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某蚀变岩型金矿石选矿试验研究
1
作者 王凯金 吴凯 +1 位作者 张照浩 马英强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0-253,共4页
为了确定山东某蚀变岩型金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金品位为3.85 g/t,伴生可综合回收元素银品位为4.15 g/t;金主要以裸露金的形式存在,分布率为76.62%,其次为硫化物包裹金,分布率为18.18%。矿石在磨... 为了确定山东某蚀变岩型金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工艺,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金品位为3.85 g/t,伴生可综合回收元素银品位为4.15 g/t;金主要以裸露金的形式存在,分布率为76.62%,其次为硫化物包裹金,分布率为18.18%。矿石在磨矿细度-74μm占50%,以硫酸铜为活化剂,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的情况下,采用1粗2精2扫、中矿顺序返回闭路流程处理,可获得Au品位72.20 g/t、Au回收率95.57%、Ag品位75.23 g/t、Ag回收率92.45%的金精矿,尾矿Au品位降至0.18 g/t、S含量降至0.02%、Au损失率仅4.43%,载金硫化矿物回收相当彻底,试验取得了理想的分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 裸露金 硫化物包裹金 载金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罗山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载金黄铁矿稀土与微量元素特征约束 被引量:20
2
作者 郭林楠 黄春梅 +3 位作者 张良 陈炳翰 李瑞红 刘跃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136,共16页
罗山金矿床是胶东玲珑金矿田最大的金矿床之一,同时发育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本研究在系统的野外和镜下工作基础上,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分析了载金黄铁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对比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载金... 罗山金矿床是胶东玲珑金矿田最大的金矿床之一,同时发育蚀变岩型矿化和石英脉型矿化。本研究在系统的野外和镜下工作基础上,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分析了载金黄铁矿的微量和稀土元素,对比了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载金黄铁矿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性质与来源。黄铁矿稀土总含量较低,多呈较明显的"右倾"式稀土配分模式,总体表现出负Eu异常,基本无Ce异常; Hf/Sm、Th/La、Nb/La值均<1,推断成矿流体为富Cl的还原性流体。Co/Ni比值范围在0. 08~3. 77,平均值为1. 09; Co/Ni值以及Co、Ni、Bi、Cu和Zn含量均与变质热液型金矿平均含量相近; Y/Ho比值范围总体在21~32之间,与中国东部大陆地壳Y/Ho比值(20~35)基本重合;结合个别样品的弱正Eu异常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推断成矿流体与变质热液类似,主要来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脱水和脱碳作用,且可能有长英质岩浆流体和地壳流体的混入。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内的载金黄铁矿的稀土、微量元素组成没有明显区别,Y/Ho、Nb/Ta和Zr/Hf比值变化范围均很小,表明两类矿石的载金黄铁矿为同一期热液活动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金黄铁矿 稀土与微量元素 成矿流体来源 和石英脉矿石 罗山金矿床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蚀变岩型金矿化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许可 许德如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2022年第2期151-164,共14页
蚀变岩型矿石是热液型金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类型,其形成与水岩反应密切相关。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中的蚀变岩型矿石多发育在褪色化蚀变带中,目前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野外勘查、岩相学观察和TIMA分析表明,蚀变带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广泛发... 蚀变岩型矿石是热液型金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类型,其形成与水岩反应密切相关。江南造山带黄金洞金矿中的蚀变岩型矿石多发育在褪色化蚀变带中,目前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野外勘查、岩相学观察和TIMA分析表明,蚀变带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广泛发育菱铁矿、绢云母和隐晶质石英。蚀变岩型矿石局部可见较多硫化物,与含金石英脉中的硫化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说明为同一期流体作用的产物。部分硫化物切穿碳酸盐矿物,说明褪色化蚀变形成于成矿前。TIMA和μ-XRF分析表明,蚀变带发生硅化和绢云母化,且Fe聚集成点状。因此,推测成矿前的水岩反应形成大量菱铁矿斑点,为成矿提供良好的化学圈闭。成矿期含金流体与菱铁矿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硫化作用促进金的沉淀,为黄金洞金矿蚀变岩型矿石的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金矿 蚀变岩型矿石 褪色化 菱铁矿 硫化物 成矿机制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柞水县冷水沟铜钼金矿床成矿流体、H-O-S同位素特征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代军治 张西社 +3 位作者 王鹏 王瑞廷 李剑斌 任涛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22,共10页
冷水沟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地区,是秦岭地区发现的与复式岩体有关的铜钼金矿床,矿化类型可分为产于岩体内的斑岩型铜钼矿化、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矽卡岩型铜矿化和产于斜长角闪岩内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冷水沟矿床位于南秦岭山阳-柞水地区,是秦岭地区发现的与复式岩体有关的铜钼金矿床,矿化类型可分为产于岩体内的斑岩型铜钼矿化、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部位矽卡岩型铜矿化和产于斜长角闪岩内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斑岩型铜钼矿石中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含少量Na Cl三相包裹体,属中温、中等盐度H2O-Na Cl体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中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CO2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属中温、中等盐度H2O-CO2-Na Cl体系,显示两种矿石成矿流体类型不同。H-O-S同位素分析表明,斑岩型铜钼矿石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有少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物质以幔源为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成矿流体受建造水或大气降水强烈交代,成矿物质壳源物质为主。成矿流体在演化过程中,流体沸腾是引起铜钼沉淀的重要因素,流体不混溶是引起金沉淀成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石 构造矿石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冷水沟 南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