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蛋白质互作知识的生物学通路扩充新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小蕾 左晓宇 +4 位作者 覃继恒 梁岩 张乃尊 栾奕昭 饶绍奇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7-394,共8页
生物学通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学研究,但现有的生物学通路知识并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扩充。生物信息学预测为通路扩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经济的途径。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知识以及Gene Ontology(GO)数据库信息进行基因通... 生物学通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学研究,但现有的生物学通路知识并不完善,仍需进一步扩充。生物信息学预测为通路扩充提供了一种有效且经济的途径。文章提出了一种融合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知识以及Gene Ontology(GO)数据库信息进行基因通路预测的新方法。首先选取目标基因在蛋白质?蛋白质互作层面上的邻居所在的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为候选通路,然后通过检验候选通路中的基因是否在与目标基因关联的GO节点富集来判断目标基因的通路归属。分别利用Human Protein Reference Database(HPRD)和Biological General Repository for Interaction Datasets(BioGRID)数据库中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信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两套数据中,随着互作邻居个数的增加,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在所有目标基因注释的通路中被成功预测的比例)及相对准确率(在至少有一个注释通路被成功预测的基因集中,所有注释通路均被预测正确的基因所占的比例)均呈现上升趋势。当互作邻居个数达到22时,预测的平均准确率分别达到96.2%(HPRD)和96.3%(BioGRID),而相对准确率分别为93.3%(HPRD)和84.1%(BioGRID)。进一步利用新版数据库对旧版数据库中被更新的89个基因进行验证,至少有一个更新通路被预测正确的基因有50个,其中43个基因的更新通路被完全正确预测,相对准确率为86.0%。这些结果显示该方法是一种可靠且有效的通路扩充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蛋白质 基因本体论 富集分析 通路归属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文洋 张胜 +1 位作者 易干军 晏石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1期86-95,共10页
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是一门鉴定和量化蛋白质与其他代谢物或蛋白质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前沿技术,已成为研究植物系统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促进蛋白质-代谢物相互作用(Protein-metabolite... 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是一门鉴定和量化蛋白质与其他代谢物或蛋白质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前沿技术,已成为研究植物系统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促进蛋白质-代谢物相互作用(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ion,PMI)、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的发现和验证方法取得巨大进步,这些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和功能代谢组研究中逐渐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系统总结了过去10年不同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主要包括PMI和PPI)的分析策略,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的相互作用类型,综述了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对植物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应用策略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了总结。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植物胞内信号转导及代谢调控通路的解析,而精准解析信号网络中关键相互作用将为植物自身生长发育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等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技术 蛋白质-代谢物 蛋白质-蛋白质 蛋白质组学 功能代谢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白桦茸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潜在作用机制
3
作者 符丹丹 邵鑫源 +5 位作者 张琦 张迪 彭心暖 刘燕山 孙建瑞 宫强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8-235,I0001,共9页
该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进行了白桦茸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以明确白桦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作用机制。从TCMSP等数据库和文献获得白桦茸的活性成分以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 该研究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进行了白桦茸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分析,以明确白桦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潜在作用机制。从TCMSP等数据库和文献获得白桦茸的活性成分以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得疾病的靶点,得到白桦茸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共同作用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点的蛋白质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图,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通过DAVID和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再通过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模拟。最终筛选得9种活性成分,阿尔茨海默病筛选到3397个靶点,由PPI筛选得到MMP3、IL6、AKT1、IL10、TNF、MAPK1和HSP90AB1等关键靶点20个,由KEGG通路分析可知桦褐孔菌通过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乙肝、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白介素-17及阿尔茨海默病等信号通路发挥抗AD作用。由GO富集分析发现其与RNA聚合酶Ⅱ转录因子复合物、质膜的组成部分、RNA聚合酶Ⅱ启动子的pri-miRNA正调节转录通路等相关。将20个关键靶点与白桦茸活性成分分子对接,验证均能稳定结合,预测槲皮素等化学成分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白桦茸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及阿尔茨海默病等多个信号通路,从而发挥白桦茸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功能,为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药食同源 老年痴呆 蛋白质-蛋白互作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白头翁汤治疗猪腹泻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白东东 李新圃 +3 位作者 杨峰 罗金印 王旭荣 李宏胜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866-2875,共10页
试验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尝试揭示白头翁汤治疗猪腹泻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其基因功能、信号通路的机制。首先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数据库中检索白头翁汤的所有化学成分、作用靶点,进而利用STRING、DAVID、NCBI数据库,Cytoscape软... 试验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尝试揭示白头翁汤治疗猪腹泻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其基因功能、信号通路的机制。首先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数据库中检索白头翁汤的所有化学成分、作用靶点,进而利用STRING、DAVID、NCBI数据库,Cytoscape软件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靶点—通路网络,研究白头翁汤治疗猪腹泻的作用机制。通过化合物的口服利用度和类药性筛选得出白头翁汤11个活性化合物,化合物—靶点网络结果显示,11个活性化合物含有63个相应靶点;白头翁汤作用于猪腹泻的PPI网络图包含45个靶点,主要靶点是雌激素受体1(estrogen receptor,ESR1)、CREB结合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CREBBP)、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MAPK1)、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等,与猪腹泻靶点基因直接相关的靶点是拓扑异构酶Ⅱβ(DNA topoisomeraseⅡ,TOP2B)、ESR1、ESR2、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NR3C1)、AR和细胞核受体共激活剂2(nuclear receptor coactivator 2,NCOA2);白头翁汤—猪腹泻PPI网络图关键靶点GO富集条目为5个,其中生物过程、分子功能、细胞组成相关的条目分别有3、1、1个;白头翁汤作用于猪腹泻PPI网络图KEGG信号通路有1条。白头翁汤可能主要通过金鱼草素、掌叶防己碱、8-异戊烯基二氢茆酚-7-葡糖苷、延胡索乙素、足叶草脂素、黄麻苷和8-羟基松脂醇等调控TOP2B、ESR1、ESR2、NR3C1、AR和NCOA2等靶点,基因功能富集于磷脂酶C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肾上腺素能受体信号通路、DNA模板转录、类固醇结合、细胞膜的组成部分,以及通过KEGG信号通路中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来治疗猪腹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 猪腹泻 蛋白质-蛋白质网络(PPI) GO富集分析 KEGG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trate-stabilized CdSe/CdS quantum dots as fluorescence probe for protein determination 被引量:3
5
作者 傅昕 黄可龙 刘素琴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720-725,共6页
A rapid, ultrasensitive and convenient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functionalized CdSe/CdS quantum dots (QDs) with bov... A rapid, ultrasensitive and convenient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resulting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functionalized CdSe/CdS quantum dots (QDs) with bov/ne serum albumin (BSA) was proposed. The citrate-stabilized CdSe/CdS (QDs) were synthesized by using Se powder and Na2S as precursors instead of any pyrophoric organometallic precursors. The modified CdSe/CdS QDs are brighter and more stable against photobleaching in comparison with organic fluorophores. At pH 7.0, the fluorescence signal of CdSe/CdS is enhanced by increas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BSA in the range of 0.1-10 μg/mL, and the low detection limit is 0.06 μg/mL.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hanced fluorescence peak intensity (△F) and BSA concentration (c) is established using equation △F=50.7c+16.4 (R=0.996 36). Results of determination for BSA in three synthetic samples are identical with the true values, and the recovery (98.9%-102.4%) and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1.8%-2.5%) are satisfac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Se/CdS quantum dots bovine serum albumin PROTEIN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融合策略构建双相障碍致病基因网络
6
作者 刘轲 赵虎 +1 位作者 刘燕 饶绍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1-477,共7页
【目的】提出基于知识融合策略构建基因网络方法 ,并应用于双相障碍相关的致病基因网络分析。【方法】将Wellcome Trust Case Control Consortium(WTCCC)提供的双相障碍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SNP)数据与人类蛋白质-蛋白质互作数据库对... 【目的】提出基于知识融合策略构建基因网络方法 ,并应用于双相障碍相关的致病基因网络分析。【方法】将Wellcome Trust Case Control Consortium(WTCCC)提供的双相障碍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SNP)数据与人类蛋白质-蛋白质互作数据库对应的基因做交集。通过单体型全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获得经多重检验校正统计学显著的基因互作对子,并由此构建致病基因网络以及挖掘连通度显著高于理论分布的核心致病基因。【结果】采用知识融合的方法,将数据维度从482 248个SNP位点降至98 157。经统计模型检验获得3 841个互作基因用于构建双相障碍致病基因网络,并挖掘出115个核心致病基因。其中,在连通度高于30的29个核心基因中,有12个重复了以前的报道(PRKCA,EGFR,ESR1,ATXN1,FYN,CREBBP,TP53,AKT1,CSNK2A1,DLG1,PTN和LYN),另外17个未被报道过的基因从其生物功能以及致病分子机制上看,可能是新的双相障碍易感基因(SMAD3,SRC,GRB2,PIK3R1,ZBTB16,ABL1,APP,EP300,TGFBR1,SYK,YWHAZ,INSR,MAPK1,PRKCB,PRKCD,SMAD2和SVIL)。【结论】本文提出的基于蛋白质-蛋白质互作知识引导的基因网络构建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系统性分析方法,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复杂疾病的分子网络机制和确立核心风险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知识学习 蛋白质-蛋白质 全基因组关联 基因网络 核心风险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