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作为一种创意写作活动的非虚构文学
1
作者 沈闪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5,共8页
非虚构文学是一种创意写作活动,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需要在遵循“非虚构”根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创意写作实践。从写作过程看,非虚构文学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严格秉承行动的诗学,通过沉浸式田野调查采集信息;运思构想受制于客... 非虚构文学是一种创意写作活动,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需要在遵循“非虚构”根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创意写作实践。从写作过程看,非虚构文学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严格秉承行动的诗学,通过沉浸式田野调查采集信息;运思构想受制于客观现实和历史事件,具有被动性和滞后性,但并不排斥适当的合理想象;行文表达既强调保证文本的真实客观,又注重追求作品的文学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创意写作 写作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全景扫描 被引量:1
2
作者 赵国月 朱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非虚构文学所承载的独有价值与作用。非虚构文学面向事实,依赖真人真事展开叙事,其英译和传播对构建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覆盖整个翻译传播链,开展以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为专题的理论研究,以强化我国非虚构文学英译的应有价值和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 英译出版 英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南方文学”的写实路径与多元价值——以近年来广东非虚构文学创作为例
3
作者 王晖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33,共7页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新南... 相比较“新东北文学”,“新南方文学”或曰“新南方写作”的命名似乎更具不确定性。“新东北文学”的空间所指无疑是比较确定的——从地理版图上看,“东北”包含的范围应该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而“新南方写作”或曰“新南方文学”的空间范围则多有释义,不完全确定。近年的研究与批评文章所涉此类概念,基本上将“南方”框定在岭南及其以南地区,甚至成为跨国界概念,将粤港澳大湾区及广西、海南和一些东南亚国家收编于此,成为“想象的文学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文学 虚构文学 东北文学 文学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 多元价值 不确定性 研究与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性倾向中的女性书写——对女性非虚构文学的考察
4
作者 唐倩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4年第3期57-60,66,共5页
女性非虚构文学是近年来女性文学不可忽视的现象与热潮。在遵守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非虚构写作规约的同时,女性作家运用了集体型叙事和细节描绘的写作方法,在创作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嵌入了女性独有的视点,反映了沉默的女性弱势群体的声音... 女性非虚构文学是近年来女性文学不可忽视的现象与热潮。在遵守真实性与文学性的非虚构写作规约的同时,女性作家运用了集体型叙事和细节描绘的写作方法,在创作的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嵌入了女性独有的视点,反映了沉默的女性弱势群体的声音,发展了性别书写的新形式。尽管女性非虚构文学的创作仍存在缺憾和失衡,但其依旧是公共性倾向的女性书写的突破性尝试,是沟通性别书写与社会历史立场的重要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公共性倾向 性别书写 集体型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命名及其流变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浏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8-54,共7页
基于文学传统的中国非虚构文学,是根据素材的真实性和虚构文学划清界限。非虚构文学是非虚构的一个方面,非虚构性是非虚构的最重要的性质,非虚构文学是以非虚构写作方式为主要创作和表达方式的文学文类。本文从中国现当代非虚构文学的... 基于文学传统的中国非虚构文学,是根据素材的真实性和虚构文学划清界限。非虚构文学是非虚构的一个方面,非虚构性是非虚构的最重要的性质,非虚构文学是以非虚构写作方式为主要创作和表达方式的文学文类。本文从中国现当代非虚构文学的混乱现象入手,对非虚构文学的"非"进行深入剖析,以《人民文学》《钟山》等为代表的中国非虚构文本的梳理和分析,讨论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内核和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非虚构文学 《人民文学 虚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性写作与“非虚构文学”文体关系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弟娥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5-81,共7页
2017年,于“非虚构文学”而言,有几件大事可记。这一年,“怀疑虚构的生活”a的作家梁鸿在发表“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七年之后出版了她的首部虚构作品《梁光正的光》;被视为“非虚构”写作“梦工厂”的ONE实验团队在成立半年后于2... 2017年,于“非虚构文学”而言,有几件大事可记。这一年,“怀疑虚构的生活”a的作家梁鸿在发表“非虚构文学”《中国在梁庄》七年之后出版了她的首部虚构作品《梁光正的光》;被视为“非虚构”写作“梦工厂”的ONE实验团队在成立半年后于2017年10月11日宣布解散,“这是非虚构写作最好的时代”的乐观预测转而为悲观情绪所代替;但是,“非虚构”写作标志性组织的解散,并没有浇灭资本市场为“非虚构”写作燃起的熊熊之火,早在2015年,熊顿发表于网络平台的非虚构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滚蛋吧肿瘤君》,2017年,“随着网剧《白夜追凶》《无证之罪》的走红”,“几乎每周都有导演或者编剧上门,寻求《真实故事计划》的改编授权”b。2017年年初,一部曾遭数家电视台拒播的非虚构影视作品《寻找手艺》在上传至某网络平台后,于豆瓣获得8.7的高分好评。在流量为王的新媒体时代,作为文创产业的一部分,非虚构写作通过受众对热点作品的点击、阅读及打赏等,以流量的形式实现了变现,也成就了新媒体时代的各路大神与大V,其受欢迎程度甚至有赶超前期风头无限的网络文学大神之势。“非虚构文学”概念由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于今已有30余年,在这个文学退隐、资本方兴的新媒体时代,以内容写作为中心的文创产品成为网民的日常阅读物,廓清非虚构写作的来龙与去脉,将有助于理解此种以流量为中心的非虚构写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写作 真实性 20世纪80年代 新媒体时代 文体 虚构作品 资本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文体危机及其突围——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非虚构写作为参照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晨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9-194,共6页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得到了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文学界的非虚构热悄然兴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成功将非虚构写作锻造为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焦点,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得到了文学创作和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人民文学》开设“非虚构”专栏,文学界的非虚构热悄然兴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成功将非虚构写作锻造为新媒介语境下的文学焦点,甚至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如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梁鸿的“梁庄”系列、乔叶的《拆楼记》、李娟的《冬牧场》等。这些作品促进了非虚构写作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介入中国当代文学现场,开启了中国当代文学非虚构写作的新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虚构文学 阿列克谢耶维奇 《人民文学 文学作品 虚构写作 文学创作 冬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虚构文学材料的获取与内涵的提炼
8
作者 刘益善 《写作》 2023年第3期5-10,49,共7页
非虚构文学以真实的历史背境、事件、人物为依据,用文学的手法,在非主要情节、非主要人物与细节上可以加工提炼,再现人物与事件,表现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文体在材料的获取上,需要作家去积极寻求,其中对核心人物的采访,是最重要的,从核心... 非虚构文学以真实的历史背境、事件、人物为依据,用文学的手法,在非主要情节、非主要人物与细节上可以加工提炼,再现人物与事件,表现一种时代精神。这种文体在材料的获取上,需要作家去积极寻求,其中对核心人物的采访,是最重要的,从核心人物那里获取的材料的多少,决定作品能否成功。生活对于非虚构文学作家来说都是材料,作家需热爱并观察生活。作家在动笔前,头脑中会有这部作品要朝向的目标,即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如何对“内涵”进行开掘与提炼,检验作家的思想水准和文学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虚构文学 材料 思想内涵 提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女性的赋形塑像与命运沉思--关于阎连科长篇非虚构文学《她们》
9
作者 王春林 《长江文艺评论》 2022年第4期51-59,共9页
近些年来,虽然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生存与写作困境,但作家阎连科的写作意志却丝毫未见衰减,在继续从事他最得心应手的小说创作的同时,他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带有鲜明自传性色彩的非虚构文学这一文体的写作上。从《我与父辈》到... 近些年来,虽然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生存与写作困境,但作家阎连科的写作意志却丝毫未见衰减,在继续从事他最得心应手的小说创作的同时,他也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带有鲜明自传性色彩的非虚构文学这一文体的写作上。从《我与父辈》到《田湖的孩子》,再到这一部《她们》(载《收获》杂志2020年第2期),阎连科非虚构文学写作的视野始终未曾脱离那块一直让他魂牵梦绕的苦难深重的故土。尽管有着鲜明的自传性色彩,但占据文本中心地位的,却又并非阎连科自己,而是包括他家族成员在内的那些父老乡亲。我们都知道,作为一位曾经的农裔军人作家,阎连科的一系列小说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很多都发生在一个叫做“耙耧山脉”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阎连科 《收获》 自传性 小说作品 写作困境 乡村女性 文本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这里是非虚构文学的重镇——当代湖北及武汉地区非虚构文学的几大看点
10
作者 樊星 《写作》 2019年第3期5-9,共5页
湖北是当代非虚构文学的重镇。湖北地区的作家在记录革命风云、记录知识分子求索成就、书写集体与个人的记忆以及回首武汉的商业文化历史四个方面已经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家们鲜明的本土文化意识,也推动了非虚构文... 湖北是当代非虚构文学的重镇。湖北地区的作家在记录革命风云、记录知识分子求索成就、书写集体与个人的记忆以及回首武汉的商业文化历史四个方面已经作出了突出的成绩。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家们鲜明的本土文化意识,也推动了非虚构文学新浪潮的高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虚构文学 本土文化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虚构”与“真实”——关于非虚构文学理论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蕾艳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2期101-102,共2页
"非虚构文学"是以"非虚构"性作为显著特征的,而对"非虚构"的理解与把握一直有争议。这一争议又聚焦在"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上。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初衷与受众的期待既应是一致的,又... "非虚构文学"是以"非虚构"性作为显著特征的,而对"非虚构"的理解与把握一直有争议。这一争议又聚焦在"非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上。非虚构文学创作的初衷与受众的期待既应是一致的,又应有一定的"受挫"空间。两者之间所展开的种种对话是以文本的"非虚构"为基石的,而这一"非虚构"与"真实"是同源的却不是同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真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与非虚构文学 被引量:21
12
作者 冯骥才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47,共3页
非虚构文学不等于非虚构写作,它要达到优秀的虚构文学的高度,就需要文学的力量与价值,就要关注文学的思想、人物、细节、语言。
关键词 虚构写作 虚构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虚构文学”亟需面世 被引量:7
13
作者 袁凌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3-46,共4页
我是一个长期的非虚构写作者,同时也一直写作非虚构类的小说,另外也涉足严格来说不属于非虚构领域的散文和诗歌。从个人的写作经历出发,对于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源流、现状和前景,非虚构与虚构的关系,非虚构对于文学的意义,有一些自己的体... 我是一个长期的非虚构写作者,同时也一直写作非虚构类的小说,另外也涉足严格来说不属于非虚构领域的散文和诗歌。从个人的写作经历出发,对于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源流、现状和前景,非虚构与虚构的关系,非虚构对于文学的意义,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虚构写作 文学的意义 现状和前景 写作经历 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故事计划”:探索非虚构文学的大众化道路 被引量:4
14
作者 雷磊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4-66,共3页
创建“真实故事计划”之前,我在媒体部门工作,从文字创作到纪录片拍摄,顶多算是个文学边缘人。跨界来做和非虚构文学相关的事,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大学毕业,我进了《南方周末》做记者,写调查报道和特稿。那是2011年,传统媒体还在巅峰期... 创建“真实故事计划”之前,我在媒体部门工作,从文字创作到纪录片拍摄,顶多算是个文学边缘人。跨界来做和非虚构文学相关的事,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大学毕业,我进了《南方周末》做记者,写调查报道和特稿。那是2011年,传统媒体还在巅峰期,新闻现场可以见到全国各地的记者,报纸上各种观点争鸣,报刊亭也满大街都是。《南方周末》是其中最负盛名的大报,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因此,较为注重新闻内容方面的创新,形成以叙事写作著称的“南周体”,对整个媒体行业文风的重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现场 虚构文学 传统媒体 《南方周末》 媒体行业 报刊亭 巅峰期 观点争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真实与非虚构文学作家的真诚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晖 南平 《当代文坛》 1988年第2期60-75,共2页
非虚构文学到今天已是蔚为大观了。但与此同时,失实,也在不断地威胁着人们对它的信赖感。这已日渐成为一种不可迥避的难题。 我们以为,目前非虚构文学失实的一个主要问题当推部分作家对生活真实的轻视、曲解和作家真诚感的贫乏。
关键词 虚构文学 作家 虚构 文学理解 文学创作 纪实小说 索尔兹伯里 责任感 报告文学 新闻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本类型视角下的非虚构文学翻译译者行为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国月 高晓仙 《语言教育》 2020年第1期60-64,70,共6页
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类,因为纪实,不同于传统的虚构文学,又因具有文学性,不同于纯粹的应用文文本。综合考量,文本的"信息功能"占非虚构文学文本的主导地位,因此非虚构文学属于"信息型文本",同时兼有"... 非虚构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类,因为纪实,不同于传统的虚构文学,又因具有文学性,不同于纯粹的应用文文本。综合考量,文本的"信息功能"占非虚构文学文本的主导地位,因此非虚构文学属于"信息型文本",同时兼有"表达型文本"和"感染型文本"特征。基于此,不论是译者还是译评者,应从非虚构文学文本的主要功能——"信息功能"入手,兼顾文本的次要功能——"表达功能"和"感染功能",选择相应的译者行为模式或批评范式,即主要以文本内容"求真"、语言形式"务实"为主,以语言形式"求真"、文本内容"务实"间或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务实"为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文本类型 译者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叙事医学为突破口,诠释医者人文情怀——打造医学非虚构文学文本提升医院品牌形象 被引量:6
17
作者 常宇 蔡敏 《叙事医学》 2020年第2期98-101,共4页
叙事医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化的、有效的医疗实践模式,它与技术时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叙事医学在中国的兴起,不仅拓宽了医者的人文视角,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了解医学的渠道。本文以叙事医学为突破口,探寻如何在实践... 叙事医学本质上是一种人性化的、有效的医疗实践模式,它与技术时代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而叙事医学在中国的兴起,不仅拓宽了医者的人文视角,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了解医学的渠道。本文以叙事医学为突破口,探寻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医者的叙事能力,打造医学非虚构文学文本,让医者对于疾病和人文精神的反思得以更好地传播,打造医生群像,从而整体提升医院品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人文 虚构文学 医院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虚构文学作品的体验式写作教学
18
作者 谢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年第11期84-86,共3页
非虚构文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美国的新新闻主义浪潮而诞生。受"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高涨的世界性的文学写实主义创作精神和纪实热的感染"。美国的著名记者杜鲁门卡波特等,都非常推崇非虚构文学,他们认为"强调叙... 非虚构文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伴随美国的新新闻主义浪潮而诞生。受"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高涨的世界性的文学写实主义创作精神和纪实热的感染"。美国的著名记者杜鲁门卡波特等,都非常推崇非虚构文学,他们认为"强调叙述者亲历,以长篇散文化的自传体为形式,鲜明的叙述主导观念配以富有历史意味的现实事件,构筑个体界域分明的叙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文学作品 写作教学 体验式 20世纪 新新闻主义 60年代 文学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美非虚构文学创作理念比较——以赵瑜和李·古特金德为例
19
作者 刘金龙 《写作》 2020年第6期65-73,共9页
2010年以来非虚构文学在中国蓬勃发展,且深受美国"创意非虚构"文体的影响。对中国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和美国"创意非虚构教父"李·古特金德的创作观进行细致对照梳理,可以发现二人拥有很多极为相似的创作理念,比... 2010年以来非虚构文学在中国蓬勃发展,且深受美国"创意非虚构"文体的影响。对中国报告文学作家赵瑜和美国"创意非虚构教父"李·古特金德的创作观进行细致对照梳理,可以发现二人拥有很多极为相似的创作理念,比如非虚构作家要通过"本地化"的浸入式采访书写全局性话题;要创造性地借鉴其它文学体裁的写作技巧;要注意在结构上制造悬念,在语言上避免陈词滥调,在人物塑造中创造一个能与读者沟通的"叙述者"的声音等等。而中美非虚构创作热潮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原始动力分别是中国作家直面现实的追求与美国相关从业者吸引读者的努力,因而作家的"坚守自我"便分别面临着道德与市场的挑战与审视。在技术与媒介飞速发展变迁的当下,两位作家也都看到了非虚构文学的跨媒介潜力,从而给予了作为文学一员的非虚构更多的宏观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创意非虚构 赵瑜 李·古特金德 报告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盲人音乐家张哲源形象的创造及其启示——评舒辉波的非虚构文学《听见光》
20
作者 胡德才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6期46-49,共4页
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领域,舒辉波是一位颇为多产并形成了自己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家。最能显示其创作特色与成就的代表性作品是《梦想是生命里的光》《逐光的孩子》和《听见光》。这三部作品,从取材角度、创作过程、价值取向等方... 在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创作领域,舒辉波是一位颇为多产并形成了自己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家。最能显示其创作特色与成就的代表性作品是《梦想是生命里的光》《逐光的孩子》和《听见光》。这三部作品,从取材角度、创作过程、价值取向等方面看,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姑且称之为“逐光三部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构文学 创作领域 创作特色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 三部作品 价值取向 三部曲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