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寻找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我们以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原料,经水提、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多糖(GFP15).采用HPGPC、糖组成分析、绝对构型测定、甲基化分析...为了寻找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我们以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原料,经水提、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多糖(GFP15).采用HPGPC、糖组成分析、绝对构型测定、甲基化分析、IR和NMR等技术对GFP15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GFP15为一琼胶和卡拉胶中间型的硫酸半乳聚糖,主要由1,3连接的β-D-半乳糖和1,4连接的2,3位硫酸基双取代的α-D-半乳糖交替组成,1,3连接β-D-半乳糖的4位和6位上分别有少量的硫酸基取代,1,4连接的半乳糖有少量是α-L-半乳糖,此外,还有极少量的木糖、3,6-脱水半乳糖和6-甲基-半乳糖.利用鸡胚尿囊膜法(CAM)对GFP15进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评价,结果显示,GFP15(100μg/egg)能抑制尿囊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提示GFP15作为一种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在价值.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HaCaT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核因子-κB(NF-κB)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和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甲氨蝶呤混悬液、复方青黛胶...目的探讨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HaCaT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核因子-κB(NF-κB)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和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甲氨蝶呤混悬液、复方青黛胶囊混悬液和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浓缩液灌胃,制备相应的药物血清,将其分别作用于HaCaT细胞中培养传代,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药物血清对目的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结果各组药物血清均能够降低HaCaT细胞Bcl-2、NF-κB m RNA的表达,蜈蚣败毒饮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且蜈蚣败毒饮各剂量组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蜈蚣败毒饮可能通过降低Bcl-2、NF-κB m RNA的表达促进了HaCaT细胞凋亡,调控T细胞相关因子降低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银屑病样的作用。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寻找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我们以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为原料,经水提、醇沉、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rose CL-6B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均一多糖(GFP15).采用HPGPC、糖组成分析、绝对构型测定、甲基化分析、IR和NMR等技术对GFP15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GFP15为一琼胶和卡拉胶中间型的硫酸半乳聚糖,主要由1,3连接的β-D-半乳糖和1,4连接的2,3位硫酸基双取代的α-D-半乳糖交替组成,1,3连接β-D-半乳糖的4位和6位上分别有少量的硫酸基取代,1,4连接的半乳糖有少量是α-L-半乳糖,此外,还有极少量的木糖、3,6-脱水半乳糖和6-甲基-半乳糖.利用鸡胚尿囊膜法(CAM)对GFP15进行抗新生血管生成活性评价,结果显示,GFP15(100μg/egg)能抑制尿囊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提示GFP15作为一种多糖类血管生成抑制剂具有开发为抗肿瘤药物的潜在价值.
文摘目的探讨蜈蚣败毒饮对银屑病HaCaT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核因子-κB(NF-κB)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和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甲氨蝶呤混悬液、复方青黛胶囊混悬液和蜈蚣败毒饮低、中、高剂量浓缩液灌胃,制备相应的药物血清,将其分别作用于HaCaT细胞中培养传代,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药物血清对目的基因表达的干预作用。结果各组药物血清均能够降低HaCaT细胞Bcl-2、NF-κB m RNA的表达,蜈蚣败毒饮高剂量组和西药对照组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且蜈蚣败毒饮各剂量组呈现出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蜈蚣败毒饮可能通过降低Bcl-2、NF-κB m RNA的表达促进了HaCaT细胞凋亡,调控T细胞相关因子降低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抗银屑病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