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
作者 陈富强 胡丹 +2 位作者 宋文阁 付志俭 艾登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CombinedSpinalEpiduralAnalgesia ,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初产妇按入院前后及个人同意分成三组。C组 :对照组 ,未用任何镇痛方法。CEA组 :0 .12 5 %罗哌卡因 + 2 μg ...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间隙联合阻滞 (CombinedSpinalEpiduralAnalgesia ,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初产妇按入院前后及个人同意分成三组。C组 :对照组 ,未用任何镇痛方法。CEA组 :0 .12 5 %罗哌卡因 + 2 μg /ml芬太尼组。CSEA组 :L2 /3CSEA联合穿刺成功后 ,蛛网膜下腔注入 0 .17%布比卡因 1ml + 2 .5 μg芬太尼 1ml,常规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观察产妇的分娩、镇痛情况及镇痛前后对产妇应激及泌乳的影响。结果 :1.CEA组和CSEA组产妇镇痛效果满意 ,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CSEA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EA组 ,且同一时点镇痛效果优于CEA组 (P <0 .0 5 ) ;2 .CSEA组产程活跃期为 14 2分钟和CEA组 15 3分钟短于均对照组 191分钟 ,有统计学差异 ;3.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无运动神经的阻滞 ;4 .三组产妇血浆皮质醇的浓度呈逐步上升趋势 ,CEA、CSEA组镇痛后比镇痛前的皮质醇含量变化不明显 (P >0 .0 5 ) ,对照组镇痛后比镇痛前的皮质醇含量明显升高 ,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5 .三组间各时点催乳素含量及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差别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CSEA和CEA都是行之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但CSEA起效迅速、镇痛完善、缩短活跃期产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 硬膜外 联合阻滞 CSEA 分娩镇痛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玉华 董鹏 田鸣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89-392,共4页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75岁及以上ASAⅡ~Ⅲ级,择期行单侧下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记录脊麻或硬膜外给药前...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简称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对高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75岁及以上ASAⅡ~Ⅲ级,择期行单侧下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组和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记录脊麻或硬膜外给药前、给药后15min和术毕时的有创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感觉阻滞平面和改良Bromage运动分级。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液体输入量、出现止血带疼痛的人数,需要给予麻黄碱或阿托品的病例数。结果2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运动阻滞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个时间点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给予麻黄碱和阿托品的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和输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出现止血带疼痛的例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实施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患者止血带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麻醉 高龄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致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1
3
作者 柳红霞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2期45-46,共2页
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CSEA)行子宫切除术,24例麻醉10~15min后发生低血压(BP<90/60mmHg)。分析主要原因为CSEA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后小动脉扩张或长期患病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而出现失血性贫... 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CSEA)行子宫切除术,24例麻醉10~15min后发生低血压(BP<90/60mmHg)。分析主要原因为CSEA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后小动脉扩张或长期患病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而出现失血性贫血,患者术前过度禁食、禁饮所致。提出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按医嘱禁食、禁饮,及时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行扩容升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防止CSEA后低血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 低血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用于妇科手术的体会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庆 张晓辉 +1 位作者 殷英杰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60-60,共1页
对伴有各种合并症、肥胖以及手术难度较大的妇科病人,我们采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ombinedSpinal-EpiduralAnesthesia,CSEA)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择期妇科手术患者... 对伴有各种合并症、肥胖以及手术难度较大的妇科病人,我们采用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CombinedSpinal-EpiduralAnesthesia,CSEA)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择期妇科手术患者80例,ASAⅠ~Ⅲ级,病人一般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妇科手术 联合腰麻 阴式手术 硬膜外腔注射 全子宫切除术 硬膜外导管 蛛网膜下腔注药 老年病人 手术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麻醉的ED_(50) 被引量:5
5
作者 沈晓署 甘果 袁力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8期905-908,共4页
目的:确定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麻醉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32名ASAⅠ-Ⅱ、择期在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下剖宫产产妇参加试验。第一位产... 目的:确定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ropivacaine,Rop)麻醉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方法:32名ASAⅠ-Ⅱ、择期在蛛网膜下隙-硬膜外隙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下剖宫产产妇参加试验。第一位产妇0.75%Rop剂量为12.8mg,以相邻剂量的98.4%为剂量的变化幅度。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别以针刺法及改良Bromage法测定。麻醉有效的指标为:蛛网膜下隙给药后10min内感觉平面阻滞达到T7、Bromage达3分、切皮不痛、肌松满意。计算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Rop麻醉的ED50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32名产妇中有5例麻醉效果可疑,剔除出本研究。根据其余27名产妇序贯试验得出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Rop麻醉的ED50为11.97mg,ED50的95%CI为11.75-12.19mg。结论:L3-4间隙CSEA下剖宫产时,蛛网膜下隙0.75%罗哌卡因麻醉的ED50为11.97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蛛网膜下-硬膜外联合麻醉 罗哌卡因 半数有效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杜健儿 邓小明 徐美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233-234,共2页
目的 :探讨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方法 :30例下肢矫形手术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行L2~ 3 穿刺 ,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的 0 75 %布比卡因 1 5ml后硬膜外置管。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 10例 ... 目的 :探讨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药升高阻滞平面的机制。方法 :30例下肢矫形手术患者均采用蛛网膜下隙与硬膜外联合穿刺针行L2~ 3 穿刺 ,蛛网膜下隙注入等比重的 0 75 %布比卡因 1 5ml后硬膜外置管。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每组 10例 :硬膜外不给药 (A组 ) ,蛛网膜下腔注药后 15、2 0、2 5分钟经硬膜外导管给予 2 %利多卡因各3ml(B组 )或生理盐水各 3ml(C组 )。结果 :B组和C组温度觉、痛觉与触觉最高阻滞平面均明显高于A组 ,B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B组和C组平面固定时间明显长于A组 ,B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联合椎管内麻醉时硬膜外注入局麻药与注入生理盐水对阻滞平面升高无显著性差异 ,提示阻滞平面升高主要是由于容量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蛛网膜下麻醉 阻滞平面升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隙阻滞与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李玮伟 徐海涛 +1 位作者 袁红斌 石学银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68-1269,共2页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隙阻滞与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电子麻醉记录单回顾341例分别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术中血压变化、出血量和输液输血... 目的比较蛛网膜下隙阻滞与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为临床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电子麻醉记录单回顾341例分别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身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术中血压变化、出血量和输液输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等。结果蛛网膜下隙阻滞组血压变化较全身麻醉组小,失血量少,术后恢复时间短(P<0.05)。结论蛛网膜下隙阻滞和全身麻醉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但蛛网膜下隙阻滞在对循环的影响和恢复速度上要优于全身麻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阻滞 全身麻醉 老年人 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7
8
作者 范建辉 滕奔琦 +2 位作者 李萍 李晓芸 朱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8-632,共5页
【目的】探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时机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370例产妇按照宫颈口开张程度分为2组,潜伏期组130例在宫颈口开张1~2 cm时开始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镇痛,活跃期组240例在宫颈口开张... 【目的】探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时机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370例产妇按照宫颈口开张程度分为2组,潜伏期组130例在宫颈口开张1~2 cm时开始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镇痛,活跃期组240例在宫颈口开张3~8 cm时开始实施镇痛,记录2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应用情况、产后24 h出血量、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体质量及新生儿生物物理评分(即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黄疸。【结果】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比较,潜伏期延长[(453±203)min vs,(338±182)min,P=0.000]。活跃期组的活跃期时间明显延长[(229±109)min vs(197±101)min,P=0.011]。第2、3产程和总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P=0.222,P=0.091)。潜伏期组的缩宫素使用率较高(43.08%vs 23.33%,P=0.012)。两组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生物物理评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实施联合分娩镇痛可能抑制子宫收缩、延长潜伏期,正确使用缩宫素可以减少分娩镇痛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麻醉 潜伏期 分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蛛网膜下隙和连续硬膜外腔术后镇痛用于骨科下肢手术病人的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阳红卫 郭曲练 +1 位作者 程智刚 白念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750-752,共3页
目的比较和研究连续蛛网膜下隙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病人连续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以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下肢骨科手术病人,ASAⅠ~Ⅲ级,年龄20~55岁,分别在CSA或CSEA下完成手术,穿刺间隙均为L3~4.... 目的比较和研究连续蛛网膜下隙病人自控镇痛(PCSA)和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病人连续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应以及不良反应.方法40例择期下肢骨科手术病人,ASAⅠ~Ⅲ级,年龄20~55岁,分别在CSA或CSEA下完成手术,穿刺间隙均为L3~4.术后镇痛病人分为两组:Ⅰ组(PCSA组,n=20)镇痛药物为0.075%布比卡因加0.0002%芬太尼,蛛网膜下隙PCA模式采用CP模式;Ⅱ组(PCEA组,n=20)镇痛药物为0.1875%布比卡因加0.001%芬太尼,PCA模式采用LCP模式.术后观察和比较项目:评估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Bromage评分、镇静Ramasay评分、按压次数与实进次数(D1/D2)、用药剂量、出现的不良反应.记录时间分别为术后4、8、16、24、36、48 h.结果Ⅰ组和Ⅱ组的VAS≤3分的病人比例分别为95%和75%,Ⅰ组镇痛满意率高于Ⅱ组(P<0.05);Ⅱ组布比卡因、芬太尼用药剂量显著高于Ⅰ组(P<0.01);恶心呕吐发生率Ⅰ组低于Ⅱ组(P<0.05);术后7 d内均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征象.结论术后48 h内CSA术后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少,可作为临床PCA的一种方式选择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时脊麻失败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科昌 魏红云 +1 位作者 单靖华 殷玉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1-11,共1页
本文对1994年以来我们遇到的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时脊麻失败病例作一分析如下。138例CSEA中,脊麻失败共13例,占9.41%,其中11例无麻醉平面,2例麻醉平面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无麻醉平面的11例中6例... 本文对1994年以来我们遇到的脊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时脊麻失败病例作一分析如下。138例CSEA中,脊麻失败共13例,占9.41%,其中11例无麻醉平面,2例麻醉平面不能满足手术要求。无麻醉平面的11例中6例SN穿刺2~3次均遇骨质而无突破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 失败原因分析 联合麻醉 腰穿针 脊麻 麻醉平面 硬膜外腔出血 蛛网膜下 硬膜外置管 穿刺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运用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的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朱谦 贾乃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95-299,共5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运用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II级的健康产妇80名,随机分为两组,S组(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组)和E组(硬膜外镇痛组)。S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5μg(...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运用罗哌卡因进行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I-II级的健康产妇80名,随机分为两组,S组(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组)和E组(硬膜外镇痛组)。S组在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5μg(2 ml),硬膜外腔给予0.15%罗哌卡因5 ml。E组单纯在硬膜外腔给予0.15%罗哌卡因和5μg舒芬太尼混合液5 ml。30分钟后,用0.125%罗哌卡因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atient-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ECA),维持量为6ml/h。分别于镇痛前、给药后5分钟、10分钟、20分钟、30分钟、60分钟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 scale,VAS)和运动神经阻滞分级(采用改良Bromage分级法测定),记录产妇的镇痛起效时间、罗哌卡因用量、镇痛不良反应、镇痛满意程度以及血压、心率、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使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同时行宫缩和胎心监测。结果:镇痛期间两组的VAS评分降低(P<0.01),镇痛效果满意。S组的镇痛起效时间明显短于E组(P<0.01)。所有产妇的Bromage评分均为0分。产程、催产素使用量、新生儿Apgar评分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S组产妇的5分钟和10分钟时血压有一定的下降(P<0.05),出现的皮肤瘙痒明显多于E组(P<0.01),但均为轻度,无须特殊处理。两组各一名产妇改行剖腹产,其原因均为胎儿宫内窘迫,与分娩镇痛无直接关联。结论:蛛网膜下腔使用舒芬太尼,联合硬膜外腔运用罗哌卡因可以快速、有效地进行分娩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镇痛 分娩镇痛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妇科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金善爱 崔极哲 +1 位作者 潘振祥 韩丽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60-461,共2页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 0例心肺功能良好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2 0 m in行人工气腹及头低位并进行腹腔镜手术。观察麻醉前、气腹前、气腹...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2 0例心肺功能良好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2 0 m in行人工气腹及头低位并进行腹腔镜手术。观察麻醉前、气腹前、气腹时、体位改变后、恢复正常体位及气腹消除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建立气腹后与麻醉前相比血压、心率下降(P<0 .0 5或P<0 .0 1) ,但均不低于正常值。气腹后与气腹前相比呼吸频率明显增快(P<0 .0 5或P<0 .0 1) ,但术中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结论:该麻醉方法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对呼吸、循环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可以满足心肺功能良好患者的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蛛网膜下 麻醉 硬膜外 腹腔镜 妇科外科手术 循环和呼吸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鹏 张小铭 姚尚龙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2期202-204,共3页
通过对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联合阻滞和病人自控分娩镇痛(CSEA+PCEA)的可行性探讨,结论表明:在CSEA+PCEA分娩镇痛中,局麻药复合应用阿片类药物是一种较理想的配方,罗哌卡因3mg+芬太尼7.5μg用于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联... 通过对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蛛网膜下腔 硬膜外联合阻滞和病人自控分娩镇痛(CSEA+PCEA)的可行性探讨,结论表明:在CSEA+PCEA分娩镇痛中,局麻药复合应用阿片类药物是一种较理想的配方,罗哌卡因3mg+芬太尼7.5μg用于蛛网膜下隙 硬膜外联合阻滞,镇痛效果最佳,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产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芬太尼 蛛网膜下-硬膜外联合阻滞 分娩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丁卡因粉针剂用于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116例
14
作者 董铁立 邢群智 +1 位作者 盛宏广 王春亭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02-603,共2页
关键词 丁卡因 粉针剂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 麻醉 统计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麻醉中应用芬太尼和氯胺酮的临床观察
15
作者 袁治国 江晓菁 +1 位作者 傅文 王俊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06-307,共2页
目的 :观察芬太尼、氯胺酮在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择期行子宫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2 0例 ) ,蛛网膜下腔分别加入 10 %葡萄糖溶液 (C组 )、芬太尼 2 0μg(F组 )、氯胺酮 10 m g(K组 )或芬太尼 2 0... 目的 :观察芬太尼、氯胺酮在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麻醉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择期行子宫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2 0例 ) ,蛛网膜下腔分别加入 10 %葡萄糖溶液 (C组 )、芬太尼 2 0μg(F组 )、氯胺酮 10 m g(K组 )或芬太尼 2 0μg+氯胺酮 10 mg(F+ K组 )。在脊麻后及术中记录血压、心率、麻醉平面及牵拉反应情况 ;比较各组麻醉起效时间 (Ti)及维持时间 (Tm)。术终请外科医师和病人对麻醉情况行评分。结果 :K组 Ti 明显延长 ,但 Tm与 C组无明显变化 ;F组和 F+ K组的 Tm 明显延长 ,且 F+ K组牵拉反应发生率较 C组明显降低 (P <0 .0 5 )。外科医师和病人对麻醉评分各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硬膜外—蛛网膜下腔麻醉中伍用芬太尼或芬太尼和氯胺酮合剂可明显延长麻醉维持时间 ,而且后者能更好地防止术中牵拉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蛛网膜下麻醉 芬太尼 氯胺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术野蛛网膜下腔阻滞预防硬膜外麻醉下腰椎间盘手术的神经根刺激症状
16
作者 郑旺福 雷李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40-140,共1页
关键词 经术野蛛网膜下腔阻滞 预防 硬膜外麻醉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外科手术 神经根刺激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75%罗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腹部及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影响 被引量:42
17
作者 李建玉 吴新文 +3 位作者 颜志伟 邓庆华 辛博 朱和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72-473,共2页
目的 探讨 0 75 %罗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5 0例6 5岁以上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 0 75 %罗比卡因 2ml(Ⅰ )组 (n =2 5 )和 0 5 %布比卡因 2ml(Ⅱ )组 (n =2 5 )。观察比较两组腰麻阻滞... 目的 探讨 0 75 %罗比卡因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5 0例6 5岁以上择期行下腹部及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 0 75 %罗比卡因 2ml(Ⅰ )组 (n =2 5 )和 0 5 %布比卡因 2ml(Ⅱ )组 (n =2 5 )。观察比较两组腰麻阻滞效果。结果 Ⅰ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向头和向尾延伸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均大于Ⅱ组 ,而镇痛总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均小于Ⅱ组。Ⅰ组痛觉减退平面低于Ⅱ组。痛觉消失平面 :Ⅱ组较Ⅰ组高 1 2个节段。Ⅱ组SBP在给药后 12 5~ 30min比麻醉前或Ⅰ组的同时总值下降明显。结论  0 75 %罗比卡因溶液 2ml可用于老年患者蛛网膜下隙阻滞 ,其对血压的影响较等容量的 0 5 %布比卡因小 ,其镇痛总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较等容量的 0 5 %布比卡因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75%罗比卡因 蛛网膜下阻滞 老年 下腹部手术 下肢手术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后垫枕和免枕平卧对头痛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冯友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4期2727-2727,共1页
关键词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枕平卧 头痛 垫枕 麻醉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麻醉发生颅内蛛网膜下腔积气一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振芳 王卓强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08-308,共1页
关键词 硬膜外麻醉 颅内蛛网膜下腔积气 副作用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膜外滴药误入蛛网膜下隙一例
20
作者 朱涤非 何德礼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38-238,共1页
患者男,38岁,因L3~4及L4~5椎间盘突出拟行硬膜外滴药镇痛治疗.常规选择L2~3穿刺置管,置管时患者诉下肢触电样感觉,考虑触及神经根,未予重视.置管成功后,嘱患者平卧接自配药液(0.9%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20 mg、醋酸强的松75 mg、... 患者男,38岁,因L3~4及L4~5椎间盘突出拟行硬膜外滴药镇痛治疗.常规选择L2~3穿刺置管,置管时患者诉下肢触电样感觉,考虑触及神经根,未予重视.置管成功后,嘱患者平卧接自配药液(0.9%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20 mg、醋酸强的松75 mg、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6 100 mg、维生素B12 1 mg、丹参注射药10 ml、2%利多卡因15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滴药 蛛网膜下 镇痛治疗 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