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评估斑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薛丹丹(综述) 万兵(综述) +1 位作者 徐敬星(综述) 李红(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07,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的心血管事件是全球范围内主要死因之一。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可对斑块从形成、发展到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估,这对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文章主要对基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的PCAT在评估斑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心血管事件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
2
作者 苏天嵩 王道清 张卉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9期3601-360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组、中高危...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对急性肺动脉栓塞危险分层的评估价值。方法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5例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危险分层分为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危组,分别为77、64、44例。统计3组一般资料,比较3组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影像学表现及造影成像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参数单独及联合诊断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的价值。结果中高危组、高危组累及肺动脉、累及肺叶动脉患者占比高于中低危组(P<0.05);高危组累及肺段动脉占比高于中高危组和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于中低危组(P<0.05)。高危组主肺动脉(PA)/胸主动脉(AO)、上腔静脉直径(SVC)、右心室短轴直径(RVD)/左心室短轴直径(LVD)高于中高危组和中低危组,中高危组高于中低危组(P<0.05)。PA/AO、SVC、RVD/LVD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高于三者单独诊断(P<0.05);PA/AO及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于SVC、RVD/LVD,联合诊断的敏感度高于PA/AO(P<0.05);SVC、RVD/LVD及联合诊断的特异度高于PA/AO(P<0.05)。结论不同危险分层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影像学表现及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成像PA/AO、SVC、RVD/LVD具有明显差异,PA/AO、SVC、RVD/LVD联合对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栓塞 多层螺旋 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动脉造影成像 危险分层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在恶性淋巴瘤临床分期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群 陈龙邦 +6 位作者 王靖华 朱虹 耿怀成 褚晓源 管晓翔 宋海珠 金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94-397,共4页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 目的:观察氟去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显像和传统分期检查方法对恶性淋巴瘤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影响,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42例病理确诊为恶性淋巴瘤患者传统分期检查和PET/CT对分期和治疗后再分期的符合率,以及对淋巴结区和结外病灶检出率的差异。结果:PET/CT检查与传统分期手段对分期判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5.2%(40/42)和78.6%(33/42)。对淋巴结内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88.2%(60/68),PET/CT为97.1%(66/68),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淋巴结外病灶传统分期检查的检出率为58.3%(14/24),PET/CT为91.7%(22/24),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PET/CT检查使TNM分期改变者9例,达21.4%,其中分期升高7例,下降2例,8例(19.0%)的治疗计划发生改变。结论:FDG PET/CT可提高恶性淋巴瘤的分期和再分期的准确率,并可提高淋巴结内外病变的检出率,这有利于更准确地制订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肿瘤分期 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氟去氧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计算机体层扫描的临床表现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胡裕效 张宗军 +1 位作者 朱虹 常林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59-560,共2页
关键词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扫描 标准摄取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葛欣 李迎欣 +1 位作者 周虹 王照宇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1505-1507,共3页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成像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9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CT检查,分析二者成像特点。结果79例疑似病毒性脑... 目的分析病毒性脑炎患儿磁共振(MRI)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CT)成像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9月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CT检查,分析二者成像特点。结果79例疑似病毒性脑炎患儿经MRI检查发现,多发病灶44例,单发病灶10例,共检出病灶127个,直径范围0.3~11.0 cm,其中68个病灶直径≤1.0 cm。经CT检查发现多发病灶35例、单发病灶14例,共检出病灶90个,直径范围0.8~11.0 cm,其中30个病灶直径≤1.0 cm。MRI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漏诊率低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病灶较小且多发,易累及基底核、丘脑、大脑半球及半卵圆中心,MRI检查对病毒性脑炎患儿微小病灶具有良好检出率,且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漏诊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培培 申淑景 《中国医学工程》 2019年第11期96-98,共3页
目的研究对比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64-MSCTA)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收诊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SA、64-MSCTA检查。比较DSA、64-... 目的研究对比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64-MSCTA)与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7月至2018年10收诊的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DSA、64-MSCTA检查。比较DSA、64-MSCTA检查检出率。结果6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DSA检查出63例阳性,3例阴性;64-MSCTA检查出64例阳性,1例阴性,1例疑似动脉瘤;64-MSCTA检查检出率96.97%(64/66)与DSA检查95.45%(63/6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MSCTA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与DSA相当,可为临床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参考依据,且具有安全、无创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64-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心血管造影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敏涛 谢起伟 +1 位作者 鲍国峰 杨洁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2期6106-6107,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颐和医院临床综合确诊的7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比较磁共振、电... 目的探讨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郑州颐和医院临床综合确诊的7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比较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及两者联合诊断的检出率、漏诊率。结果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检出率[94.44%(68/72)]高于磁共振[79.17%(57/7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70.83%(51/72)];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诊断的漏诊率[5.56%(4/72)]低于磁共振[20.83%(15/72)]、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29.17%(2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检出率高,漏诊率低,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漏诊 检出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X线摄影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少轩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25期4747-4748,共2页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肺气漏的52例新生儿,均接受DR和CT检查。对比DR与CT诊断新生儿肺气漏的准确性。结... 目的比较数字X线摄影(DR)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为肺气漏的52例新生儿,均接受DR和CT检查。对比DR与CT诊断新生儿肺气漏的准确性。结果52例新生儿肺气漏中,22例为气胸,占42.31%,12例肺间质气肿,占23.08%,18例纵隔气肿,占34.62%;DR检出气胸16例,肺间质气肿9例,纵隔气肿16例;DR检查发现气胸主要伴有同侧肺透光度上升,肺尖、肺外侧、肺底及心缘旁条带状透亮带表现;纵隔气肿主要伴有上纵隔旁或纵隔内条形透亮带表现;肺间质气肿主要表现为经肺门向外分布条状、囊柱状透亮带;CT检查可清晰显示间质积气泡样,线条样透亮影,并可见透亮影内包绕肺小血管影。CT检出气胸21例,肺间质气肿10例,纵隔气肿18例。CT检查准确性及Kappa指数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较于DR检查,CT能显著提高对新生儿肺气漏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定位病变部位、监测病情、区分疾病类型及对症治疗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肺气漏 数字X线摄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检查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急性胰腺炎局部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晓东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31期5908-5910,共3页
目的比较磁共振检查(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登封市中医院收治的伴有局部并发症的97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MRI和CT检查,比较MRI... 目的比较磁共振检查(MRI)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在急性胰腺炎(AP)局部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登封市中医院收治的伴有局部并发症的97例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接受MRI和CT检查,比较MRI和CT对AP局部并发症的检出率,分析各并发症的MRI和CT表现。结果穿刺液检查或最终病理结果显示,97例受检者中急性坏死性积聚(ANC)患者32例,包裹性坏死(WON)患者36例,胰腺假性囊肿(PPC)患者21例,APFC患者8例。MRI对AP局部并发症的检出率为91.75%,与CT检查的90.7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WON的检出率为97.22%,高于CT检查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PPC的检出率为66.67%,低于CT检查的9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C的MRI表现为T 1WI表现为低信号区,呼吸门控T 2WI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区,增强后T 1WI图像上为无增强区;WON的MRI表现为包裹性、形态规则的液性造影,增强后脓肿壁明显强化;PPC的MRI影像常呈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增强扫描后未见强化;APFC的MRI表现为T 1WI低信号,T 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无强化。结论MRI可准确鉴别病灶内脂肪、坏死组织,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内气泡,二者在AP局部并发症的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可联合应用,便于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检查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急性胰腺炎 局部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在尘肺诊断上的应用的临床价值
10
作者 别建华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S2期170-170,共1页
目的对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X线断层扫描方式,对尘肺疾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疑似患有尘肺疾病的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划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胸部常规的X线平片法进行诊断.而实验组的... 目的对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X线断层扫描方式,对尘肺疾病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对疑似患有尘肺疾病的患者共80例.按照随机平均的原则划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胸部常规的X线平片法进行诊断.而实验组的患者则基于此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X线的断层扫描方式进行诊断。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采用不同诊断方式的两组患者.结果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实验组患者得到更精确的诊断。两组患者相应数据的比较发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的X线断层扫描进行尘肺疾病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效果.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计算机 X线断层扫描 尘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检查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
11
作者 许波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8期100-102,共3页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检查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0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检查对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1年10月成武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4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CT检查,观察组给予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小儿脑性瘫痪检出率、病理学诊断结果、患病类型检出情况。结果:观察组小儿脑性瘫痪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6)。两组脑积水、脑膜炎、脑缺血、脑白质异常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漏诊率低于对照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检查诊断小儿脑性瘫痪的整体价值更为突出,总体效果优于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脑性瘫痪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X线摄影、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12
作者 王霞林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32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澧县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均进行DR、CT、MRI检查,将检查... 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澧县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的36例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均进行DR、CT、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3种影像学技术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方面的价值。结果:36例骨肿瘤患者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22例为良性肿瘤,14例为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包括骨巨细胞瘤12例,脂肪瘤2例,骨血管瘤1例,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3例,黏液纤维瘤1例;恶性肿瘤包括骨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淋巴瘤2例,长骨造釉细胞瘤2例。DR、CT、MRI对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MRI对原发性良性骨肿瘤的诊断符合率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R、CT和MRI技术在原发性骨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各有优缺点,在良性骨肿瘤的诊断方面MRI和CT的诊断价值优于DR,所以掌握这3种不同影像类技术的特点,临床合理选择应用,有助于提高原发性骨肿瘤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X线摄影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骨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3
作者 梁洁 李葆青 荣冰水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3期142-143,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技术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0年6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收治的2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进行MSCT及手术治疗,然后统计用MSCT技术与术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技术在胃癌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20年6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石景山教学医院收治的20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进行MSCT及手术治疗,然后统计用MSCT技术与术后病理学检查对其进行胃癌分期诊断的一致性,并观察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用MSCT技术与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这200例患者胃癌T期、N期、M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12,P<0.001;Kappa=0.893,P<0.001;Kappa=0.898,P<0.001)。对这200例患者进行MSCT的结果显示,其中胃浆膜面光滑且周围脂肪层清晰的患者有42例,胃周脂肪模糊的患者有149例,出现浆膜高强化征的患者有9例。结论:用MSCT技术与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胃癌分期的一致性较好,临床上可依据进行MSCT的结果判断胃癌的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胃癌 分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在印制电路板失效分析中的应用
14
作者 方树森 周波 +2 位作者 李星星 吴俊明 何骁 《印制电路信息》 2023年第4期50-54,共5页
在印制电路板(PCB)的品质检测和失效分析等过程中,大量高价值样品需优先对缺陷点进行精准的无损定位,确认缺陷现象和失效模式,经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开展破坏性分析。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在不接... 在印制电路板(PCB)的品质检测和失效分析等过程中,大量高价值样品需优先对缺陷点进行精准的无损定位,确认缺陷现象和失效模式,经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需要开展破坏性分析。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方法,可在不接触和不破坏PCB样品的前提下,以二维断层图像或三维立体图像的形式,清晰获取PCB内部结构、缺损状况等信息,无损地完成PCB开路、短路、爆板分层等缺陷分析及内层图形尺寸测量,对PCB的失效分析、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提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印制电路板 失效分析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
15
作者 庞宇菲 梁宁 常银江 《淮海医药》 2025年第1期13-17,22,共6页
目的:探讨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接受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 目的:探讨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某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接受肺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25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增强CT扫描、灌注成像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增强CT扫描及灌注成像参数,ROC分析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NSCLC术前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结果: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125例NSCLC患者中Ⅰ期74例(59.20%),Ⅱ期51例(40.80%);出现淋巴结转移27例(21.60%),未出现淋巴结转移98例(78.40%)。Ⅱ期患者平扫期CT值及灌注成像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高于Ⅰ期,动脉期CT强化值、灌注成像平均通过时间低于Ⅰ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患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平扫期CT值及灌注成像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高于未转移患者,动脉期CT强化值、灌注成像平均通过时间低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静脉期CT强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评估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的AUC为0.964(95%CI:0.937~0.991,P<0.001),特异度为0.843,灵敏度为0.946;评估NSCLC患者术前淋巴结转移状态的AUC为0.954(95%CI:0.912~0.995,P<0.001),特异度为0.926,灵敏度为0.878。结论:增强CT扫描联合灌注成像对NSCLC患者术前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状态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灌注成像 淋巴结转移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增强扫描联合CT纹理分析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分析
16
作者 张岩 秦鹏 杨怡斐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5期1158-1161,共4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MSCT)增强扫描联合CT纹理分析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根据是否存在淋巴...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MSCT)增强扫描联合CT纹理分析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并根据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两组均接受MSCT检查。分析比较两组影像学特征与CT纹理特征。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60例直肠癌患者中,38例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占比63.33%;22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占比36.67%;经过MSCT增强扫描检查,发生组肿瘤短径、CTmax值、CT增强差值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入侵范围≥1/2周长人数显著多于未发生组(P<0.05)。CT纹理参数中,发生组峰度、熵和均值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MSCT增强扫描特征与CT纹理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值范围为0.693-0.961,敏感度范围为0.500-0.909,特异度范围为0.658-0.998。结论:MSCT影像学特征在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中具有一定价值,包括淋巴结短径、CT增强差值等均有较高效能,联合CT纹理分析可进一步提高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风险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直肠癌 淋巴结转移 肿瘤短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殷艳霞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26期60-61,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90例COPD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5例,分别进行常规辐射剂量和低辐射剂量扫描,常规组男性、女性患者有效剂量分别为(3.9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90例COPD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各45例,分别进行常规辐射剂量和低辐射剂量扫描,常规组男性、女性患者有效剂量分别为(3.92±0.81)、(4.95±0.57)mGy,低剂量组分别为(0.66±0.07)、(0.81±0.06)mGy,对照分析其图像质量。结果两组CT图像显示段及亚段支气管、肺门及纵膈血管、小结及纤维化效果均为优良。结论 COPD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时,低剂量扫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又可明显降低对患者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病 低剂量扫描 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骨盆外伤患者复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慧红 钟永青 +2 位作者 温蕊屏 詹婷娟 黄秋霞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23期64-66,共3页
目的评价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符合情况,探讨低剂量扫描在骨盆外伤患者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骨盆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诊先行常规剂量CT扫描,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低剂... 目的评价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及诊断符合情况,探讨低剂量扫描在骨盆外伤患者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骨盆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诊先行常规剂量CT扫描,在其他扫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低剂量CT扫描复查,首诊常规剂量扫描条件:120kV/250mAs;复查低剂量扫描条件:100kV/80mAs.观察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扫描有效剂量指标[扫描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两种扫描方案的临床诊断价值和临床诊断符合情况.结果低剂量扫描CTDIvol(3.15±0.04)mGy、(94.60±2.30)mGy·cm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扫描的(16.31±0.09)mGy、(721.40±4.70)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CTDIvol及DLP较常规剂量扫描分别降低80.7%、86.9%.两种扫描方案CT图像诊断满意度、伪影水平、空间分辨力及图像噪声等各项临床诊断价值评分及临床诊断符合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优化扫描技术应用于骨盆外伤患者中,有利于降低患者CT检查的辐射剂量,可满足影像诊断及临床需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低剂量 骨盆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扫描在肾透明细胞癌假包膜完整性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苏磊 刘毅 +2 位作者 冉祥英 来庆国 梁家正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64-66,共3页
目的 分析CT扫描成像在肾透明细胞癌假包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检查确诊、肿瘤直径≤7 cm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36例,采用腹部CT扫描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假包膜完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病理检查与CT扫描评估假包膜的一... 目的 分析CT扫描成像在肾透明细胞癌假包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病理检查确诊、肿瘤直径≤7 cm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136例,采用腹部CT扫描和组织病理检查评价假包膜完整性。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病理检查与CT扫描评估假包膜的一致性。结果 136例CT扫描结果显示,假包膜完整96例,假包膜不完整36例,无明显假包膜4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假包膜完整97例,假包膜不完整32例,无明显假包膜7例。经Kappa检验,CT扫描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高(Kappa=0.745)。结论 大多数肾透明细胞癌有明显的假包膜;CT扫描能够评估肿瘤边缘和假包膜的完整性,CT扫描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明细胞癌 肿瘤假包膜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平扫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20
作者 崔平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2758-276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eces helie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平扫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00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eces helie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平扫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100例疑似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并以肺穿刺病理活检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MS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单独及联合对肺癌的诊断结果,并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评估单独及联合检查对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100例疑似肺癌患者经肺穿刺病理活检确诊72例肺癌,占比为72%(72/100)。以肺穿刺病理活检为金标准,MSCT平扫对肺癌的检出率为65.28%(47/72),三期增强扫描检出率为81.94%(59/72),联合检查对肺癌的检出率为94.44%(68/72),联合诊断的检出率高于各单独检查,且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也高于各项单独检查,为0.774。MSCT平扫、三期增强联合检查的敏感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MSCT平扫和MSCT三期增强扫描单独检查(P<0.05)。结论:MSCT平扫联合三期增强扫描可有效诊断肺癌,且与金标准有较强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三期增强扫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