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饮食习惯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楠 杨倩倩 +3 位作者 王小英 徐晓霞 陈雨 王倩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6,91,共4页
目的 探究个人饮食习惯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状况的影响,为降低Hp感染率、改善人群饮食习惯、促进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7月,在西安市某体检中心选取3015例健康人群进... 目的 探究个人饮食习惯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状况的影响,为降低Hp感染率、改善人群饮食习惯、促进健康宣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7月,在西安市某体检中心选取3015例健康人群进行Hp检测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饮食习惯与Hp感染状况的关联性。结果 所有调查对象中,Hp检测阴性组1773人,Hp检测阳性组1242人。两组在婚姻、职业、吸烟或被动吸烟、慢性胃炎史、胃息肉史、消化性溃疡史等方面分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常吃热烫食物、经常喝纯牛奶或羊奶、经常喝咖啡等饮食习惯与Hp感染有关联。调整上述混杂因素后,经常吃热烫食物人群感染Hp的风险是不具有该习惯人群的1.240(95%CI:1.032, 1.489)倍,而经常喝纯牛奶或羊奶、喝咖啡人群感染Hp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常吃热烫食物人群感染Hp的风险是不具有该饮食习惯人群的1.2倍,提倡避免进食热烫食物,从而减少Hp感染的风险及相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饮食习惯 单因素logistic回归 多因素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茜 刘晓娜 +2 位作者 李超 冼锐 崔立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03-1308,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的治疗情况。方法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门诊及住...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的治疗情况。方法纳入2022年4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Hp和SIBO共同阳性的患者。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给予铋剂四联方案根除Hp后使用利福昔明清除小肠细菌;B组患者使用利福昔明清除小肠细菌后行铋剂四联方案根除Hp;C组患者同时给予铋剂四联方案及利福昔明治疗Hp和SIBO。分别停药4~6周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与甲烷氢呼气试验。比较三组Hp和SIBO共同转阴率、腹部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和腹泻、便秘、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Hp转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SIBO转阴率、共同转阴率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GSRS评分改善程度高于A、C组(P=0.015,P=0.014),B组整体不良反应低于A组(P<0.001)。B、C组整体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SIBO转阴率、共同转阴率、治疗后GSRS评分改善程度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C组(P=0.004)。结论Hp感染合并SIBO患者多数伴有反酸、烧心、腹胀、便秘、腹泻等胃肠道不适,清除小肠细菌后行Hp治疗可提高Hp和SIBO共同的转阴率,并有效减轻腹部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根除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贝拉唑为基础的五日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芬 王晓艳 +5 位作者 贾燕 沈守荣 徐灿霞 唐五良 刘少俊 陈雄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9-591,共3页
目的 :观察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短程 5d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疗效 ,了解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及呋喃唑酮联合用药能否解决近年来H .pylori根除率下降的问题。方法 :95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患者 ,随... 目的 :观察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短程 5d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的疗效 ,了解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及呋喃唑酮联合用药能否解决近年来H .pylori根除率下降的问题。方法 :95例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 2组 ,选用雷贝拉唑 10mg、克拉霉素 5 0 0mg及呋喃唑酮 10 0mg ,均为每天 2次口服 ,进行 5d疗法 (5dRCF组 )与 7d疗法 (7dRCF组 )对照观察 ,用药结束后 2 8d复查胃镜、14 C呼气试验及病理检查 ,了解 2组H .pylori根除率、药物副作用及溃疡愈合情况。结果 :H .pylori根除率 ,(1)ITT分析 :5dRCF组为77.8% ,7dRCF组 82 % (P >0 .2 5 ) ;(2 )PP分析 :5dRCF组为 94 .4 % ,7dRCF组为 97.6 % (P >0 .5 )。 2组副作用均少见 ,继续服药不影响治疗。溃疡及糜烂愈合情况 ,5dRCF组为 97.6 % ,7dRCF组为 97.8% (P >0 .2 5 )。结论 :以雷贝拉唑为基础的联合克拉霉素及呋喃唑酮的短程 5d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确定 ,根除率高 ,副作用小 ,进一步提高了抗H .pylori治疗的依从性 ,是有前途的根除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雷贝拉唑 疗法 根除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克拉霉素 呋喃唑酮 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口疮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淑丽 张纯 +6 位作者 王军 刘向辉 张玲 周红文 黄辉 靳静 章健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0-642,共3页
目的 :探讨复发性口疮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相关性免疫反应的关系 ,旨在了解H .pylori感染在复发性口疮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采用快速尿素酶实验及ELISA等方法检测复发性口疮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牙菌斑中H .pyl... 目的 :探讨复发性口疮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相关性免疫反应的关系 ,旨在了解H .pylori感染在复发性口疮发生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采用快速尿素酶实验及ELISA等方法检测复发性口疮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牙菌斑中H .pylori的存在情况及其血中的抗H .pylori抗体的水平。结果 :复发性口疮患者口腔牙菌斑中H .pylori的检出率 (53 .3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 (3 2 .3 % )(P <0 .0 1) ,口腔牙菌斑中H .pylori的检出率与复发性口疮的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 (P >0 .0 5) ;血中抗H .pylori抗体的检出率与复发性口疮及其严重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 (P >0 .0 5)。而血中抗H .pylori抗体的浓度水平与复发性口疮及其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P <0 .0 1)。 结论 :口腔中的H .pylori感染与复发性口疮的发生相关 ,而血液中由H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口疮 幽门螺杆菌感染 免疫学 相关性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锡地区散居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12
5
作者 梅柏如 钱俊 +2 位作者 唐国荣 张健 谢国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60-662,共3页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探讨影响H.pylori感染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1126例0~12岁健康儿童及其父母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并对每位入选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平时有无消化道症状... 目的了解无锡地区儿童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探讨影响H.pylori感染的因素。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1126例0~12岁健康儿童及其父母粪便中的幽门螺杆菌抗原(HpSA)。并对每位入选者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平时有无消化道症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家族史等情况进行了解。结果本地区儿童平均H.pylori感染率为19.1%,其中男性为19.6%,女性为18.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有症状组阳性率为26.9%,无症状组为10.6%。城区儿童H.pylori感染率为12.5%,城郊结合部儿童为19.3%,郊区、农村儿童为24.9%。结论无锡地区儿童中H.pylori感染率较高,有随年龄递增的趋势。幽门螺杆菌感染为引起无锡地区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杆菌 抗原 儿童 流行病学 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米诺环素的四联方案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复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灵云 蓝宇 +2 位作者 樊宇靖 张月霞 王玘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237-2240,共4页
目的明确含米诺环素的四联方案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复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患者依从性、根除治疗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H.pylori感染复治患者的根除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 目的明确含米诺环素的四联方案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复治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患者依从性、根除治疗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H.pylori感染复治患者的根除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的H.pylori感染复治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含米诺环素的四联方案,具体为雷贝拉唑(10 mg/次,2次/d)+阿莫西林(1.0 g/次,2次/d)+米诺环素(0.1 g/次,2次/d)+枸橼酸铋钾(220 mg/次,2次/d);疗程14 d。治疗结束后3~7 d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依从性;治疗结束后4~12周通过意向性治疗(ITT)分析及遵循方案(PP)分析评估根除治疗成功率。结果 ITT分析纳入180例患者;6例患者因失联、未按时复查,4例患者因依从性差予以剔除,PP分析纳入170例患者。共有56例(31.1%)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腹泻者31例(55.4%),头晕失眠者28例(50.0%),上腹不适、恶心者各23例(41.1%),各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均完全消失。依从性好者165例(91.7%)。ITT分析根除治疗成功率为79.4%(143/180),PP分析根除治疗成功率为84.1%(143/170)。女性患者PP分析根除治疗成功率高于男性(P<0.05);不同年龄、吸烟情况、既往根除治疗次数、既往根除治疗方案患者PP分析根除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吸烟情况、既往根除治疗次数、既往根除治疗方案均不是PP分析根除治疗成功率影响因素(P>0.05)。结论含米诺环素的四联方案在H.pylori感染患者复治中有较好的根除治疗成功率,安全性及依从性尚可,是H.pylori感染患者复治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杆菌感染 幽门杆菌 米诺环素 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增殖及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7
作者 庄小强 郑杰 +3 位作者 林三仁 袁世珍 孙桂华 周本成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74-176,共3页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不同胃黏膜增殖性病变演进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并着重探讨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14 5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胃黏膜病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标记指数 (LI) ,W...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不同胃黏膜增殖性病变演进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相互关系 ,并着重探讨HP感染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 14 5例经病理证实的不同胃黏膜病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标记指数 (LI) ,Warthin Starry(W S)法检测HP感染。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 (CSG)、萎缩肠化性胃炎 (CAG +IM)、异型增生 (DYS)、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中 ,PCNA LI为 2 4 0 0± 17 88,4 6 5 9± 18 15 ,6 0 5 9± 2 0 2 6 ,5 7 92± 15 15 ,71 0 8± 2 1 2 5。在IM、DYS、胃癌组织均高于CSG(P <0 0 5 )。PCNA阳性表达与胃癌组织类型、浆膜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而且Bor rmannIV高于早期胃癌 (P <0 0 5 )。PCNA阳性表达与肠型胃癌HP感染有关。CAG +IM、DYS和GC组PCNA阳性表达中HP感染者高于阴性者。胃癌HP阳性者 5年存期短于HP阴性者。结论 :PCNA基因表达与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HP感染和胃黏膜增殖和恶化有关 ,HP感染与胃癌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黏膜增殖 胃癌 预后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建中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依洁 尹璐 +8 位作者 瞿先侯 杨敏 张嘉鑫 苏晓兰 史海霞 杨俭勤 郭宇 朱佳杰 魏玮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43-1446,共4页
目的观察小建中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以含小建中胶囊组成的四联疗法(小建中胶囊+阿莫西林+泮托拉唑+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以四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泮托拉唑+胶体果胶铋)治疗,疗程2周,分别观... 目的观察小建中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以含小建中胶囊组成的四联疗法(小建中胶囊+阿莫西林+泮托拉唑+克拉霉素)治疗,对照组以四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泮托拉唑+胶体果胶铋)治疗,疗程2周,分别观察Hp根除率和消化系统常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07%和76.9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0.05);症状程度积分总评分方面,治疗前后和停药4周时总体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症状频率积分总评分方面,治疗前后总体评分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停药4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0.05)。结论含小建中胶囊的四联疗法治疗单纯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具有良好疗效,可有效降低Hp根除率并改善患者整体症状的程度与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建中胶囊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临床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上消化道疾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汪志凌 王增贵 +2 位作者 毛萌 马桂芬 唐爱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95-696,共2页
关键词 上消化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 儿童 关系探讨 H.PYLORI 检查结果分析 病因研究 疾病关系 胃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星海 王育珊 王江滨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71-672,F0003,F0004,共4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动脉粥样硬化 诱发 胃肠道外疾病 独立危险因素 慢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黏膜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体表胃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利 方秀才 +1 位作者 柯美云 王智凤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 从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的症状和体表胃电活动两方面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 FD的关系。 方法 Hp阳性和 Hp阴性的 FD患者各 30例,胃镜下无活动性胃炎,胃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胃粘膜炎症轻微。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症状评分... 目的 从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的症状和体表胃电活动两方面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 FD的关系。 方法 Hp阳性和 Hp阴性的 FD患者各 30例,胃镜下无活动性胃炎,胃镜下活检病理学检查证实胃粘膜炎症轻微。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症状评分和体表胃电图检查 。结果 FD患者总的症状评分与有无 Hp感染无关 (Hp阳性和 Hp阴性组分别为 26.57± 9.16和 24.37± 6.86, P=0.298),而 Hp阳性组烧心症状评分 (2.30± 2.04)较 Hp阴性组 (1.13± 1.78)高 (P=0.021)。两组 FD患者餐前、餐后胃电参数无差异,但 Hp阳性组随症状加重,餐后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下降 (r=0.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幽门螺杆菌感染 症状 体表胃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年龄段及家庭成员感染的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为 彭晓忠 +1 位作者 马永江 林金坤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18-118,117,共2页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年龄段 家庭成员 感染 流行病学 消化性溃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燕 范学工 +2 位作者 周建华 李宁 汤立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5-58,74,共5页
目的 探讨螺杆菌感染是否与人类肝癌的发生相关。方法 选取经病理诊断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 2 0例为研究对象 ,非肝癌组织 16例作对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螺杆菌 16SrRNA基因 (16SrDNA)检测螺杆菌 ,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 目的 探讨螺杆菌感染是否与人类肝癌的发生相关。方法 选取经病理诊断的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 2 0例为研究对象 ,非肝癌组织 16例作对照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螺杆菌 16SrRNA基因 (16SrDNA)检测螺杆菌 ,扩增产物经Southern杂交证实 ,并对部分标本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同源比较。阳性者再扩增幽门螺杆菌 (H pylori)的特异基因 (2 6 -kDa蛋白 )和相关功能基因 (cagA、vacA、glmM、rps4 )来验证是否为该菌。结果  4 0 % (8/ 2 0 )的肝癌组织中发现螺杆菌 16SrD NA存在 ,其对应的癌旁组织大部分亦阳性 (7/ 8) ,而非肝癌组无一例阳性 (P <0 0 1)。所有PCR产物用Southern杂交得到证实。 6例测序及同源比较显示 ,肝癌组织中的螺杆菌 16SrDNA序列与H pylori的 16SrDNA序列有 98 5 %~ 99 0 %的同源性。阳性标本中 2 6 -kDa基因大部分亦阳性 (7/ 8) ,但仅 2例扩增出cagA基因 ,2例扩增出glmM基因 ,一直未扩增出vacA基因和rps4基因。 结论 肝癌患者肝组织中螺杆菌感染率较高 ,它与肝癌的发生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肝组织 螺杆菌感染 诊断 聚合酶链反应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的多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蒋咏文 王润田 +2 位作者 王涛 张洁苹 雷道年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方法 :将1994~ 1996年经病理确诊的胃癌及胃部病变病例分为多个病例组及对照组 ,利用 1987年山东胃癌高发区组织库 ,作为Hp暴露史测量的资料...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方法 :将1994~ 1996年经病理确诊的胃癌及胃部病变病例分为多个病例组及对照组 ,利用 1987年山东胃癌高发区组织库 ,作为Hp暴露史测量的资料。 结果 :调整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 3个外部变量后 ,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炎症活动程度与Hp感染间OR分别为 2 .0 72、2 .980、2 .0 86 ,有统计学关联 ,且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表明胃病严重程度与Hp感染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r=- 0 .2 17)。 结论 :Hp感染与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癌 胃疾病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彝族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HLA-DQA1免疫遗传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黄永坤 戚勤 +3 位作者 郝萍 文革生 李海林 周丽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52-655,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位点上是否存在H.pylori感染的易感基因或抵抗基因,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用血清学试验及13C尿素呼气实验确诊的31例H.pylor...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位点上是否存在H.pylori感染的易感基因或抵抗基因,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用血清学试验及13C尿素呼气实验确诊的31例H.pylori感染的彝族儿童及39例无感染儿童进行HLA?DQA1基因分型。结果感染组HLA?DQA1010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52%vs3.85%,P=0.025,Pc=0.35),OR=4.245(95%CI:1.097~16.428);感染组HLA?DQA1030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0vs12.82%,P=0.003,Pc=0.042),OR=1.147(95%CI:1.053~1.249)。结论在HLA?DQA1位点上,H.pylori感染的彝族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存在免疫遗传学差异,HLA?DQA10102基因可能是彝族H.pylori感染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302基因则可能是抵抗基因和具有免疫抵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HLA-DQA1 PCR-SSP ^13C尿素呼气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桥蛋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雪 马静静 董卫国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51-853,共3页
胃癌(gastric cancer)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世界首位,2015年我国发病67.91万例,死亡49.8万例,严重威胁国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癌 骨桥蛋白 相关性 恶性肿瘤 生存质量 发病率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过敏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初步探讨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素桂 刘秀琴 +1 位作者 盖志敏 于凌翔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03-304,共2页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幽门螺杆菌感染 初步探讨 H.PYLORI感染 微小病毒B19感染 pylori检测 pylori) 风湿性疾病 消化道症状 儿童时期 临床表现 发病诱因 EB病毒 胃镜检查 常见病 链球菌 支原体 腹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被引量:9
18
作者 吴海琴 张欣 +2 位作者 汤燕 王虎清 孙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初发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物微矩阵(芯片)分析技术测定初发急性脑梗死(85例)血清Hp-IgG、Hp-CagA-IgG和Hcy,并与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①急性...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初发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采用生物微矩阵(芯片)分析技术测定初发急性脑梗死(85例)血清Hp-IgG、Hp-CagA-IgG和Hcy,并与对照组(40例)比较。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Hp-IgG阳性率及Hp-CagA-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②Hp-Ig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血清Hcy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而Hp-CagA-IgG阳性组患者Hcy水平高于Hp-CagA-IgG阴性组(P<0.05)。结论:Hp感染与脑梗死发病相关,可能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CagA阳性Hp感染可能通过升高血Hcy水平而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杆菌 幽门/免疫学 高半胱氨酸/血液 螺杆菌感染/并发症 脑梗死/微生物学 芯片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贲门和胃窦粘膜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延瑞 高珊珊 +4 位作者 刘刚 安继业 李吉林 焦新英 王立东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7-779,共3页
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在河南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贲门与胃窦部粘膜感染及与贲门和食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 184例 ,分别采用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粘膜活检组织中Hp感染和ELISA... 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在河南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贲门与胃窦部粘膜感染及与贲门和食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居民 184例 ,分别采用改良Giemsa染色法检测粘膜活检组织中Hp感染和ELISA法检测血中Hp抗体。 结果 :Giemsa染色结果表明贲门Hp感染率明显低于胃窦部 (34%vs 6 2 % )。血清Hp抗体阳性率为 6 5 % ,与组织中Hp感染率较为一致 ,慢性浅表性贲门炎组织Hp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贲门上皮 (6 2 %vs 13% ) ,胃窦部与上述结果相似。特别值得指出的是 ,10例食管粘膜上皮为间变的患者 ,贲门Hp均为阴性。 结论 :结果提示 ,食管和贲门癌高发区无症状人群Hp感染率很高 ,并与贲门和胃窦慢性炎症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贲门癌 高发区 人群 幽门螺杆菌感染 食管 贲门 胃窦 粘膜病变 食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探讨 被引量:5
20
作者 康宏庄 马菊珍 +4 位作者 束木娟 查健忠 李冰冰 武耀龙 向祖琼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7-137,共1页
为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可靠性,对52例4~13岁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作^(13)C-UBT检测,并与HP的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13)C-UBT检测HP阳性39例,阴性10例,敏感性100... 为探讨^(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的可靠性,对52例4~13岁有消化道症状的儿童作^(13)C-UBT检测,并与HP的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和病理学检查比较。结果:^(13)C-UBT检测HP阳性39例,阴性10例,敏感性100%,特异性76.92%。其中^(13)C-UBT诊断HP感染与胃粘膜3种检测HP方法完全符合33例(63.46%),与胃粘膜两种方法完全符合44例(84.61%),胃粘膜一种方法完全符合49例(94.23%)。结论提示:^(13)C-UBT有高度敏感性及特异性,对确诊儿童胃内HP感染状态是一种可靠、无创伤性的诊断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幽门螺杆菌感染 呼气试验 碳13-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