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学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模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雄飞 张小利 +1 位作者 刘兆军 李鸿鹏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608-1612,共5页
针对医学领域里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底层视觉特征的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综合测评融合图像的清晰度、纹理和边缘信息的完整程度判断其质量.并通过调整参数协调上述三项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决策比重.使之既符合人类的视觉... 针对医学领域里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底层视觉特征的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综合测评融合图像的清晰度、纹理和边缘信息的完整程度判断其质量.并通过调整参数协调上述三项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决策比重.使之既符合人类的视觉感受,又能反映不同应用场合对融合图像质量的特殊要求.实验表明,模型兼顾了整体性能和个性化需求,能够胜任医学领域对图像融合质量评价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图像 融合质量 清晰度 边缘 纹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权结构相似度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许少凡 刘显峰 狄红卫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70-473,共4页
利用结构信息理论,提出了基于加权结构相似度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图像的结构信息和人眼的视觉特性,无需标准参考图像,可以为不同场合下选择不同的算法提供依据.不同融合算法的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
关键词 结构相似度 图像融合质量评价 人眼视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位一致性的结构相似度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玉珍 孙佳嵩 +4 位作者 陈钱 顾国华 冯世杰 曾祥通 喻士领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514-1520,共7页
在红外(IR)图像和可见光CCD图像融合效果评价中,结构轮廓对人眼感知的影响非常重要,而相位一致性(PC)模型生成的PC图像很好地保留了结构轮廓特征,且不受图像亮度和对比度变化的影响。提出了基于PC的结构相似度(SSIM)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 在红外(IR)图像和可见光CCD图像融合效果评价中,结构轮廓对人眼感知的影响非常重要,而相位一致性(PC)模型生成的PC图像很好地保留了结构轮廓特征,且不受图像亮度和对比度变化的影响。提出了基于PC的结构相似度(SSIM)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利用SSIM模型分别产生融合图像相对于IR图像和可见光CCD图像的SSIM图像;根据PC模型产生IR和可见光CCD各自的PC图像;根据人眼对轮廓和非轮廓区域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利用各自的PC图像对SSIM图像进行加权;最终利用信息熵加权得到融合图像的评价指标。实验中,在对实验图像进行主观评价和多种客观评价指标计算的基础上,首次计算了非线性相关系数和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ROCC),最后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以往评价方法具有更好的主客观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处理技术 图像融合 结构相似度 相位一致性 图像融合质量评价 主客观一 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质量研究:基于DEA交叉效率方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赵玉林 李丫丫 李永立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55-60,共6页
生产性服务业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的创新源泉,其本质体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本文运用仁慈型的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对2004-2011年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质量及27个省级区域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生产... 生产性服务业是新时代经济增长的创新源泉,其本质体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本文运用仁慈型的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对2004-2011年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质量及27个省级区域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质量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提高,融合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战略性新兴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质量高于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质量;省级区域间的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质量差异较大,大部分区域融合质量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融合质量 DEA交叉效率评价 融合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THEOS卫星数据融合质量评价 被引量:1
5
作者 靳伟国 靳丽伟 +2 位作者 张银辉 王钦军 胡凡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0期2367-2371,共5页
THEOS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卫星数据,探讨THEOS数据的融合方法对于促进它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据THEOS数据的特点,应用几种常见的融合方法,进行融合试验,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实验发现IHS变换法在保持多光... THEOS是一种新的高分辨率卫星数据,探讨THEOS数据的融合方法对于促进它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据THEOS数据的特点,应用几种常见的融合方法,进行融合试验,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实验发现IHS变换法在保持多光谱信息,提高清晰度方面优于其它几种融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OS数据 IHS PCA Brovey HPF 融合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三号卫星湿地多光谱与全色影像融合质量评价
6
作者 吴瑞娟 何秀凤 王静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7-162,共6页
从沿海湿地分类效果和定量指标两方面对资源三号(ZY-3)卫星多光谱(MS)图像与全色(PAN)图像融合的质量进行了评价。采用通用明度-色度饱和度(GIHS)变换、à trous小波变换(AWT)、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和NSCT-GIHS变换结合(用... 从沿海湿地分类效果和定量指标两方面对资源三号(ZY-3)卫星多光谱(MS)图像与全色(PAN)图像融合的质量进行了评价。采用通用明度-色度饱和度(GIHS)变换、à trous小波变换(AWT)、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NSCT)和NSCT-GIHS变换结合(用NSCT-GIHS表示)4种融合方法得到了ZY-3 MS-PAN融合图像,并构建了光谱信息指数和空间信息指数定量评价融合效果。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NSCT-GIHS方法得到的融合图像质量在光谱和空间特征保真度均为最优。基于ZY-3 MS-PAN融合图像,提出了面向对象的湿地分类方法。分类结果表明,NSCT_GIHS融合图像的总体分类精度为最高值96%,Kappa系数为0.9425。可见湿地分类结果与定量评价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三号(ZY-3)卫星 图像融合 图像融合质量评价 面向对象的分类 沿海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文旅融合质量评价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新成 王琳艳 +1 位作者 宋晓 赵媛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51-55,共5页
文章构建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理论模型,并运用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和Kernel函数分析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及其融合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解析了其“不充分”发展现实,并借助空间溢出效应计量模型探究其“不平衡”发展的驱动机制,... 文章构建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理论模型,并运用非参数随机前沿模型和Kernel函数分析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及其融合质量的时空演化特征,解析了其“不充分”发展现实,并借助空间溢出效应计量模型探究其“不平衡”发展的驱动机制,通过2006—2019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发现:①黄河流域文旅融合质量呈现周期性波动趋势,缘于以文促旅和以旅促文两条路径在融合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演变;②各省份文旅融合质量整体水平有所改善,同时融合路径中以文促旅融合改善明显,但整体水平仍旧偏低且与经济空间格局相吻合;③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文旅融合质量的高位拉力表现出“见优思齐”特征,而低位推力则呈现“见劣思缓”趋势;④高位拉力与低位推力两种空间溢出模式在影响空间范围、力度和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并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距离衰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融合质量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的时空动态、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新成 高楠 +1 位作者 王琳艳 宋晓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2,共22页
文章尝试从理论认知、指标构建、实证检验3个层面探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旨在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基于产业融合的自组织过程视角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运用Ba... 文章尝试从理论认知、指标构建、实证检验3个层面探究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旨在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基于产业融合的自组织过程视角构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评价体系,运用Bayesian时空层次模型探究了2008—2019年31个省(区、市)两个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及时空演化规律,并运用多案例定性比较和典型案例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驱动机制及培育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水平呈现阶段性上升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以及地区内部差异明显,是空间非均衡差异的主要来源。(2)东中西三大地区局部时空趋势的线性演化速度符合马太效应特征,热点地区发展速度最快,多数温点区呈现由负转正的上扬周期,部分温点和冷点区整体增长速度缓慢。(3)多案例地驱动机制分析可知,内部驱动力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质量提升的充分必要条件,发展要素是内生力,发展效应是内源力,发展环境是调控力。外部驱动力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创新发展是核心力,协调发展是集聚力,绿色发展是共生力,开放发展是影响力,共享发展是支撑力。(4)长三角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了推进融合目标的高质量顶层设计,强化融合载体的规模集聚效应,聚焦融合基础的核心价值观引领,优化融合主体的内部结构,拓展融合业态的交叉领域,激发融合环境的正外部性效应共六大关键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融合质量 驱动机制 培育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V-L^1结构纹理分解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算法
9
作者 张斌 罗晓清 张战成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701-2706,共6页
为对图像融合算法进行客观准确的综合评价,提出一种基于总变差正则化(TV-L^1)结构纹理分解的评价算法。根据对人类视觉系统的研究,可知人们对图像质量的感知主要来自图像底层视觉特征,而结构特征以及纹理特征是最重要的图像底层视觉特征... 为对图像融合算法进行客观准确的综合评价,提出一种基于总变差正则化(TV-L^1)结构纹理分解的评价算法。根据对人类视觉系统的研究,可知人们对图像质量的感知主要来自图像底层视觉特征,而结构特征以及纹理特征是最重要的图像底层视觉特征,但目前的图像融合质量评价算法并没有利用这两种特征来进行评价。鉴于此,将图像进行二级结构和纹理分解,根据结构和纹理图像蕴含图像特征的不同,从结构图像和纹理图像两方面分别进行相似度评价,综合各级得分得到最终的评价总得分。基于30幅图像的数据集和8种主流融合算法,参照已有的11种客观评价指标,用波达计数法和肯德尔系数检验了该评价指标的一致性,另外在主观评价图像集上验证了该客观评价指标与主观评价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融合质量评价 总变差正则化 结构相似度 结构和纹理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旅高质量融合: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学钢 何静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6,179,180,共15页
文旅高质量融合既是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赶考路的题中之义。将文旅高质量融合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彼此间的理论关联,廓清其科学内涵、基本特质与现实困囿,构建长效推进机制,尤为必要。由... 文旅高质量融合既是建设文化强国、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走好中国式现代化赶考路的题中之义。将文旅高质量融合置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讨彼此间的理论关联,廓清其科学内涵、基本特质与现实困囿,构建长效推进机制,尤为必要。由此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旅高质量融合在“战略目标—内涵要义—基本特征”的理论框架中互为支撑。新时代文旅高质量融合具有供需适配、城乡均衡、协同互促、绿色高效、对外开放等特征,其主要挑战在于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受阻、城乡文旅融合不均衡、文旅产业事业融而不深、文旅空间管理不平衡、文旅国际影响力不足。新征程上要丰富文旅业态产品,促进城乡文旅均衡发展,推进文旅系统深度融合,优化文旅空间功能,增强文旅国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旅高质量融合 现代化文旅产业 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测度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基于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相结合的视角
11
作者 孙涛 王硕 栾翔茹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34,共14页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理论内涵,利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联系、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结合等思路创新性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对2013—2021年中...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理论内涵,利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联系、宏观数据与微观数据结合等思路创新性地构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对2013—2021年中国28个省份城乡融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大部分省份的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城镇化快速推进伴随的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和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影响居民主观感知,进而对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提升构成挑战;第二,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外部空间环境会进一步加大低融合水平路径的锁定程度,而高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外部空间环境会改善低融合水平省份的现状;第三,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全国总体差异呈逐步缩小趋势;第四,全国整体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相对β收敛机制,且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收敛速度最高。因此,须强化“质量”关键意识,实现城乡融合质量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质量 水平测度 主观感知 时间演进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资源要素配置与城乡高质量融合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寒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7-142,共6页
文章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高质量融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正向作用于城乡高质量融合。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省份与经济发达省份中... 文章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高质量融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正向作用于城乡高质量融合。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省份与经济发达省份中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存在以自身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资源要素配置 城乡高质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笑菡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5,共6页
伴随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城乡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已成为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文章基于2011—2023年我国2703个县域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深入探究... 伴随数字技术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城乡要素资源高效流动,已成为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文章基于2011—2023年我国2703个县域的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对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采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和财政支持力度较高地区的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空间溢出效应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赋能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间接驱动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县域城乡高质量融合 产业结构升级 科技创新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城乡高质量融合
14
作者 田沛 张小军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0,共6页
文章以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并检验了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中介作用,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 文章以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并检验了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中介作用,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赋能城乡高质量融合;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胡焕庸线”东侧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可通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赋能城乡高质量融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高质量融合 新质生产力 全国统一大市场 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城乡高质量融合: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15
作者 田浩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7-122,共6页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与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显著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异质性分析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与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显著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异质性分析发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在东部地区的驱动效应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主要通过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来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会受到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高质量融合 要素配置效率 全国统一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高质量融合、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16
作者 张钰迪 鲁宽民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10,共6页
文章以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城乡高质量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并就新质生产力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城乡高质量融合能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且这一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异质性... 文章以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城乡高质量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并就新质生产力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展开讨论。研究发现:城乡高质量融合能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且这一结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城乡高质量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在数字化水平较高地区和农村营商环境优越地区更为显著;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正向调节城乡高质量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当新质生产力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城乡高质量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高质量融合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水平 农村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创新创业活跃度与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美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8-43,共6页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7—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高... 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7—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活跃度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该结论同样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高收入水平、青年组、高教育水平、高数字素养省份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驱动效应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创新创业活跃度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增收致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与城乡高质量融合 被引量:5
18
作者 申建朝 郑永扣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02-106,共5页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面板回归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作用机制,以及要素市场化配置在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高质量融合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乡村... 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面板回归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作用机制,以及要素市场化配置在数字乡村建设与城乡高质量融合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可显著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且要素市场化配置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基于地理区位、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以及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城乡高质量融合 要素市场化配置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影响:指标构建与机制检验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振华 马金晶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82,共7页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拓宽产业融资渠道,为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关键引擎。选取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深度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拓宽产业融资渠道,为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关键引擎。选取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为样本,深度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激发农村创业活跃度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两条传导途径间接驱动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信息化程度较高地区更为显著。对此,未来应建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体系、多角度深挖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潜能、制定差异化乡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战略,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质量融合 乡村创业 人力资本 乡村产业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与机制 被引量:57
20
作者 孙志远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8-40,共13页
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深刻改变城市与农村生产及生活方式,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及西藏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 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深刻改变城市与农村生产及生活方式,对城乡高质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9—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台湾地区及西藏地区)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限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产业结构升级、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对这种非线性影响具有强化作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具有地区异质性,从线性影响看,在东部地区最强,在中部地区其次,在西部地区最弱;从非线性影响看,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存在单一门限效应,在中部地区存在双重门限效应。为促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应积极推动生产要素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为城乡高质量融合提供动力;畅通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产业结构升级 资源要素配置优化 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乡高质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