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蛛网膜下腔注射pcDNA3.1(+)-hPPE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镇痛效应 被引量:12
1
作者 徐玉英 张宏伟 +2 位作者 赵青赞 任秀花 臧卫东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18-221,262,共5页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组、CCI假手术组、实验组和空质粒组。CCI组和CCI假手术组,用于观察疼痛持续时间;实验组和空质粒组分别于CCI术后...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对大鼠神经痛的镇痛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慢性压迫(CCI)组、CCI假手术组、实验组和空质粒组。CCI组和CCI假手术组,用于观察疼痛持续时间;实验组和空质粒组分别于CCI术后第15天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和空质粒pcDNA3.1(+)。测定各组注射质粒前后CCI模型鼠双后肢热痛阈(PWTL),观察纳洛酮对镇痛效应的影响,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脊液灌流液中脑啡肽(L-ENK)的含量,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两组大鼠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2B亚基(NR2B)表达的变化。结果:CCI术后7~33d,术侧PWTL明显低于对照侧。空质粒组注射前后热痛阈未见明显变化;与空质粒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后的第3天产生明显的抗伤害效应(PTWL升高),持续镇痛长达18d,且镇痛效应能被纳洛酮翻转。实验组脑脊液灌流液L-ENK含量显著高于空质粒组。与空质粒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脊髓背角NR2B阳性蛋白表达明显受到抑制。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重组质粒pcDNA3.1(+)-hPPE能够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热痛敏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蛛网膜下腔注射 脑啡肽 NMDA受体2B亚单位 重组质粒pcDNA3.1(+)-hP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注射P物质在电针治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沈德凯 吴婷婷 杨帆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37-40,共4页
目的:探索蛛网膜下腔注射P物质(substance P,SP)在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9.0 g/L氯化钠注射液(normal saline,NS)组、SP组、电针组和SP+电针组,每组各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结扎(middl... 目的:探索蛛网膜下腔注射P物质(substance P,SP)在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9.0 g/L氯化钠注射液(normal saline,NS)组、SP组、电针组和SP+电针组,每组各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结扎(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复制局灶性脑缺血模型,NS组和SP组大鼠分别在MCAO后24 h蛛网膜下腔注射NS和SP,在MCAO手术同时进行电针治疗,SP+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基础上于MCAO后24 h蛛网膜下腔注射SP。以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脑缺血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S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P组和电针组在MCAO后24h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0.05);SP+电针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低于SP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和SP+电针组脑梗死面积显著缩小(P<0.01)。SP+电针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中S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蛛网膜下腔注射SP可增强电针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P物质 蛛网膜下腔注射 电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注射脐血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3
3
作者 杜玲 罗国君 王云甫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5期28-29,共2页
对17例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6例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例无效。其中5例治疗后出现发热、轻微头痛、全身酸痛,给予对症治疗48 h内缓解。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充足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 对17例不同类型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采用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6例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例无效。其中5例治疗后出现发热、轻微头痛、全身酸痛,给予对症治疗48 h内缓解。提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充足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和治疗并发症,正规系统的康复训练,可确保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系统疾病 脐血干细胞 蛛网膜下腔注射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大剂量破伤风抗毒素静脉注射和蛛网膜下腔注射治疗马破伤风的观察
4
作者 闫栋 《黑龙江畜牧科技》 1999年第4期33-34,共2页
关键词 破伤风 抗毒素 静注 蛛网膜下腔注射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芬太尼复合小剂量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姚刚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1期176-177,共2页
目的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观察。方法选60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每组30例。A组:1%罗哌卡因10mg+舒芬太尼5.0μg,B组:1%罗哌卡因20 mg,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感觉... 目的应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观察。方法选60例行下腹部或下肢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每组30例。A组:1%罗哌卡因10mg+舒芬太尼5.0μg,B组:1%罗哌卡因20 mg,行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循环系统变化和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给药后,循环系统变化小,运动神经恢复时问短,不良反应(头晕、恶心)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快;镇痛维持时间长(P<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可取的良好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且循环系统变化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罗哌卡因 蛛网膜下腔注射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锂盐和5-HT对家兔痛反应的影响
6
作者 杨锋 范维正 周保和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2年第Z1期21-22,共2页
本工作利用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药物的方法,引导家兔肌电的变化作为指标,观察在脊髓水平锂盐和5HT对动物痛反应影响及其它们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选用体重1.8—2.2kg家兔,雌雄皆有;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完成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和腓肠... 本工作利用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药物的方法,引导家兔肌电的变化作为指标,观察在脊髓水平锂盐和5HT对动物痛反应影响及其它们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选用体重1.8—2.2kg家兔,雌雄皆有;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完成气管插管、颈总动脉插管和腓肠神经分离,按Yaksh和Rudy的方法进行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反应 HT 蛛网膜下腔注射 颈总动脉插管 腓肠神经 锂盐 枕骨大孔 气管插管 鞘内注射 浅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应用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冯海军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10期260-262,262,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应用布比卡因为...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1例),应用布比卡因为对照组产妇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应用罗哌卡因为观察组产妇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观察对比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产妇,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的各项麻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1%)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58.1%),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罗哌卡因进行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蛛网膜下腔注射麻醉 剖宫产手术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PCEA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继云 佘守章 +2 位作者 董源洪 肖辉 谢晓青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14-17,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 (Rop)蛛网膜下腔注射复合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PCEA)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12 0例单胎足月的自愿初产妇随机分为Ⅰ~Ⅵ组 ,每组 2 0例 ,分别蛛网膜下腔注入 :Ⅰ组Rop2 .0mg、Ⅱ组Rop 2 ....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罗哌卡因 (Rop)蛛网膜下腔注射复合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 (PCEA)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 :12 0例单胎足月的自愿初产妇随机分为Ⅰ~Ⅵ组 ,每组 2 0例 ,分别蛛网膜下腔注入 :Ⅰ组Rop2 .0mg、Ⅱ组Rop 2 .5mg、Ⅲ组Rop 3.5mg、Ⅳ组Rop 5 .0mg、Ⅴ组Rop 2 .0mg +芬太尼 2 0 μg、Ⅵ组芬太尼 2 0 μg。六组均于L2~ 3 腰穿注药后留置硬膜外导管行PCEA ,硬膜外腔采用 0 .1%Rop与 2 .0 μg/mL芬太尼混合液持续输注 5mL/h ,自控镇痛每次给药 3mL ,锁定时间 10min。结果 :Ⅰ组~Ⅳ组镇痛起效时间平均 (5 .9± 1.5 )min。Ⅴ组平均 (2 .0± 1.5 )min ,比其他组起效较快 (P <0 .0 5 ) ,Ⅵ组平均 (6 .2± 1.8)min。六组蛛网膜下腔注药起效稳定后阻滞平面T9~ 11。各组蛛网膜下腔给药后阻滞平面与PCEA 1h后的阻滞平面比较未见明显变化。六组镇痛效果均达到满意程度 ,各组视觉模拟镇痛 (VAS)评分 :随着蛛网膜下腔注射Rop剂量增加 ,VAS评分值有减少趋势 (P >0 .0 5 )。各组Bromage运动评分 :以Ⅳ组分值较高 ,其运动阻滞程度较为显著 (P <0 .0 5 ) ;各组对产程、产后出血量、胎儿Apgar评分、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哌卡因 PCEA 分娩镇痛 临床研究 蛛网膜下腔注射 外病人 自控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功抢救骨水泥诱发严重哮喘致心肺骤停1例报告
9
作者 朱建祥 苑代君 盛书凤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心肺骤停 骨水泥 蛛网膜下腔注射 哮喘 诱发 抢救 侧股骨颈骨折 慢性支气管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内神经降压素对大鼠痛阈的影响
10
作者 刘文彦 白波 +1 位作者 宋朝佑 林葆城 《济宁医学院学报》 1993年第1期1-4,共4页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了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NT)和抗神经降压素血清(ANTS)对大鼠痛阈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微量NT后70min 内,人鼠痛阈比注药前增加25.37~59.55%与注射人工脑脊液(...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观察了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神经降压素(NT)和抗神经降压素血清(ANTS)对大鼠痛阈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微量NT后70min 内,人鼠痛阈比注药前增加25.37~59.55%与注射人工脑脊液(ACSF)组的病阈相比有非常明显的增高(P<0.001)。注射6μl ANTS 后120min 内痛阈变化为-0.76~-27.73%.与注射正常兔血清(NRS)组比,痛阈明显降低,60~120min 内痛阈的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0.01)。提示:脊髓内生理水平的NT 在痛觉调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降压素 抗神经降压素血清 脊髓蛛网膜下腔注射 痛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