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矫形术后发生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龙智生 龚飞鹏 陈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74-979,共6页
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往往需要长节段固定,然而长节段固定融合节段的刚性差别以及交界区域内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固定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或者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 成人脊柱畸形(adult spinal deformity,ASD)矫形往往需要长节段固定,然而长节段固定融合节段的刚性差别以及交界区域内的应力集中,容易导致固定近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或者近端交界区失败(proximal junctional failure,PJF)[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畸形 融合节段 退行性脊柱侧凸 交界性 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症的治疗和手术融合节段的选择 被引量:6
2
作者 郑召民 刘辉 +1 位作者 张奎渤 李佛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9-232,共4页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20岁)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没有青少年期侧凸病史。其继发于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可造成椎管容积的减小及凹侧神经根的压迫、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从而产生椎... 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是在骨骼发育成熟之后(〉20岁)出现的成人脊柱结构性侧凸。没有青少年期侧凸病史。其继发于椎间盘及椎间关节退变。可造成椎管容积的减小及凹侧神经根的压迫、凸侧神经根的牵拉,从而产生椎管狭窄的症状。一般Cobb角〈40^o。少数患者能达到60^o,且每年约进展30^o。各家报道的发病率不一(6%~68%),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症 融合节段 手术 治疗 Cobb角 脊柱结构 骨骼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融合节段的选择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270-271,共2页
随着骨科矫形器械的发展,脊柱侧凸三维畸形通过手术一次性获得矫正成为可能。但在保证良好矫形的同时,如何实现更短节段的固定融合,以保留更多的脊柱活动功能,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这除关系到前、后路手术的选择外,融合节段的选择,特别... 随着骨科矫形器械的发展,脊柱侧凸三维畸形通过手术一次性获得矫正成为可能。但在保证良好矫形的同时,如何实现更短节段的固定融合,以保留更多的脊柱活动功能,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这除关系到前、后路手术的选择外,融合节段的选择,特别是对KingⅡ型脊柱侧凸患者融合节段的选择尚存在不同认识。本期邀请了部分专家对此进行讨论,以期对读者有所启迪与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g-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融合节段 手术治疗 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端融合节段选择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钱至恺 刘臻 +4 位作者 胡宗杉 汤子洋 阿布都哈卡尔·克拉木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 目的:探讨远端不同融合节段对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矫形术后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变化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8年4月因退变性脊柱侧后凸于我院行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7例;年龄50~69岁(60.6±6.9岁)。按远端融合节段不同分为两组:融合至L5纳入A组(14例),融合至骨盆纳入B组(28例)。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的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角(regional kyphosis,RK)和术前、术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及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PI改变的差异,分析其与术前矢状面参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冠状面Cobb角度、RK、内固定节段数、性别分布、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术前和术后PI分别为46.4°±16.7°和44.1°±13.6°,无显著性差异(P=0.104)。B组患者术前PI为50.9°±13.6°,术后减少至44.0°±13.7°,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15例(53.6%)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PI减少大于5°。术前A组的PI-LL显著小于B组(P=0.015),而LL显著大于B组(P=0.032);两组术后PI改变(ΔPI)有统计学差异(P=0.0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组ΔPI与术前PI(P=0.009)、术前LL(P=0.020)、术前PI-LL(P=0.0003)和术前PT(P=0.006)有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分析ΔPI=-3.117+0.201×术前PI-0.116×术前LL。结论:后路矫形长节段融合固定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后凸患者中,远端融合至骨盆的患者相较于融合至L5的患者术后更有可能出现PI的显著性降低;融合至骨盆的患者术后PI的显著改变可能与术前较大的PI和术前更大程度的矢状位失平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退变性 融合节段 骨盆入射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丁红涛 刘玉增 海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9-284,共6页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4%~32%^([1])。其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关节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脊柱功能状况,重建稳定性... 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adult degenerative scoliosis,ADS)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4%~32%^([1])。其常合并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椎体旋转、椎间关节半脱位及矢状面失平衡等病理改变,其治疗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改善脊柱功能状况,重建稳定性,恢复脊柱平衡,治疗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手术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脊柱侧凸 椎间关 神经根管狭窄 半脱位 椎体旋转 脊柱功能 手术策略 融合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责任节段减压联合矫形固定短节段融合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效果评价
6
作者 曾辉 吴刚强 +6 位作者 黄灿 韩晓军 刘波 陈诚 马龙 张博文 王宏海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6-902,共7页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减压联合矫形固定短节段融合手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弯中的疗效。方法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每组62例。短节段融合组经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融合节段为相邻腰椎;长节段融... 目的探讨责任节段减压联合矫形固定短节段融合手术在退变性腰椎侧弯中的疗效。方法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每组62例。短节段融合组经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融合节段为相邻腰椎;长节段融合组经后路长节段减压固定融合,融合节段为相邻多个腰椎。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冠状面腰椎侧凸Cobb角、矢状面腰椎前凸Cobb角、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椎管直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腰背部及下肢的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6个月,短节段融合组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的冠状面腰椎侧凸Cobb角较术前均减小,矢状面腰椎前凸Cobb角较术前均增大(P<0.05)。术后6个月,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的椎间孔高度、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面积、椎管面积及椎管直径均增加,短节段融合组高于长节段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JOA评分较术前均升高,短节段融合组高于长节段融合组(P<0.05);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ODI评分较术前均降低,短节段融合组低于长节段融合组(P<0.05)。术后6个月,短节段和长节段融合组患者腰背部及下肢的疼痛程度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长节段融合组术中椎板硬脊膜黏连所致减压过程中硬脊膜撕裂2例,短节段融合组未监测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与长节段减压固定融合在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治疗上均可取得良好的疗效,而短节段融合组经后路短节段减压固定融合术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低,腰椎功能恢复状态更优,且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弯 减压 融合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马俊 席焱海 叶晓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7-1050,共4页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在融合节段的头端和/或尾端出现椎间盘退变、不稳、滑脱等退变表现,甚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影像学”ASD和“症状学”ASD.是腰椎融合术后常见...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是指腰椎融合术后在融合节段的头端和/或尾端出现椎间盘退变、不稳、滑脱等退变表现,甚至出现相应的临床症候群,包括“影像学”ASD和“症状学”ASD.是腰椎融合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近退变 腰椎融合 术后 手术策略 椎间盘退变 远期并发症 融合节段 A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冬月 海涌 +4 位作者 孟祥龙 杨晋才 关立 刘玉增 康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882-887,共6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 目的:回顾性研究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并发症,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后路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69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41例。年龄51~82岁,平均66.8±8.7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相关数据,包括一般资料、BMI、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病、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固定节段数以及相关并发症(早期并发症:伤口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远期并发症: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内固定失败等)。通过单因素分析上述临床因素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确定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7例(24.6%)患者出现并发症19例,其中2例(2.9%)患者出现2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发生。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3例(4.3%,深部2例,表浅1例);脑脊液漏2例(2.9%);术后短暂下肢麻木或疼痛1例(1.4%);硬膜外血肿1例(1.4%);远期并发症包括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SD)10例(14.5%),3例再次手术(4.3%);内固定失败2例(2.9%,连接棒脱落1例,螺钉松动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早期并发症与糖尿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远期并发症与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固定节段数有相关性(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确定的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固定节段数(P<0.05),远期并发症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术前腰椎前凸角(P<0.05)。结论:短节段腰椎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受到手术时间和固定节段数的影响,而远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是术前腰椎侧凸Cobb角和术前腰椎前凸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退变性腰椎侧凸 并发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长节段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袁磊 张心灵 +6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刘寅昊 李危石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513,共9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问题(distal junctional problem,DJP)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2009年4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DLS、年龄≥40岁、行长节段(≥4个节段)固定融合手术、随访时间≥1年的患者132例,将随访时出现DJP的13例患者纳入DJP组,未出现任何机械性并发症的4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对个体因素[手术时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T值、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情况、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因素]、手术因素[固定融合节段数、远端固定椎(lowest instumented vertebra,LIV)位置、截骨操作和椎间融合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影像学参数[侧凸Cobb角、顶椎的旋转程度(Nash-Moe)、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冠状位平衡(coronal vertical axis,C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段后凸角(thoracolumbar kyphosis,TL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躯干整体倾斜角(global tilt,GT)等]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比较两组术前和随访时的腰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评分、脊柱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和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hort form 36 health survey questionnaire,SF-36)评分。结果:本组患者DJP的发生率为9.8%(13/132),其中6例(46.2%)患者进行了翻修手术。DJP组患者骨密度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DJP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个体因素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手术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JP组患者术前TLK较大、PT较小、SVA>70mm的比例较高(53.85%vs 19.51%,P=0.040);术后即刻TLK、SVA显著大于对照组,矢状位失衡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6.15%vs 14.63%,P=0.046),其他影像学参数无显著性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质疏松(OR=8.90,95%CI=1.95~40.51,P=0.005)、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OR=5.82,95%CI=1.15~29.42,P=0.033)发生DJP的风险分别增加了7.9倍、4.8倍。两组患者术前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患者术后各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DJP组患者ODI、JOA评分、SF-36精神健康较术前无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DJP组随访时腰痛VAS评分、ODI、JOA评分、SRS疼痛、SRS功能状况、SRS亚总分、SRS治疗满意度、SF-36生理健康评分、SF-36精神健康评分更差。结论:DLS长节段固定融合术后9.8%的患者发生了远端交界性问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骨质疏松和术后即刻矢状位失衡是发生DJP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融合手术 远端交界性问题 机械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失代偿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涂志明 王冰 +3 位作者 吕国华 李亚伟 李磊 戴瑜亮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48-651,共4页
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 椎节先天性发育异常可导致脊柱生长不平衡,形成的畸形被称为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可分为椎体形成缺陷、分节缺陷和混合型三种类型。据统计,新生儿中CS的发生率约为0.5‰~1‰。半椎体畸形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类型(46%),而半椎体又可分为完全分节(65%)、部分分节(22%)和未分节(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切除 融合 失代偿 先天性发育异常 半椎体畸形 术后 混合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融合术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克 党耕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2期76-77,共2页
关键词 融合 颈椎病 颈椎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术后融合区邻近节段退行性病变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栋 邱贵兴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94-397,共4页
关键词 退行性病变 邻近 融合 术后 腰椎融合 disease 椎体压缩性骨折 邻近运动 增生性关 脊柱融合 融合区邻近退行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心灵 袁磊 +4 位作者 曾岩 陈仲强 李危石 孙垂国 杜国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421,共8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术中大量失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73例在我院行后路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术的DL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失血量分为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和非大量失血组(失血分数<30%)。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资料,患者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史、饮酒史、术前骨质状况、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等;影像学资料包括术前Cobb角、冠状面和矢状面失衡情况、顶椎偏移距离(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Cobb角和LL矫正值;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手术时间、固定节段、减压节段、椎间融合节段、术中截骨及截骨级别、固定骶骨、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情况等、术中失血量、术中及术后输血资料和医疗费用。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纳入大量失血组,106例患者纳入非大量失血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量失血组相较非大量失血组,BMI较小(P=0.046)、术前Cobb角较大(P<0.001)、AVT较大(P=0.002)、Cobb角矫正值(P<0.001)较大、固定节段较多(P<0.001)、椎间融合节段较多(P=0.043)、截骨级别较高(P<0.001)、术中TXA使用比例更小(P=0.046),大量失血组在围手术期输血量(P=0.015)、输血率(P=0.035)、术后住院时间(P=0.035)、住院费用(P=0.023)显著高于非大量失血组。多因素Logistics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每增加1kg/m^2,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9.3%;术中Cobb角矫正值每增加1°、固定节段每增加1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分别增加5.9%、58.9%;椎间融合节段每增加一个节段,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1.174倍;术中行三级及以上截骨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增加9.262倍;术中使用TXA使术中大量失血风险降低71.2%。结论:BMI较小,术前Cobb角和AVT较大,Cobb角矫正值增加、固定节段增加、椎间融合节段增加、术中截骨、截骨分级高、术中未使用TXA等因素是导致DLS患者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术中大量失血的潜在危险因素,其中,BMI较小、Cobb角矫正值增加、固定节段增加、椎间融合节段增加、行3级及以上截骨、术中未使用TXA是导致术中大量失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侧凸 固定融合 术中大量失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短节段腰椎融合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帅康 王鹏 +3 位作者 孔超 史彬 刘承鑫 鲁世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12-518,共7页
目的:评估高龄患者(年龄≥75岁)短节段腰椎融合手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单/双节段腰椎融合手术的高龄患者,患者均在完成充分的术前评估后接受手术治疗。2019年7月开始对腰椎... 目的:评估高龄患者(年龄≥75岁)短节段腰椎融合手术后早期功能康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在我院接受单/双节段腰椎融合手术的高龄患者,患者均在完成充分的术前评估后接受手术治疗。2019年7月开始对腰椎融合术后的高龄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即术后当日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开始行规范床上康复锻炼,2d内下床活动,纳入早期康复组。2019年7月之前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康复措施,拔除引流管后开始下床活动,术后进行自主康复锻炼,纳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比、疾病种类、术前腰腿痛视觉模拟(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合并症、手术史和烟酒史]、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节段)和结局指标(下床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90d内的并发症情况、再入院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额外的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共纳入188例患者,早期康复组94例,对照组94例。早期康复组患者合并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既往手术史比率较对照组高(46%vs 22%,P<0.01;72%vs 55%,P=0.02),其余基线资料及手术相关资料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早期康复组患者首次下地时间和拔除引流管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1.8±0.9d vs 4.5±1.6d和2.2±0.26d vs 3.6±0.25d,P<0.01),术后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8%vs 43%,P=0.03),其余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7.0±3.3d vs 8.7±4.3d,P=0.06)及90d内的再入院率(3%vs 7%,P=0.12)均无显著性差异;早期康复组患者术后额外应用阿片类药物比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2%vs 34%,P=0.00)。结论:高龄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融合手术患者术后早期接受功能康复锻炼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短期再入院率及住院时间,同时减少了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低蛋白血症发生率和额外阿片类药物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 高龄 早期功能康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 被引量:10
15
作者 于峥嵘 李淳德 +2 位作者 刘宪义 刘洪 马忠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49-151,共3页
关键词 内固定术后 邻近退变 腰椎 患者自身因素 融合方式 融合节段 随访时间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华东 尹欣 +3 位作者 杨亚锋 汪大伟 赵彦涛 李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92-998,共7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冠状面失平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行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并具有完整影像学及随访资料的61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男24例,女37例;年龄53~78岁(59.0±6.1岁);按鼓楼医院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A型31例,B型19例,C型11例。固定融合范围:T10~L518例,T10~S16例,T10~S26例,T12~L514例,L1~L58例,L1~S17例,L2~S12例。随访18~85个月(平均36.4个月),根据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平衡情况将其分为平衡组和失平衡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冠状平衡距离(CBD)、畸形矫正率和术前L5倾斜度、畸形分型、腰弯顶椎位置、顶椎旋转度、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腰骶弯Cobb角、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等,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例患者中,末次随访时8例出现冠状面失平衡加重或新发失平衡。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CBD、顶椎旋转度、腰弯顶椎位置、截骨级别、固定节段及数量、远端固定椎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主弯Cobb角与腰骶弯Cobb角比值、术前L5倾斜角、术后主弯Cobb角、术后CBD、畸形矫正率及畸形分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冠状面失平衡与术前主弯Cobb角、术前腰骶弯Cobb角、术前L5倾斜度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158、1.210、1.322(P<0.05),与畸形矫正率、顶椎旋转度、固定节段数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长节段固定矫形融合术后可出现冠状面失平衡,术前主弯及腰骶弯Cobb角较大、L5倾斜角较大是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冠状面失平衡或原有失平衡加重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固定融合 冠状面失平衡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伤椎短钉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45
17
作者 李超 吴大江 +6 位作者 谢杨 王传锋 陈自强 李志琨 范建平 陈超 李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伤椎...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伤椎短钉置钉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伤椎置钉组)和常规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组(短节段固定组).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收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上、下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结果 共73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伤椎置钉组38例,短节段固定组35例.术前两组年龄、伤椎前高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固定组(121 min vs 92 min,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椎体前高压缩比均高于短节段固定组[术后即刻91.3%(82%~93%) vs 77.2%(73%~86%),P<0.05;术后1年87.2% (79%~93%) vs 73.1%(68%~80%),P<0.05],术后1年伤椎的上、下椎体Cobb角小于短节段固定组[7.8°(0°~15°)vs11°(2°~17°),P<0.05].手术出血量、疼痛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融合 伤椎置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并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术对多节段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伯明 杨操 +2 位作者 杨述华 刘克斌 何小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6-329,共4页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移植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28例患者接受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手术。临床结果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Odom标准,并对融合率...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髂骨移植钛板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退变病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方法 28例患者接受了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自体骨移植钛板固定手术。临床结果评估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和Odom标准,并对融合率、颈椎曲度和手术并发症进行了评估。结果 28例均获随访,平均24个月(9~36个月)JOA评分,术前(7.54±0.78),术后3d(10.82±0.93),术后6个月(14.14±0.74),终访时(13.86±1.22),术后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椎影像资料显示牢固融合25例(89.3%),平均融合时间5.9个月。颈椎曲率为术前(14.96±1.90)°,术后3d(26.89±3.78)°,术后6个月(25.86±3.67)°,终访时(24.89±3.69)°,术后各时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多节段颈椎退变病中应用颈椎间盘切除自体骨融合钛板固定术取得了有效减压和稳定脊柱等良好的临床和影像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颈椎间盘切除融合 自体骨 动态钛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磊 曾岩 +6 位作者 陈仲强 张心灵 买硕 李危石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07-1116,共10页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DLS)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01例行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截骨矫形的DLS患者,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TXA组),术中未使用...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在腰椎退变性侧凸(DLS)患者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101例行长节段(≥4节段)固定融合截骨矫形的DLS患者,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TXA组),术中未使用TXA的患者输入等量生理盐水并纳入对照组(Placebo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周内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发症、手术相关资料、术中出血量(IBL)、术后引流量、总出血量(TBL)、围术期输血量和输血率、输血费用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围术期总出血量、异体输血量和输血成本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1例患者纳入氨甲环酸组,对照组60例患者,两组之间的基线数据、影像学参数、术前凝血指标和肝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TX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TXA组1245.22±770.61ml vs对照组1633.65±962.49ml, P=0.021)、术后引流量(TXA组1205.68±367.76 ml vs对照组1412.83±538.45ml,P=0.035)及总出血量(TXA组2450.90±1022.69ml vs对照组3046.48±1274.02ml,P=0.011)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TXA组术中自体血回输量为400.44±267.80ml,对照组为526.22±339.96ml,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31),TXA组患者术中异体输血量及输血率也均显著小于对照组(TXA组468.29±391.43ml vs 723.33±462.99ml,P=0.009;TXA组68.29%vs对照组86.67%,P=0.025)。TXA组围术期总输血量为746.34±460.49ml,显著小于对照组(1143.33±669.02ml)。TXA组患者围术期输血费为969.76±840.24元,而对照组输血费为1460.67±1029.51元,使用TXA可明显减少围术期输血费(P=0.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术中使用1g TXA可减少围术期出血689.89ml,减少异体输血390.26ml,减少输血费用549.11元。使用TXA没有发现明显并发症或副作用。结论:在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行截骨矫形长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中使用TXA是有效、安全,并可以显著降低医疗费用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退变性腰椎侧凸 固定融合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术后融合器沉降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田建平 张凯 +2 位作者 孙晓江 赵长清 赵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00-1103,共4页
融合器沉降是指融合术后融合器嵌入终板或松质骨导致椎间高度丢失的现象。沉降可导致进行性脊柱畸形、神经功能恶化及不融合等不良后果。引发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众多,如骨密度、融合器的大小及终板的处理等,总体可归结三大类:患者自... 融合器沉降是指融合术后融合器嵌入终板或松质骨导致椎间高度丢失的现象。沉降可导致进行性脊柱畸形、神经功能恶化及不融合等不良后果。引发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众多,如骨密度、融合器的大小及终板的处理等,总体可归结三大类:患者自身因素、融合器自身因素及手术因素。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腰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 腰椎融合 终板 骨密度 融合节段 脊柱畸形 置入物 椎间高度 INTERBODY 生物力学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