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治疗无晶状体眼的疗效 被引量:3
1
作者 陈月芹 朱婷 +3 位作者 薛春燕 杨丽萍 曹春林 黄振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366,共3页
目的评价二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无晶状体眼患者15例(16眼),均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5例均一次性成功植入虹膜... 目的评价二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方法选取无晶状体眼患者15例(16眼),均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5例均一次性成功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显微镜观察人工晶状体位于瞳孔中央。术后裸眼视力0.02-0.80,平均0.35,与术前裸眼视力(手动-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平均丢失率为9.87%。仅1例术后发生瞳孔区玻璃体阻滞。手术前后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二期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能够安全、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术后视力,但人工晶状体对角膜内皮、虹膜等组织的长期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二期植入 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房角宽度的改变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月芹 黄振平 +1 位作者 薛春燕 葛轶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5-537,共3页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近视患者植入术后患者房角宽度的变化。方法 28眼(14例)近视患者植入虹膜固定型IOL矫正高度近视。观察术前、术...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有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近视患者植入术后患者房角宽度的变化。方法 28眼(14例)近视患者植入虹膜固定型IOL矫正高度近视。观察术前、术后患者的等效球镜、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以及2点、3点、4点、8点、9点、10点钟位的房角宽度。结果术前、术后等效球镜分别为(-12.95±0.77)D、(-0.35±0.08)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2859.38±62.27)mm-2、(2783.92±62.67)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术前、术后眼压分别为(11.87±0.40)mmHg(1kPa=7.5mmHg)、(11.80±0.4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0)。术后3个月,3点、9点钟位房角较术前变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其他方位房角宽度术前、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植入虹膜固定型IOL后高度近视患者部分房角变窄,术后应对患者前房变化情况进行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角 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晶状体眼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月芹 黄振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4-297,共4页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已广泛用于治疗后囊膜缺损的无晶状体眼,它具有安全性高、预测性强、稳定性好、操作方便等优点。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可用于治疗眼外伤、人工晶状体脱位、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损...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已广泛用于治疗后囊膜缺损的无晶状体眼,它具有安全性高、预测性强、稳定性好、操作方便等优点。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可用于治疗眼外伤、人工晶状体脱位、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膜破损等原因造成的后囊膜缺损、缺失的无晶状体眼。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损伤、瞳孔阻滞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脱位或偏位、晶状体表面虹膜色素沉着、瞳孔变形、眩光和光晕等。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以及手术器械的革新,术中、术后并发症逐渐减少。因此,植入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是治疗后囊膜异常性无晶状体眼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虹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 后囊膜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术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郝宗龙 聂黎黎 裴颖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9-556,共8页
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术(SSF-PCIOL)是一种主要用于在缺乏足够晶状体囊膜支撑的情况下实施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固定的技术,就临床效果而言,SSF-PCIOL具有可以提高患者视觉质量和增强IOL稳定性的优势,其术式包括经玻璃体入路... 无缝线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固定术(SSF-PCIOL)是一种主要用于在缺乏足够晶状体囊膜支撑的情况下实施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固定的技术,就临床效果而言,SSF-PCIOL具有可以提高患者视觉质量和增强IOL稳定性的优势,其术式包括经玻璃体入路型、巩膜瓣纤维蛋白胶辅助型和经结膜入路型,可供临床选用的IOL类型也从传统的三片式向专门设计用于巩膜固定的新型IOL发展。在临床实践中,SSF-PCIOL可与其他眼科手术联合开展,并应用先进的辅助设备,在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和保障手术效果的前提下,提升手术操作的精准性与效果评估的客观性。现就SSF-PCIOL的术式发展历程、IOL类型特点、IOL联合手术和辅助设备的协同应用以及临床效果的全面评估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术式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临床依据,并为无晶状体囊膜支撑的患者提供手术选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缝线 后房 巩膜固定 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经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勇 叶应嘉 +4 位作者 鲍先议 周龑丽 许荣 彭婷婷 余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4-457,共4页
目的评价小切口经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因无晶状体眼而行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为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后房... 目的评价小切口经虹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晶状体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17眼)因无晶状体眼而行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法为经3.0mm透明角膜切口,植入三片式折叠后房型人工晶状体,采用Siepser术式缝合虹膜的方法将人工晶状体的双襻以10-0聚丙烯缝线分别缝合固定于中周部虹膜。记录患者术前与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眼压、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人工晶状体位置(偏心度、倾斜度、稳定性),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3~18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经虹膜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术后1个月裸眼远视力均等于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后1个月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3例(17.6%)偏心,无人工晶状体倾斜病例。术中前房出血2例,均为少量,于术后1周内吸收;角膜轻度水肿4例,均在术后1周内透明。术后4例瞳孔近圆形,未见脉络膜脱离及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折叠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经虹膜缝线固定术治疗无晶状体眼操作便捷,手术切口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 虹膜 缝线固定 晶状体 后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疗效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郑广瑛 谭楠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2-466,共5页
目的探讨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AC-PIOLS)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资料齐全的18例30眼行AC-PIOLS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随访2a,分别于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检测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 目的探讨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AC-PIOLS)植入矫正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资料齐全的18例30眼行AC-PIOLS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随访2a,分别于术前,术后1、6、12、24个月检测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屈光度(SE),眼压、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ACD)、对比敏感度(CSF)、眩光敏感度和波前相差等,并分别将术前与术后1a和术后2a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术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术后1a,14眼(46.7%)近视力较术前提高;术后2a,19眼(63.3%)较术前提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779,P=0.031)。术后1a,BCVA较术前提高≥1行者为56.7%(17/30),术后2a为6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412,P<0.01)。术后2aSE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频段的CSF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尤其在低中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阶像差较术前增高,球差、彗差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a,各时间点间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眼瞳孔轻度变形,6眼虹膜夹持部出现轻度虹膜色素脱失,4眼主诉眩光和光晕感。结论 AC-PIOLS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并且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人工晶状体 前房 虹膜人工晶状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支撑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郭黎娅(综述) 郑曰忠(审校)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8期630-632,共3页
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是近年来矫正有晶状体眼屈光不正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矫正屈光范围广、预测性及稳定性好、可逆性和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可矫正高度近视眼、高度远视眼、屈光参差、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 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是近年来矫正有晶状体眼屈光不正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矫正屈光范围广、预测性及稳定性好、可逆性和保留调节功能等优点。虹膜支撑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可矫正高度近视眼、高度远视眼、屈光参差、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不正等疾病。复曲面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可矫正2.00D以上的散光。手术并发症包括角膜内皮损伤、白内障、一过性高眼压、眩光和光晕、人工晶状体偏中心或脱位等。随着人工晶状体设计的改良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初步临床观察显示近期效果满意、手术并发症逐渐减少,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支撑人工晶状体 屈光不正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振茂 肖凯霖 +1 位作者 张少斌 王耿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评价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12例(21眼)马凡综合征伴透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摘出联合IOL巩膜固定植入... 目的评价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12例(21眼)马凡综合征伴透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晶状体摘出联合IOL巩膜固定植入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其中,IOL巩膜固定采用了小切口(2.85 mm)、可折叠、一片式、四襻固定型美国博士伦Akreos IOL。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术后未见并发症。术后第1天2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术前UCVA为0.01~0.30 (0.13±0.11),BCVA为0.01~0.60 (0.29±0.17)。随访33~73(57.75±13.78)个月,术后最后一次随访,UCVA为0.10~0.80(0.41±0.22),BCVA为0.20~1.00(0.70±0.27),两者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OL位置居中,瞳孔圆。结论小切口可折叠四襻固定型Akreos IOL悬吊术治疗马凡综合征晶状体半脱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晶状体半脱位 小切口 可折叠四襻巩膜固定人工晶状体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伴虹膜裂伤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宇雷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42-443,共2页
目的:探讨Ⅱ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伴虹膜裂伤的疗效。方法:对35例(35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和缝合虹膜裂伤。术后发现虹膜炎33眼(94.3%),前房... 目的:探讨Ⅱ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伴虹膜裂伤的疗效。方法:对35例(35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中均顺利植入人工晶状体和缝合虹膜裂伤。术后发现虹膜炎33眼(94.3%),前房积血6眼(17.1%),玻璃体积血3眼(8.6%),高眼压9眼(25.7%),药物治疗后病情稳定。眼内炎2眼(5.7%),1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眼行玻璃体切割术。7眼(20.O%)人工晶状体稍偏位。术前视力HM/~.前一0.06,术后除1眼并发眼内炎者无改善外,其他均优于术前,1周时在0.15~0.3之间,随访最终在0.2~0.5之间,其中最佳矫正视力≥0.3者20眼(57.1%)。术后瞳孔圆或基本圆者30眼(85.7%)。直径2.O~4.0mm。结论:Ⅱ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联合瞳孔成形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伴虹膜裂伤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功能和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虹膜裂伤 人工晶状体 睫状沟 缝线固定 瞳孔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临床观察
10
作者 伊琼 陈瑞合 +3 位作者 刘军 黄宝玲 赵向阳 王淑丽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79,共1页
关键词 后房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 临床观察 白内障摘出 并发症 晶状体脱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波阵面像差 被引量:2
11
作者 易全勇 王勤美 +2 位作者 薛安全 孙涛 吕帆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2期930-933,共4页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波前像差,以阐明其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实验组为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患者20例32眼,年龄18~40岁。对照组选...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波前像差,以阐明其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实验组为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的患者20例32眼,年龄18~40岁。对照组选择年龄匹配的普通近视眼17例30眼,年龄18~39岁。使用客观型像差仪进行波前像差检测,获得整体像差、各分阶像差的均方根(RMS),及Z7、Z8、Z12项系数和像差图。结果实验组术后1月整体高阶像差(Rh)及各分阶像差的RMS均较对照组高,其中3、4阶高出最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术后3月Rh及各分阶像差的RMS均较对照组大(P<0.05),其中3、4阶增高最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实验组术后3月的Rh、RMS3、RMS4、RMS5、RMS7较术后1月均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阶降低最明显;RMS6较术后1月增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3月的Rh与球面屈光度显著正相关(r=0.963、P=0.000;r=0.952、P=0.000)。术后1月的Rh与术前柱面屈光度呈显著正相关(r=0.428、P=0.042)。结论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矫治高度近视术后眼的高阶像差高于正常眼。随着时间的推移,除RMS6外,术后1月较高的像差在术后3月时均不同程度的减少。术前球面、柱面屈光度越高,术后1月的Rh越高;术前球面屈光度越高,术后3月的Rh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像差 晶状体 前房虹膜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术25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闵瑶 项奕 邢怡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8-459,463,共3页
目的评价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治疗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临床疗效。方法选用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对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患者25例(25眼)行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术... 目的评价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治疗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的无晶状体眼临床疗效。方法选用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对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患者25例(25眼)行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平均裸眼视力0.5±0.2,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眼(72%)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和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人工晶状体位置保持良好的居中性,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后植入术是一种矫正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无晶状体眼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膜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 虹膜后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彩娟 陈志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晶状体摘出一期或二期植入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53例62眼作为研究对象,62眼患者... 目的探讨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河北省眼科医院白内障科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晶状体摘出一期或二期植入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的患者53例62眼作为研究对象,62眼患者均为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术后随访3~9(5.68±1.29)年,收集患者手术前和末次随访裸眼视力(UCVA)、等效球镜度、眼压、前房深度、人工晶状体眼内固定位置及稳定性、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和临床信息。评价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术前62眼UCVA(logMAR)为1.55±0.56,术后为0.23±0.15,术后UCVA较术前显著提高(t=18.64,P=0.00)。术后和末次随访UCVA(logMAR)(0.22±0.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3,P=0.16),患者术后视力保持稳定。术后末次随访1眼等效球镜度为-1.25 D(为根据另一眼预留),等效球镜度-1.00~<-0.50 D者10眼,-0.50~+0.50 D者51眼。62眼术前眼压为(14.20±2.20)mmHg(1 kPa=7.5 mmHg),其中12眼于术后第1天开始出现眼压升高,达28.0~40.3 mmHg(主要原因是黏弹剂眼内残留并继发青光眼,经过降眼压处理后,眼压于3 d内恢复至正常范围);末次随访眼压为(13.92±2.10)mm⁃Hg,术前与末次随访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90)。术前62眼ECD为(2826.3±489.8)个·mm^(-2),末次随访为(2474.3±397.6)个·mm^(-2),术前和末次随访EC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P=0.00)。一期脱位晶状体或人工晶状体摘出联合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41眼ECD平均下降11.25%,二期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21眼ECD平均下降5.23%。术后共5眼ECD减少超过15%,均为开展手术早期的前5例患者。末次随访62眼前房深度为(2.40±0.32)mm,裂隙灯眼前节照相系统动态检查及眼前节OCT静态检查人工晶状体周边部和角膜内皮之间均无接触。术后ECD减少超过15%的5眼中,3眼发生人工晶状体一侧襻脱位;2眼因虹膜夹夹取的虹膜组织较少进行了再固定手术。再固定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在眼内位置稳定,再固定后的患者未再发生脱位。结论前房型虹膜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改善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眼患者中远期术后视功能,稳定眼压;术中虹膜夹人工晶状体襻必须充分夹取虹膜组织,才能维持其远期稳定性;术后需长期关注人工晶状体位置及角膜内皮变化,防止角膜内皮细胞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足够囊膜支撑的无晶状体 前房虹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后囊支持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4
作者 马红利 李世洋 +2 位作者 赵爱红 徐珂 蒋骁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7-279,共3页
目的探讨在无后囊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31眼)无后囊支持的患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1例(31眼)患者均成功完... 目的探讨在无后囊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31眼)无后囊支持的患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1例(31眼)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远视力均等于或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其中0.2~0.3者7眼(22.6%),0.4~0.6者20眼(64.5%),0.8~1.0者4眼(12.9%)。眼内反应及眼压均在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均保持不变。无一眼出现缝线外露、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或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为无后囊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的屈光矫正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人工晶状体 二期植入术 睫状沟缝线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莉 王丽强 +1 位作者 董素霞 沈向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8期762-763,共2页
目的探讨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高度近视患者(18眼,术前屈光度-6.75^-28.00DS)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 目的探讨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高度近视患者(18眼,术前屈光度-6.75^-28.00DS)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8眼均成功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时,11眼(61.1%)裸眼视力≥0.5,9眼(50.0%)最佳矫正视力≥0.8,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瞳孔呈轻度竖椭圆形;2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2眼夜间眩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近期疗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 虹膜人工晶状体 高度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