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社群中虚拟自我的建构与呈现 被引量:27
1
作者 马忠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9-141,共3页
"虚拟自我"(virtual self)是自我利用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的存在方式、状态及体验。现阶段,虚拟自我更多的是指人们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建构的自我。虚拟自我产生的根本原因与人的本质欲望和内心的深刻需求息息相关。人们在虚拟空... "虚拟自我"(virtual self)是自我利用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的存在方式、状态及体验。现阶段,虚拟自我更多的是指人们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建构的自我。虚拟自我产生的根本原因与人的本质欲望和内心的深刻需求息息相关。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探求其实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探求,是一种对生命本质意义上的追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自我 虚拟社群 虚拟空间 存在方式 人的本质 生命本质 互联网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化生存的基础——虚拟真实与虚拟自我的建构 被引量:12
2
作者 马忠君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8-121,共4页
虚拟实在是计算机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象,在这种状态之中,物体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被体验的对象。在虚拟真实之中,虚拟自我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个体在虚拟时空之中一种栖居和存在的状态。这种栖居和存在势必又将重新建构自我的含义,自... 虚拟实在是计算机技术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幻象,在这种状态之中,物体既是一种象征也是一种被体验的对象。在虚拟真实之中,虚拟自我也可以理解为人类个体在虚拟时空之中一种栖居和存在的状态。这种栖居和存在势必又将重新建构自我的含义,自我源自两重真实的互动与体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建构的过程就是人们在与真实对应的虚拟或者虚构的世界中,通过自我的投射或者中介重新建构自我的过程。建构虚拟真实也是人们认知自我的愿望的实现。本项研究以虚拟真实这一传播技术形态为视角来观察人的本体性在这场信息革命中的变化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真实 自我 虚拟自我 社会情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深度范式和随意编码范式下的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陈莉 陈美荣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9-64,共6页
分别采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对不同网络卷入水平个体的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被试都存在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会影响... 分别采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对不同网络卷入水平个体的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和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被试都存在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在加工深度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会影响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而在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网络卷入的程度对网络虚拟自我参照效应无影响。因此网络虚拟自我在认知加工上具有和现实自我信息类似的优先性,进而证实网络虚拟自我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虚拟自我 自我参照效应 加工深度 随意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人生”与虚拟自我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5-229,76,共6页
渴望成为另外一个人,是现代人的欲望之一。渴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不满意今生今世的生活,而追求更加完美的"第二人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从唯物主义的传统观念角度看,"来世"云云,纯属"伪问题"。而从网... 渴望成为另外一个人,是现代人的欲望之一。渴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不满意今生今世的生活,而追求更加完美的"第二人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从唯物主义的传统观念角度看,"来世"云云,纯属"伪问题"。而从网络技术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来看,"第二人生"并非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目前,一个名为"第二人生"(Second L ife)的三维网络虚拟游戏正在迅速崛起、普及。这是一个充满着人群、娱乐、体验和机会的数字大陆,在此,"居民"们模仿一切真实社会的生活场景。它以虚拟现实技术所构建的高度仿真体验,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互联网社区和社会性网络的传统想象。而这种强调大胆想象、深度参与、无止境创造,从而给人带来如身临其境般的深度生命体验的模式,无意中勾勒出了W eb3.0的雏形,同时也为研究虚拟自我提供了土壤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人生” 虚拟来世 WEB3.0 虚拟自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虚拟自我与人格新探 被引量:5
5
作者 侯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9-172,共4页
网络虚拟空间给人们提供了多重身份体验的可能,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同一个体在不同的虚拟空间可能拥有多种不同的身份,塑造多个自我,传统的自我与人格概念在面对网络空间时遭到了普遍质疑。网络虚拟自我与人格特征,... 网络虚拟空间给人们提供了多重身份体验的可能,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扮演各式各样的角色,同一个体在不同的虚拟空间可能拥有多种不同的身份,塑造多个自我,传统的自我与人格概念在面对网络空间时遭到了普遍质疑。网络虚拟自我与人格特征,不再以特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于网络语境之中;人们在不同的网络情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示着不同的自我,每一个"自我"都是与他人关系的产物;网民自我的建构和呈现都是由于网民从网络传播中的"意义"建构而来的,网络传播使个体的自我意识受到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是一个互动的建构和呈现过程;网络自我和人格不是绝对稳定的、整体的和一贯的,而具有不确定和多元的一面。所以,网络自我和人格以其界域性、合情性、时代性等特征,映射着网络传播所处的现实语境、社会现状和文化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虚拟自我与人格 自我与人格的新界定 新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社会心理学:现实,探索及意义 被引量:27
6
作者 彭凯平 刘钰 +1 位作者 曹春梅 张伟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33-943,共11页
虚拟世界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我们认为,虚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结论主要关注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表... 虚拟世界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一个新的研究范式。我们认为,虚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结论主要关注人在虚拟世界中的自我表现,虚拟的人际关系、虚拟团体表现,及虚拟世界中的创造性合作。研究发现,虚拟社会心理学既有与现实世界一致的地方,也有很多独特的现象,有必要成为中国心理学家关注的一个新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心理 虚拟环境 虚拟自我 社会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自我认证悖论的审美反思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卓斐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8-223,共6页
网络通过虚拟性建构和时空结构改变等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即时、直观地达成自我认证的环境。由于屏蔽了特权者的强制干预,自我的多重性得以不断地去蔽、澄明。但同时,语符性构造和多窗口操作也令自我认证的范围、程度、效果更... 网络通过虚拟性建构和时空结构改变等技术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即时、直观地达成自我认证的环境。由于屏蔽了特权者的强制干预,自我的多重性得以不断地去蔽、澄明。但同时,语符性构造和多窗口操作也令自我认证的范围、程度、效果更多地受到网络框架力量的控制与支配,从而使自律的审美主体面临成为裂变的符号形式的危机。面对网络日益暴露出的"为人"和"非人"的双重向度,提出网络自我认证的审美化建构这一设想,其核心要义在于,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协调人-机关系,努力使科技之真与生存之美达成和谐统一,并将之嵌藏于人与网络的连结和互动中,方可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异化因素,最终实现"我—你"相遇的理想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认证 虚拟自我 技术框架 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之自我生境的“元”反思与批判——虚-实世界间的“自我认同”之论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亮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8-77,158,共11页
以“元宇宙”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理论探索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来发展的重点。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互通互融、良性互动,其重点在于对“人机”关系中所涉“虚拟自我”现象与本质... 以“元宇宙”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理论探索的热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未来发展的重点。要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促进两者互通互融、良性互动,其重点在于对“人机”关系中所涉“虚拟自我”现象与本质、建构与解构、异化与进化等问题的分析与研判。数字化“虚体”、“虚拟具身”、“虚拟自我”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自我世界,极有可能演化为现代数字社会更为切近的交往和实践载体,但同时它们对现实自我的牵制并引发的自我异化与资本操控也必须给予及时的反思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虚拟世界 虚拟自我 自我认同 自我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与另一个我: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关系辨析
9
作者 施媛媛 王娱琦 +1 位作者 刘云芝 黄梓航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2-429,共8页
与现实自我相对,网络自我是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在网络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探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自我身份、外形及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自我的虚拟投射,但对于一些... 与现实自我相对,网络自我是个体在网络世界中的自我。在网络生活日益普及的今天,探讨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自我身份、外形及人格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得知网络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实自我的虚拟投射,但对于一些容易受到社会评价的特征,个体会对网络自我进行适度的理想化。同时,网络平台属性以及用户个人特征都会影响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可以结合不同平台与场景、多种研究方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自我 数字自我 虚拟自我 现实自我 自我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干预 被引量:8
10
作者 龚劲丹 龚吴蔚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46-50,共5页
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存在“虚拟自我”“现实隔离”及“泛娱乐化心理”等现象,它不但改变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载体,还弱化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之与同伴关系异常,同时,滋生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低层次需求。加强大学生“社交媒体... 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存在“虚拟自我”“现实隔离”及“泛娱乐化心理”等现象,它不但改变了大学生自我认同的载体,还弱化了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之与同伴关系异常,同时,滋生大学生学习行为的低层次需求。加强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的心理健康干预,应积极解决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依赖中的自我认同危机,培养学生的公共交往能力,推动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从依赖性到工具性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媒体依赖 心理健康 虚拟自我 现实隔离 泛娱乐化心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中国人就转”背后的话语追问
11
作者 何永成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3-85,共3页
"是中国人就转"作为网络时代国人表征话语存在的一类生活方式,它在强调语言使用自由性与任意性的同时也编织出一张错综复杂的言语行为网络,置身于这张网络,信息的转发者与阅读者往往会在话语交往的过程中建构起特定的认知维... "是中国人就转"作为网络时代国人表征话语存在的一类生活方式,它在强调语言使用自由性与任意性的同时也编织出一张错综复杂的言语行为网络,置身于这张网络,信息的转发者与阅读者往往会在话语交往的过程中建构起特定的认知维度、表达维度与互动维度。而透过话语交往的现实棱镜,我们更应解构其背后所蕴含的话语意义,具体而言则涉及虚拟真实语境中自我认同的建构、网络话语统辖下技术座架的揭蔽及语境发现过程中民族精神的异化等三个方面。惟其如此国人方能以"中国梦"之思想内涵来观照自身行为,进而借助正面积极的话语策略来有效遏制社会意识领域的恶意消费性现象,最终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与和平崛起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自我 技术座架 民族精神 新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与自学习的多无人机近距空战机动策略生成算法 被引量:19
12
作者 孔维仁 周德云 +1 位作者 赵艺阳 杨婉莎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2-362,共11页
为解决多无人机近距空战机动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数共享Q网络与虚拟自我对局的多无人机近距空战机动策略生成算法.首先,设计一种适用于不同无人机编队规模的混合马尔可夫博弈模型与多无人机机动决策策略生成强化学习框架—参数共享... 为解决多无人机近距空战机动决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参数共享Q网络与虚拟自我对局的多无人机近距空战机动策略生成算法.首先,设计一种适用于不同无人机编队规模的混合马尔可夫博弈模型与多无人机机动决策策略生成强化学习框架—参数共享Q网络,并通过自编码器对状态空间进行压缩以提高策略学习效率.然后,使用虚拟自我对局方法使机动策略收敛至纳什均衡策略.最后对自编码器的参数选择、策略生成算法的训练过程与机动策略的合理性与迁移性进行了仿真实验.通过仿真结果表明,引入自编码器可以有效地提高策略学习效率,并且使用该算法生成的多无人机近距空战机动策略具有合理性与良好的迁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战决策 多无人机协同 强化学习 虚拟自我对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