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盐城地区绿色高效虾稻共作模式技术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
作者 王海洋 李永平 +2 位作者 吴育虎 赵宝泉 王为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18期182-183,共2页
本文依据盐城地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开展了绿色高效虾稻共作项目,总结出了盐城地区虾稻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生产技术要点,包括选择与改造稻田、准备放养、放养虾苗、小龙虾生产管理、栽培水稻、起捕小龙虾、产业化前景等... 本文依据盐城地区的土壤、气候、耕作制度等因素,开展了绿色高效虾稻共作项目,总结出了盐城地区虾稻共作绿色高效种养模式生产技术要点,包括选择与改造稻田、准备放养、放养虾苗、小龙虾生产管理、栽培水稻、起捕小龙虾、产业化前景等一系列生产管理技术要点,以期为盐城地区及我国相似生态区推广应用虾稻共作生产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技术模式 应用前景 盐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市2019年虾稻共作田优质稻品比试验
2
作者 刘经虎 何书文 +3 位作者 彭其万 喻永冰 罗华二 符家安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6期131-132,275,共3页
潜江市作物栽培工作站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2019年优选出六个优质稻品种在虾稻田进行品比试验,综合各参试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亩产、外观品质、理化性状及抗逆性,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万象优111、杂交晚稻桃优香占、常规稻华润2... 潜江市作物栽培工作站在多年试验示范的基础上,2019年优选出六个优质稻品种在虾稻田进行品比试验,综合各参试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亩产、外观品质、理化性状及抗逆性,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万象优111、杂交晚稻桃优香占、常规稻华润2号、福稻88与鄂香2号均适宜潜江市虾稻共作田种植,但种植福稻88要注意防控倒伏。鄂香2号外观品质、理化指标及食味值较优,抗逆性强,可以作为高档优质稻种植,但其生育期较长,应注意适期早播,避开可能发生的寒露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优质 试验 潜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稻共作对稻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赫群 李嘉尧 +1 位作者 成永旭 吴纪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21-1125,共5页
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种间互惠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既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危害。本研究以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研究外来物种克氏原螯虾与水稻种养结合模式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虾稻共作模式下稻田生态... 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种间互惠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既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环境的危害。本研究以土壤线虫作为指示生物,研究外来物种克氏原螯虾与水稻种养结合模式对稻田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为虾稻共作模式下稻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通过比较水稻单作和虾稻共作,分别在水稻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虾稻共作土壤中食细菌线虫的百分比较高(分蘖期增加了26.52%,抽穗期增加了19.85%,成熟期增加了32.65%),同时机会主义cp1线虫类群所占百分比较高(分蘖期增加了31.13%,抽穗期增加了24.91%,成熟期增加了19.49%),说明虾稻共作生态系统中农田土壤养分循环较快,土壤呈养分富集。但是,虾稻共作农田土壤中捕食杂食性线虫、cp3~5线虫类群百分比较低(P<0.05),同时成熟度指数也显著低于水稻单作。因此,在克氏原螯虾的影响下,稻田土壤食物网趋于简化,土壤的生物稳定性有下降趋势,故需要进一步加强虾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健康长期影响的监测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虾稻共作 土壤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性金融支持低碳农业的模式设计及风险管理研究——以“虾稻共作”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宋洪远 何可 《农村金融研究》 2020年第10期3-10,共8页
论文以湖北省为例,基于"虾稻共作"的发展现状,对政策性金融支持"虾稻共作"的对象、环节、期限进行阐述,提出建立"金融转贷"模式和"农发行+政府+担保机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模式,以实现政策... 论文以湖北省为例,基于"虾稻共作"的发展现状,对政策性金融支持"虾稻共作"的对象、环节、期限进行阐述,提出建立"金融转贷"模式和"农发行+政府+担保机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模式,以实现政策性金融支持"虾稻共作",最后从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虾稻共作"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湖北省"虾稻共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性金融 虾稻共作 低碳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稻共作产汇流过程中TANK-MIKE 11耦合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何天楷 何军 +2 位作者 刘路广 范杨臻 黄洁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150,共5页
以构建的适合于平原灌区虾稻共作田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的TANK-MIKE 11耦合模型为工具,对四湖流域典型虾稻共作田区进行区域排涝影响研究。模拟了在不同降雨标准下,虾稻田种植面积占比、虾稻田上限排水深等条件变化对四新垸农排区径流的影... 以构建的适合于平原灌区虾稻共作田降雨-径流过程模拟的TANK-MIKE 11耦合模型为工具,对四湖流域典型虾稻共作田区进行区域排涝影响研究。模拟了在不同降雨标准下,虾稻田种植面积占比、虾稻田上限排水深等条件变化对四新垸农排区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历时暴雨重现期下,相较于50%现有虾稻共作种植面积,当虾稻田面积为10%与90%时,外排水量分别增加6%~28%和减少3%~18%;在各种设计暴雨下,相较于1.2 m虾沟上限排水深,1.3m时洪峰流量减小3.01%~5.62%。1.4 m时洪峰流量减小5.79%~10.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TANK模型 MIKE 11模型 设计暴雨 区域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市虾稻共作田杂交中稻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2
6
作者 邹余冬 符家安 +4 位作者 刘经虎 李汉东 刘军 李辉 朱少平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3期44-44,46,共2页
从潜江市近几年表现较好的中稻品种中挑选12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品种抗逆性表现较好的有广两优476、广两优5号、两优3905,可以在潜江虾稻共作田继续推广种植;徽两优华占应继续观察其综... 从潜江市近几年表现较好的中稻品种中挑选12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品种抗逆性表现较好的有广两优476、广两优5号、两优3905,可以在潜江虾稻共作田继续推广种植;徽两优华占应继续观察其综合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杂交中 品种比较 性状 产量 湖北潜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平原虾稻共作模式 水稻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3
7
作者 柴克蓉 刘经虎 +3 位作者 张国栋 叶路瑶 王昌浩 何书武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第5期80-84,共5页
为了筛选适合江汉平原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0年在江汉平原种子市场上筛选了3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前6位的品种依次为九优粤禾丝苗、巨两优60、深两优534、兆优6377、深两优1133、皖两优... 为了筛选适合江汉平原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0年在江汉平原种子市场上筛选了30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前6位的品种依次为九优粤禾丝苗、巨两优60、深两优534、兆优6377、深两优1133、皖两优华占,分别为658.0 kg/亩、635.0 kg/亩、612.0 kg/亩、609.0 kg/亩、602.0 kg/亩、582.0 kg/亩;综合性状好、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为九优粤禾丝苗、深两优534、兆优6377、深两优1133、皖两优华占、魅两优黄丝苗、Q两优丝苗、深两优332、荃两优851、鹏优国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品种 筛选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稻共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中稻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王关林 苏章锋 +5 位作者 刘东 孙玉海 丁亨虎 付勇 白淑萍 潘久四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2期160-162,共3页
白鹭湖农场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以速效磷变异最大;土壤中氮磷钾养分都表现不同程度肥料残存效应。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水稻目标产量8 250~9 750 kg/hm^2,应根据虾稻共作年限分类推荐水稻施肥量。虾稻共作1年田块推荐氮磷钾(9.... 白鹭湖农场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以速效磷变异最大;土壤中氮磷钾养分都表现不同程度肥料残存效应。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水稻目标产量8 250~9 750 kg/hm^2,应根据虾稻共作年限分类推荐水稻施肥量。虾稻共作1年田块推荐氮磷钾(9.5-3.5-4.5)用量262.5 kg/hm^2,虾稻共作2年田推荐氮磷钾(9-3.5-4)用量247.5 kg/hm^2,虾稻共作3年田推荐氮磷钾(8.5-3.5-4)用量240 kg/hm^2,虾稻共作4年以上田块推荐氮磷钾(8-3.5-4)用量232.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土壤养分 空间变异 施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关键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淼才 《南方农业》 2023年第16期226-228,共3页
安徽省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为给其他地区农户增收与养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与支持,简要阐述了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现状,并根据养殖模式发展要求,对稻田选择、稻田施肥、水稻栽种、虾苗放养、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 安徽省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为给其他地区农户增收与养殖发展提供技术参考与支持,简要阐述了滁州市“虾稻共作”养殖现状,并根据养殖模式发展要求,对稻田选择、稻田施肥、水稻栽种、虾苗放养、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 技术要点 安徽省滁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市虾稻共作优质水稻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书文 潘久四 +4 位作者 黄国海 陈美喜 杨生好 何书武 叶路瑶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6期28-29,32,共3页
为了筛选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19年对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6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居前5位的依次为嘉丰优2号(10 095 kg/hm^2)、隆晶优2号(9 510 kg/hm^2)、丰优香占(9 300 kg/h... 为了筛选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19年对湖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提供的16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产量居前5位的依次为嘉丰优2号(10 095 kg/hm^2)、隆晶优2号(9 510 kg/hm^2)、丰优香占(9 300 kg/hm^2)、Y两优1998(9 090 kg/hm^2)、兆优5455(9 015 kg/hm^2);综合性状好且适合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为隆晶优2号、丰优香占、兆优5455、万象优9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品种 性状 产量 湖北潜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书文 熊玉蓉 +2 位作者 张国栋 何书武 胡孝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4期107-108,共2页
虾稻共作是潜江市独创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优质常规稻为主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水稻品种抗性差、播种期推迟、高密度直播、田间长期灌深水等因素,导致以穗颈瘟为主的水稻稻瘟病呈现加重发生趋势,影响粮食安... 虾稻共作是潜江市独创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优质常规稻为主的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水稻品种抗性差、播种期推迟、高密度直播、田间长期灌深水等因素,导致以穗颈瘟为主的水稻稻瘟病呈现加重发生趋势,影响粮食安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本地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农民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瘟病 虾稻共作 发生情况 发病特点 发病原因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稻共作模式与技术讲座(中) 被引量:1
12
作者 陶忠虎 《科学养鱼》 2020年第4期24-25,共2页
二、虾稻共作标准化养殖技术虾稻共作理论设计之初主要是基于繁养一体化模式,以销售虾苗和商品虾为主题,随着虾稻共作实践的不断深入,虾苗市场萎缩,呈现以生产大规格商品虾为主的养殖趋势。我们已经开始探索繁养分离养殖模式,该项技术... 二、虾稻共作标准化养殖技术虾稻共作理论设计之初主要是基于繁养一体化模式,以销售虾苗和商品虾为主题,随着虾稻共作实践的不断深入,虾苗市场萎缩,呈现以生产大规格商品虾为主的养殖趋势。我们已经开始探索繁养分离养殖模式,该项技术正在探索总结阶段,现就虾稻共作繁养一体化技术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一体化技术 养殖模式 商品 一体化模式 探索总结 市场萎缩 养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市虾稻共作田机械插秧存在的问题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代觉堂 田同勇 田应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2期45-45,47,共2页
分析潜江市虾稻共作田机械插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关键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改用机耕船整地、实行减量增效施肥技术、科学管水、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机械插秧 虾稻共作 问题 关键技术 湖北潜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稻共作养殖注意事项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玉兰 舒娜娜 +1 位作者 吴昊 张玮 《当代水产》 2019年第10期97-97,99,共2页
近年来,小龙虾持续火爆,成为养殖新宠,位居养殖品种首选行列,其养殖面积呈爆发态势增长,据《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小龙虾养殖面积达到1,680万亩,总产量高达163.87万t,经济总产值突破3,690亿元。
关键词 小龙 养殖面积 虾稻共作 养殖品种 注意事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河县“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与关键技术要点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本龙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3期178-181,共4页
近年来,五河县积极发展“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单一种植1季水稻的5倍以上,推广前景非常广阔。本文结合五河县农业发展实际,介绍了“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分析了该模式的关键技术要点,如做好养殖条件... 近年来,五河县积极发展“虾稻共作”种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效益,其中经济效益是单一种植1季水稻的5倍以上,推广前景非常广阔。本文结合五河县农业发展实际,介绍了“虾稻共作”种养模式的优势,分析了该模式的关键技术要点,如做好养殖条件的准备、水稻的种植与移栽、虾苗的选择及放养、田间管理、龙虾的捕捞及水稻适时收割等,以期为五河县农户增收致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优势 关键技术要点 安徽五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江市2021年虾稻共作模式优质水稻品种筛选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俊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5期131-135,共5页
潜江作为虾稻产业的发源地和标杆地,“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凸显。为了进一步筛选适合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1年按照品种合法性、优质性原则选择了3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优质稻品种... 潜江作为虾稻产业的发源地和标杆地,“潜江龙虾”“潜江虾稻”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凸显。为了进一步筛选适合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的水稻优良品种,2021年按照品种合法性、优质性原则选择了33个水稻品种,进行了虾稻共作模式下的优质稻品种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综合评价好、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建议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7个;综合评价较好、丰产性一般、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可推广的杂交稻品种有7个;综合评价较好、丰产性一般、适合于虾稻共作模式优质大米订单种植的早熟常规稻品种有8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品种 筛选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稻共作”模式在垦区农业产业化中的应用
17
作者 范桂萍 《现代化农业》 2017年第7期41-42,共2页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也越发凸显,经营的品种单一,不利于职工增收致富,也制约着农场的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松花江农场着力推进农牧渔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增加农业的...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传统种植模式的弊端也越发凸显,经营的品种单一,不利于职工增收致富,也制约着农场的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松花江农场着力推进农牧渔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增加农业的可看性和职工的获得感。在第五作业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龙虾产业与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结合起来,探索进行了小龙虾与水稻种养并举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初步实现了"一田两种、一水两用、虾稻共生、效益同增"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稻共作 养殖原理 技术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对水稻病虫害的控制效果和米质的影响
18
作者 陈婕 曹奎荣 +1 位作者 王保君 蒋启帆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83-486,共4页
为探明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对比了稻虾共作田和常规管理田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和稻米品质。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能有效减少水稻大螟、二化螟和纹枯病的发生,且稻米透明度和胶稠度优于常规种... 为探明稻虾共作模式对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对比了稻虾共作田和常规管理田水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状况和稻米品质。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能有效减少水稻大螟、二化螟和纹枯病的发生,且稻米透明度和胶稠度优于常规种植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虫害 防治效果 米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特征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佀国涵 朱秀秀 +6 位作者 彭成林 袁家富 赵书军 徐大兵 谢媛圆 周剑雄 杨小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0-596,共7页
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 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对水稻土团聚体数量、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依托始于2014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泡无秸秆还田(W)、冬泡+秸秆还田(WS)和冬泡+秸秆还田+养虾(WSC)3个处理,采集各处理表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1~2 mm粒级为主,在冬泡条件下秸秆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中>2 mm团聚体比例、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贡献率,且增加了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相对于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土壤>2 mm和>1~2 mm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了19.8%和6.5%,而0.053~0.25 mm团聚体比例则显著下降了9.2%,且>0.25 mm的团聚体数量、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分别提高了7.8%、20.6%和37.5%。冬泡+秸秆还田+养虾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较冬泡+秸秆还田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6.2%、34.0%和23.1%,且显著提高了<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研究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克氏原螯虾养殖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增强了团聚体稳定性,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组分含量,尤其提高了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提升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 克氏原螯 水稳性团聚体 有机碳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秸秆还田对稻虾共作系统稻季甲烷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姜亚杰 秦鹏铭 +5 位作者 李准 黄展杭 林记英 沈旭 庞钰卓 汪金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51-1461,共11页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稻虾共作是稻田生态种养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模式,秸秆还田是稻虾共作模式一种重要农事操作。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和秸秆还田对稻虾共作系统稻季甲烷排放影响及其机理,本试验于2015年设稻虾共作秸... 稻田甲烷排放是农业甲烷排放的主要来源。稻虾共作是稻田生态种养应用面积最大的一种模式,秸秆还田是稻虾共作模式一种重要农事操作。为研究长期稻虾共作和秸秆还田对稻虾共作系统稻季甲烷排放影响及其机理,本试验于2015年设稻虾共作秸秆还田(RC-S)、稻虾共作秸秆不还田(RC-NS)、水稻单作秸秆还田(RM-S)、水稻单作秸秆不还田(RM-NS)共4种处理,对7年后稻田稻季甲烷排放、土壤碳库指标及功能微生物(mcrA和pmoA)进行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显著降低甲烷排放,比水稻单作稻季甲烷累计排放降低1.42%~26.44%;而秸秆还田稻季甲烷排放显著增加15.18%~54.36%。4个处理甲烷累计排放量依次为RM-S>RC-S>RM-NS>RC-NS。通径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产甲烷菌(mcrA)对甲烷排放的直接作用是促进的,而易氧化有机碳(ROC)、甲烷氧化菌(pmoA)对甲烷排放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研究结果表明,稻虾共作甲烷减排机理在于土壤ROC含量增加和产甲烷菌功能基因mcrA丰度的下降,秸秆还田甲烷排放增加主要是因为土壤ROC含量的降低以及土壤DOC含量和产甲烷菌mcrA基因丰度的增加。可见,稻虾共作缓解了秸秆还田所引起的甲烷增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碳库 甲烷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