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
作者 韩国柱 何巍 任开环 《医药导报》 CAS 2003年第1期9-11,共3页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动学十分复杂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类药物有显著的首过效应 ,其消除半衰期短 ,分布容积较小 ,吸收和消除均可能涉及非线性饱和动力学。结合蛋白、动物种属、给药方案、内源性成分及给药系统等均可影响其药动学过程。... 蛋白多肽类药物药动学十分复杂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类药物有显著的首过效应 ,其消除半衰期短 ,分布容积较小 ,吸收和消除均可能涉及非线性饱和动力学。结合蛋白、动物种属、给药方案、内源性成分及给药系统等均可影响其药动学过程。近年 ,众多的蛋白多肽类药物有待研发 ,其药动学特点和规律亟待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影响因素 药物动力学 综合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郑宁 高永良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4期317-320,324,共5页
蛋白多肽类药物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类药物 ;这类药物在体内普遍稳定性差 ,易失活。研究证明 。
关键词 蛋白多肽类药物 制剂学 生物利用度 氨基酸 口服给药剂型 经呼吸道给药剂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结构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毛紫娟 徐艳梅 +1 位作者 乔晓宁 高燕霞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65-1471,共7页
近年来,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肝炎等疾病。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活性与其结构相关,蛋白质结构可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一级结构决定了其高级结构以及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为保证药物的... 近年来,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快速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癌症、肝炎等疾病。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活性与其结构相关,蛋白质结构可分为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一级结构决定了其高级结构以及所发挥的生物学功能。为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必须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质量控制。高级结构是蛋白质表现其功能和活性的基础,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也随之变化。该文介绍了蛋白质多肽类药物一级结构及高级结构表征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埃德曼降解法、质谱法和光谱法等,为其他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制品的结构表征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药物 结构表征方法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长效化制剂学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丁源 陈新 +1 位作者 涂家生 孙春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33-440,共8页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之中,然而,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通常需要注射给药且缺乏长效剂型,给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带来困扰。本文综述了通过制剂学手段对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进行长效化改造的策略,... 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之中,然而,蛋白及多肽类药物通常需要注射给药且缺乏长效剂型,给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带来困扰。本文综述了通过制剂学手段对蛋白及多肽类药物进行长效化改造的策略,包括缓释注射剂、植入剂、口服制剂以及经皮给药系统,并总结其缓释机制、研究进展和优缺点,以期为此类药物的剂型改良提供研究思路及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多肽药物 长效化 缓控释 剂型改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质定量技术及其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梦秋 陆高远 +5 位作者 邵畅 王单单 孙迪 郝海平 王广基 叶慧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40,共12页
蛋白质定量技术是指对细胞、组织以至整体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全谱定量分析的手段,其在生物过程机制的探索、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标的发现及验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兴生物质谱技术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发展为蛋白质定... 蛋白质定量技术是指对细胞、组织以至整体生物体内的蛋白质表达水平进行全谱定量分析的手段,其在生物过程机制的探索、生物标志物和药物作用靶标的发现及验证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兴生物质谱技术和数据采集方法的发展为蛋白质定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促使了蛋白质研究逐渐从简单定性转变为精确定量。本文综述了基于生物质谱的蛋白分子定量策略及方法,评述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阐述了其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领域,如药物转运体、药物代谢酶的定量和多肽及蛋白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为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谱 蛋白质定量技术 药物转运体 代谢酶 蛋白多肽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更好地发挥内皮抑素抗肿瘤效果?
6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内皮抑素是一种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不仅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还能抑制肿瘤的浸润转移,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低毒性,是目前作用最强、实验效果最好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但内皮抑素是一种蛋白多肽类药物,在体内容... 内皮抑素是一种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因子,不仅能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还能抑制肿瘤的浸润转移,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低毒性,是目前作用最强、实验效果最好的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但内皮抑素是一种蛋白多肽类药物,在体内容易被广泛分布的蛋白水解酶降解,同时容易被肾脏清除,导致其半衰期过短,难以在体内长时间保留,缺乏稳定性,从而无法充分发挥抗血管作用。目前有多项研究致力于延长内皮抑素的半衰期,与其他方法相比,纳米粒具有良好的肿瘤细胞靶向性、易被细胞摄取、并且能通过静脉给药,因而受到广泛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效果 内皮抑素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蛋白多肽类药物 抗肿瘤活性 细胞靶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