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孢属真菌HY-021发酵培养条件优化
1
作者 包丽娟 朱海霞 +1 位作者 李欢 文轶奎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17-22,共6页
为了明确菌株HY-021生长的最适条件,对其发酵产孢条件的优化进行探索。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数测定法,对拟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iopsis)HY-021菌株除草活性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及产孢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SA培养基... 为了明确菌株HY-021生长的最适条件,对其发酵产孢条件的优化进行探索。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数测定法,对拟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iopsis)HY-021菌株除草活性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及产孢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SA培养基最适合HY-021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温度为20℃,以肌醇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且在黑暗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最适无机盐为氯化钙,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9,产孢的最适pH值为7~8,过酸过碱对HY-021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均不利。由发酵条件优化得出,HY-021菌株最佳发酵时间为5 d,最适接种量和装液量为3%和160 mL,最佳摇床转速为180 r/min。这将为菌种的大规模生产与剂型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菌株 蚕豆葡萄孢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蚕豆赤斑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及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刘亚慧 戴德江 +1 位作者 沈鑫 张传清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21-426,共6页
对采自浙江、湖北和安徽3省的蚕豆赤斑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引起赤斑病的2种病原菌——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和灰葡萄孢B.cinerea的抗药性发生情况,并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抗药性诱导试验比较了二... 对采自浙江、湖北和安徽3省的蚕豆赤斑病样品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检测了引起赤斑病的2种病原菌——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和灰葡萄孢B.cinerea的抗药性发生情况,并在离体条件下通过抗药性诱导试验比较了二者的抗药性风险。结果共分离得到153个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122株(占79.7%),灰葡萄孢31株(占20.3%)。共检测到37株多菌灵高水平抗药性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9株)和42株异菌脲低水平抗药性菌株(其中蚕豆葡萄孢17株);嘧霉胺对153个菌株的EC50值在0.01~5.13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72±0.15μg/mL;表明蚕豆赤斑病菌对常见杀菌剂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且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问题比蚕豆葡萄孢要严重得多。抗药性诱导试验进一步证实,灰葡萄孢的抗药性风险明显高于蚕豆葡萄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赤斑病 蚕豆葡萄孢 葡萄 抗药性检测 抗药性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赤斑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马生彪 王立 +5 位作者 蒋晶晶 冶晓燕 吕昭龙 李继平 郑果 惠娜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724-1732,共9页
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蚕豆葡萄孢特异性引物G3PDHfor/G3PDHrev进行基因组DNA扩增与序列分析,对甘肃省渭源县蚕豆赤斑病的致病菌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 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物的分离、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和蚕豆葡萄孢特异性引物G3PDHfor/G3PDHrev进行基因组DNA扩增与序列分析,对甘肃省渭源县蚕豆赤斑病的致病菌种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蚕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GenBank已报道的蚕豆葡萄孢属聚为一类。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乳糖和酵母膏,最适温度为20℃,最适pH为8,对光照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豆 蚕豆赤斑病 蚕豆葡萄孢 RDNA-ITS G3PDH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月季灰霉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双艳 孟静 +1 位作者 韩洋琳 吴红芝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2-698,共7页
为了明确引起月季灰霉病的病原菌,为防治月季灰霉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云南18个切花月季产区采集月季灰霉病样本,采用浇注平板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用传统形态学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显微特征观察,并结合ITS... 为了明确引起月季灰霉病的病原菌,为防治月季灰霉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云南18个切花月季产区采集月季灰霉病样本,采用浇注平板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用传统形态学鉴定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和显微特征观察,并结合ITS和PRB2基因联合分析来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云南地区月季灰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但种内变异非常丰富。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形态,从206个月季灰霉病样本中分离到124株灰霉病病原菌。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将病原菌分为菌丝型、孢子型和菌核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9%、28%和33%。41株菌核型菌株中只获得1株黄色菌核菌株,不产生孢子或产生少量孢子。在由88株代表菌株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87株与B.cinerea聚为一支,1株与蚕豆葡萄孢菌(B.fabae)聚为一支,同源性达到99%以上。综上表明,侵染云南地区月季的灰霉菌主要是B.cinerea,且除了B.cinerea外的另一个侵染月季的葡萄孢属真菌是B.fabae,这为进一步推进月季灰霉病菌特性的研究及其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季 灰霉病 葡萄 蚕豆葡萄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