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1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焦亡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孙博文 兰帅 +2 位作者 王熙奥 徐善才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9-355,共7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研究显示,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SAH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脑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发生焦亡,造...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卒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研究显示,细胞焦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在SAH后早期脑损伤中发挥关键作用。SAH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脑血管内皮细胞均可发生焦亡,造成神经功能损伤、脑水肿及血-脑屏障破坏。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是细胞焦亡的核心调控因子,其激活机制及在不同细胞类型中的作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针对该通路的SAH治疗策略包括NLRP3抑制剂、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抑制剂、消皮素D抑制剂等均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一定疗效。此外,干细胞、外泌体、气体治疗等新兴技术也为调控细胞焦亡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该文就SAH后细胞焦亡的发生机制、不同细胞焦亡的特点以及针对细胞焦亡的SAH治疗策略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后续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细胞焦亡 炎症小体 NLR家族 热蛋白结构域包含蛋白3 神经炎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熄风解痉汤调控内质网应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应用
2
作者 向兴刚 周益凡 +4 位作者 依马木·依达依吐拉 赵永 买买江·阿不力孜 林琳 马震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89-1897,1905,共10页
目的:探讨熄风解痉汤(XFJJ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EBI)中内质网应激(ER应激)的调控作用。方法:将96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ham组)、SAH组、SAH+XFJJT组,每组24只。SAH+XFJJT组在造模成... 目的:探讨熄风解痉汤(XFJJ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大鼠早期脑损伤(EBI)中内质网应激(ER应激)的调控作用。方法:将96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ham组)、SAH组、SAH+XFJJT组,每组24只。SAH+XFJJT组在造模成功后3 h开始给药,每日早、晚灌胃XFJJT 1.5 mL,持续72 h。建模后6、12、24、48、72 h记录Garcia评分;建模后3、6、12、24、48、72 h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神经细胞形态;TUNEL检测神经元凋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AAT/增强子结合同源蛋白(CHOP)、半胱氨酸酶12(Caspase-12)表达,以及脑含水量和血脑屏障完整性。结果:SAH组6、12、24、48、72 h神经评分低于对照组和Sham组,SAH+XFJJT组高于SAH组(P<0.05);对照组和Sham组各时点GRP78、CHOP、Caspase-12表达低于SAH组(P<0.05),SAH+XFJJT组6、12、24、48、72 h表达低于SAH组(P<0.05);SAH组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高于对照组和Sham组,SAH+XFJJT组6、48、72 h低于SAH组(P<0.05);SAH组脑组织含水量高于对照组和Sham组,SAH+XFJJT组降低(P<0.05);SAH组6 h TUNEL阳性细胞增多,24 h达高峰,72 h减少,SAH+XFJJT组24、48、72 h凋亡率低于SAH组(P<0.05)。结论:SAH后EBI中存在ER应激反应,XFJJT可调控GRP78、CHOP、Caspase-12表达,改善神经评分,减轻脑含水量,并对血脑屏障通透性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熄风解痉汤 蛛网膜下出血 内质网应激 早期脑损伤 海马葡萄糖调节蛋白78 CAAT/增强子结合同源蛋白 半胱氨酸酶12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表现为假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脓毒症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一例
3
作者 齐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一例39岁男性患者因腹胀、意识不清和无尿入院,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弥漫性脑水肿,CT高密度处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为38 HU,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SAH、不全性肠梗阻、脓毒症。入院后患者突发... 一例39岁男性患者因腹胀、意识不清和无尿入院,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弥漫性脑水肿,CT高密度处斑块内对比剂蓄积区高密度影面积为38 HU,初步诊断为急性脑血管病引起SAH、不全性肠梗阻、脓毒症。入院后患者突发双眼上翻、肢体抽搐,降钙素原超过100 ng/mL,血压低,出现感染性休克。采用亚胺培南强化抗感染治疗后,患者降钙素原呈缓慢下降趋势,肾功能恢复正常,腹内压降至正常,尿量逐渐增多,但血小板计数仍呈下降趋势。腰椎穿刺见无色清亮脑脊液流出,脑脊液生化及常规结果均正常,排除SAH及颅内感染可能,考虑头颅CT所示为假性SAH。患者入院第3天,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中转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术中见阑尾化脓坏疽、肠管表面脓苔附着、腹腔内大量脓液。患者术后出现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予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后各项指标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意识清楚,复查头颅CT结果正常。患者术后第19天出院,出院3个月随访无特殊不适,再未出现腹痛、腹胀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蛛网膜下出血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
4
作者 吴侑煊 王博 +2 位作者 侯璇 梁发 韩如泉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70-877,共8页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对前循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行开颅手术患者早期脑灌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早期SGB对aSAH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effect of early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in cerebral vasospasm after 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BLOCK-CVS)研究的事后分析,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1年7月—2023年5月纳入的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并于术前接受早期SGB治疗的前循环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检测了aSAH患者在接受SGB前、SGB后15 min、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的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brain oxygen saturation,rSO_(2)),以及SGB前、SGB后30 min、手术结束即刻阻滞侧和对照侧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观察SGB对脑灌注的瞬时影响。记录了术后1~3 d大脑中动脉CBFV及SGB前、SGB后3~5 d CTP参数(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的变化情况,观察SGB对脑灌注的长时改善效果。记录患者住院期间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评估SGB改善预后的潜在作用。结果研究共纳入早期接受SGB治疗的aSAH患者20例。SGB后15 min,阻滞侧rSO_(2)较同侧基线水平显著改善[(72±6)%vs.(65±5)%,P=0.001],rSO_(2)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相较于同侧基线水平,手术结束即刻rSO_(2)最高[(78±8)%vs.(65±5)%,P<0.001]。然而,对照侧rSO_(2)较基线水平变化不明显。SGB后30 min,阻滞侧CBFV较基线水平降低[(107±27)cm/s vs.(117±33)cm/s,P=0.265],对照侧CBFV无明显变化([108±37)cm/s vs.(107±34)cm/s,P=0.968]。术后,对照侧CBFV增长速度快于阻滞侧。手术结束即刻,对照侧CBFV与同侧基线水平的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而阻滞侧在术后第3天才与基线水平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CTP检查发现7例接受SGB患者术前合并脑局部区域灌注异常(达峰时间、平均通过时间延长),SGB后3~5 d复查显示相应脑区域灌注异常的情况均得到缓解或减轻。患者住院期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和出院后3个月复查诊断为迟发性脑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0.0%和21.1%。2例患者在SGB后5 min出现单侧喉返神经阻滞,未发现其他与SGB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早期对前循环aSAH患者实施SGB可改善阻滞侧rSO_(2),降低同侧CBFV,改善脑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早期脑灌注 局部脑氧饱和度 脑血流速度 星状神经节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5
作者 王艳新 易晓平 +1 位作者 李曼 袁媛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319,共7页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的SAH患者。入院后,采用统一化标准方案收集患者人口学、疾病情况、手术治疗等临床信息。根据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意识模糊评估量表(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ntensive care unit,CAM-ICU)的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谵妄组及非谵妄组,对比两组间资料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计算模型的AUC并使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SAH患者252例,42例(16.7%)发生了谵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OR 4.005,95%CI 1.538~10.432,P<0.001)、冠心病史(OR 6.758,95%CI 2.048~22.301,P<0.001)、机械通气(OR 7.816,95%CI 2.305~26.500,P<0.001)、使用镇痛药物(OR 2.832,95%CI 1.093~7.334,P=0.032)、使用镇静药物(OR 21.896,95%CI 8.397~57.092,P<0.001)、低蛋白血症(OR 3.047,95%CI 1.121~8.282,P=0.029)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为Logit(P)=-4.553+1.388×饮酒史+1.911×冠心病史+2.056×机械通气+1.041×使用镇痛药物+3.086×使用镇静药物+1.114×低蛋白血症。该模型AUC值为0.890(95%CI 0.829~0.951,P<0.001);Hosmer-Lemeshow检验χ^(2)=3.579,P=0.733;最大约登指数为0.695,对应的敏感度为0.762,特异度为0.933,预测准确率为89.7%。结论 饮酒史、冠心病史、机械通气、使用镇痛药物、使用镇静药物以及低蛋白血症是神经重症监护病房SAH患者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神经重症监护病房 谵妄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分级活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
6
作者 邹宗颖 厉春林 +2 位作者 余小燕 董治兵 王倩云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5-570,共6页
目的:构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常... 目的:构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方案并验证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收治的10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对照组,给予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常规护理。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0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作为干预组,实施基于循证方法制定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术后早期活动分级、评估与运动方案。比较两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干预组病人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早期分级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早期分级活动方案是可行的,能够有效促进神经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病人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早期活动 应用效果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急性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分析
7
作者 冯佳慧 刘仁杰 陈儇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3-769,共7页
目的:探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脑积水(aHC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发病后是否出现aHCP将患者分为aHCP组(n=56)和非aHCP... 目的:探讨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并发急性脑积水(aHCP)相关的危险因素,为该病患者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75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根据发病后是否出现aHCP将患者分为aHCP组(n=56)和非aHCP组(n=119)。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SAH患者发生aHCP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分析结果对aSAH患者发生aHCP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175例aSAH患者中,共计56例(32.0%)在发病后出现aHCP。与非aHCP组比较,aHCP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糖水平、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IRI)和全身炎症综合指数(AISI)均明显升高(P<0.05),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Hunt-Hess分级和改良Fisher分级更高(P<0.05),出现脑室积血的概率更高(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AR升高[比值比(OR)=2.237,95%置信区间(CI):1.063~4.708,P=0.034]和NLR升高(OR=1.210,95%CI:1.095~1.337,P<0.01)是aSAH后发生aHC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NAR的AUC为0.812 (95%CI:0.745~0.878, P<0.001), NLR的AUC为0.844 (95%CI:0.785~0.903, P<0.001), NAR与NLR联合AUC为0.854 (95%CI:0.798~0.910,P<0.001)。结论:NAR和NLR是aSAH患者发生aHCP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出血 急性脑积水 神经炎症反应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丝状穿孔法成功评估小鼠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简单程序
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42,共1页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模型是研究分子和细胞机制的重要实验工具,血管内丝穿孔技术可用于模拟人类SAH后观察到的突出病理生理特征;然而,目前评估合适SAH模型的验证方法有限。在此,我们介绍一种选择弥漫性SAH小鼠模型的简单程序。采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模型是研究分子和细胞机制的重要实验工具,血管内丝穿孔技术可用于模拟人类SAH后观察到的突出病理生理特征;然而,目前评估合适SAH模型的验证方法有限。在此,我们介绍一种选择弥漫性SAH小鼠模型的简单程序。采用标准的丝状穿孔法诱导24只小鼠发生SA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小鼠模型 丝穿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
9
作者 杨秀勤 张伶俐 +3 位作者 龙真伸 张丽 廖鑫 刘忠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1-945,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老年SAH患者187例。根据是否发生MODS分为MODS组81例和非MODS组106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SHA患者发生MODS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MODS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MODS组年龄、改良Fisher分级Ⅲ~Ⅳ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空腹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非MOD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改良Fisher分级是老年SAH患者发生MOD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8,95%CI:1.070~1.148,P=0.000;OR=1.143,95%CI:1.095~1.194,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改良Fisher分级以及二者联合预测老年SAH患者发生MODS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9、0.737、0.880,敏感性为59.35%、88.93%、84.02%,特异性为88.73%、58.52%、81.15%,二者联合预测显著优于单独预测(P<0.01)。结论老年SAH患者中MODS的发生率较高,APACHEⅡ评分、改良Fisher分级是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蛛网膜下出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通过PINK1/Parkin通路促进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线粒体自噬
10
作者 宋伟龙 郝广志 +1 位作者 梁勇 董玉书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7-511,共5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大鼠脑组织中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利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制备大鼠SAH模型,通过腹腔注射法给予褪黑素进行治疗。术后24 h,通过改良Garcia评分和平衡木实验检测大鼠神经功能,利用商品化试剂盒...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早期大鼠脑组织中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利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制备大鼠SAH模型,通过腹腔注射法给予褪黑素进行治疗。术后24 h,通过改良Garcia评分和平衡木实验检测大鼠神经功能,利用商品化试剂盒检测脑组织中反应性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利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INK1/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A/1B-轻链3(LC3)和p62表达变化。结果:与SAH组相比,褪黑素治疗组大鼠Garcia评分和平衡木实验评分增加(P<0.05);脑组织中降低ROS和MDA的含量减少(P<0.05),GSH的含量增加(P<0.05),PINK1和Parkin表达增加(P<0.05),LC3-Ⅱ/LC3-Ⅰ的比值增加(P<0.05),而p62表达下降(P<0.05)。结论:褪黑素通过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PINK1/Parkin 线粒体自噬 蛛网膜下出血 早期脑损伤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美脲通过抑制SUR1-TRPM4通道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脑水肿和凋亡
11
作者 郝广志 董雨佳 +1 位作者 郇宇 董玉书 《神经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水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制备大鼠SAH模型,腹腔注射法给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大鼠脑组织的干湿比评估大...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水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颈内动脉穿刺法制备大鼠SAH模型,腹腔注射法给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通过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方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大鼠脑组织的干湿比评估大鼠含水量。利用RT-q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SUR1和TRPM4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SAH大鼠神经功能受损,脑含水量增加,同时SUR1和TRPM4 mRNA表达上调,Bcl-2/Bax比值下降。低剂量的格列美脲不影响大鼠血糖浓度,但是可以显著改善SAH大鼠神经功能,减轻脑水肿;虽然格列美脲对SUR1和TRPM4 mRNA表达没有显著影响,但能够增加Bcl-2/Bax比值。结论:格列美脲通过抑制SUR1-TRPM4通道减轻SAH模型大鼠脑水肿,并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酰脲类药物受体1(SUR1) 瞬时受体电位4(TRPM4) 脑水肿 早期脑损伤 蛛网膜下出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檗碱通过下调NLRP3减轻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鼠早期脑损伤
12
作者 刘凌云 曾淑金 +1 位作者 林森森 曾维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7-753,共7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BBR)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68只雄性SD大鼠通过颈动脉穿刺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SAH模型组,SAH+BBR治疗组。SAH+BBR组大鼠术后3 h、6 h口服给予B... 目的:探讨小檗碱(BBR)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早期脑损伤(EBI)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68只雄性SD大鼠通过颈动脉穿刺法建立SAH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SAH模型组,SAH+BBR治疗组。SAH+BBR组大鼠术后3 h、6 h口服给予BBR,第2 d给予2次BBR治疗。术后48 h对大鼠出血严重程度、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血脑屏障功能进行评价;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细胞凋亡;ELISA测定脑组织炎症因子含量;应用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NLRP3炎症小体及ASC、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BBR可以促进SAH大鼠神经功能恢复(P<0.05),改善脑水肿和血脑屏障功能(P<0.05),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P<0.05),减轻脑组织损伤;与SAH组相比,BBR抑制NLRP3炎症小体及ASC、caspase-1蛋白表达(P<0.05);此外,BBR降低脑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水平(P<0.05)。结论:BBR可能通过调控NLRP3炎症小体激活,降低脑组织炎症水平,从而减轻SAH后早期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R 蛛网膜下出血 早期脑损伤 NLRP3炎症小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娜 张立平 +1 位作者 孙晓曼 潘亚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5-551,共7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容易并发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导致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对上述两种并发症的早期识别尚缺乏客观、具体的医学方法。作者对目前关注较多的aSAH后脑血管痉挛和迟发性脑缺血早期识别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与当前的临床实践相联系,以期为高风险患者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进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动脉瘤 破裂 血管痉挛 颅内 迟发性脑缺血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池持续引流改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脑积水患者的预后 被引量:3
14
作者 文唐敏 苏俊 +6 位作者 谭嘉禾 辛元君 车旭东 梁译丹 邓杰文 杨小林 何朝晖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390,共7页
目的 分析腰池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急性脑积水(acute hydrocephalus, AHC)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动脉瘤性蛛网... 目的 分析腰池引流量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后急性脑积水(acute hydrocephalus, AHC)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AHC的患者82例。以出院半年后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为预后结局,对人口学因素、入院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严重程度、既往史、血管痉挛、腰池引流等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WFNS、Hunt-Hess、mFisher、腰池引流时间、分流依赖、脑血管痉挛、腰池引流量可影响患者预后,进一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高评分WFNS(OR:3.25,95%CI:1.11~9.48)、mFisher高分级(OR:3.66, 95%CI:1.08~12.35)、发生分流依赖(OR:15.56,95%CI:1.22~198.57)与脑血管痉挛(OR:22.24,95%CI:3.08~160.68)是影响mRS的独立危险因素,腰池引流量(OR:0.57, 95%CI:0.40~0.82)是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面积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AUC:0.898(95%CI:0.935~0.861)];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具很好的区分能力[C-index:0.950(95%CI:0.904~0.996);校正C-index:0.934]。结论 增加腰池引流量是aSAH术后发生AHC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并可以改善SAH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脑积水 腰池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鉴峰 郭宗铎 孙晓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1-368,共8页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 目的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的患者,小型颅内动脉瘤指最大径<5 mm的颅内动脉瘤。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Hunt-Hess分级。收集患者影像学资料明确动脉瘤特征[动脉瘤数量(单发、多发)、SAH责任动脉瘤形态(存在子囊、多囊或分叶的动脉瘤为不规则动脉瘤)和位置(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后循环)],根据入院头部CT影像明确SAH的分布情况,使用改良Fisher分级将患者SAH情况分为1~4级,应用Hijdra评分对患者SAH的出血量进行评分。收集患者治疗方式(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将所有患者通过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1~2级为少量SAH组,3~4级为大量SAH组。比较少量SAH组与大量SAH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为因变量,将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中P<0.1的可能影响SAH出血量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将患者术前CT可见的伴或不伴神经功能恶化的新发出血定义为再出血,所有患者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无再出血组。比较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和动脉瘤特征,以再出血为因变量,在基线、临床资料及动脉瘤特征比较中P<0.1的因素中筛选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小型颅内动脉瘤发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63例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SAH患者,男103例,女260例;年龄25~85岁,平均年龄(55±11)岁。以改良Fisher分级进行分组,大量SAH组198例,少量SAH组165例。与少量SAH组相比,大量SAH组患者年龄更大(P=0.011),男性、合并高血压病、吸烟史比例更高(均P<0.05),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26.3%比2.4%,P<0.01),GCS评分更低[(13.1±1.8)分比(13.9±0.8)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9.7±5.4)分比(8.4±2.6)分,P<0.01];大量SAH组和少量SAH组患者动脉瘤数量和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术前是否发生再出血分组,再出血组30例,无再出血组333例。与无再出血组相比,再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比例(83.3%比49.2%,P<0.01)和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比例更高(43.3%比12.9%,P<0.01),GCS评分更低[12(9,14)分比14(13,14)分,P<0.01],Hijdra评分更高[18(9,26)分比14(9,18)分,P=0.024];再出血组与无再出血组患者动脉瘤数量、责任动脉瘤形态、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两种手术方式在两种分组方式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分别以改良Fisher分级3~4级和再出血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27,95%CI:1.006~1.049,P=0.012)、高血压病(OR=1.858,95%CI:1.196~2.886,P=0.006)是小型动脉瘤破裂发生大量SAH的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病(OR=3.775,95%CI:1.371~10.391,P=0.010)、较低的GCS评分(OR=0.677,95%CI:0.561~0.816,P<0.01)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合并高血压病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发生大量SAH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病、GCS评分较低是小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破裂 蛛网膜下出血 小型动脉瘤 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伴脑内血肿临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程矫 甄勇 +2 位作者 宋炳伟 刘健伟 耿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67-572,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伴不同脑内血肿量的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纳入2013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11例高级别aSAH患者,根据脑内血肿量分为无血肿组(105例)、血肿量<50 ml组(69... 目的 对比分析伴不同脑内血肿量的高级别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 纳入2013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211例高级别aSAH患者,根据脑内血肿量分为无血肿组(105例)、血肿量<50 ml组(69例)和血肿量≥50 ml组(37例),均行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栓塞术,术后6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临床预后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211例患者中139例(65.88%)行动脉瘤夹闭术,72例(34.12%)行动脉瘤栓塞术,除3例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因术中恶性脑膨出行去骨瓣减压术外,其余208例均成功夹闭或栓塞动脉瘤,术后无一例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预后良好58例(27.49%)、预后不良59例(27.96%)、死亡94例(44.55%),3组患者临床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24,P=0.024),仅血肿量≥50 ml组临床预后差于无血肿组(Z=-2.655,P=0.008)。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95.73%(202/211),无血肿组为95.24%(100/105)、血肿量<50 ml组为95.65%(66/69)、血肿量≥50 ml组为97.30%(36/37),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4,P=0.867)。结论 伴脑内血肿的高级别aSAH患者预后较差,特别是血肿量≥50 ml患者,术后病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出血 血肿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脑结构及功能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钤军 刘倩 +1 位作者 李瑞利 卢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4-198,共5页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在年轻人中常见,致残致死率高,且超过5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在多个领域:语言、记忆、视觉感知能力、信息处理、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在年轻人中常见,致残致死率高,且超过50%的患者术后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在多个领域:语言、记忆、视觉感知能力、信息处理、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但其诊断需要一系列神经认知量表的评估,耗时且具有主观性。MRI具有无创、无辐射的优势,应用不同的颅脑影像序列(3D T1WI、扩散张量成像、功能MRI)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取脑微观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为aSAH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疾病监测、预后评估及病理机制提供影像学的独特见解。本研究对aSAH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索aSAH早期诊断、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估的相关MRI参数,以期有益于早期治疗及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蛛网膜下出血 认知功能障碍 磁共振成像 脑结构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压监测及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傅晓彤 曲鑫 王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38-642,共5页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对脑组织最具损伤性的疾病之一,这种损伤的形成存在多重机制,颅内压升高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临床实践研究表明,aSAH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加剧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也成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对脑组织最具损伤性的疾病之一,这种损伤的形成存在多重机制,颅内压升高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临床实践研究表明,aSAH患者出现颅内压升高后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不仅加剧了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也成为影响受损脑组织修复的不利因素。既往多项关于颅内压的研究显示,应用颅内压监测并指导治疗可以改善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预后,颅内压监测已成为其常规临床监测方法。而针对aSAH患者颅内压的临床研究尚少,对于来自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研究结果及经验是否适用于aSAH患者的临床实践尚不明确。作者回顾了已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对aSAH患者的颅内压变化规律、适用范围、干预阈值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颅内压 动脉瘤 破裂 重症监护病房 神经危重症管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黄燕兰 梁志坚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206,共5页
近年来关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颅内出血的研究较为活跃,而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尚不足。本研究检索了来自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文献,总结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 近年来关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颅内出血的研究较为活跃,而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尚不足。本研究检索了来自PubMed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关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文献,总结了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目前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蛛网膜下腔出血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治疗原则主要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为并发症的治疗争取时间,其病死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液肿瘤 恶性 蛛网膜下出血 白血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水平与脑组织供血及预后的相关性
20
作者 孟高强 叶涵斌 +1 位作者 马宝君 叶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5-967,共3页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患者血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ase oxidase 4,NOX4)水平与脑组织供血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 目的探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患者血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4(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ase oxidase 4,NOX4)水平与脑组织供血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11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SAH患者172例。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18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对比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NOX4水平以及其他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绘制限制性立方条图分析NOX4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随访90 d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1.25±0.32)分,预后不良组mRS评分(4.68±1.01)分,预后良好组mRS评分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00,P=0.000)。预后不良组高敏C反应蛋白、NOX4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OR=62.026,95%CI:3.145~1223.130,P=0.007)、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surgical Societies,WFNS)分级Ⅳ~Ⅴ级(OR=70.769,95%CI:2.034~2462.544,P=0.019)、改良Fisher分级(OR=67.663,95%CI:3.206~1427.932,P=0.007)、迟发性脑缺血(OR=4.023,95%CI:1.977~8.186,P=0.000)、NOX4(OR=41.916,95%CI:4.038~43.149,P=0.002)是影响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WFNS分级Ⅳ~Ⅴ级、改良Fisher分级、发生迟发性脑缺血及NOX4表达水平均是影响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并且NOX4水平和患者的预后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出血 NADPH氧化酶4 预后 数据相关性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