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质输运对在庞西垌—金坑断裂带寻找蚀变岩型矿床的启示
1
作者 刘小雨 杨志军 +3 位作者 周永章 曾长育 李红中 郑蕾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816-816,共1页
外围找矿、深部找矿及隐伏矿床预测是当今地质勘探工作的重点之一。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本质上属于热液矿床。地质特征表现为发育明显的蚀变分带,其主矿带严格受区域性断裂带构造控制,矿化体多呈破碎蚀变带形式出现。此类型矿床成矿潜力大... 外围找矿、深部找矿及隐伏矿床预测是当今地质勘探工作的重点之一。构造蚀变岩型矿床,本质上属于热液矿床。地质特征表现为发育明显的蚀变分带,其主矿带严格受区域性断裂带构造控制,矿化体多呈破碎蚀变带形式出现。此类型矿床成矿潜力大,复杂种类多。许多大型多金属、贵金属矿床皆为此类型。对构造蚀变岩型矿床外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岩型矿床 热质输运 断裂带 庞西垌 深部找矿 热液矿床 地质特征 隐伏矿床预测 贵金属矿床 潜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丹东四道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被引量:1
2
作者 郝通顺 王可勇 +3 位作者 万多 朴星海 张晓东 黄俊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33-934,共2页
四道沟金矿床为辽东地区发现较早的一大型蚀变岩型矿床,它地处丹东市郊,至今已有40余年的生产历史。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问题,前人已开展过较多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沉积—变质(王瑞山等,1996;刘志敏,2005)、重熔岩浆热液(王文清... 四道沟金矿床为辽东地区发现较早的一大型蚀变岩型矿床,它地处丹东市郊,至今已有40余年的生产历史。对该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问题,前人已开展过较多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沉积—变质(王瑞山等,1996;刘志敏,2005)、重熔岩浆热液(王文清等,2000;李忠满等,2005)及大气降水(吴兴华等,1990)等多种不同成因观点。本文主要结合对该矿床流体包裹体系统研究成果,对其成因问题做一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成因 流体包裹体组合 矿床地质特征 四道沟金矿 大气降水 辽东地区 蚀变岩型矿床 浆热液 矿区 丹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银坑矿田土壤与汞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预测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伟 刘翠辉 +2 位作者 贺根文 张磊 陈琪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5-1202,共8页
银坑矿田位于南岭东段,是赣南最重要的Au-Ag找矿勘查区,区内最主要的矿床类型为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了对银坑矿田进行深部找矿,采用地质-土壤-汞气综合剖面测量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土壤元素和深穿透汞气的异常特征。结果显示,矿田土壤中,Au... 银坑矿田位于南岭东段,是赣南最重要的Au-Ag找矿勘查区,区内最主要的矿床类型为破碎带蚀变岩型。为了对银坑矿田进行深部找矿,采用地质-土壤-汞气综合剖面测量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土壤元素和深穿透汞气的异常特征。结果显示,矿田土壤中,Au、Ag元素富集明显,Pb、Zn元素次之;不同地层所对应的土壤表现出不同的元素富集,如上施组地层区Au、Ag、Pb、Zn异常明显,隐爆角砾岩区Au元素较富集。土壤中汞气测量结果表明,破碎带、矿体都表现出明显的异常,矿体表现出高值异常,其峰背比均值达13.4,汞气最高值达5680ng/m3。根据异常特征,并对比地质信息及已有勘探成果,综合圈定出破碎带蚀变岩型银(金)铅锌多金属矿找矿远景区3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找矿远景区1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坑矿田 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 土壤地球化学 汞气 找矿远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铂族金属资源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27
4
作者 张光弟 毛景文 熊群尧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对铂族金属资源量的需求、保证程度 ,并对比分析了各种类型铂族金属矿床的资源发展趋势 ;重点对我国攀西—滇中地区诺里尔斯克苦橄质火山 侵入岩型铜镍铂矿床、上扬子湘黔地区黑色页岩型钼镍铂矿床和四川会理构造蚀...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对铂族金属资源量的需求、保证程度 ,并对比分析了各种类型铂族金属矿床的资源发展趋势 ;重点对我国攀西—滇中地区诺里尔斯克苦橄质火山 侵入岩型铜镍铂矿床、上扬子湘黔地区黑色页岩型钼镍铂矿床和四川会理构造蚀变岩型铂族元素矿床进行了资源前景分析 ,并认为极有可能在这几种类型中取得找矿突破。其中黑色页岩和构造蚀变岩型铂族金属矿床是近期发现的新类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金属资源 诺里尔斯克铜镍铂矿床 黑色页钼镍铂矿床 构造铂族元素矿床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uscovite 40Ar-39Ar age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Zhuxi W(Cu) deposit, northeastern Jiangxi 被引量:9
5
作者 OUYANG Yong-peng WEI Jin +5 位作者 LU Yi ZHANG Wei YAO Zai-yu RAO Jian-feng CHEN Guo-hua PAN Xiao-f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12期3488-3501,共14页
The Zhuxi W(Cu)skarn deposit,the world’s largest tungsten deposit is newly discovered in Jingdezhen city,northeastern Jiangxi province,China.It mainly occurs near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Yanshanian granites and ... The Zhuxi W(Cu)skarn deposit,the world’s largest tungsten deposit is newly discovered in Jingdezhen city,northeastern Jiangxi province,China.It mainly occurs near the contact zone between the Yanshanian granites and the Late Paleozoic carbonate rocks.Three types of mineralization including skarn type,altered granite type and quartz vein veinlet type orebodies have been observed.In this study,the 40Ar 39Ar age of hydrothermal muscovite coexisting with copper mineralization in the altered granite type orebody formed near the unconformity interface is determined by step-heating technology using CO2 laser.The plateau age,isochron age,and inverse isochron age of muscovite are(147.39±0.94)Ma,(147.2±1.5)Ma,and(147.1±1.5)Ma,respectively.These ages are almost identical to the ages of ore-related granite and other mineralization types in the Zhuxi W(Cu)deposit,indicating that the Cu mineralizations occurred at the shallow depth and near the unconformity interface are contemporaneous during the Late Jurassic.This further suggested that the acompanied W and Cu mineralization in the Zhuxi W(Cu)deposit which may be controlled by the magma source is enriched in both W and 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SCOVITE 40Ar 39Ar age altered granite-type orebody Zhuxi W(Cu)deposit northeastern Jiangx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