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容量负荷试验对老年骨科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梁长宁 陈小萍 +2 位作者 魏静静 葛亚丽 高巨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微容量负荷试验对老年骨科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严格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72例,均为安排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依据研究对象接受单次细针腰麻后于仰卧位状态下15 ... 目的探讨微容量负荷试验对老年骨科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严格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72例,均为安排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依据研究对象接受单次细针腰麻后于仰卧位状态下15 min内血压改变进行分组,参考既往文献低血压定义标准分为血压降低组(H组)和血压正常组(N组)共两组。实施细针腰麻前进行微容量负荷试验,采用无创心排血量监测仪测量每搏量指数变异度(variation of stroke volume index,ΔSVI)并记录血压及心率等循环数据的基线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腰麻下行骨科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绘制ΔS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ΔSVI的预测价值。结果腰麻后有29例(40.27%)患者发生低血压。与N组相比,仰卧位状态下15 min内发生低血压的H组患者年龄更大,ASAⅢ级、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分析结果显示ΔSVI是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ΔSVI在≥0.805%时,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1.4%,曲线下面积为0.868。ΔSVI与SBP最大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562,P<0.01)。结论微容量负荷试验是一种有效预测老年骨科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 微容量负荷试验 蛛网膜下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剖宫产术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悦 冯善武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01-905,共5页
目的评价经胸壁超声(TTE)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降低剖宫产术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128例,年龄18~35岁,BMI≤30 kg/m 2,ASAⅡ级。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目的评价经胸壁超声(TTE)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降低剖宫产术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128例,年龄18~35岁,BMI≤30 kg/m 2,ASAⅡ级。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组)和GDFT组(T组),每组64例。C组在胎儿娩出前输注复方乳酸钠20 ml·kg^(-1)·h^(-1),胎儿娩出后减至5 ml·kg^(-1)·h^(-1)。T组产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后3 min内输注复方乳酸钠3 ml/kg,在TTE指导下使每搏变异度(ΔSV)≤10%,行GDFT前后输注复方乳酸钠5 ml·kg^(-1)·h^(-1)。记录输液量、术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术后24 h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记录麻醉前(t_(0))、蛛网膜下腔阻滞注药完成后5 min(t_(1))、胎儿娩出时(t 2)和蛛网膜下腔阻滞注药完成后15 min(t_(3))的HR、SBP、DBP、SV和CO。结果与C组比较,T组输液量明显减少、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去氧肾上腺素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t_(0)时比较,两组t_(1)、t_(2)、t_(3)时SBP均明显降低(P<0.05),C组t_(1)时SV明显减少、t_(2)时SV明显增加、t_(2)、t_(3)时CO明显增加(P<0.05),T组t_(2)时CO明显增加(P<0.05)。两组术后24 h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TTE指导的以SV为导向的GDFT可降低择期剖宫产术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有利于维持蛛网膜下腔阻滞后CO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蛛网膜下阻滞 低血压 经胸壁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莎 王强 +2 位作者 高巍 卜宁 汪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4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65例,年龄18~40岁,BMI 19~35 kg/m^(2),ASAⅠ或Ⅱ级,孕期37~41周。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电刺激组(n=34)和对照组(n=31)。电刺...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4月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65例,年龄18~40岁,BMI 19~35 kg/m^(2),ASAⅠ或Ⅱ级,孕期37~41周。将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电刺激组(n=34)和对照组(n=31)。电刺激组在内关穴进行电刺激,频率为50 Hz,电刺激30 min。对照组仅于内关穴连接电极,不予电刺激。记录蛛网膜下腔推注局麻药结束后即刻、1、3、6、9、12 min、胎儿娩出时的HR、SBP和DBP。记录蛛网膜下腔推注局麻药结束后至胎儿娩出期间产妇心动过缓和低血压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记录镇痛泵使用时间和有效按压次数。记录产妇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和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电刺激组心动过缓、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蛛网膜下腔推注局麻药结束后即刻、1、3、6、9、12 min、胎儿娩出时两组HR、SBP、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两组产妇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和寒战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穴降低了剖宫产产妇蛛网膜下腔阻滞后心动过缓、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减少其血流动力学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内关穴 蛛网膜下阻滞 血压 心率 剖宫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校正血流时间和心率对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4
作者 董慧慧 耿智隆 +3 位作者 张银花 刘伟娇 路晓东 杨永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8-612,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校正血流时间(FTc)和HR对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择期于腰麻下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5岁,BMI 18.5~25.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患者腰麻后仰卧... 目的探讨颈动脉校正血流时间(FTc)和HR对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择期于腰麻下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5岁,BMI 18.5~25.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患者腰麻后仰卧位15 min内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两组:低血压组(H组)和非低血压组(N组)。腰麻前使用超声测量右侧颈总动脉FTc基线值并记录SBP、DBP、MAP、HR基线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绘制基线FTc和H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基线FTc和HR的预测价值。结果腰麻后有17例(43%)患者发生低血压。H组年龄明显大于N组,ASAⅢ级、合并高血压比例明显高于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FTc是腰麻后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线FTc的AUC为0.884,截断值为≤323.4 ms,敏感性为82.6%,特异性为94.1%;基线HR的AUC为0.850,截断值为≥80.5次/分,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86.1%。基线FTc与SBP最大降低幅度呈中度负相关(r=-0.494),基线HR与SBP最大降低幅度呈中度正相关(r=0.573)。结论基线颈动脉FTc和HR对于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且基线FT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低血压 蛛网膜下阻滞 颈动脉校正血流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相关研究的背侧入路腰交感神经解剖新模型
5
作者 顾英花 刘昕 +3 位作者 李艳 刘文勋 马维义 叶青山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8,共9页
目的 通过背侧入路建立损伤较小且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相关研究的交感神经解剖和监测新模型。方法 利用SD大鼠建立传统腹侧入路模型以及背侧入路新模型,观察两种模型成模时间。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射布比卡因观察血压(blood pressure, BP... 目的 通过背侧入路建立损伤较小且适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相关研究的交感神经解剖和监测新模型。方法 利用SD大鼠建立传统腹侧入路模型以及背侧入路新模型,观察两种模型成模时间。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射布比卡因观察血压(blood pressure, BP)、心率(heart rate, HR)、腰交感神经变化百分比(percentage change in lumbar sympathetic nerve electrical activity, LSNA chang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含量评估新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1)建立新模型:与传统腹侧入路(VA)组的模型方法相比,背侧入路(DA)组解剖新模型成模时间更短(P<0.0001)。(2)评估新模型:与盐水(NS)组相比,蛛网膜下腔注射布比卡因后5 min(T_(2))和10 min(T_(3))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降低(P<0.05);LSNA change%变化显著(P<0.05);注射布比卡因10 min(T_3)时NE的浓度降低(P<0.05)。结论 构建了适用于蛛网膜下腔相关研究的背侧入路腰交感神经解剖新模型;并成功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腰交感神经活动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交感神经 模型 蛛网膜下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
6
作者 吴侑煊 王博 +2 位作者 侯璇 梁发 韩如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0-877,共8页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BLOCK-CVS)研究的事后分析,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1年7月—2023年5月纳入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术前接受早期SGB治疗的前循环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检测了aSAH患者在接受SGB前、SGB后15 min、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brain oxygen saturation,rSO_(2)),以及SGB前、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观察SGB对脑灌注的瞬时影响。记录了术后1~3 d大脑中动脉CBFV及SGB前、SGB后3~5 d CTP参数(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的变化情况,观察SGB对脑灌注的长时改善效果。记录患者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评估SGB改善预后的潜在作用。结果研究共纳入早期接受SGB治疗的aSAH患者20例。SGB后15 min,阻滞侧rSO_(2)较同侧基线水平显著改善[(72±6)%vs.(65±5)%,P=0.001],rSO_(2)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相较于同侧基线水平,手术结束即刻rSO_(2)最高[(78±8)%vs.(65±5)%,P<0.001]。然而,对照侧rSO_(2)较基线水平变化不明显。SGB后30 min,阻滞侧CBFV较基线水平降低[(107±27)cm/s vs.(117±33)cm/s,P=0.265],对照侧CBFV无明显变化([108±37)cm/s vs.(107±34)cm/s,P=0.968]。术后,对照侧CBFV增长速度快于阻滞侧。手术结束即刻,对照侧CBFV与同侧基线水平的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阻滞侧在术后第3天才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CTP检查发现7例接受SGB患者术前合并脑局部区域灌注异常(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延长),SGB后3~5 d复查显示相应脑区域灌注异常的情况均得到缓解或减轻。患者住院期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0.0%和21.1%。2例患者在SGB后5 min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阻滞,未发现其他与SGB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早期对前循环aSAH患者实施SGB可改善阻滞侧rSO_(2),降低同侧CBFV,改善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早期脑灌注 局部脑氧饱和度 脑血流速度 星状神经节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致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文辉 李声华 +1 位作者 刘芬 李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1期1175-1177,共3页
目的:确定外科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发生低血压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93年8月至2003年10月所有年龄65岁以上、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病人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低血压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比数比(OR)表示危险程度... 目的:确定外科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发生低血压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1993年8月至2003年10月所有年龄65岁以上、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手术病人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低血压的高危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以比数比(OR)表示危险程度,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致低血压主要与病人年龄>70岁(OR=2.402,P=0.034)、急诊手术(OR=3.639,P=0.009)、麻醉阻滞平面≥T8(OR=3.705,P<0.001)、不充分的麻醉前预处理(OR=1.863,P=0.023)、及术前合并高血压(OR=1.9,P=0.006)有关。2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麻醉平面≥T8(OR2.194,95%CI1.153~4.177,P=0.011)、合并高血压(OR2.191,95%CI1.103~4.351,P=0.025)。结论:低血压是老年病人蛛网膜下腔阻滞常见并发症,麻醉平面和并存高血压是2个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蛛网膜下阻滞 低血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黄碱对蛛网膜下腔阻滞低血压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34
8
作者 杨建平 蔡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592-594,共3页
目的:观察预防性注射麻黄碱对成年或老年病人腰麻期间血压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 Ⅱ级择期手术病人根据年龄和是否预防性注射麻黄碱而分成四组,Ⅰ、Ⅱ组为25~55岁成年病人,Ⅲ、Ⅳ组为65~75岁老年病人。腰麻前3... 目的:观察预防性注射麻黄碱对成年或老年病人腰麻期间血压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 Ⅱ级择期手术病人根据年龄和是否预防性注射麻黄碱而分成四组,Ⅰ、Ⅱ组为25~55岁成年病人,Ⅲ、Ⅳ组为65~75岁老年病人。腰麻前30分钟快速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7ml/kg。腰麻完成后,Ⅱ组、Ⅳ组静注麻黄碱10mg的同时肌注30mg;Ⅰ组、Ⅲ组则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结果:30例未用麻黄碱者,麻醉后每例MAP降均大于20%,其中10例(Ⅰ组2例,Ⅲ组8例)血压下降超过35%而需紧急处理。Ⅲ组53%病人血压下降超过35%。结论:预防性注射麻黄碱能有效地防治腰麻所致的低血压,对老年病人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阻滞 低血压 麻黄碱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蛛网膜下腔阻滞前每搏量变异度预测阻滞后低血压的效能 被引量:1
9
作者 李佳静 黄礼兵 +2 位作者 杨光 季方兵 郑曼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37-1241,共5页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蛛网膜下腔阻滞前每搏量指数(SVI)与每搏量变异度(SVV)对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择期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0岁,BMI 19.0~28.0 kg/m^(2),ASAⅡ或... 目的观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蛛网膜下腔阻滞前每搏量指数(SVI)与每搏量变异度(SVV)对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择期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65~80岁,BMI 19.0~28.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蛛网膜下腔阻滞后5 min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两组:未发生低血压组(N组)和发生低血压组(H组)。使用胸壁心脏超声测量蛛网膜下腔阻滞前10 min至蛛网膜下腔阻滞后5 min时吸气末与呼气末的每搏量(SV),计算SVI和SVV。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SVI、SVV对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结果蛛网膜下腔阻滞后5 min有22例(36.7%)患者发生低血压。与N组比较,蛛网膜下腔阻滞前10 min至蛛网膜下腔阻滞后5 min H组SVI明显降低,SVV明显升高(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前10 min SVI、SVV预测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AUC分别为0.869、0.922,临界值分别为31.2 ml/m^(2)、15.42%,敏感性分别为89%、95%,特异性分别为75%、89%(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前经超声测量SVI、SVV可以预测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SVV诊断价值高于S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阻滞 每搏量指数 每搏量变异度 全膝关节置换术 低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致低血压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1
10
作者 柳红霞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2期45-46,共2页
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CSEA)行子宫切除术,24例麻醉10~15min后发生低血压(BP<90/60mmHg)。分析主要原因为CSEA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后小动脉扩张或长期患病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而出现失血性贫... 对5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麻醉(CSEA)行子宫切除术,24例麻醉10~15min后发生低血压(BP<90/60mmHg)。分析主要原因为CSEA致交感神经节前纤维阻滞后小动脉扩张或长期患病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而出现失血性贫血,患者术前过度禁食、禁饮所致。提出术前详细评估患者病情,指导患者按医嘱禁食、禁饮,及时建立有效静脉通道行扩容升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防止CSEA后低血压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切除术 蛛网膜下-硬联合阻滞麻醉 低血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先经皮电刺激内关穴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产妇术中低血压 被引量:6
11
作者 施勤 王猛 +1 位作者 丁坚 陈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探讨预先电刺激内关穴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妊娠产妇90例,年龄18~35岁,ASAⅡ或Ⅲ级,孕37~42周。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不给予电刺激;... 目的探讨预先电刺激内关穴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妊娠产妇90例,年龄18~35岁,ASAⅡ或Ⅲ级,孕37~42周。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A组不给予电刺激;B组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前20 min(摆左侧卧位)开始接受电刺激(连续波、50 Hz,持续到蛛网膜下腔阻滞后30 min);C组在蛛网膜下腔阻滞即刻接受与B组相同的电刺激并持续30 min。蛛网膜下腔阻滞后2~30 min,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SBP、DBP、HR和SpO 2,术中如果出现低血压(SBP<基础值的80%),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00μg。分别于建立静脉通道时和蛛网膜下腔阻滞后30 min采静脉血2 ml,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胎儿娩出后即刻取胎儿脐动脉和脐静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产妇术中发生低血压、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的情况。结果A组、B组和C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分别为56.7%、30.0%和40.4%,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术中恶心发生率均明显低于A组(P<0.05)。蛛网膜下腔阻滞后30 min B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均明显高于A组,C组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前20 min预先电刺激内关穴可以有效预防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发生,同时缓解恶心呕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电刺激 内关穴 蛛网膜下阻滞 剖宫产 低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容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病人低血压的预防效力 被引量:63
12
作者 嵇富海 马绮 +1 位作者 薛张刚 蒋豪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2期725-727,共3页
目的 应用容量扩张动力学分析不同液体、不同时机输注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病人低血压的预防机制。方法  6 0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四组 :Ⅰ组 ,麻醉前输注复方乳酸钠(LR) ;Ⅱ组 ,麻醉前输注 6 %羟乙基淀粉 (HES) ;Ⅲ组 ,麻... 目的 应用容量扩张动力学分析不同液体、不同时机输注对蛛网膜下隙阻滞病人低血压的预防机制。方法  6 0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 ,随机分为四组 :Ⅰ组 ,麻醉前输注复方乳酸钠(LR) ;Ⅱ组 ,麻醉前输注 6 %羟乙基淀粉 (HES) ;Ⅲ组 ,麻醉即刻输注复方乳酸钠 ;Ⅳ组 ,麻醉即刻输注 6 %HES。输液前及输液后 6 0min内每 5分钟测定Hb、Hct、RBCV ,并观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计算血容量 (BV)、液体潴留量 (FR)及容量扩张效率 (VEE)。结果 低血压、麻黄碱用量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Ⅰ组明显高于其他组。麻醉后的 10min ,Ⅰ组留在血管内的液体 (FR % )明显比Ⅱ组、Ⅲ组、Ⅳ组的少。Ⅰ组、Ⅲ组最大扩张量在输液结束前 5min ,并且Ⅲ组的扩张量明显比Ⅰ组大。Ⅱ组、Ⅳ组的扩张量明显比Ⅰ组、Ⅲ组的大 ,并且下降较为缓慢 ,它们最大扩张量在输液结束后 5min。Ⅱ组、Ⅳ组的扩张效率明显比Ⅰ组、Ⅲ组的大。结论 应用动力学分析表明只有在蛛网膜下隙阻滞即刻输注复方乳酸钠能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 ,而 6 %HES不管是麻醉前还是麻醉即刻输注都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阻滞 低血压 扩容 预防 容量扩张动力学 麻醉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可充气抗休克裤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猛 王群 +3 位作者 杨晓琳 李颖 华达 鲍柳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64,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可充气抗休克裤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下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妊娠产妇97例,年龄18~35岁,ASAⅡ或Ⅲ级,孕期>37周。采用随机数字表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n=48)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新型可充气抗休克裤预防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下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腰麻下行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妊娠产妇97例,年龄18~35岁,ASAⅡ或Ⅲ级,孕期>37周。采用随机数字表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n=48)和观察组(n=49)。观察组腰麻后立即穿戴新型可充气抗休克裤,对照组不使用。腰麻后2~30 min每隔2 min测量并记录一次血压,如果术中出现低血压(SBP<基础值的80%),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100μg。记录术中低血压、高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录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低血压、恶心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新生儿体重以及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新型可充气抗休克裤可以降低术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和血压下降幅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充气抗休克裤 蛛网膜下阻滞 低血压 剖宫产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部倾斜比骨盆倾斜更能预防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麻醉低血压 被引量:8
14
作者 金文杰 周志强 +2 位作者 毛琛璐 钱燕宁 王忠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903-904,共2页
关键词 蛛网膜下麻醉 剖宫产手术 骨盆倾斜 低血压 预防 腰部 产科麻醉 下腔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比较 被引量:25
15
作者 陈云俊 夏艳 +3 位作者 胡海青 张勇 万郑绪 丁振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9-751,共3页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循环改变。方法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6例,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两组。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或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各点分别给予0...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与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循环改变。方法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6例,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两组。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或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各点分别给予0.4%罗哌卡因30ml(腰丛)、20ml(坐骨神经或股神经);S组行蛛网膜下腔阻滞,给予0.5%重比重布比卡因2.2~2.8ml。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5min(T1)、10min(T2)、20min(T3)、30min(T4)、60min(T5)的SBP、DBP、HR,以及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并随访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T1~T5时S组SBP、DBP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N组(P<0.05)。S组感觉阻滞完善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短于N组(P<0.01)。S组有4例恶心、呕吐、7例尿潴留,而N组无相同并发症(P<0.01)。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安全有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刺激仪 外周神经阻滞 蛛网膜下阻滞 下肢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62
16
作者 韩斌 徐铭军 白云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全产程分娩镇痛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初产妇97例,年龄23~35岁,体重60~9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连续...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10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全产程分娩镇痛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初产妇97例,年龄23~35岁,体重60~90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组(CSA组,n=48)和腰-硬联合阻滞组(CSEA组,n=49)。产妇子宫规律收缩后行分娩镇痛,CSA组经蛛网膜下腔推注罗哌卡因0.3 mg/ml+舒芬太尼1μg/ml共5 ml,20 min后连接镇痛泵;CSEA组经蛛网膜下腔推注罗哌卡因0.3 mg/ml+舒芬太尼1μg/ml共5 ml,20 min后连接硬膜外镇痛泵。所有产妇持续应用镇痛泵至第三产程结束。记录镇痛即刻(T1)、镇痛后10 min(T2)、30 min(T3)、60 min(T4)、宫口开全(T5)、胎头娩出(T6)、胎盘娩出(T7)时的MAP和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前、镇痛后0~30 min、30~60 min、90~120 min和第二产程的宫缩持续时间和宫缩间隔时间;记录缩宫素使用情况和分娩方式;记录恶心呕吐、瘙痒、产后出血和硬脊膜穿刺后头痛(PDPH)的发生情况;记录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和脐带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与CSEA组比较,T2、T5、T6时CSA组MAP和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镇痛后0~30 min CSA组宫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宫缩间隔时间明显延长(P<0.05)。CSA组缩宫素使用率、瘙痒发生率明显高于CSEA组(P<0.05)。两组分娩方式以及恶心呕吐、产后出血、PDP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体重、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和脐带动脉血血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腰-硬联合阻滞比较,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具有用药量小的特点,对产妇、胎儿影响较小,可安全用于全产程分娩镇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蛛网膜下阻滞 腰-硬联合阻滞 分娩镇痛 罗哌卡因 舒芬太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顾丽莉 陆丽娟 +2 位作者 张中军 叶雷 邹军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7-1109,共3页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8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患者35例,ASAⅡ或Ⅲ级,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患者在入室时(T0)和注药后5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和...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超高龄患者髋部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80岁以上髋部骨折的患者35例,ASAⅡ或Ⅲ级,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观察患者在入室时(T0)和注药后5min(T1)、10 min(T2)、15 min(T3)、30 min(T4)和手术结束时(T5)MAP、HR和SpO2的变化和麻醉效果。结果 35例患者布比卡因的用量(11.15±1.15)mg;手术时间(47.14±18.20)min。T1~T4时MAP明显低于T0时,T1时HR明显快于T0时;T1~T5时SpO2明显高于T0时(P〈0.01或P〈0.05)。所有患者的麻醉感觉阻滞平面控制在T10~T12,注药后患者无呼吸抑制、心慌、胸闷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麻醉效果优34例(97.1%),良1例(2.9%)。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用于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髋部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阻滞 高龄患者 髋部手术 生命体征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8
作者 肖少华 罗振中 +2 位作者 夏敏 余奇劲 夏中元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 (腰麻 )的疗效和安全性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的可行性。方法  80例ASAⅠ~Ⅱ级行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罗哌卡... 目的 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 (腰麻 )的疗效和安全性 ,探讨罗哌卡因用于腰麻的可行性。方法  80例ASAⅠ~Ⅱ级行下腹部、会阴部或下肢手术的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4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 ,两种局麻药浓度均为 0 75 %、相对密度均为 1 0 2 0。观察痛觉阻滞平面及其出现和消失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监测、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阻滞起效时间慢(P <0 0 5 ) ,向头端延伸时间长 (P <0 0 5 ) ,感觉阻滞最高平面低 (P <0 0 5 ) ;感觉阻滞在胸T10 持续时间短 (P <0 0 1) ,运动阻滞开始时间慢、持续时间短 (均P <0 0 5 ) ,但排尿时间早 (P <0 0 5 )。治疗组和对照组出现低血压分别有 6,18例(P <0 0 5 ) ,出现恶心、呕吐分别有 4,12例 ;治疗组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罗哌卡因用于临床腰麻有效 ,安全。出现低血压、恶心和呕吐、心动过缓的概率较布比卡因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蛛网膜下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周孟虎 包明胜 +1 位作者 汪丽华 彭章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7-28,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的麻醉效能、母婴安全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0例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产妇均分为三组0.5%罗哌卡因组(L1组),0.75%罗哌卡因组(L2组)和0.5%布比卡因组(C组)。记录蛛...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术的麻醉效能、母婴安全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60例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产妇均分为三组0.5%罗哌卡因组(L1组),0.75%罗哌卡因组(L2组)和0.5%布比卡因组(C组)。记录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产妇的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和持续时间、麻醉质量评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术中HR、BP、SpO2和新生儿1min和5min Apgar评分。结果L1和L2组比C组起效慢,阻滞平面低,平面固定时间长。L2组感觉阻滞时间比L1组和C组长。L2组和C组肌松评分优于L1组。运动神经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L1组<L2组<C组(P<0.05)。三组术中低血压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75%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剖宫产时,其麻醉效能弱于0.5%布比卡因,而强于0.5%罗哌卡因,三者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阻滞 剖官产 罗哌卡因 布比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联合硬膜外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时机的探讨 被引量:7
20
作者 范建辉 滕奔琦 +2 位作者 李萍 李晓芸 朱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28-632,共5页
【目的】探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时机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370例产妇按照宫颈口开张程度分为2组,潜伏期组130例在宫颈口开张1~2 cm时开始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镇痛,活跃期组240例在宫颈口开张... 【目的】探讨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分娩镇痛时机对产程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370例产妇按照宫颈口开张程度分为2组,潜伏期组130例在宫颈口开张1~2 cm时开始实施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联合镇痛,活跃期组240例在宫颈口开张3~8 cm时开始实施镇痛,记录2组产妇年龄、孕周、孕次、产程、分娩方式、缩宫素应用情况、产后24 h出血量、胎儿窘迫、羊水粪染、新生儿体质量及新生儿生物物理评分(即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黄疸。【结果】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比较,潜伏期延长[(453±203)min vs,(338±182)min,P=0.000]。活跃期组的活跃期时间明显延长[(229±109)min vs(197±101)min,P=0.011]。第2、3产程和总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P=0.222,P=0.091)。潜伏期组的缩宫素使用率较高(43.08%vs 23.33%,P=0.012)。两组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窘迫率、新生儿生物物理评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潜伏期实施联合分娩镇痛可能抑制子宫收缩、延长潜伏期,正确使用缩宫素可以减少分娩镇痛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阻滞-硬外联合麻醉 潜伏期 分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