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藜芦醇抑制蛋白激酶B磷酸化缓解大鼠肌成纤维细胞形成及肾纤维化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周豪 白永恒 +2 位作者 陆红 郭勇 吴存造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肌成纤维细胞形成及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白藜芦醇干预组于手术当天ig给予白藜芦醇20 mg·kg^(-1),术后第7天取其梗阻侧肾脏进行检测。HE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肾组织病理改...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肌成纤维细胞形成及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白藜芦醇干预组于手术当天ig给予白藜芦醇20 mg·kg^(-1),术后第7天取其梗阻侧肾脏进行检测。HE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体外分别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和成纤维细胞(NRK-49F),各分为3组:细胞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5μg·L^(-1)诱导组和TGF-β_15μg·L^(-1)+白藜芦醇10或100 mmol·L^(-1)干预组。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SMA、细胞外基质成分(Ⅲ型胶原)和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着蛋白的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或组织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HE染色显示UUO模型组肾间充质面积扩大(P<0.01),Masson染色显示UUO模型组胶原累积明显(P<0.05);白藜芦醇干预组上述改变均被抑制(P<0.05),α-SMA阳性肌成纤维细胞的形成亦被抑制(P<0.05)。体外应用TGF-β_1刺激后,与细胞对照组相比,TGF-β_15μg·L^(-1)诱导组α-SMA表达增加(P<0.01),提示细胞表型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同时伴随着Ⅲ型胶原过度累积(P<0.01);白藜芦醇干预组上述改变被抑制(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肌成纤维细胞产生过程中,AKT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白藜芦醇干预后,体内外AKT磷酸化升高均被抑制(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能通过拮抗AKT的磷酸化,抑制TGF-β_1所诱导的NRK-52E和NRK-49F表型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进而减少基质累积,缓解肾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肌成纤维细胞 肾纤维化 蛋白激酶b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刺激引起的蛋白激酶B磷酸化与PTEN突变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钟海兰 胡先福 林建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65-1068,1072,共5页
目的研究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突变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1中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CNE-1细胞用含100 m L/L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培养,并分别转染野生型PTEN(wt PTEN)质粒、突变型PTEN C124... 目的研究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突变对人鼻咽癌细胞系CNE-1中蛋白激酶B(Akt)的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CNE-1细胞用含100 m L/L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基培养,并分别转染野生型PTEN(wt PTEN)质粒、突变型PTEN C124S质粒和突变型PTEN G129E质粒。各组细胞加刺激前用无血清RPMI1640培养基饥饿过夜,用0.15 IU/m L胰岛素或0.3μg/m 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 EGF)刺激,Western blot法检测Akt的磷酸化水平。结果胰岛素和rh EGF刺激均可导致CNE-1细胞Akt信号激活;wt PTEN可抑制胰岛素或rh EGF刺激引起的Akt信号激活;PTEN C124S突变体可激活胰岛素刺激引起的Akt信号,但不可激活rh EGF刺激引起的Akt信号;PTEN G129E突变体抑制胰岛素刺激引起的Akt信号激活。结论 wt PTEN可抑制胰岛素或rh EGF刺激引起的Akt信号激活,但PTEN C124S和G129E突变体不能一致性激活Akt信号表达。这表明PTEN基因突变可能与Akt信号表达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 基因突变 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 胰岛素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 CNE-1人鼻咽癌细胞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和PTEN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4
3
作者 郭瑞霞 魏丽惠 +4 位作者 史惠蓉 周艳 刘艳杰 王建六 乔玉环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4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包括15例单纯型增生(SH)、19例复合型增生(CH)和8例非典型增生(AH)]及4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4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包括15例单纯型增生(SH)、19例复合型增生(CH)和8例非典型增生(AH)]及46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增生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7%、42.9%和3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4,P=0.003),增生期子宫内膜高于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PTEN在SH、CH和AH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26.3%和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SH高于CH和AH。P-AKT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增殖症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0%、57.1%和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37,P<0.001),子宫内膜腺癌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增殖症;SH、CH和AH组织中P-AK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68.4%和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P=0.027),SH和CH低于AH。PTEN表达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P<0.001),与临床分期无关(χ2=0.06,P=0.89)。P-AKT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χ2=0.20,P=0.82)和组织学类型无关(χ2=0.94,P=0.32)。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TEN与P-AKT表达关系密切(rP=-0.368,χ2=6.69,P=0.012)。结论:PTEN基因可能通过影响AKT通路参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腺癌 PTEH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旭林 王红梅 +2 位作者 金晓燕 牟永华 梁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6期4163-4166,共4页
目的分析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6001/6002两步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和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目的分析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和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PV-6001/6002两步法检测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和2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AKT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TEN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临床TNM分期、有无浆膜浸润、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癌组织中p-AKT和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肿瘤直径的患者,癌组织中二者的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p-AKT与PTE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325,P<0.05)。结论 p-AKT和PTEN蛋白的表达改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二者表达状况的检测对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磷酸化蛋白激酶b PTEN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TD5介导AKT1磷酸化调控结肠癌细胞的迁移和5-FU敏感性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开禹 史建国 程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6-591,共6页
目的:探讨含SET结构域蛋白5(SETD5)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对5-氟尿嘧啶(5-FU)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常规培养结肠癌细胞,用Lipofectamine 2000将siSETD5-NC、si-SETD5-1~3质粒转染至HT-29细胞中,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si-... 目的:探讨含SET结构域蛋白5(SETD5)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对5-氟尿嘧啶(5-FU)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常规培养结肠癌细胞,用Lipofectamine 2000将siSETD5-NC、si-SETD5-1~3质粒转染至HT-29细胞中,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处理)、si-SETD5-NC组、si-SETD5组和si-SETD5+SC79组,si-SETD5+SC79组HT-29细胞转染质粒的同时用10µmol/L SC79处理。qPCR法检测NCM460、HT-29和LoVo细胞中SETD5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细胞划痕法、WB法和CCK-8法分别检测各组HT-29细胞的凋亡情况、迁移能力、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对5-FU的敏感性。结果:SETD5 mRNA在HT-29、LoVo细胞中均呈高表达(均P<0.01)。在HT-29细胞中成功地敲减了SETD5 mRNA(P<0.01)。敲减SETD5 mRNA可明显抑制HT-29细胞的增殖活性(P<0.01)、迁移能力(P<0.01)、相关蛋白(SETD5、p-PI3K、p-AKT1、p-mTOR蛋白)的表达(均P<0.01)、促进细胞凋亡(P<0.01),且提高其对5-FU的敏感性(P<0.01),这些作用均可被AKT激活剂SC79部分阻挡(P<0.05或P<0.01)。结论:SETD5在HT-29、LoVo细胞中高表达,SETD5通过PI3K/AKT1通路促进结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且降低其对5-FU的敏感性,SETD5是结肠癌临床诊断、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含有SET结构域蛋白5 蛋白激酶b磷酸化 增殖 迁移 5-氟尿嘧啶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PKB及仅含BH3域蛋白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清 张淑兰 王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6期912-915,共4页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磷酸化PKB、磷酸化Bad及Bim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以及三者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3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5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磷酸化PKB、磷酸化Bad及Bim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以及三者间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1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13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55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PKB、p-Bad及Bim蛋白表达情况,以及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上述子宫内膜组织中PKB、Bad及Bim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子宫内膜癌及非典型增生组织中p-PKB及p-Bad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增加(P=0.001;P<0.001);而Bim蛋白的表达则显著减少(P<0.001),差异有显著性;PKBmRNA及Bad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内膜及子宫内膜癌之间表达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只有Bim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P=0.006)。结论:PKB途径的激活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激活后可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仅含BH3域蛋白,抑制其促凋亡活性,导致子宫内膜细胞过度增殖以及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磷酸化蛋白激酶b 仅含bH3结构域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性SHIP基因表达抑制生长因子介导的K562细胞增殖及Akt磷酸化
7
作者 杨琳 罗建民 +4 位作者 温树鹏 刘小军 姚丽 杨敬慈 杜行严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9-274,共6页
【目的】探讨SHIP基因对IL-3诱导K562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阐明SHIP对K562细胞作用的机制。【方法】将慢病毒质粒pReceiver-Lv31-FIV和pReceiver-Lv31-SHIP转染K562细胞;转染细胞与IL-3共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K562细胞Akt磷酸化;观... 【目的】探讨SHIP基因对IL-3诱导K562细胞系增殖的抑制作用,阐明SHIP对K562细胞作用的机制。【方法】将慢病毒质粒pReceiver-Lv31-FIV和pReceiver-Lv31-SHIP转染K562细胞;转染细胞与IL-3共培养,Western blot法检测K562细胞Akt磷酸化;观察转染野生型SHIP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失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重组慢病毒载体pReceiver-Lv31-FIV和pReceiver-Lv31-SHIP转染K562细胞,GFP阳性率为74.6%。野生型SHIP基因阻断了IL-3对K562细胞的增殖作用,对照组(K562/FIV)细胞增殖抑制率(3.26%)明显低于转染SHIP基因组细胞增殖抑制率(26.42%,P<0.05);集落形成实验显示SHIP能显著抑制K562细胞集落形成能力[IL-3作用组K562/SHIP细胞形成集落为60.3±6.6,明显低于IL-3诱导的K562/FIV组(91.7±4.2)](P<0.01)。细胞形态观察发现凋亡增加,Western blot检测发现转染SHIP基因组前凋亡酶pro-caspase-3降解增加,TUNEL法证实SHIP蛋白促进细胞凋亡。IL-3作用不同时间段(3h,6h,12h),转染野生型SHIP组细胞增殖明显减弱,且Akt磷酸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SHIP基因负调控生长因子(IL-3)介导的K562细胞增殖及其蛋白激酶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肌醇5’磷酸 慢病毒载体 细胞增殖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刺激1受体抑制剂BMS777607对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贾答淇 孔雯聪 +2 位作者 苏荣健 杜晓媛 贺武斌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9-744,I0002,共7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刺激1受体(MST1R)抑制剂BMS777607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人肺癌A549细胞,不同浓度(1、5、10、15和20μmol·L^-1)BMS777607处理细胞48 h,同时设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刺激1受体(MST1R)抑制剂BMS777607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阐明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人肺癌A549细胞,不同浓度(1、5、10、15和20μmol·L^-1)BMS777607处理细胞48 h,同时设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不同浓度(1、5、10、15和20μmol·L^-1)BMS777607处理A549细胞14 d,同时设对照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各组细胞克隆形成情况并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率;不同浓度(10和20μmol·L^-1)BMS777607处理A549细胞24 h,同时设对照组,采用EdU掺入法检测各组细胞中EdU阳性细胞率;不同浓度(1、5、10、15和20μmol·L^-1)BMS777607处理A549细胞48 h,同时设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中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AKT(p-AKT)、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ERK(p-ERK)、聚酰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活化型PARP(Cleaved-PARP)、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aspase 9)和活化型Caspase 9(Cleaved-Caspase 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MTT实验,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BMS777607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克隆形成实验,与对照组比较,10μmol·L^-1 BMS777607组细胞克隆形成数量明显减少,20μmol·L^-1 BMS777607组细胞几乎无克隆形成;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BMS777607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EdU掺入法实验,与对照组比较,10和20μmol·L^-1 BMS777607组细胞中EdU阳性细胞率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与对照组比较,10、15和20μmol·L^-1 BMS777607组A549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BMS777607组细胞中p-AKT和p-ER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Cleaved-PARP和Cleaved-Caspase 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MST1R抑制剂BMS777607能够抑制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AKT、p-ERK表达和促进PARP、Caspase 9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刺激1受体 bMS777607 肺肿瘤 细胞凋亡 磷酸化蛋白激酶b 聚酰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素β10在肺癌细胞中促进VEGF-C表达机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李紫璇 曲连悦 +2 位作者 钟红珊 徐克 邱雪杉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8-383,共6页
背景与目的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胸腺素β10(thymosinβ10,Tβ10)在肺癌中过表达并与肺癌的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人重组蛋白Tβ10在肺癌细胞系中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背景与目的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胸腺素β10(thymosinβ10,Tβ10)在肺癌中过表达并与肺癌的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人重组蛋白Tβ10在肺癌细胞系中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表达情况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肺癌细胞系加入外源Tβ10或Tβ10加AKT特异性抑制剂LY294002后VEGF-C 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肺癌细胞系加入Tβ10或Tβ10加LY294002后VEGF-C及P-AKT蛋白的变化。结果在肺癌细胞系SPC-A-1中加入Tβ10可以促进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同时促进AKT的磷酸化。在肺癌细胞系A549和LK2中加入Tβ10同样可以促进VEGF-C mRNA及蛋白的表达(P<0.05),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可以被LY294002所抑制(P<0.05)。结论人重组蛋白Tβ10肺癌通过激活AKT的磷酸化促进VEGF-C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Tβ10 磷酸化蛋白激酶b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后适应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与P-Akt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波 阎德民 +2 位作者 李庆志 陶凉 朱楠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6-118,131,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2周龄健康SD大鼠,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后适应组。观测各组大鼠心脏冠状动脉灌注流量、心肌梗死范围,Westernblot检测磷酸...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信号机制。方法2周龄健康SD大鼠,体质量250~30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缺血后适应组。观测各组大鼠心脏冠状动脉灌注流量、心肌梗死范围,Westernblot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的表达,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和线粒体的改变。结果缺血后适应组较缺血再灌注组冠状动脉灌注流量明显增加,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P-Akt的表达明显增强,心肌纤维和线粒体的完整程度明显较好。结论缺血后处理在大鼠离体心脏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Akt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后适应 心肌保护 缺血再灌注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体缓解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冰冰 丁惠娟 +3 位作者 程智刚 宋宗斌 肖丹 郭曲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97-110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DP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4只8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C组),单次腹腔注射柠檬酸钠溶液10 mL/kg;模型组(M组),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65 mg/kg;干预组(T组),单次腹腔注射STZ 65mg/kg建立模型,且在造模后第1,3,7,10天分别单次腹腔注射抗VEGF抗体10 mg/kg。C组和M组分别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体积柠檬酸钠溶液。注射STZ前1 d(基础值)、注射STZ后第1,3,7,14天检测大鼠空腹血糖值;注射STZ前1 d、注射STZ后第1,3,5,7,10,14天分别测定大鼠体重及后足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应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腰段脊髓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 protein kinase B,p-Akt)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蛋白表达。结果:注射STZ后,M组及T组大鼠与C组大鼠各时间点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大鼠体重增加(P<0.01)。与C组大鼠相同时间点比较,M组及T组大鼠空腹血糖升高(P<0.01)。3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足底皮肤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 thermal latency,PWTL)随时间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同时间点比较,M组(第3,5,7,10,14天)及T组(第5,7,10,14天)PWMT和PWTL降低(P<0.01)。与M组比较,T组大鼠第10和14天PWMT和PWTL升高(P<0.01或P<0.05)。与C组比较,M组和T组大鼠脊髓p-Akt和TRPV1表达升高(P<0.01);与M组比较,T组大鼠p-Akt和TRPV1表达降低(P<0.01)。结论:VEGF可能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TRPV1的表达参与大鼠DPNP,抗VEGF治疗可能成为DPNP治疗的靶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周围神经痛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G基因沉默对大肠癌CT26细胞移植瘤生长与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盛永涛 王娅兰 +1 位作者 杨怡 王洁琼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8-352,359,共6页
目的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oly-(ADP-ribose)glycohydrolase,PARG]基因沉默经AKT途径对大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未转染的CT26细胞、慢病毒空载体转染的CT26细胞和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的CT26细胞接种至BA... 目的探讨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oly-(ADP-ribose)glycohydrolase,PARG]基因沉默经AKT途径对大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未转染的CT26细胞、慢病毒空载体转染的CT26细胞和PARG-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的CT26细胞接种至BALB/c小鼠脾包膜下,建立相应的肝转移模型,比较各组脾脏移植瘤及肝脏转移瘤结节的差异。进一步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脾脏移植瘤PARG、聚腺苷酸二磷酸核糖转移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即AKT)、P-AKT473、核转录因子-κB p65(nuclear factor-kappaB p65,NF-κB p6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即FGF-2)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RG沉默组脾脏移植瘤体积较小(P<0.05),肝转移瘤结节数量减少(P<0.05);脾脏移植瘤的PARG、PARP-1、NF-κB p65、VEGF、FGF-2蛋白表达显著减弱(P均<0.05),P-AKT473的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CT26细胞系的PARG表达抑制后,可以抑制大肠癌CT26细胞移植瘤的生长与转移,这可能与PARG抑制使AKT磷酸化增强,从而降低了VEGF、FGF-2等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水解酶(PARG) 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 结肠癌 肝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瑞霞 张瑞芳 +2 位作者 王新燕 史惠蓉 乔玉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49-552,共4页
目的: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增殖、凋亡及P-AKT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12只裸鼠皮下接种Ishikawa细胞后建立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 目的:观察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增殖、凋亡及P-AKT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12只裸鼠皮下接种Ishikawa细胞后建立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6只,分别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LY29.4002干预,观察2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计算移植瘤体积、抑瘤率等,观察药物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移植瘤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镜下观察移植瘤的坏死程度、范围及细胞凋亡情况,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组织内p-AKT的表达。结果:1)用药组裸鼠移植瘤体积增长相对缓慢(2 027.30±251.16)11mm^3,对照组肿瘤体积增长明显(3 110.60±599.66)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2,P=0.005),且抑瘤率为(32.49±16.39)%2)HE染色见用药组较对照组移植瘤细胞凋亡及坏死面积显著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用药组p-AKT的表达低于对照组(χ~2=6.133,P<0.05) 结论:P13K通路抑制剂LY294002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促进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鼠 子宫内膜癌 磷脂酰肌醇3激酶抑制剂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甲苷对高胰岛素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贵平 李维祖 +1 位作者 段文婷 李卫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29-1633,共5页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As-IV)对高胰岛素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HMCs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不同时间后对HMCs增殖的影响,筛选胰岛素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实验设正常组、高胰岛素(64 nmol... 目的研究黄芪甲苷(As-IV)对高胰岛素诱导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HMCs为研究对象,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胰岛素作用不同时间后对HMCs增殖的影响,筛选胰岛素的量效与时效关系;实验设正常组、高胰岛素(64 nmol/L)组、二碘苯(DPI 10μmol/L)组、抗氧化剂Tempol(100μmol/L)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LY294002(10μmol/L)组与黄芪甲苷(As-Ⅳ25、50、100μmol/L)组。培养48 h后,MTT法检测HMCs的细胞增殖状况,DCFH-DA法测定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NADPH氧化酶4(NOX4)、磷酸化蛋白激酶B(p-PKB)(又称p-Akt)、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随着浓度增加与作用时间延长,胰岛素对HMCs增殖有促进作用且有量效与时效关系;与高胰岛素组比较,DPI组、Tempol组、LY294002组与As-IV 25、50、100μmol/L组均能有效抑制高胰岛素诱导的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内ROS含量,降低NOX4、p-Akt、pm TOR蛋白的高表达(P<0.05,P<0.01)。结论胰岛素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促HMCs细胞增殖;As-IV对高胰岛素诱导的HMCs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MCs的过度增殖,减少细胞内ROS生成,降低NOX4、p-Akt、p-m TOR蛋白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胰岛素 人肾小球系膜细胞 黄芪甲苷 活性氧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雷素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对高原性小鼠脑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园园 任仲坤 杨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年第8期1693-1699,共7页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高原性脑缺血缺氧致小鼠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作用靶点蛋白表达。方法:用water maze水迷宫作业测试筛选出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0.05、0.20、0.60 mg·kg-1),每组10只,检...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高原性脑缺血缺氧致小鼠脑损伤的影响及相关作用靶点蛋白表达。方法:用water maze水迷宫作业测试筛选出5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黄芩苷低、中、高剂量组(0.05、0.20、0.60 mg·kg-1),每组10只,检测受试小鼠的空间记忆和学习能力。用低压氧动物舱(模拟海拔4 000 m的高度)建立稳定的高原性脑缺血缺氧模型,检测小鼠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应用蛋白印迹分析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小鼠脑干组织中各凋亡通路蛋白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 3)、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Bax、Bcl-2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小鼠潜伏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黄芩苷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潜伏期缩短,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黄芩苷最佳有效剂量为0.60 mg·kg-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SOD和GSH-Px活性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中SOD和GSH-Px活性明显提高、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从蛋白变化水平来看,模型组的cleaved-caspase 3、P-AKT、GFAP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条带明显增强,Bax/Bcl-2的比值也明显增加(P<0.05);黄芩苷组表达水平弱于模型组(P<0.05),其中黄芩苷高剂量组表达最弱,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结论:黄芩苷对高原性脑缺血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强的抗氧化能力及其抑制各个靶点蛋白cleaved-caspase 3、P-AKT、GFAP、Bax、Bcl-2在凋亡通路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高原性脑缺血缺氧 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神经胶质酸性蛋白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PI3K/Akt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高彦令 刘长胜 +8 位作者 赵锐 王林林 李姗姗 刘敏 张淼 姜述堃 田志岭 王檬 官大威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损伤区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PI3K,p-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Akt,p-Akt)的表... 目的探讨小鼠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损伤区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PI3K,p-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又称Akt)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Akt,p-Akt)的表达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印迹法和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小鼠皮肤损伤不同时间段PI3K、Akt、p-PI3K及p-Akt的变化情况。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皮肤损伤后,PI3K、p-Akt阳性染色出现在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峰值出现在组织修复期。Western印迹法显示,各个时间段均有PI3K、p-PI3K、Akt、p-Akt的阳性条带,其中p-PI3K、p-Akt表达的峰值出现在炎症期和增生期,PI3K、Akt表达的高峰出现在组织重建期。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I3K m RNA的峰值出现在炎症期和组织重建期,Akt m RNA的峰值出现在组织重建期。结论在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PI3K、Akt、p-PI3K及p-Akt的表达变化呈现不同的规律性并有较好的时间依赖性,PI3K/Akt通路的表达规律可以用于法医学损伤时间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创伤和损伤 皮肤 磷脂酰肌醇-3-激酶 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TROP2、p-Akt及vimentin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付京东 薛栋 +6 位作者 李新军 成丕光 张成德 周宪勇 张同军 夏修良 巩本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探讨TROP2、p-Akt及viment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6例甲状腺瘤组织、36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TROP2、p-Akt及vimentin的表达,并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TNM... 目的:探讨TROP2、p-Akt及viment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6例甲状腺瘤组织、36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TROP2、p-Akt及vimentin的表达,并对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TROP2、p-Akt及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8%、68.4%、69.7%,与甲状腺瘤组织、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OP2、p-Akt及vimentin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淋巴结无转移组(P<0.05);TROP2、p-Akt及vimentin蛋白在Ⅲ+Ⅳ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TROP2与p-Akt、vimentin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0.313,P=0.038;r=0.402,P=0.031);p-Akt与vimentin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464,P=0.026)。结论:TROP2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恶性侵袭及转移有关,可作为靶向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潜在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 磷酸化-蛋白激酶b 波形蛋白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组织中p-Tyr、p-Akt和p-p70S6K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江辉 李代强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0-263,共4页
目的探讨p-Tyr、p-Akt和p-p70S6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20例导管内癌组织中p-Tyr、p-Akt和p-p70S6K的表达。结果p-Akt表达与p-Tyr和p-p70S6表达呈... 目的探讨p-Tyr、p-Akt和p-p70S6K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20例导管内癌组织中p-Tyr、p-Akt和p-p70S6K的表达。结果p-Akt表达与p-Tyr和p-p70S6表达呈正相关(r=0.211,P=0.021;r=0.199,P=0.030),在癌旁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在癌组织中呈高表达。p-Tyr、p-Akt和p-p70S6K表达与术后无瘤生存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9,P=0.002和P=0.044),与绝经状态、年龄、肿瘤大小和TNM分期无关(P>0.05)。p-Tyr、p-Akt表达与ER表达呈正相关(r=0.252,P=0.006;r=0.229,P=0.012),p-Akt和p-p70S6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04,P=0.022),p-Akt表达还与组织学分级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与PR表达呈负相关(r=-0.201,P=0.028)。结论p-Tyr、p-Akt和p-p70S6K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Akt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磷酸化酪氨酸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三醇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史彤彤 程明月 +2 位作者 张超群 张卓琦 王志荣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43-647,共5页
目的:探究白藜三醇(Res)对正常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HUVEC,实验分为:DMEM高糖(〈4500 mg/L)培养基培养组(正常组)、白藜三醇组(药物组)、白藜三醇+磷脂酰肌醇3-激... 目的:探究白藜三醇(Res)对正常状态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HUVEC,实验分为:DMEM高糖(〈4500 mg/L)培养基培养组(正常组)、白藜三醇组(药物组)、白藜三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阻断剂组(LY294002,药物阻断剂组1)、LY294002组(阻断剂组1)、白藜三醇+NG-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组(一氧化氮合酶阻断剂L-NAME,药物阻断剂组2)、L-NAME组(阻断剂组2),其中LY294002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阻断剂。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p-eNOS)蛋白的表达;亚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水平;迁移小室(transwell chamber)检测内皮细胞的迁移能力;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内皮细胞的体外小管形成能力。 结果:①药物组(1、5μmol/L)与正常组相比细胞增殖增加(P〈0.01);药物组(5μmol/L)与药物组(0.2、10、20μmol/L)相比细胞增殖增加(P〈0.01);药物组(20μmol/L)对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②药物组(5μmol/L )较正常组p-Akt、p-eNOS蛋白表达增加(P〈0.05~0.01),NO水平增加(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药物阻断剂组1 p-Akt、p-eNOS蛋白表达与药物组比较均减低(P均〈0.01),NO水平减低(P〈0.05);药物阻断剂组1(5μmol/L)较阻断剂组1 p-Akt蛋白、p-eNOS蛋白及N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细胞迁移及小管形成实验:药物组(5μmol/L)内皮细胞迁移率及体外小管形成数量大于正常组(P〈0.01),药物阻断剂组2内皮细胞迁移率及体外小管形成数量小于药物组(P〈0.01)。 结论:白藜三醇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eNOS信号通路诱导正常状态下内皮细胞NO水平的增加,从而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及体外小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三醇 磷酸化蛋白激酶b 磷酸化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高氧动物模型肠道AKT的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思 曹旭 刘冬妍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77-581,共5页
目的研究高氧对新生大鼠肠道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新生大鼠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采用电镜观察2组大鼠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肠组织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PCR检测肠组织AKT mRNA的表达... 目的研究高氧对新生大鼠肠道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新生大鼠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采用电镜观察2组大鼠肠组织结构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和Western blot检测肠组织AKT和p-AKT蛋白的表达;应用实时PCR检测肠组织AKT mRNA的表达。结果电镜显示空气组肠黏膜形态完整;高氧组可见上皮表面绒毛有部分缺失,核形不规则,胞质内疑有凋亡小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空气组AKT蛋白表达随生长发育逐渐增加;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AKT表达第7天升高,第10天反而下降(P<0.05)。空气组p-AKT蛋白表达亦随生长发育逐渐增加,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p-AKT表达第7天明显升高(P<0.05),但第10天表达减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AKT表达第7天显著升高(P<0.05),但第10天下降。p-AKT表达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时PCR结果显示,与空气组比较,高氧组AKT mRNA表达第5天和第7天显著升高(P<0.05),但在第10天表达下降(P<0.05)。结论高氧刺激使肠道黏膜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肠道黏膜细胞可能通过AKT的磷酸化来对抗高氧刺激进而保护肠道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氧 肠道 蛋白激酶b 磷酸化蛋白激酶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