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郑公大墓出土蟠螭纹铜鼎再保护修复前期研究
- 1
-
-
作者
卢燕玲
-
机构
深圳博物馆
-
出处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0-89,共10页
-
文摘
深圳博物馆藏郑公大墓出土蟠螭纹铜鼎入馆前已进行过保护修复处理,但保护修复记录资料缺失。现因年代久远,原保护修复材料老化和保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出现左右两足从原焊接处断裂、脱落,以及多处裂隙等病害,亟待再次保护修复处理,以恢复器物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并提升展示效果。本工作利用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光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该铜鼎的材质组成、制作工艺、早期修复材料、处理方法,以及病害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铜鼎本体材质为铜、锡、铅三元合金;器身遍布补配、焊接修复和随色作旧痕迹,且分布有多条裂隙。补配材料为黄铜片(口沿局部白色补配材料为混杂有钾明矾的石膏,且已酥粉);焊接材料为铅锡料;未发现氯元素。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知该文物的价值、科学评估其保存现状和病害程度,以及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再保护修复提供了参考。
-
关键词
蟠螭纹铜鼎
再保护修复
前期研究
-
Keywords
Bronze Ding with intertwined hydra patterns
Re-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e-study
-
分类号
K876.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从“西汉四乳镜”的图像演变看其设计理念的取向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杨金平
-
机构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
出处
《文博》
2008年第2期73-78,共6页
-
文摘
中国古铜镜上出现乳钉乃是在西汉早期,它们打破了齐家文化以来镜背图像平面浅浮雕塑型的工艺手法,首次采用四颗高起的乳钉界定画面,使以往各种具有运动感的纹饰拥有了稳定性,从而产生了动静结合的新图像,它们的出现和使用开创了西汉以降各种以乳钉为主划分多种纹饰布局的先河,极大地丰富了传统铜镜里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内容.……
-
关键词
四乳镜
星云
星际物质
花叶纹
蟠螭纹镜
图像
纹饰
西汉早期
蟠螭镜
四乳禽兽镜
设计理念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杭州湾与《天孙降临》
- 3
-
-
作者
李国栋
-
机构
广岛大学外国语教育研究中心
-
出处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68-71,共4页
-
文摘
在稻作文化的框架下,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具体翔实地论证了越族与日本倭人的紧密联系。本文使用的"鸡血石"、"蟠螭纹谷纹璧"以及越语与日语关键词的语音对应等证据都是笔者的新发现,据此而提出的许多观点也是前人从未提出过的。结论是:公元前222年,越国"子爵"从杭州湾逃往日本九州岛南部,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方国,而且他的四世孙经过"东征",最后终于在日本本州岛的奈良盆地开创了一个新王朝。
-
关键词
越语“nioh”
日语“に”(ni)
“ぬ”(nu)
鸡血石
蟠螭纹谷纹璧
-
Keywords
nioh
ni
nu
chicken-blood jade
jade disks with rice-grain patterns
-
分类号
G125
[文化科学]
-
-
题名介绍一组青铜钟、铃
被引量:1
- 4
-
-
作者
赵丛苍
-
出处
《文博》
1988年第3期83-85,共3页
-
文摘
凤翔县博物馆收藏有四件青铜钟、铃乐器,较为重要,今述于后。一、钟3件计钮钟1、扁柄钟2件。1980年石家营公社大辛大队五队一农民交献,据说于解放前在该村土场挖得。可能为窖藏品。钮钟(凤总0510)索钮,舞面平素,证光素,钲两边各以四道阴弦纹组隔为五区,三排枚,每排三枚,共18枚。枚作乳状,乳高而尖,篆间饰两排三角形蟠螭纹,共四组。钟体长而浑圆,胎厚重,钲、鼓两边(钟侧)呈微弧形外鼓,向铣部内收。于部向内卷。隧部顺向排列三只鸟纹,一鸟居中,二鸟置左右。鸟引颈昂首,尖勾喙,巨尾上扬。
-
关键词
青铜钟
钮钟
蟠螭纹
弦纹
鸟居
乳状
鸟纹
秦公陵园
春秋中期
出土地点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敦(春秋)
- 5
-
-
作者
徐倩倩
-
机构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1975年菖南大店春秋墓出土。通宽29厘米,通高19厘米,口径22.2厘米。子母口带盖。浅瓜腹,小平底。覆钵圆鼓。盖顶面有三个环钮。盖沿、口沿各有两个相对的环钮捉手。盖沿、口沿饰一周蟠螭纹。现藏于山东省考古研究院。
-
关键词
蟠螭纹
环钮
圆鼓
覆钵
春秋
考古
山东省
出土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鉴赏
- 6
-
-
作者
雷晓洁
-
机构
不详
-
出处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F0002-F0002,共1页
-
文摘
玛瑙螭纹洗(清)洗高4.5 cm,长9 cm,宽8.5 cm,橘黄色,呈半透明状。整器随形而作,外壁浅雕双蟠螭纹绕于卷云之上,螭首探向器口,螭身攀附于口缘上。玛瑙是玉髓类矿物的一种,自外域传至中国,因其色彩丰富常被用来制作工艺品,洗为古代文人墨客书房间洗笔之用具。
-
关键词
蟠螭纹
半透明状
橘黄色
玛瑙
工艺品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安康地区博物馆藏战国青铜器
- 7
-
-
作者
施昌成
刘康利
-
出处
《文博》
1992年第5期62-63,99,共3页
-
文摘
七十年代以来,安康地区博物馆陆续收集了一批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其中部分风格独特,纹饰精美,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现将部分器物简介如下: (1)提梁盉,安康市五里镇出土。高22.7,腹径21厘米。虎形提梁,鸟首流,球腹。盖以活络与梁相连,直颈,腹部有两道带状实棱,鸟摄人形三足。通体及盖饰蟠螭纹(图版叁:1)。
-
关键词
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
蟠螭纹
五里镇
云雷纹
四乳
圈足
铺首衔环
弦纹
鼓腹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西安北郊秦汉墓出土的铜镜
被引量:1
- 8
-
-
作者
岳连建
-
出处
《文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2-37,共6页
-
文摘
1998年5月至2001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北郊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建设过程中,发掘了500余座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数以千计的文物,其中不乏大量具有较高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精品,铜镜就是其中之一。
-
关键词
西安市
秦汉墓
铜镜
墓葬
陕西
考古工作
花叶纹镜
连弧纹素面镜
蟠螭菱纹镜
圈带云雷纹镜
-
分类号
K875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