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邢静怡 郭晓萌 +5 位作者 王蒙 管鑫 邱亮 李安琪 张庆利 黄倢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49-1560,共12页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是一种新发的甲壳动物疫病,由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感染引起。该病毒包含两个原始分离株,即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 SHIV 20141215)和红螯螯虾虹彩病毒(Chera... 十足目虹彩病毒病是一种新发的甲壳动物疫病,由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感染引起。该病毒包含两个原始分离株,即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rimp hemocyte iridescent virus, SHIV 20141215)和红螯螯虾虹彩病毒(Cherax quadricarinatus iridovirus, CQIV CN01)。DIV1传播速度快、宿主范围广、致死率高,在近年来广泛流行于虾蟹养殖业中,给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针对此疫病已开发了多种诊断技术,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十足目虹彩病毒病的准确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 虾血细胞虹彩病毒(shiv) 红螯螯虾虹彩病毒(CQIV) 疫病诊断 甲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的蛙虹彩病毒减毒株对大口黑鲈的免疫调控机制
2
作者 楚馨 陈静 +4 位作者 高铭悦 蔺凌云 姚嘉赟 沈锦玉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75,共14页
实验室通过连续传代致弱获得一株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减毒株(LMBV-ZJDSS-F110)。为评估该减毒株对鱼体的免疫作用,采集免疫后1d、4d、7d及28d的肝、脾、头肾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载量分析,结果发现该减... 实验室通过连续传代致弱获得一株具有良好免疫保护效果的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减毒株(LMBV-ZJDSS-F110)。为评估该减毒株对鱼体的免疫作用,采集免疫后1d、4d、7d及28d的肝、脾、头肾组织样本,进行组织病理学和病毒载量分析,结果发现该减毒株对鱼体组织的损伤较轻,且病毒载量随时间推移在各组织中下降。此外,为进一步探究该减毒株对大口黑鲈的免疫调控机制,通过对头肾样本的转录组测序(RNAsequencing,RNA-Seq),发现免疫早期(1d和4d)的4979和6891个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先天性免疫通路,如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胞质DNA感知及凋亡等通路;免疫中后期(7d和28d)的1693和1758个差异基因则主要富集于适应性免疫通路,如T细胞受体、B细胞受体、Fc epsilon RI信号及Th1/Th2细胞分化等通路。此外,代谢通路中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通路主要在免疫前期富集,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主要在免疫中后期富集。研究筛选IRF3、MX、TRIM25、NAMPT、DHX58、SRC、RSAD2、TMEM38和C4九个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显示转录组测序具有可靠性。研究为大口黑鲈的免疫应答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为疫苗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病理 转录组 差异基因 免疫反应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传代致弱株免疫效果评价
3
作者 高铭悦 楚馨 +4 位作者 刘思玉 姚嘉赟 蔺凌云 沈锦玉 潘晓艺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31,共11页
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 为研究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argemouth Bass Ranavirus,LMBV)传代致弱毒株LMBV-ZJDSS-F110的特性,研究开展了该病毒的复制效率、毒力、体内病毒载量变化、比较基因组、免疫保护率、免疫后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和毒力返强等试验。结果显示:采用FHM培养,F110代次毒滴度可达109.1 TCID50/mL,以剂量108.0 TCID50/mL×0.1 mL注射大口黑鲈,未见死亡。不同代次毒株体内组织病毒载量测试,结果显示:传代毒F5、F45和F110在7d时脾脏和鳃的病毒载量要高于3d,而F90在两时间点的病毒载量变化不显著,表明传代毒F90相较于F45,F110相较于F90都出现了特性改变。不同代次毒株F5与F110比较基因组学分析显示:LMBV-ZJDSSF110出现了10处变异,其中有7处可能引起编码区的变化。将传代弱毒F110通过注射和浸泡免疫大口黑鲈,结果显示108.0 TCID50/mL浓度组都获得了对强毒F5株70%免疫保护率,而头肾中免疫因子(TNF-α、CD8b、IgM、IgT、IFN-γ)基因表达量在免疫后14d达到峰值,且注射组显著高于浸泡免疫组,其中IFN-γ表达量接近对照组的50倍。活体传代毒力返强测试结果显示,F110活体盲传5代未引起死亡。以上研究表明,LMBVZJDSS-F110是一株安全有效的弱毒疫苗株,为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病的免疫预防提供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毒疫苗 免疫因子 传代致弱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 免疫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四氢异喹啉类药物体外抗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效果的研究
4
作者 王慧 袁雪梅 +3 位作者 陈静 焦锦彪 葛海霞 姚嘉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65-472,共8页
为探究四氢异喹啉类药物β-咔啉-3-羧酸乙酯(β-CCE)和Boc-D-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Boc-DTic-OH)对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的体外抗病毒效果,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法测定细胞病变(CPE)效应、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病毒拷贝数以及... 为探究四氢异喹啉类药物β-咔啉-3-羧酸乙酯(β-CCE)和Boc-D-1,2,3,4-四氢异喹啉-3-羧酸(Boc-DTic-OH)对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的体外抗病毒效果,本研究利用显微观察法测定细胞病变(CPE)效应、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病毒拷贝数以及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从阻断、抑制及直接杀灭3个方面,分析β-CCE和Boc-D-Tic-OH的体外抗LMBV的活性。结果显示,β-CCE和Boc-D-Tic-OH对胖头鱼肌肉细胞(FHM)的安全浓度分别为10μg/mL和100μg/mL,阻断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均可显著降低FHM的CPE,其阻断率均在95%以上,药物处理组病毒拷贝数极显著低于LMBV对照组(P<0.01);抑制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可一定程度降低FHM的CPE,10μg/mLβ-CCE处理组对病毒的抑制率为76.86%,β-CCE处理组以及100μg/mL、10μg/mL Boc-D-Tic-OH处理组病毒拷贝数均极显著低于LMBV对照组(P<0.01),β-CCE、Boc-D-Tic-OH发挥最好阻断效果的作用时间分别为2 h和1 h;药物作用6 h抑制效果最好;直接杀灭结果显示,0.1μg/mLβ-CCE能一定程度降低FHM的CPE,0.1μg/mLβ-CCE和10μg/mL Boc-D-Tic-OH对病毒的直接杀灭率最高,分别为90.93%和102.21%,且可极显著降低病毒拷贝数(P<0.01),两种发挥最佳直接杀灭作用的时间为2 h。上述结果表明,两种四氢异喹啉类药物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LMBV效果,本研究为抗LMBV药物的研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 四氢异喹啉类药物 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鲵源虹彩病毒的分离鉴定
5
作者 王丞 李霜 +5 位作者 蒋万胜 周强 邓智勇 解宜兴 周勇 魏营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40,共6页
2023年7月,张家界金鞭溪暴发了高致死率的大鲵疾病。为明确病原、病害特征与致病性,通过标记重捕法评估了野生大鲵死亡率,并利用电镜观察、PCR检测、人工感染试验等技术对该病原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调查区约有野生大鲵种群数量242尾... 2023年7月,张家界金鞭溪暴发了高致死率的大鲵疾病。为明确病原、病害特征与致病性,通过标记重捕法评估了野生大鲵死亡率,并利用电镜观察、PCR检测、人工感染试验等技术对该病原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调查区约有野生大鲵种群数量242尾,剔除患病死亡个体后,约有134尾,病毒导致超55%的野生大鲵死亡。患病大鲵症状包括皮肤出血、四肢肿大坏死,肝脏、脾脏、肾脏肿大和出血。将病鲵肾脏组织匀浆滤液接种到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出现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滴度为10~(7.76) TCID_(50)/mL。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六边形病毒颗粒,直径约120~140 nm,疑似虹彩病毒。经基因组PCR鉴定和序列同源性分析,确认该病毒为大鲵虹彩病毒(GSIV),命名为GSIV-HN。人工感染大鲵出现身体肿大、四肢腐烂、皮肤溃疡,体腔腹水、内脏肿大出血等症状,于第9天开始出现死亡,14 d后死亡率达70%,PCR鉴定与GSIV同源。研究评估了GSIV对野生大鲵种群的致死危害,发现GSIV-HN对野生和养殖大鲵均具有高致病性和致死率,有助于理解GSIV特性和传播机制,对野生大鲵种群安全和大鲵健康养殖具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 虹彩病毒 种群估计 MCP基因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检测
6
作者 夏悦婷 余庆 +10 位作者 黄琳 黄静 覃向谋 赵明明 韦冬冬 王浩 凌飞 常彦磊 许伟江 刘明珠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7,共7页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核酸适体功能化纳米磁珠的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快速检测新方法,以解决传统病毒检测技术操作繁琐、耗时长、设备依赖性强等问题。【方法】将前期筛选获得的可特异性识别SGIV的核酸适配体进行优化及修饰,获得核酸适配体Q5c,并将其与纳米磁珠进行偶联,构建核酸适配体偶联磁性纳米探针(Aptamer magnetic nanobeads,Q5c-MNPs)。利用多病原交叉实验验证Q5c-MNPs对SGIV感染细胞的特异性靶向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评价探针的稳定性、灵敏度等关键性能指标。【结果】Q5c-MNPs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的细胞,并在500 nmol/L浓度下孵育时间短至1 min,在4~37℃温度范围内检测性能稳定。检测灵敏度达1×10^(3)个/mL,与RT-qPCR检测灵敏度相当。而本方法检测周期仅需2h,较常规分子检测方法效率显著提升。【结论】成功构建Q5c-MNPs检测体系,该体系兼具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快速响应等优势,为开发水产病害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奠定重要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核酸适配体Q5c 纳米磁珠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鳜鱼虹彩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张亦彤 许宝红 刘巧林 《当代水产》 2025年第3期75-76,共2页
1鳜鱼生物学特征和养殖现状。1.1鳜鱼生物学特征。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鳜属(Siniperca)。鳜鱼背部隆起,侧扁状体型;腹部灰白,体背呈黄绿色且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头部附有细小鳞片;... 1鳜鱼生物学特征和养殖现状。1.1鳜鱼生物学特征。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鳜属(Siniperca)。鳜鱼背部隆起,侧扁状体型;腹部灰白,体背呈黄绿色且体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头部附有细小鳞片;背鳍长,分为两部分;自吻端至背鳍下方有1条狭长的黑色带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彩病毒 黑色带 养殖现状 桂花鱼 褐色斑点 鳜鱼 鲈形目 鮨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式核酸适配体LYGV1c对石斑鱼虹彩病毒的特异性识别与检测
8
作者 刘明珠 谢瑾琨 +7 位作者 余庆 黄静 王一兵 徐继卫 常彦磊 黄广杰 韩书煜 李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04-1714,F0002,共12页
【目的】构建能特异性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探针,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精准防控。【方法】基于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宿主细胞的核酸适配体LYGV1,通过加... 【目的】构建能特异性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探针,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精准防控。【方法】基于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宿主细胞的核酸适配体LYGV1,通过加入T链、C链、荧光基团及淬灭基团等功能化修饰,成功构建获得靶标激活式核酸适配体TAA-LYGV1c;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系统验证TAALYGV1c对SGIV的特异性识别能力,并对其最适工作浓度、孵育时间、孵育温度及识别靶细胞检测限等条件进行优化,以评估TAA-LYGV1c的可操作性;最后构建SGIV感染模型,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进一步探究TAA-LYGV1c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加入TAA-LYGV1c后SGIV感染组石斑鱼脾脏(GS)细胞的荧光值极显著高于未加入TAA-LYGV1c的SGIV感染组(P<0.01,下同),同时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神经坏死病毒(NNV)感染组,说明TAA-LYGV1c可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TAA-LYGV1c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00 nmol/L,最适孵育温度为28℃,最短孵育1 min即可检测到荧光。不同检测方法的最低检测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TAA-LYGV1c识别靶细胞的检测限为5×10^(3)个/mL,荧光酶标仪检测分析的最低检测限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最低检测限均为500个/mL,即检测灵敏度与仪器的检测原理存在一定关联。在活体检测中,基于TAA-LYGV1c的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TAA-LYGV1c能特异性识别SGIV感染,也说明核酸适配体在水产养殖病原检测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结论】开发的激活式核酸适配体TAA-LYGV1c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可实现对SGIV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为开发特异性识别SGIV的快速检测试剂盒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核酸适配体 TAA-LYGV1c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9
作者 高淑晴 周旭阳 +4 位作者 佟伟 李丛丛 李友元 慕翠敏 王雪鹏 《山东畜牧兽医》 2025年第2期14-15,共2页
山东省某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出现了疑似虹彩病毒感染的疾病。为确定发病鱼的病原,本研究对患病鱼的鳃和体表黏液等进行肉眼和显微镜观察,排除了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采集内脏组织提取DNA,根据虹彩病毒MCP基因的保守序列,使用特异性引物对... 山东省某养殖场的大口黑鲈出现了疑似虹彩病毒感染的疾病。为确定发病鱼的病原,本研究对患病鱼的鳃和体表黏液等进行肉眼和显微镜观察,排除了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采集内脏组织提取DNA,根据虹彩病毒MCP基因的保守序列,使用特异性引物对样本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目的条带后进行琼脂凝胶电泳和DNA测序鉴定。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序列与大口黑鲈虹彩病毒分离株相似度为99.6%。结果表明,本次感染大口黑鲈鱼的病原隶属虹彩病毒科虹彩病毒属,这为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病的防控与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彩病毒 大口黑鲈 MCP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州鲈虹彩病毒病应对措施
10
作者 薛洋 《农家致富》 2025年第9期36-37,共2页
一、流行现状,加州鲈虹彩病毒病有两种,分别为加州鲈蛙虹彩病毒病和加州鲈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病。加州鲈蛙虹彩病毒病一般在水温25~32℃下容易暴发,不同规格症状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腹鳍基部充血发红,鳃盖红肿、溃烂,体表出现大量细小... 一、流行现状,加州鲈虹彩病毒病有两种,分别为加州鲈蛙虹彩病毒病和加州鲈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病。加州鲈蛙虹彩病毒病一般在水温25~32℃下容易暴发,不同规格症状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腹鳍基部充血发红,鳃盖红肿、溃烂,体表出现大量细小的浅表性溃疡点,或出现近圆形、表面灰白的溃烂斑,肝脏有白斑。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发病水温多为28~30℃,一般情况下表现出的死亡率会比蛙虹彩病毒病高,其主要病症表现为病鱼下颌至腹部充血发红,肝脏严重病变并伴有出血、肿大,颜色灰白或发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行现状 加州鲈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 加州鲈蛙虹彩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早发30多天!罗氏沼虾虹彩病毒来势汹汹,看三智生物如何破局
11
作者 杨帆(文/图) 《当代水产》 2025年第5期53-53,共1页
一条虾,催生了一个为民致富的黄金产业,这正是小纪镇的真实写照。目前,小纪镇拥有超过1万亩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被誉为江都区罗氏沼虾养殖第一镇。经过20多年的养殖发展,小纪镇已经成为了全国罗虾养殖技术的高地。单季虾的亩产量普遍达... 一条虾,催生了一个为民致富的黄金产业,这正是小纪镇的真实写照。目前,小纪镇拥有超过1万亩的罗氏沼虾养殖面积,被誉为江都区罗氏沼虾养殖第一镇。经过20多年的养殖发展,小纪镇已经成为了全国罗虾养殖技术的高地。单季虾的亩产量普遍达到1,500斤,部分高产的虾塘甚至能超过2,000斤。然而,“高产量”就意味着“高密度”,这使得养殖风险大幅上升。在过去的三四年间,小纪镇的万亩虾塘遭遇“滑铁卢”,特别是2024年,约有7成的虾塘受到虹彩病毒的侵袭,造成罗虾大规模发病死亡,养殖效益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养殖 虹彩病毒 罗氏沼虾 养殖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足目虹彩病毒1 RAA-LFD快检方法建立与应用
12
作者 田飞焱 吴众怡 +6 位作者 徐节华 黄海莉 裴建明 孟霞 刘文珍 周文华 谢世红 《中国动物检疫》 2025年第2期100-107,共8页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现场检测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的方法,利用DIV1 ATPase编码基因保守序列设计RAA-nfo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结合侧向流试纸条(LFD)技术,通过优化反应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建立了可现场检测DIV1的... 为建立一种适用于现场检测十足目虹彩病毒1(Decapod iridescent virus 1,DIV1)的方法,利用DIV1 ATPase编码基因保守序列设计RAA-nfo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结合侧向流试纸条(LFD)技术,通过优化反应时间和温度等条件,建立了可现场检测DIV1的RAA-LFD方法。该方法能够在37℃下恒温反应20 min,并在LFD显色5 min后判读结果;对嗜水气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虾肝肠胞虫(EHP)以及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_(AHPND))等虾类病原无交叉反应,仅对DIV1检测呈阳性;最低检测限为5.25×10^(1) copies/反应;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结果良好。使用该方法与已报道的套式PCR和qPCR方法对采集的60份克氏原螯虾样品进行平行检测,检测结果与套式PCR一致,与qPCR方法相比,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100%。结果表明,该方法反应快速、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可信度,适用于临床样品的现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足目虹彩病毒1 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 侧流层析技术 恒温扩增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检测十足目虹彩病毒1 RPA-LFD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袁雪梅 陈静 +5 位作者 黄雷 蔺凌云 潘晓艺 彭先启 焦锦彪 姚嘉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5-510,共6页
为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简便的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检测方法,本研究以DIV1 ATPase基因为检测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采用方阵法优化反应温度和时间,结果显示,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最优反应温度为37℃,时间为15 min,结果观察... 为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简便的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检测方法,本研究以DIV1 ATPase基因为检测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采用方阵法优化反应温度和时间,结果显示,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最优反应温度为37℃,时间为15 min,结果观察时间为5 min,检测过程总时长为20 min,初步建立了DIV1的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结合侧向流试纸条方法(RPA-LFD)。提取其他7种常见虾类病原基因组与DIV1基因组,采用该方法检测,分析其特异性;构建重组质粒标准品p UC57-DIV1,10倍倍比稀释后采用该方法检测,分析其灵敏性;以3种不同浓度的重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进行批间、批内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特异性检测DIV1,与虾类其他常见易感病原均无交叉反应;其对重组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为1×10^(1)拷贝/μL;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检测结果均一致,重复性好。利用该方法与已发表的荧光定量PCR(qPCR)同时检测15份感染DIV1的罗氏沼虾样品及40份临床样品,结果显示,该方法的阳性检测率为69.09%(38/55),阴性率为30.91%(17/55),与q PCR检测结果一致,二者的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总符合率均为100%。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的RPA-LFD方法检测DIV1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且特异性强的特点,且不需要精密昂贵的仪器设备,为基层实验室及现场检测提供了可行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侧向流试纸条技术 十足目虹彩病毒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酸适体LYGV1c的酶联吸附法检测石斑鱼虹彩病毒感染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明珠 黄静 +9 位作者 程远 韦云依 牟容丽 黄琳 竺利波 陆兰天 柯珂 陈嘉 余庆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目的】利用核酸适体LYGV1c构建可快速、准确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 Guangxi strain,SGIV-Gx)感染的酶联吸附法(Aptamer LYGV1c-based enzyme-linked apta-sorbent assay,LYGV1c-ELASA),为提高水产疫病检测及防控效率... 【目的】利用核酸适体LYGV1c构建可快速、准确识别石斑鱼虹彩病毒(Grouper iridovirus Guangxi strain,SGIV-Gx)感染的酶联吸附法(Aptamer LYGV1c-based enzyme-linked apta-sorbent assay,LYGV1c-ELASA),为提高水产疫病检测及防控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生物素标记的LYGV1c(Bio-LYGV1c)开发核酸适体酶联吸附法(LYGV1c-ELASA)检测SGIV-Gx,通过对Bio-LYGV1c特异性、灵敏性、稳定性等实验评估其检测性能。通过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SGIV-Gx感染试验进行活体验证,同时用荧光定量PCR(qPCR)测定衣壳蛋白基因(MCP)的表达,与LYGV1c-ELASA进行比较,验证该酶联吸附法检测的可信度。【结果】LYGV1c-ELASA的方法可特异性地识别SGIV的感染,Bio-LYGV1c识别SGIV感染的最适工作浓度为500 nmol/L,最适孵育时间为20 min,最适结合温度为4~28℃,LYGV1c-ELASA最低检测限为5×103 mL-1。活体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注射的SGIV-Gx浓度的升高,LYGV1c-ELASA检测出的石斑鱼体内病毒450 nm处的光密度(OD450)的值升高;qPCR结果表明,SGIV-Gx的MCP的表达量升高,与LYGV1c-ELASA检测结果相一致。【结论】建立的LYGV1c-ELASA技术不仅可用于体外检测,同时也适用于活体检测。LYGV1c-ELASA技术可实现对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的快速诊断、实时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 检测 核酸适体 酶联吸附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MCP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若瑄 罗霞 +5 位作者 李宁求 林强 牛银杰 梁红茹 付小哲 吕爱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7,共7页
【目的】制备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主衣壳(MCP)蛋白兔多克隆抗体,以期为该病毒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pET32a(+)MCP/BL21重组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将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复性,以此为抗原免疫大耳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 【目的】制备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主衣壳(MCP)蛋白兔多克隆抗体,以期为该病毒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pET32a(+)MCP/BL21重组大肠杆菌进行诱导表达,将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复性,以此为抗原免疫大耳兔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抗体效价,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 Blot法分析MCP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结果】纯化的MCP重组蛋白条带特异;间接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兔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为1∶1024000;IFA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多抗特异性良好,能够与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MCP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IFA试验表明血清最适稀释度为1∶500。【结论】成功制备了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MCP兔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可特异性识别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MCP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 主衣壳蛋白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细胞增殖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聪 付小哲 +5 位作者 林强 牛银杰 罗霞 梁红茹 马宝福 李宁求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26-1033,共8页
为优化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在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本研究通过测定鳜脑组织细胞系(CPB)和鲤鱼上皮瘤(EPC)细胞系的生长曲线后,分别以不同MOI(1、0.1、0.01)LMBV感染不同初始细胞数量的CPB细胞(2.5×10^(5) 个/mL、4×10^(... 为优化大口黑鲈蛙虹彩病毒(LMBV)在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本研究通过测定鳜脑组织细胞系(CPB)和鲤鱼上皮瘤(EPC)细胞系的生长曲线后,分别以不同MOI(1、0.1、0.01)LMBV感染不同初始细胞数量的CPB细胞(2.5×10^(5) 个/mL、4×10^(5) 个/mL、5×10^(5) 个/mL,根据细胞生长曲线确定为对数生长期及接近该期的细胞数量,后同)和EPC细胞(1×10^(6)个/mL、2×10^(6)个/mL、3×10^(6)个/mL),28℃培养至细胞完全病变,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Muench-Reed法分别测定病毒拷贝数和病毒滴度(TCID_(50))。结果显示,以MOI 0.1的LMBV感染4×10^(5) 个/mL CPB细胞时病毒产量最高,此时病毒拷贝数为107.4拷贝/μL,病毒滴度为108.75TCID_(50)/mL;以MOI 0.1的LMBV感染1×10^(6)个/mL EPC细胞时病毒产量最高,此时病毒拷贝数为10^(5.8)拷贝/μL,病毒滴度为105.54TCID_(50)/mL。表明CPB细胞更适合LMBV的增殖。为进一步筛选LMBV在CPB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分别采用异步法接种病毒(初始CPB细胞数量分别为2.5×10^(5) 个/mL、4×10^(5) 个/mL及5×10^(5) 个/mL,LMBV的MOI分别为1、0.1及0.01)和同步接种病毒(初始CPB细胞数量分别为2.5×10^(5) 个/mL、4×10^(5) 个/mL及5×10^(5) 个/mL,FBS含量分别为4%、6%、8%及10%,LMBV的MOI分别为1、0.1及0.01),28℃培养至各组细胞完全病变后,分别采用上述qPCR和Muench-Reed法测定各组细胞中的病毒拷贝数和病毒滴度,比较两种接种方式LMBV的最佳增殖条件。结果显示,采用异步接种病毒时,当初始CPB细胞的数量为4×10^(5) 个/mL、MOI为0.1时LMBV拷贝数和病毒滴度均最高,分别为10^(7.18)拷贝/μL和10^(8.22)TCID_(50)/mL;采用同步接种病毒时,当初始CPB细胞的数量为4×10^(5) 个/mL、FBS含量为8%、MOI为0.1时获得的LMBV拷贝数和滴度均最高,分别为107.54拷贝/μL和10^(8.67)TCID_(50)/mL。上述结果表明,当初始CPB细胞数量为4×10^(5) 个/mL、FBS含量为8%、LMBV的MOI为0.1,并且采用同步接种病毒的方式是LMBV在CPB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综上,本研究首次筛选到LMBV的易感细胞系,确定了LMBV在CPB细胞中的最佳增殖条件,为LMBV的大量生产及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数据参考及技术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 同步接种病毒 异步接种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醇提物对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的体外抗病毒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廖文钰 竺利波 +7 位作者 刘明珠 余庆 玉洁莹 陈嘉 韦云依 黄吉利 黄琳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4,共8页
【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 【目的】探究肉桂醇提物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虹彩病毒(LMB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LMB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结晶紫染色观察、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病毒滴度[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50)]测定等方法确定肉桂醇提物在胖头鱥肌肉细胞系(FHM)上的安全工作浓度,评估肉桂醇提物在细胞水平对LMBV的抗病毒效果,分析其抗LMBV机制。【结果】肉桂醇提物在≤12.5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对FHM细胞无明显毒性。FHM细胞与LMBV以及质量浓度分别为12.5、6.25、3.125μg/mL肉桂醇提物共孵育后,细胞病变明显减少,结晶紫染色后可见活细胞数明显升高,MCP、ICP46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且抗病毒效果有剂量依赖性。12.5μg/mL肉桂醇提物与LMBV共孵育后接入FHM细胞,细胞中MCP、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TCID_(50)极显著下降(P<0.01);FHM细胞与经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共孵育后,细胞中LMBV 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未用肉桂醇提物处理的LMBV感染组(P<0.01);在LMBV感染FHM细胞后,接入肉桂醇提物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在LMBV感染FHM细胞3 h后用肉桂醇提物处理8 h的FHM细胞中MCP和ICP46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肉桂醇提物可降低LMBV的感染力,干扰LMBV侵染宿主细胞过程中的吸附、侵入及复制,有良好的抗LMBV作用,可作为环保、高效的抗LMBV渔用药物候选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 虹彩病毒 肉桂 病毒作用 渔用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笑茹 郑义华 +5 位作者 赵路品 高娃 祁婧婷 吕利群 胡鲲 姜有声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 2021年7月,浙江省象山某养殖场养殖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出现类似大黄鱼虹彩病毒引起的疾病。采用鲤上皮瘤细胞培养和病毒主要衣壳蛋白测序分析的方法,从患病的大黄鱼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接种到鲤上皮瘤细胞(EPC)后出现空斑、脱落的细胞病变症状。根据虹彩病毒MCP和ATPas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病毒组织样本进行PCR扩增,得到分别为1 367 bp和74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将MCP基因扩增片段测序,经BLAST对比及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确定该分离的病毒属虹彩病毒科细胞肿大病毒属。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用透射电镜观察该病毒粒子呈正六边形,直径为120~150 nm。用纯化病毒作为抗原免疫小鼠获得抗大黄鱼虹彩病毒的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7 000;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初步确定3个免疫蛋白。本研究为大黄鱼虹彩病毒纯化提供一种新方法,并初步分离出免疫蛋白,为该病毒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蛋白研究以及疫苗制备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虹彩病毒 细胞肿大病毒 分离鉴定 病毒纯化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倍子醇提物抗石斑鱼虹彩病毒的作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玉洁莹 黄琳 +7 位作者 徐伟强 韦云依 王一兵 程淑 蔡佳 刘政昭 陈福彩 李鹏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8,共9页
【目的】探究五倍子(Galla chinensis)醇提物在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SGI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细胞活力、观察细胞骨架等方法确定五... 【目的】探究五倍子(Galla chinensis)醇提物在石斑鱼(Epinephelus spp.)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感染中的抗病毒效果及作用机制,为开发抗SGIV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测定细胞活力、观察细胞骨架等方法确定五倍子醇提物对石斑鱼脾脏组织细胞系(Grouper spleen cells,GS)的安全浓度,利用结晶紫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等方法评估五倍子醇提物在细胞水平上对SGIV的抗病毒效果,进一步通过石斑鱼活体试验验证五倍子醇提物的抗SGIV效果。结合RT-qPCR和流式细胞仪的结果,分析五倍子醇提物的抗SGIV机制。【结果】当五倍子醇提物质量浓度≤12.5μg/mL时对GS细胞无显著毒性,GS细胞形态无异常。12.5、6.25、3.125μg/mL的五倍子醇提物均可降低SGIV的感染力,抗病毒效果呈现剂量依赖性。饲料中添加五倍子醇提物可使石斑鱼感染SGIV后肝脏组织内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五倍子醇提物可与SGIV病毒粒子相互作用,使mcp和囊膜蛋白基因(vp19)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病毒滴度显著下降(P<0.05);五倍子醇提物还可干扰SGIV感染细胞过程中的吸附、侵入和复制,药物组细胞中SGIV mcp和vp1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五倍子醇提物对SGIV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抗病毒效果,在SGIV侵染宿主细胞的吸附、侵入和复制阶段中起到干扰作用,有抗SGIV感染作用,具有成为安全、高效的抗SGIV新型渔用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 五倍子 病毒机制 渔用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十足目虹彩病毒1、肝肠胞虫及传染性早熟病毒多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晔 周毅 +4 位作者 王娜 窦维伟 王静 王凤芝 段宏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5-831,共7页
为建立检测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肝肠胞虫(EHP)、传染性早熟病毒(IPV)的多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DIV1 MCP基因、EHP SSU基因与IPV polyprotein 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同时检... 为建立检测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肝肠胞虫(EHP)、传染性早熟病毒(IPV)的多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DIV1 MCP基因、EHP SSU基因与IPV polyprotein 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 Man探针,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同时检测DIV1、EHP及IPV的多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DIV1、EHP、IPV、白斑综合征病毒、致急性肝胰腺坏死弧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虾偷死病毒、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桃拉病毒、黄头病毒1型等主要虾类病毒,结果显示,该方法仅能扩增出DIV1、EHP和IPV,与其他主要虾类病原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对10倍倍比稀释后等浓度等体积混合的DIV1、EHP和IPV质粒标准品混合物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3种病原的质粒标准品的检测限均为1.67×10^(1)拷贝/μL,各病毒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限均为1.67×10~0拷贝/μL,多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虽略低于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但是可以同时检测3种病原,检测效率高。选取3个浓度的pDIV1、pEHP、pIPV(5×10^(5)拷贝/μL、5×10^(4)拷贝/μL、5×10^(3)拷贝/μL)等浓度等体积混合的质粒标准品为模板,进行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组内与组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该方法重复性较好。利用该方法与DIV1、EHP、IPV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同时检测105份虾苗和亲虾样品,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DIV1的检出率为21.9%(23/105),对EHP的检出率为14.3%(15/105),对IPV的检出率为45.7%(48/105),3种病原混合感染率为1.9%(2/105),与DIV1、EHP、IPV各单一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测结果均一致,阳性样品的符合率达100%。本研究建立的DIV1、EHP、IPV多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方法为临床同时检测该3种病原提供了特异、敏感、高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十足目虹彩病毒1 虾肝肠胞虫 虾传染性早熟病毒 多重Taq Man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