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蝉棒束孢菌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卫亚丽 杨茂发 +1 位作者 邹晓 刘爱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2-148,共7页
蝉棒束孢菌(Icaria cicadae Miq.)是中药蝉花(Cordyceps ciecadae Shing)的无性型,作为一种功能食品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从蝉棒束孢菌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发酵生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探讨了该研究... 蝉棒束孢菌(Icaria cicadae Miq.)是中药蝉花(Cordyceps ciecadae Shing)的无性型,作为一种功能食品被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从蝉棒束孢菌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发酵生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探讨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棒束孢 拟青霉 生物活性 人工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蝉棒束孢交配型基因的分析和检测 被引量:5
2
作者 高扬 章西 黄勃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60-867,共8页
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为药用真菌蝉花的无性型,在防治同翅目害虫上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状态下蝉棒束孢多以孢梗束状态存在,其子实体阶段极为少见。交配系统是真菌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从交配型的角度探究蝉棒束孢有性子... 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为药用真菌蝉花的无性型,在防治同翅目害虫上具有重要作用。在自然状态下蝉棒束孢多以孢梗束状态存在,其子实体阶段极为少见。交配系统是真菌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可从交配型的角度探究蝉棒束孢有性子实体稀少的原因。本研究运用RACE技术首次从蝉棒束孢中克隆出MAT1-1-1与MAT1-2-1全长c 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c DNA序列设计并优化得到蝉棒束孢交配型鉴定引物,并对采集自安徽地区40株蝉棒束孢交配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交配型MAT1-1菌株14株、MAT1-2菌株26株,并没有检测到同时含有两种交配型或两种交配型全部缺失的现象,因此蝉棒束孢有性型子实体几无发生的现象并不完全归因于交配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配型基因 蝉棒束孢 基因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蝉棒束孢居群分布及生境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曾文波 王元兵 +2 位作者 虞泓 代永东 陈自宏 《中国食用菌》 2015年第4期50-56,共7页
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为世界性广布种,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18个省区均有分布,分布海拔10 m^2 800 m,生长期6月~10月,适宜温度18℃~30℃。蝉棒束孢在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江苏、广东和江西等地多分布于竹林,在云南、四川、贵州... 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为世界性广布种,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18个省区均有分布,分布海拔10 m^2 800 m,生长期6月~10月,适宜温度18℃~30℃。蝉棒束孢在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江苏、广东和江西等地多分布于竹林,在云南、四川、贵州、陕西、海南和广西等地则多生长于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通过对云南3个蝉棒束孢生境样地的调查发现,昆明野鸭湖样地YY1是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为标志的常绿阔叶林,昆明野鸭湖样地YY2是以云南松(C.orthacantha)和元江栲(Pinus yunnanensis)为标志的常绿阔叶林与云南松混交林,兰坪菊香村样地JX1是以头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capitata)为标志的常绿阔叶林。蝉棒束孢的生境中有多种虫生真菌伴生,包括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下垂虫草(Ophiocordyceps nutans)、细脚棒束孢(Isaria tennuipes)和粉棒束孢(I.farinos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棒束孢 居群分布 生境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不同启动子在蝉棒束孢菌中的表达活性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栋 刘常利 +2 位作者 刘靖宇 孟俊龙 王洪凯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28,共9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的方法,将3个来源于蝉棒束孢菌(Isaria cicadae)、2个来源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启动子在蝉棒束孢菌中驱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 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的方法,将3个来源于蝉棒束孢菌(Isaria cicadae)、2个来源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启动子在蝉棒束孢菌中驱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表达。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荧光亮度和荧光定量PCR检测GFP基因的转录水平,比较不同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并利用筛选出的高表达活性载体pKD5-GFP观察小G蛋白Rho在蝉棒束孢菌中的定位。结果表明:来源于稻瘟病菌的H3启动子在蝉棒束孢菌中对GFP基因具有较高的起始转录功能,小G蛋白Rho在孢子和新生菌丝阶段均有表达。研究结果可为在蝉棒束孢菌中进行外源基因表达和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棒束孢 稻瘟病菌 小G蛋白 农杆菌介导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湿度对蝉棒束孢杀蚜毒力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晋 程欢欢 +2 位作者 张国俊 赵致 李忠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0年第3期89-92,共4页
为明确不同温、湿度对蝉棒束孢杀蚜活性的影响,在室内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蝉棒束孢对蚜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培养的蝉棒束孢对蚜虫的死亡率无影响,对蚜虫的致死中时(LT50)无显著差异;在温度20~30℃范围内,蝉棒束... 为明确不同温、湿度对蝉棒束孢杀蚜活性的影响,在室内采用浸渍法测定了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蝉棒束孢对蚜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培养的蝉棒束孢对蚜虫的死亡率无影响,对蚜虫的致死中时(LT50)无显著差异;在温度20~30℃范围内,蝉棒束孢对蚜虫均表现出较强毒力,在25℃时毒力最强;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100%组合中,蝉棒束孢对蚜虫毒力最强,蚜虫致死中时(LT50)和死亡率均达到最显著水平,分别为4.36 d和80%。因此,温度、湿度对蝉棒束孢杀蚜虫活性有重要的影响,在温度、湿度的互作中,湿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棒束孢 萝卜蚜 温度 湿度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蝉棒束孢交配型基因MAT的群体分布特征
6
作者 满海乔 王娇 +3 位作者 唐光甫 桂艳玲 韩洁 赵杰宏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9期90-98,共9页
【目的】探明药用真菌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的交配型基因MAT的群体分布特征及其对蝉花有性生殖的影响,为提高蝉花的生殖率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国7省12市采集的100份蝉花标本中分离培养菌种,经形态观察、显微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获... 【目的】探明药用真菌蝉棒束孢Isaria cicadae的交配型基因MAT的群体分布特征及其对蝉花有性生殖的影响,为提高蝉花的生殖率提供参考。【方法】从全国7省12市采集的100份蝉花标本中分离培养菌种,经形态观察、显微鉴定和ITS序列分析,获得各蝉花的无性型菌株;从各菌株DNA中克隆并分析MAT1-1-1和MAT 1-2-1序列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在100株菌株中,13株菌株仅有1 MAT1-1-1,79株菌株仅有MAT1-2-1,8株菌株兼有2个序列。2MAT 1-1-1(缺HMGɑ-box)极少与1 MAT1-1-1共存,常与MAT 1-2-1伴存,但FJDH7和FJDH9菌株同时存在1 MAT1-1-1、2MAT1-1-1和MAT1-2-1序列。聚类分析未发现MAT基因的地域分布相关性。【结论】群体中不同蝉棒束孢菌株的MAT基因有4种可能,兼有3种序列菌株的检出率极低,推测与蝉花有性生殖概率极低的现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棒束孢 交配型MAT基因 群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天王镇磨盘山金蝉花分离菌株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传博 王艳丽 +2 位作者 易萌 董德成 苏晓庆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52-154,F0004,共4页
蝉花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其分离物多样性丰富,不同菌株的药理作用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明显,因此,分离物的确证是蝉花研究的关键环节。对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磨盘山采集的金蝉花标本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产孢结构观察,并依据ITS区序... 蝉花是一种名贵的传统中药,其分离物多样性丰富,不同菌株的药理作用及生物活性物质含量差异明显,因此,分离物的确证是蝉花研究的关键环节。对江苏省句容市天王镇磨盘山采集的金蝉花标本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产孢结构观察,并依据ITS区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为蝉棒束孢菌的不同地理株。该研究对于扩大传统中药资源,进一步深入研究该菌株的药理作用及活性成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蝉棒束孢 系统发育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蝉花与发酵菌丝体挥发性化合物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卫亚丽 刘爱英 +1 位作者 吕昱 汤洪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85,共8页
为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野生蝉花与发酵菌丝体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首先通过ITS基因序列分析、菌落及产孢结构的形态特征对菌株GZU1205241进行鉴定。然后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水蒸气蒸馏对野生蝉花和发酵菌丝体的挥发... 为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野生蝉花与发酵菌丝体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含量的影响,首先通过ITS基因序列分析、菌落及产孢结构的形态特征对菌株GZU1205241进行鉴定。然后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水蒸气蒸馏对野生蝉花和发酵菌丝体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提取,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两者挥发性化合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菌株GZU1205241为蝉棒束孢菌。野生蝉花和发酵菌丝体分别含有56和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25种为共有物质。野生蝉花主要以酸类(90.08%)物质为主,其中油酸的相对含量达到了45.09%,棕榈酸的含量为21.18%,亚油酸的含量为9.44%。发酵菌丝体中主要也以酸类物质(86.57%)物质为主,其中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达到了38.44%,亚油酸的相对含量达到了18.58%,油酸的相对含量为12.83%。两种方法获得的野生蝉花及发酵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上有明显差别,水蒸气蒸馏法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较多,而顶空固相微萃取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比较少。但不论是蒸气蒸馏法还是顶空固相微萃取,野生蝉花及发酵菌丝体的挥发性成分都是以脂肪酸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化合物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蝉棒束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蝉花虫草多糖脱蛋白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厉晓腊 陈官菊 +4 位作者 方鸣 金轶伟 刘又高 王根锷 柴一秋 《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2009-2012,共4页
蝉花虫草粗多糖中杂有蛋白、核酸、酚类等物质,给多糖的分离纯化带来许多干扰,为了排除杂质干扰,获得较为纯净的多糖组分,采用Sevag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相结合对蝉花虫草粗多糖进行了脱蛋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孔树脂法或Sevag法均不... 蝉花虫草粗多糖中杂有蛋白、核酸、酚类等物质,给多糖的分离纯化带来许多干扰,为了排除杂质干扰,获得较为纯净的多糖组分,采用Sevag法和大孔树脂吸附法相结合对蝉花虫草粗多糖进行了脱蛋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大孔树脂法或Sevag法均不能完全去除粗多糖中的游离蛋白,两种方法结合脱蛋白除杂效果较为理想,蛋白去除率达96%以上。初步分离获得大孔树脂水相洗脱部位和20%乙醇洗脱部位2种主要多糖组分。综合分析,先用Sevag法脱蛋白2~3次,再用大孔树脂AB-8吸附分离,或先大孔树脂AB-8吸附分离获得不同多糖组分,再用Sevag法辅助脱蛋白1~2次,两种方法去除蝉花虫草粗多糖中蛋白的效果均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虫草 蝉棒束孢 拟青霉 大孔树脂 Sevag法 多糖分离 脱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