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专业契机到教学改革 虚拟现实艺术专业方向的教学发展 被引量:6
1
作者 盛瑨 周剑 徐倩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11期159-160,共2页
社会与市场的发展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契机,同样也会带来教学的改革。南京艺术学院虚拟现实艺术方向从专业的创建到发展,从市场需求和院校特色出发,不断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的改革。大力推动了该专业的全面发展,对国内相关专业的建设有一... 社会与市场的发展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契机,同样也会带来教学的改革。南京艺术学院虚拟现实艺术方向从专业的创建到发展,从市场需求和院校特色出发,不断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的改革。大力推动了该专业的全面发展,对国内相关专业的建设有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艺术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艺术中的时空维度与身体重塑 被引量:15
2
作者 妥建清 吴英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5-142,共8页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系,并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美学价值与意义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艺术 交互审美 时空维度 身体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钵中之脑”:虚拟现实艺术沉浸问题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苏月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8-146,共9页
虚拟现实艺术具有超强的审美沉浸效应,同时携带极高的身心沉迷风险,其机理在学界尚未得到有效阐释,“钵中之脑”实验则提供了可对照情境及身心的分析思路。虚拟现实艺术沉浸与此实验在施动者、媒介、受动者和产物上都可找到对应物,其中... 虚拟现实艺术具有超强的审美沉浸效应,同时携带极高的身心沉迷风险,其机理在学界尚未得到有效阐释,“钵中之脑”实验则提供了可对照情境及身心的分析思路。虚拟现实艺术沉浸与此实验在施动者、媒介、受动者和产物上都可找到对应物,其中唯一一组差异性对应物“虚拟现实艺术接受者身体--营养钵”给出了沉浸中身体存在性悖论的解答--身体为钵。非对应物“手术”致使人成为“钵中之脑”,一方面遗弃和贬低了身体,另一方面指向了意识领域的怀疑主义,引发了虚拟现实艺术沉浸中的意识理性疑虑,警示虚拟现实艺术沉迷风险。“钵中之脑”作为一个假想实验目前还难以在现实中证明和证伪,但虚拟现实艺术沉迷风险已露端倪,立足于现实建立防范体系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艺术 “钵中之脑” 沉浸 沉迷 身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艺术的美学探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剑 李栋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9-172,共4页
虚拟现实艺术延续了传统影像艺术再现现实的美学追求,但在美学意涵上实现了新的超越。其所营造的具有召唤意味的对话和体验空间,需要体验者全身心地在这个情境空间里感知与漫游,身体的介入赋予了虚拟现实艺术及其空间本身以特殊的美学... 虚拟现实艺术延续了传统影像艺术再现现实的美学追求,但在美学意涵上实现了新的超越。其所营造的具有召唤意味的对话和体验空间,需要体验者全身心地在这个情境空间里感知与漫游,身体的介入赋予了虚拟现实艺术及其空间本身以特殊的美学意味。虚拟现实艺术突破了单向度的传统影像接受方式,代之以基于身体动作的双向交互的审美方式与审美体验。回归现实的交互体验,带给体验者更多维度、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这种交互特性及其独特的审美感受,也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越发模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艺术 美学 真实 运动 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性与契合性意向:虚拟现实艺术交互设计的现象学理论转向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恺悦 李栋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6-132,共7页
借由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对虚拟现实艺术交互设计方法进行理论关照,清晰了虚拟现实艺术设计师与体验者各自具足的“意识感知”和“互动行为”的相互含韵与互文置换的结构特点,确立了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双重性意向结构的理论指向。意向性在... 借由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对虚拟现实艺术交互设计方法进行理论关照,清晰了虚拟现实艺术设计师与体验者各自具足的“意识感知”和“互动行为”的相互含韵与互文置换的结构特点,确立了虚拟现实艺术设计的双重性意向结构的理论指向。意向性在交互行为中的理论显现,展示出虚拟现实艺术信息反馈与接收的“契合性”意向结构特征。设计师所表现出的意义创造与情感表达,在体验者介入互动所历经的逐次意向性层级参与中,“契合性”地共同完成了虚拟现实艺术作品的最终共同意义构建。是此,契合性意向是虚拟现实艺术交互行为深层次的意识动因与本质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艺术 现象学意识性 交互行为 契合性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萨特想象美学理论在虚拟现实艺术中的体现 被引量:3
6
作者 潘溯源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9-230,共2页
虚拟现实艺术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作为审美标准与萨特"想象论"中的"存在于虚无""自由选择"和"自为想象"思想形成审美的对应关系。文章围绕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以萨特想象理论的美... 虚拟现实艺术以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作为审美标准与萨特"想象论"中的"存在于虚无""自由选择"和"自为想象"思想形成审美的对应关系。文章围绕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以萨特想象理论的美学思想为哲学基础,对"想象"的审美理论在虚拟现实艺术中的体现进行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艺术想象 萨特想象理论 审美 虚拟现实艺术 意识 美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物质性视角下关于虚拟现实影像艺术本体论研究的思考
7
作者 徐小棠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59-64,共6页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现实硬件产品不断升级,2021年全球出货量突破千万台/年((1)),虚拟现实内容的生产、创作与传播市场逐渐活跃,虚拟现实艺术的消费条件也越来越成熟。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硬件产品 虚拟现实影像 虚拟现实艺术 物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艺术创作中多元视角及其与吸引力问题的相关性研究(节选) 被引量:2
8
作者 索尼娅.凡.柯克霍夫 邱忠鸣 +1 位作者 王万宏 张正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3期70-72,共3页
当代数字艺术作品通常十分强调技术,而本文则另辟蹊径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讨论数字艺术作品的吸引力问题。吸引力与激发情感有关,数字媒介本身对参与者而言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写实与技术上的新奇并不是作品具有吸引力的必要或充分条件。... 当代数字艺术作品通常十分强调技术,而本文则另辟蹊径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讨论数字艺术作品的吸引力问题。吸引力与激发情感有关,数字媒介本身对参与者而言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写实与技术上的新奇并不是作品具有吸引力的必要或充分条件。本文还研究了游戏和游戏理论中的娱乐性对数码艺术创作交互性的启示,娱乐性如何在兼具吸引力和激发批评性反映的过程中得到实施,并且成功的数字艺术作品可以反哺游戏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 话语分析 吸引力 侵润性 交互艺术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融合时代中国电视VR应用多维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葛明驷 沈阳 李祖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90,共6页
媒介融合语境下,VR作为一种技术形态,既有“超视频”的媒介属性,又有“超时空”的艺术属性,于近年引发了传媒业的“虚拟化行动”。对电视业来说,根据TOE框架理论,其VR应用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技术/艺术因... 媒介融合语境下,VR作为一种技术形态,既有“超视频”的媒介属性,又有“超时空”的艺术属性,于近年引发了传媒业的“虚拟化行动”。对电视业来说,根据TOE框架理论,其VR应用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环境因素、组织因素和技术/艺术因素。而组织影响因素作为中间变量最具决定性作用。其中,中央电视台的组织影响因素表现为典型的事件驱动型;部分省级卫视的组织影响因素表现为资本驱动型或内容驱动型,或两者兼有。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还需从VR终端技术与传输技术瓶颈、VR优质内容稀缺以及VR监管政策缺位三个方面进行理性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融合 电视业 电视艺术 VR 虚拟现实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