持续降低.与之相反,TBAB浓度的增... 采用流变测试技术考察了两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钠(NaOA)和芥酸钠(NaOEr)在四丁基溴化铵(TBAB)和KCl诱导下构筑蠕虫状胶束的行为.随着KCl浓度增加,NaOA水溶液粘度增加,而加入TBAB使NaOA-KCl样品的粘度持续降低.与之相反,TBAB浓度的增加却使NaOEr-KCl样品的粘度大幅度增强.此外,NaOEr分子比NaOA表现出更强的形成胶束的能力,构成粘弹性蠕虫状胶束所需表面活性剂浓度和盐浓度更少.本文采用TBAB和KCl两种盐协同诱导NaOEr,制备了具有强粘弹性的阴离子蠕虫状胶束,探讨了盐TBAB/KCl对长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构筑蠕虫状胶束的影响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芥酸钠 四丁基溴化铵 蠕虫状胶束 流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构筑蠕虫状胶束体系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士佳 侯岳 +3 位作者 方月月 李彦阅 田津杰 季闻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21年第4期35-39,共5页
在三次采油技术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蠕虫状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的特殊形态胶束,其兼有增黏性能和界面活性,形成的黏弹性体系被称为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本文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硫... 在三次采油技术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被广泛应用。蠕虫状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的特殊形态胶束,其兼有增黏性能和界面活性,形成的黏弹性体系被称为黏弹性表面活性剂。本文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构筑蠕虫状胶束体系VES-1,在矿化度为20000 mg/L、温度为35℃时,仍然具有良好的增黏性能;该体系与普通聚丙烯酰胺(HPAM)和疏水缔合聚合物(HAWP)混合后,能够增强体系黏度。驱油实验表明:HPAM、HAWP与蠕虫状胶束体系复配后,采收率分别增加4.3%和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虫状胶束 黏弹性表面活性剂 疏水缔合聚合物 复配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TAC/NaSal虫状胶束流体微观结构与线性黏弹性 被引量:15
15
作者 王治国 王树众 +3 位作者 孙晓 景泽锋 吴金桥 何静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4-860,共7页
采用流变学、冷冻蚀刻电镜方法,研究了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ctadecyl trimetryl ammoium chloride,OTAC)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水杨酸钠(NaSal)体系蠕虫状胶束的形成、线性黏弹性与微观胶束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OTAC主溶液与NaSal质量比... 采用流变学、冷冻蚀刻电镜方法,研究了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ctadecyl trimetryl ammoium chloride,OTAC)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水杨酸钠(NaSal)体系蠕虫状胶束的形成、线性黏弹性与微观胶束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OTAC主溶液与NaSal质量比为5:1时,体系形成了最大长度达1μm左右的蠕虫状胶束.当OTAC主溶液质量浓度为1.4%时,以线性虫状胶束为主;当浓度大于2.8%时,胶束开始相互缠结,形成网状结构;当浓度达到4%时,胶束缠结长度l e值达到一个极小值,松弛时间也达到最大值2.86 s,说明此时体系形成了致密的网状结构,并呈现良好的黏弹性.在较低振荡频率时,缠结的虫状胶束符合Maxwell流体特征,但在较高频率区域,OTAC/NaSal蠕虫状胶束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聚合物的应力释放机制,随着网状结构的增强,其应力释放机制呈现虫状胶束所特有的"Rouse-like"和"breathing"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 水杨酸钠 蠕虫状胶束 微观结构 线性黏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la反离子诱导的高粘弹十六烷基硫酸钠蠕虫胶束溶液(英文)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剑曦 杨铎平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8-1222,共5页
利用稳态和频率扫描研究了十六烷基硫酸钠(SHS)与Bola盐(N,N'-双乙基二甲基-α,ω-乙烷溴化铵(Bola2Et)或N,N'-三甲基-α,ω-丁烷溴化铵(Bola4))混合体系的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两个体系均在45℃时形成了长蠕虫胶束,溶液呈现... 利用稳态和频率扫描研究了十六烷基硫酸钠(SHS)与Bola盐(N,N'-双乙基二甲基-α,ω-乙烷溴化铵(Bola2Et)或N,N'-三甲基-α,ω-丁烷溴化铵(Bola4))混合体系的流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两个体系均在45℃时形成了长蠕虫胶束,溶液呈现出高粘弹性,尤其是SHS/Bola2Et溶液表现出很高的弹性,零剪接粘度高达2520Pa's,表观上呈现胶状.这些结果归因于在Bola反离子诱导下,表面活性剂SHS与Bola反离子形成了静电吸引的2:1结构复合物.由于这两个Bola反离子的联接链长度均短于季铵离子的静电平衡距离,因此形成的复合物在形状上有利于蠕虫胶束生成.作为对比,添加简单的四甲基铵反离子无法诱导SHS形成蠕虫胶束,溶液仅呈现低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Bola反离子 蠕虫状胶束 高粘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和盐度对阴离子蠕虫胶束/纳米流体流变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文龙 姜关锋 +2 位作者 梁国琦 李冉 杨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85-991,共7页
采用流变学方法考察了pH值和盐度对一种阴离子蠕虫胶束/纳米流体流变性能的影响,并结合Zeta电位测试方法探讨了蠕虫胶束与纳米碳管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3.0%(质量分数)的N-甲基油酰氨基乙基磺酸钠(JXJ209)在3.0%(质量分数)的KCl盐... 采用流变学方法考察了pH值和盐度对一种阴离子蠕虫胶束/纳米流体流变性能的影响,并结合Zeta电位测试方法探讨了蠕虫胶束与纳米碳管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3.0%(质量分数)的N-甲基油酰氨基乙基磺酸钠(JXJ209)在3.0%(质量分数)的KCl盐水中可以形成pH响应型蠕虫胶束流体。在pH值为7.0~10.0、KCl质量分数为3.0%~7.0%的条件下,该体系可形成强度较高的胶束网络结构,零剪切黏度可达2.5~5.3Pa·s。随着溶液中KCl质量分数的增加,羟基化的纳米碳管(MWNT-OH)在表面活性剂JXJ209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随之降低,并且在酸性区(pH<7.0)和强碱性区(pH>12.0)降低幅度更显著。由于MWNT-OH在低盐度和碱性条件下在JXJ209溶液中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因而在此条件下MWNT-OH对阴离子蠕虫胶束流体的黏性和弹性表现出较好的改善作用。随着温度的上升,该复合流体的黏度逐渐降低,70℃下其零剪切黏度仍能保持50mPa·s以上,表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流体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pH响应型蠕虫状胶束 盐度 分散稳定性 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正己基甘氨酸的新型三嵌段聚类肽纳米胶束
18
作者 丁相民 付小会 孙静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3期95-100,共6页
通过开环聚合(ROP)合成了侧链含亲水基团氨基修饰的聚(乙二醇)-b-聚(N-正己基甘氨酸)-b-聚(N-烯丙基甘氨酸)(PEG-b-PNHG-b-P(NAG-g-NH_(2)))嵌段共聚类肽。该聚合物在水中在亲疏水和结晶的作用下可自发组装形成高度均一有序的蠕虫状胶束... 通过开环聚合(ROP)合成了侧链含亲水基团氨基修饰的聚(乙二醇)-b-聚(N-正己基甘氨酸)-b-聚(N-烯丙基甘氨酸)(PEG-b-PNHG-b-P(NAG-g-NH_(2)))嵌段共聚类肽。该聚合物在水中在亲疏水和结晶的作用下可自发组装形成高度均一有序的蠕虫状胶束,长度约为120 nm,而调节溶液为酸性条件下则组装形成直径约为20 nm的球形胶束。这种结晶驱动自组装行为为制备超分子纳米结构提供了一种简便方法,同时由于聚类肽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使得该纳米胶束在纳米材料及生物医学应用等领域显示出极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肽 蠕虫状胶束 球形胶 自组装 开环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及其流变特性 被引量:45
19
作者 卢拥军 方波 +2 位作者 房鼎业 严玉忠 舒玉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91-294,290,共5页
综述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及其流变特性 ,论题如下。①组成与微观结构 ,包括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简介。②流变学特性 :胶束链长及其影响因素 ;胶束粘弹性动态特征 ;粘弹性胶束的松弛时间 ;粘弹性胶束的零剪切粘度 ;胶束压裂液... 综述了粘弹性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及其流变特性 ,论题如下。①组成与微观结构 ,包括粘弹性表面活性剂压裂液简介。②流变学特性 :胶束链长及其影响因素 ;胶束粘弹性动态特征 ;粘弹性胶束的松弛时间 ;粘弹性胶束的零剪切粘度 ;胶束压裂液的剪切流变行为。③微观结构和物化性能研究方法。图 2表 1参 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采 表面活性剂体系 体系 蠕虫状胶束 粘弹性 流变性 压裂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ES黏弹性胶束体系流变特性与微观形貌研究
20
作者 顾雪凡 徐敬芳 +2 位作者 李楷 刘会强 燕永利 《石油化工应用》 CAS 2015年第3期98-102,共5页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和Na Cl制备黏弹性胶束体系。通过流变学方法、冷冻断裂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FF-TEM)、结合内相破胶技术,研究了在不同浓度条件下MES、BS-12以及Na...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甲酯磺酸钠(MES)、两性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BS-12)和Na Cl制备黏弹性胶束体系。通过流变学方法、冷冻断裂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FF-TEM)、结合内相破胶技术,研究了在不同浓度条件下MES、BS-12以及Na Cl形成胶束体系的流变特性、微观结构以及破胶行为。结果表明该胶束体系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呈现优良的黏弹性能和蠕虫状网状结构,并在温和条件下能够实现理想的破胶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蠕虫状胶束 流变特性 破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