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作为一种创意写作活动的非虚构文学 |
沈闪
|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全景扫描 |
赵国月
朱斌
|
《外国语文研究》
|
2024 |
1
|
|
3
|
“新南方文学”的写实路径与多元价值——以近年来广东非虚构文学创作为例 |
王晖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公共性倾向中的女性书写——对女性非虚构文学的考察 |
唐倩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24 |
0 |
|
5
|
论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命名及其流变 |
刘浏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5
|
|
6
|
真实性写作与“非虚构文学”文体关系探析 |
刘弟娥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4
|
|
7
|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文体危机及其突围——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为参照 |
赵晨宇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8
|
非虚构文学材料的获取与内涵的提炼 |
刘益善
|
《写作》
|
2023 |
0 |
|
9
|
乡村女性的赋形塑像与命运沉思--关于阎连科长篇非虚构文学《她们》 |
王春林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2 |
0 |
|
10
|
这里是非虚构文学的重镇——当代湖北及武汉地区非虚构文学的几大看点 |
樊星
|
《写作》
|
2019 |
0 |
|
11
|
“非虚构”与“真实”——关于非虚构文学理论的思考 |
朱蕾艳
|
《电影评介》
|
2009 |
2
|
|
12
|
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文学 |
冯骥才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1
|
|
13
|
“非虚构文学”亟需面世 |
袁凌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7
|
|
14
|
“真实故事计划”:探索非虚构文学的大众化道路 |
雷磊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4
|
|
15
|
生活真实与非虚构文学作家的真诚 |
王晖
南平
|
《当代文坛》
|
1988 |
4
|
|
16
|
文本类型视角下的非虚构文学翻译译者行为研究 |
赵国月
高晓仙
|
《语言教育》
|
2020 |
5
|
|
17
|
以叙事医学为突破口,诠释医者人文情怀——打造医学非虚构文学文本提升医院品牌形象 |
常宇
蔡敏
|
《叙事医学》
|
2020 |
6
|
|
18
|
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体验式写作教学 |
谢莉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19 |
0 |
|
19
|
中美非虚构文学创作理念比较——以赵瑜和李·古特金德为例 |
刘金龙
|
《写作》
|
2020 |
0 |
|
20
|
盲人音乐家张哲源形象的创造及其启示——评舒辉波的非虚构文学《听见光》 |
胡德才
|
《长江文艺评论》
|
202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