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脆化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et V)的病理生理生态学 被引量:11
1
作者 谭乾开 黎华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49-2756,共8页
分别就形态、生态和病理学性状对处于脆化终极阶段(LD50≥6.67kg/kgbw)的草鱼与普通草鱼进行比较分析。高度脆化的草鱼在生态学上出现明显变化,体长和体重的指数方程W=al^n显著不同于普通草鱼,DO阈值由平均值O.54mg/L上升到平均... 分别就形态、生态和病理学性状对处于脆化终极阶段(LD50≥6.67kg/kgbw)的草鱼与普通草鱼进行比较分析。高度脆化的草鱼在生态学上出现明显变化,体长和体重的指数方程W=al^n显著不同于普通草鱼,DO阈值由平均值O.54mg/L上升到平均值1.68mg/L,CO2麻醉浓度(呼吸抑制值)由194mg/L高浓度下降到52.42~65.36mg/L,Root效应及Broh效应显著改变。解剖分析表明,草鱼脆化过程是渐进性组织病变的生理过程,包括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性病变,最终使过度脆化的草鱼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直接导致死亡。草鱼脆化死亡具有明显的饲料(蚕豆)累积剂量——效应反应的毒理学规律,脆化草鱼的体长与体重的指数方程W=18.1719L^2.4360可作为华南地区商品脆肉鲩标准的参考。研究结果将为脆化草鱼规模化集约养殖和提高脆化草鱼长途运输成活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脆化草鱼 蚕豆病理生理 生态学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