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北宋时期河北地区的蚕桑丝织业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义康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6,共6页
唐北宋时期 ,河北地区的蚕桑丝织业具有地域分布广泛、产量大、质量优的特点 ,虽经战乱 ,但总体来看并未出现衰退或停滞的局面 ,而是处于不断前进 ,不断创新的阶段。虽然从唐后期开始 ,蚕桑丝织业的地理布局开始发生变化 ,但北宋时河北... 唐北宋时期 ,河北地区的蚕桑丝织业具有地域分布广泛、产量大、质量优的特点 ,虽经战乱 ,但总体来看并未出现衰退或停滞的局面 ,而是处于不断前进 ,不断创新的阶段。虽然从唐后期开始 ,蚕桑丝织业的地理布局开始发生变化 ,但北宋时河北地区的丝织业无论是生产普及率 ,还是产量、质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北宋 河北地区 蚕桑丝织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战国时期的蚕桑丝织业及其贸易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震亚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2年第2期83-86,共4页
春秋战国初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以小农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大量出现.家庭手工业和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普遍发展起来。当时作为手工业主要部门的蚕桑丝织业.由于劳动人民不断... 春秋战国初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在奴隶制解体和封建制形成的过程中.以小农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大量出现.家庭手工业和独立经营的个体手工业普遍发展起来。当时作为手工业主要部门的蚕桑丝织业.由于劳动人民不断改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人们普遍重视养蚕种桑.把缫丝纺织作为农业的主要副业。如1979年.在湖南衡山霞流市湘江堤岸下发掘的蚕桑纹铜尊,尊腹部的主纹是由四片图案花的桑叶组成,叶上及其周圈布满了蠕动的小蚕.尊口的蚕形一对一对地昂首相对不食不动作番眼状。当时饲养家蚕已有蚕室.室内具备蚕架(联或槌)、桑箔(曲)和受蚕器(蘸、筐)。劳动妇女把“治蚕茧一看作主要的副业生产《礼记·内则》以为“执麻臬、治丝茧”是妇女应学的“女事”。《吕氏舂秋·上农》则把“麻填丝蚕之动”,作为“女教”.可见种桑养蚕、缫丝纺织己在农副业生产中占有主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丝织业 春秋战国时期 家庭手工业 农副业生产 长江中下游地区 贸易 种桑养蚕 个体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车机杼织经纬 汉锦唐绢谱华章
3
作者 孔祥芝 钱文忠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第23期60-62,共3页
中国自古就以“农桑并举、耕织并重”为立国之策,所谓“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织的国家,相传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问世。蚕桑丝织是中华先祖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发明创造,起源于黄河中... 中国自古就以“农桑并举、耕织并重”为立国之策,所谓“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丝织的国家,相传嫘祖养蚕缫丝,始有绫罗衣锦问世。蚕桑丝织是中华先祖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发明创造,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成都三江平原一带。蚕桑丝织业是历代极为重要的经济支柱,是国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基础 国民收入 黄河中下游 发明创造 蚕桑丝织业 三江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