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导联注意力及脑连接驱动的虚拟现实晕动症识别模型研究
1
作者 化成城 周占峰 +3 位作者 陶建龙 杨文清 刘佳 付荣荣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1171,共11页
虚拟现实晕动症(VRMS)是阻碍虚拟现实技术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检测VRMS水平是研究并克服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所以该文引入并改进了一种脑电端到端识别模型定量识别用户在使用虚拟现实时的VRMS水平。该模型首先利用1维卷积神经网络(CNN... 虚拟现实晕动症(VRMS)是阻碍虚拟现实技术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检测VRMS水平是研究并克服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所以该文引入并改进了一种脑电端到端识别模型定量识别用户在使用虚拟现实时的VRMS水平。该模型首先利用1维卷积神经网络(CNN)对脑电信号进行滤波,然后计算导联间相关性构成功能脑网络,最后利用CNN和全连接层提取脑网络特征和回归分析。该文通过优化1维卷积核大小及加入一种新型导联注意力结构来增强该模型特征提取能力。最后采用虚拟现实场景《VRQ test》诱发受试者产生VRMS并记录受试者脑电信号及主观评价VRMS水平(模拟器眩晕量表SSQ),所得数据用于验证该模型。结果显示经过10折交叉验证该方法检测到的VRMS水平与真实值之间平均均方误差为15.10,平均拟合优度为:96.63%。该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模型可用于虚拟现实晕动症的检测,该脑电检测方法有望成为一种通用的虚拟现实产品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vrms) 脑电(EEG) 功能脑网络 导联注意力 模拟器眩量表(SS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定虚拟现实场景中晕动病症状与空间认知绩效表现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裴迪 黄伟芬 +4 位作者 赵阳 吴昊 王铭玥 王焰磊 刘峰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1-456,共6页
针对在航天任务中晕动病人员完成操作任务或空间认知任务时,存在其绩效表现降低的问题,开展了虚拟现实的空间站场景中人的晕动病症状与空间认知绩效表现的相关性研究。选取32名志愿者,在虚拟现实的空间站场景中辨识10个设备,通过计算设... 针对在航天任务中晕动病人员完成操作任务或空间认知任务时,存在其绩效表现降低的问题,开展了虚拟现实的空间站场景中人的晕动病症状与空间认知绩效表现的相关性研究。选取32名志愿者,在虚拟现实的空间站场景中辨识10个设备,通过计算设备识别结果与晕动病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性系数及显著性水平,分析晕动病症状与空间认知绩效表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虚拟现实的空间站场景下,人的主、客观晕动病症状严重程度与空间认知绩效表现上存在强负相关,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76925和-0.7718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认知 虚拟现实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虚拟现实晕动症的评估与缓解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顾展滔 丁玎 +1 位作者 陈亦婷 张文杰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晕动症是制约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虚拟现实晕动症的研究方法大多相对单一,且很少考虑虚实运动状态一致性对晕动症的影响。为探索虚拟现实体验过程中虚实运动一致与不一致情况下不同晕动症缓解方案的效果,在虚拟... 晕动症是制约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针对虚拟现实晕动症的研究方法大多相对单一,且很少考虑虚实运动状态一致性对晕动症的影响。为探索虚拟现实体验过程中虚实运动一致与不一致情况下不同晕动症缓解方案的效果,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设计了视觉范围限制、边缘模糊和视觉简化3种晕动症缓解方案。通过收集30名被试的主观评价数据和客观生理数据,评估了不同缓解方案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在虚实运动一致和不一致情况下,不同缓解方案对虚拟现实晕动症缓解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这为缓解虚拟现实技术中的晕动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状态 缓解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空间功能连通性分析的虚拟现实晕动症检测研究
4
作者 化成城 周占峰 +1 位作者 柴立宁 刘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8,共12页
虚拟现实晕动症(VRMS)是掣肘虚拟现实(VR)产业发展的因素,为解决VRMS引发的不友好体验和健康安全风险,检测用户是否出现VRMS是前提。本研究基于源空间功能连通性分析,从大脑皮层各区域协同作用的角度解释VRMS相关神经活动机制,并提供检... 虚拟现实晕动症(VRMS)是掣肘虚拟现实(VR)产业发展的因素,为解决VRMS引发的不友好体验和健康安全风险,检测用户是否出现VRMS是前提。本研究基于源空间功能连通性分析,从大脑皮层各区域协同作用的角度解释VRMS相关神经活动机制,并提供检测VRMS的有效指标。使用频域溯源、相位滞后指数(PLI)计算和图论量化脑功能网络的方法,提取20位受试者的VRMS脑电特征。PLI结果表明VRMS发生时受试者theta、alpha频段连通性强度较正常状态有显著差异(P<0.05);图论量化的结果表明VRMS发生时受试者在theta频段节点效率和传递性显著增大(P<0.01),在alpha频段聚类系数和节点效率显著增大(P<0.01)。本研究将所有受试者两种状态采集的每组数据均分为10段,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在样本数为400的数据集上验证上述特征的有效性,平均AUC为0.97,平均准确率为94.40%。基于源空间功能连通性分析有望成为检测VRMS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脑电信号 溯源分析 功能连通性分析 图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电特征的虚拟现实诱发自动驾驶晕动症识别
5
作者 邵舒羽 张扬 范晓丽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针对自动驾驶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中,因视觉信息与操作信息不匹配引发的晕动症问题,通过模拟驾驶平台的主动驾驶与自动驾驶双任务范式,同步采集受试者的脑电信号,并结合Go/No-go行为范式和标准化晕动症问卷,探究不同驾驶模式对大脑认知... 针对自动驾驶与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中,因视觉信息与操作信息不匹配引发的晕动症问题,通过模拟驾驶平台的主动驾驶与自动驾驶双任务范式,同步采集受试者的脑电信号,并结合Go/No-go行为范式和标准化晕动症问卷,探究不同驾驶模式对大脑认知资源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动驾驶场景显著加剧视觉-前庭冲突引发的晕动症症状;基于虚拟现实的自动驾驶容易引起晕动症,其神经机制表现为Pz、Cz、Fz通道功率谱密度升高(p<0.05),N200和P300成分的幅值降低与潜伏期缩短(p<0.05);构建融合时域ERP、频域PSD及非线性复杂度的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准确率达到92.7%,为实时监测与优化人机交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 虚拟现实 脑电特征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中视觉诱发晕动症时空多特征评价 被引量:2
6
作者 董奇峰 郁梅 +2 位作者 蒋志迪 鲁子昂 蒋刚毅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5-608,共14页
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中视觉诱发晕动症(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VIMS)是影响虚拟现实系统发展与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基于视觉内容的评价方案大多考虑的要素不够全面,对运动信息的提取较为简单,且少有考虑时域上的突... 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中视觉诱发晕动症(Visually Induced Motion Sickness,VIMS)是影响虚拟现实系统发展与应用的一个重要问题。现有的基于视觉内容的评价方案大多考虑的要素不够全面,对运动信息的提取较为简单,且少有考虑时域上的突变对晕动症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虚拟现实中视觉诱发晕动症时空多特征评价模型;基于立体全景视频中空域、时域信息来设计视觉诱发晕动症评价模型,采用更符合人眼感知的加权运动特征,并考虑了立体全景视频时域的突变信息设计了特征提取方式。所提出模型分为预处理模块、特征提取模块及时域聚合与回归模块。预处理模块用于视口提取和光流图、视差图、显著图的估计。特征提取模块包含前背景加权运动特征提取、基于变换域的视差特征提取、空间特征提取及时域突变特征提取。时域聚合后通过支持向量回归得到VIMS评价分数。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立体全景视频数据库SPVCD上的预测结果与平均主观意见分的皮尔逊线性相关系数为0.821、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为0.790、均方根误差为0.489。该模型取得了优良的预测性能,验证了所提出特征提取模块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立体全景视频 感知 突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休息态虚拟现实晕动症脑电自动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化成城 柴立宁 +2 位作者 周占峰 陈旭 刘佳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虚拟现实晕动症的存在是制约VR技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虚拟现实晕动症相关的神经活动及对其准确检测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此前研究缺少对休息态虚拟现实晕动症神经活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虚拟现实晕动症暴露任务前后休... 虚拟现实晕动症的存在是制约VR技术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虚拟现实晕动症相关的神经活动及对其准确检测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此前研究缺少对休息态虚拟现实晕动症神经活动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虚拟现实晕动症暴露任务前后休息态脑电信号,提出虚拟现实晕动症脑电特征作为指标实现对虚拟现实晕动症的检测。首先,通过统计分析对所选的5个电极即Fp1、Fp2、F8、T7及T8的脑电信号分别进行变分模态分解,并从选中的模态分量中提取样本熵、排列熵及中心频率。然后,通过统计检验和ReliefF算法进行两个阶段的特征选择。最后,将选择的特征向量送入支持向量机中进行分类,进而实现对虚拟现实晕动症的自动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达到了98.3%、98.5%及98.1%,ROC曲线下的面积值达到了1,优于其他方法,证明了此方法在虚拟现实晕动症脑电信号自动检测方面优势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脑电 变分模态分解 样本熵 排列熵 中心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荡模拟联合视觉虚拟涌浪防晕动症习服训练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俊骎 潘磊磊 +6 位作者 祁瑞瑞 刘志杰 肖水凤 赵龙 张玲 徐子超 蔡懿灵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43-949,共7页
目的研究正弦垂荡刺激、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和两者联合刺激条件下的防晕动症习服时间和习服效果。方法通过海上实航6 h筛选120名极重度晕动症者,随机分为4组(n=30):垂荡训练组、VR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采用Graybie... 目的研究正弦垂荡刺激、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和两者联合刺激条件下的防晕动症习服时间和习服效果。方法通过海上实航6 h筛选120名极重度晕动症者,随机分为4组(n=30):垂荡训练组、VR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采用Graybiel量表评估训练期间每日的症状严重程度,记录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以连续3 d Graybiel评分为0分和/或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为0次判定为完全习服。采用比筛选时更恶劣海况条件下的海上实航验证训练效果。结果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的Graybiel评分及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均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并分别于训练第3天、第5天和第2天达到习服水平。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VR训练组的最长习服时间分别为8、8、5 d,平均习服时间分别为3.6、3.9、2.7 d,5 d习服率分别为93.33%(28/30)、76.67%(23/30)、100.00%(30/30),海上实航验证期间习服训练有效人数占比分别为86.67%(26/30)、96.67%(29/30)、66.67%(20/30),训练有效率分别为85.19%、96.30%、62.97%。结论3种训练方法均有明确的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效果,且习服时间仅为5~8 d。垂荡和垂荡+VR训练的习服效果优于VR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服训练 垂荡模拟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视觉诱导晕动症评估模型
9
作者 蔡永青 韩成 +1 位作者 权巍 陈兀迪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0-1118,共9页
为了准确评估用户在体验虚拟产品时由视觉内容诱发的晕动症程度,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视觉诱导晕动症(VIMS)评估模型.该模型依托Transformer架构构建网络,分别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建立自注意力机制,捕捉时间与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利... 为了准确评估用户在体验虚拟产品时由视觉内容诱发的晕动症程度,提出基于注意力机制的视觉诱导晕动症(VIMS)评估模型.该模型依托Transformer架构构建网络,分别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建立自注意力机制,捕捉时间与空间特征之间的关系.利用光流信息和用户关注信息,设计运动流和关注流2个子网络,构成双流网络结构;运动流子网络解析视觉内容中的运动特征,关注流子网络专注于提取用户关注区域的物体、纹理等重要信息.采用后端融合策略实现双流网络结果的融合.在公开视频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关注流子网络和Transformer架构在注意力机制方面的协同作用有效提升了模型准确性.VIMS模型在F1指数、准确度和精确率方面均取得了最优结果,分别为0.8468、89.19%和92.28%,相较于现有方法有显著的性能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视觉诱导 注意力机制 深度学习 Transformer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荡模拟联合视觉虚拟涌浪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改善认知作业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玲 祁瑞瑞 +7 位作者 王俊骎 潘磊磊 刘志杰 赵龙 肖水凤 李勃 徐子超 蔡懿灵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35-942,共8页
目的探讨正弦垂荡刺激、正弦垂荡联合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2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方法对极重度晕动症者认知作业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方法根据海上连续航行6 h期间Graybiel评分,筛选出极重度晕动症者90名,随机分为垂荡训练组、垂荡+V... 目的探讨正弦垂荡刺激、正弦垂荡联合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2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方法对极重度晕动症者认知作业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方法根据海上连续航行6 h期间Graybiel评分,筛选出极重度晕动症者90名,随机分为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n=30)。利用自主开发的认知作业能力评测软件对受训者习服训练前后的警觉性、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进行评测。结果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在训练第1天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增加,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均延长,快速计算效率下降。经训练达习服水平后,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恢复至训练前水平,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及快速计算效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垂荡刺激和垂荡联合视觉VR涌浪刺激引起的晕动症可导致警觉性、短期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下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对以上认知作业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服训练 认知 垂荡模拟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实运动一致性对虚拟现实晕动症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蔡力 翁冬冬 +1 位作者 张振亮 余兴尧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50-1956,共7页
晕动症是制约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虚拟现实晕动症的研究大多基于静态或者运动仿真平台,极少在真实运动状态下进行研究。为了研究真实运动状态下的晕动症,设计了一套虚拟现实系统并对虚拟现实晕动症进行评测。系统... 晕动症是制约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虚拟现实晕动症的研究大多基于静态或者运动仿真平台,极少在真实运动状态下进行研究。为了研究真实运动状态下的晕动症,设计了一套虚拟现实系统并对虚拟现实晕动症进行评测。系统使用头盔显示器和一辆可以实时采集运动状态的车辆,让参与者在实验过程中看到与真实运动状态一致的虚拟场景。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对比实验对参与者在视觉和前庭感知冲突的条件下产生的晕动症程度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运动状态与视觉状态是否一致对虚拟现实晕动症有很大的影响,用户在使用系统时的晕动症程度会随着真实运动状态与视觉一致性的减小而提升,在极端条件下可产生用户无法承受的生理不适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真实运状态 视觉前庭冲突 头盔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电节律能量与模糊熵的VR诱发晕动症水平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占峰 化成城 +3 位作者 柴立宁 严颖 刘佳 付荣荣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0-500,共11页
晕动症一直是影响虚拟现实用户体验及限制虚拟现实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虚拟现实晕动症对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并利用脑电特征对晕动症水平进行检测。为得到可度量眩晕水平的特征,记录受试者在体验眩晕测... 晕动症一直是影响虚拟现实用户体验及限制虚拟现实行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研究了虚拟现实晕动症对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并利用脑电特征对晕动症水平进行检测。为得到可度量眩晕水平的特征,记录受试者在体验眩晕测试场景前及过程中的脑电信号,计算节律能量和模糊熵,并利用统计分析进行特征选择,最后分类验证该特征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受试者产生晕动症时,CP4和Oz的θ、α频段能量及C4的β、γ频段能量显著降低(p<0.01);在模糊熵方面,δ频段有FC4、Cz模糊熵值显著升高(p<0.0001),β频段有O1模糊熵值显著降低(p<0.0001)。对比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算法的分类效果较好,它在节律能量和模糊熵上的分类准确率分别为89%和91%。本研究表明脑电节律能量及模糊熵有望成为晕动症水平检测的有效指标,为研究虚拟现实晕动症成因及缓解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脑电信号 模糊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下视觉诱发晕动病生理评估及治疗方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振乾 孙斐 +1 位作者 王瑶 王勇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0-986,共7页
视觉诱发晕动病(VIMS)是目前虚拟现实(VR)技术发展最需解决的壁垒,严重影响着VR产业的发展,因此对VIMS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估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主要从脑电、姿势摇摆、眼动、心率变异性、皮肤电信号这几个生理指标出发,... 视觉诱发晕动病(VIMS)是目前虚拟现实(VR)技术发展最需解决的壁垒,严重影响着VR产业的发展,因此对VIMS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测与评估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主要从脑电、姿势摇摆、眼动、心率变异性、皮肤电信号这几个生理指标出发,对VR应用中VIMS的生理评估方式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同时归纳晕动病目前的治疗方法,展望VIMS的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指标 虚拟现实 视觉诱发 治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眼显示中光学畸变对视觉诱导晕动症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马凤云 夏振平 +2 位作者 程成 彭子雄 张元申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15-1223,共9页
视觉诱导晕动症(VIMS)是虚拟现实(VR)体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常见症状,该症状严重降低了用户的体验的舒适度,阻碍了VR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虚拟空间畸变是影响VR体验舒适度的潜在因素之一,近眼显示设备不完全的畸变校正会产生虚拟空间畸... 视觉诱导晕动症(VIMS)是虚拟现实(VR)体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种常见症状,该症状严重降低了用户的体验的舒适度,阻碍了VR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虚拟空间畸变是影响VR体验舒适度的潜在因素之一,近眼显示设备不完全的畸变校正会产生虚拟空间畸变,进而可能引发VIMS。针对虚拟空间畸变对VIMS的影响程度,本文模拟VR技术的体验过程,对以VR技术为代表的近眼显示技术畸变机理进行分析,设计了3个不同畸变参数下VIMS等级评价的视觉感知实验,并对实验的主客观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虚拟空间畸变对VIMS症状具有显著性影响,受测者观看立体影像的畸变程度越大,所引起的VIMS症状越明显。该研究可为VR技术体验的舒适度提升方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视觉感知 畸变校正 视觉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眼动追踪的虚拟现实运动评估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孙雨萱 王殊轶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4-30,共7页
针对虚拟现实运动中产生的晕动症,研究较少且多为主观评价的问题现状,探究了基于眼动数据的虚拟现实晕动症评估方法。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设计了受试者的自我评价问卷分数和移动参数建立场景评价模型,分析虚拟环境移动机制对虚拟现实晕动... 针对虚拟现实运动中产生的晕动症,研究较少且多为主观评价的问题现状,探究了基于眼动数据的虚拟现实晕动症评估方法。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设计了受试者的自我评价问卷分数和移动参数建立场景评价模型,分析虚拟环境移动机制对虚拟现实晕动症状的影响与晕动症级别与眨眼频率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主观晕动症程度下,眨眼频率明显不同,柱状图分析结果显示其增长率绝对值可以描述虚拟移动机制引起受试者晕动症的程度。结果证明眨眼频率数据可作为一种客观评估指标,以客观数学量化了主观晕动。另外根据数据的线性跟随变化与评价模型的显著性分析结果,还可推到出眨眼数据可作为一种实时指标,作为反馈信息指导虚拟场景运动参数变化,为今后的虚拟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视觉诱导 追踪技术 眨眼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A–熵权法的虚拟现实运动设计机制的眼动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雨萱 王殊轶 +1 位作者 粱巨宏 魏强生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79-86,94,共9页
目的针对虚拟运动机制所带来的晕动症状,提出基于眼动的评估方法。方法选用视线追踪回溯式有声思维的方式,在受试者体验常见虚拟运动时,实时采集眼动数据并在实验前、后完成两次量表评价,采集的11项参数指标用于数据分析。采用熵权法改... 目的针对虚拟运动机制所带来的晕动症状,提出基于眼动的评估方法。方法选用视线追踪回溯式有声思维的方式,在受试者体验常见虚拟运动时,实时采集眼动数据并在实验前、后完成两次量表评价,采集的11项参数指标用于数据分析。采用熵权法改进EFA进行综合评价,首先提取因子以简化变量数目,再在熵值赋权法下校正成分因子权重。结果提取后再赋权的成分变量具有现实意义,得到的虚拟现实晕动症因子评估模型,其预测值与实际值配对t检验结果大于0.05,具有有效性。结论模型优势在于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以客观可采集的眼动数据描述主观晕动,提出眼动技术结合VR,采集数据作为反馈信息,实时改进虚拟现实运动机制的思路,以缓解受试者的晕动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视觉诱导 追踪技术 探索性因子分析 熵权赋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电样本熵功率谱的VR诱发晕动症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柴立宁 化成城 周占峰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43-52,共10页
如今,虚拟现实(VR)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很多VR系统在带给用户沉浸式体验时会使其产生一种不适症状——虚拟现实晕动症。为弄清虚拟现实晕动症对大脑神经活动的作用,本研究招募被试者利用头戴式VR体验虚拟现实晕动症诱发场景... 如今,虚拟现实(VR)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很多VR系统在带给用户沉浸式体验时会使其产生一种不适症状——虚拟现实晕动症。为弄清虚拟现实晕动症对大脑神经活动的作用,本研究招募被试者利用头戴式VR体验虚拟现实晕动症诱发场景,记录体验前及过程中被试者的脑电信号。采用样本熵及功率谱方法提取不同状态下被试者脑电特征,并进行显著性检验。从全频段来看,在电极F8、F12、CZ、CPZ及OZ处的样本熵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在电极F7、T7及T8处的功率谱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分频段来看,在Delta及Theta频段的样本熵均值及功率谱均值同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熵与功率谱分析结果可能与虚拟现实晕动症有关,有望成为度量虚拟现实病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脑电信号 样本熵 功率谱 显著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健身单车设计及测试 被引量:11
18
作者 张杨昊 李孝禄 +3 位作者 许沧粟 吴宗明 张远辉 李运堂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55,共6页
目的:为了给单车健身者带来智能与科学的运动体验,设计了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Virtual Reality,VR)健身单车;为了研究VR引起的晕动症,对设计的VR健身单车进行了晕动症测试。方法:在设计的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健身单车中,将VR健身单车阻力... 目的:为了给单车健身者带来智能与科学的运动体验,设计了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Virtual Reality,VR)健身单车;为了研究VR引起的晕动症,对设计的VR健身单车进行了晕动症测试。方法:在设计的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健身单车中,将VR健身单车阻力与VR场景中的坡度关联,利用刹车程度使健身者感受运动的阻力;将VR健身单车骑行速度与VR场景中的虚拟单车速度关联,利用风扇吹风使健身者感受运动的速度。晕动症测试方法:选择6男6女进行虚实一致实验,实验过程中记录测试者的身体症状和出现的对应时间,利用SSQ量表对身体症状进行判定,并对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调查表明,具有运动真实感的VR健身单车具有更强的沉浸感、交互感和想象感。该VR健身单车的晕动症测试表明:虚实运动不一致更容易产生晕动症,其主要症状产生的先后顺序分别为头胀、视觉模糊、头晕、视觉疲劳(眼花)和恶心感。结论:本研究设计的VR健身单车具有较好的运动真实感,晕动症测试结果可以为VR技术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健身单车 真实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