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及其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曹怀虎 章宁 涂艳 《现代管理科学》 CSSCI 2014年第9期21-23,71,共4页
虚拟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合理地引导虚拟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首先阐述了虚拟公共领域的概念,通过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揭示... 虚拟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合理地引导虚拟公共领域信息的传播,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首先阐述了虚拟公共领域的概念,通过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揭示了网民传播信息的交互规律。最后,针对虚拟公共领域信息传播的治理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我国虚拟公共领域健康有序地发展,提供可行的依据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信息传播 影响因素 实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中网络公民教育的新导向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建军 颜玉如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1期27-34,共8页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虚拟公共领域生成并快速更迭发展,这改变了个体间交流互动的场域及关系,使得身处虚拟公共领域之中的公民转变成为具有个体现实性与虚拟性、数字化主体性与公共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特征的网络公民。然而...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虚拟公共领域生成并快速更迭发展,这改变了个体间交流互动的场域及关系,使得身处虚拟公共领域之中的公民转变成为具有个体现实性与虚拟性、数字化主体性与公共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等特征的网络公民。然而因个体受制于现实物理世界与虚拟公共领域交错的局面,其所具有的盲目性、非在场性、受制控性及疏离性,使之极易陷入缺乏客观理性思考、弃置个体言行责任、经受算法塑造操纵、道德情感淡漠等困境。推进虚拟公共领域良好有序发展,需要运用多措并举的教育手段,实现网络公民理性意识、参与责任、数字素养、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公共领域 网络公民 网络公民教育 理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公共领域功能模式及治理机制研究
3
作者 曹怀虎 章宁 涂艳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3-206,F0003,共5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公共领域逐渐向虚拟转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序性,虚拟公共领域的实现模式及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平台,提出一种虚拟公共领域的功能模式以及治理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民数量的增加,公共领域逐渐向虚拟转型,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无序性,虚拟公共领域的实现模式及治理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广泛调研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和服务平台,提出一种虚拟公共领域的功能模式以及治理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我国虚拟公共领域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领域 虚拟公共领域 功能模式 治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虚拟公共领域的建构、缺失与媒介技术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邱月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3-160,共8页
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它特指可供公众进行公开讨论和辩论国事、表达公共舆论的空间。媒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问题受到重视。从媒介技术论角度看,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中国公共领域... 公共领域在中国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它特指可供公众进行公开讨论和辩论国事、表达公共舆论的空间。媒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问题受到重视。从媒介技术论角度看,社交媒体的出现为中国公共领域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伴生着“伪公共领域”的矛盾。媒介技术的巨大变化影响和改变了人的兴趣、行为,使得公共讨论和理性表达变得困难。社交媒体对公共领域的建构既受益于媒介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技术以及技术所制造的媒介环境。媒介技术语境下,有必要从问题的本源出发,分析公共领域建构中出现诸多缺失的具体症候,为合理建构社交媒体公共领域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论 社交媒体 虚拟公共领域 信息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语境、公共领域与两岸民间交流 被引量:7
5
作者 连子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8-73,共6页
受两岸政治社会化及传媒环境的影响,两岸民众客观上存在社会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两岸的民间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前以传媒交流和民间往来为主要形式的两岸交流,在构建两岸公共领域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成两岸公共领域的... 受两岸政治社会化及传媒环境的影响,两岸民众客观上存在社会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差异,对两岸的民间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当前以传媒交流和民间往来为主要形式的两岸交流,在构建两岸公共领域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成两岸公共领域的理想状态。两岸虚拟公共领域的迅速发展,为两岸民间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两岸民众目前在虚拟公共领域的交流仍呈现自发性和无序性,在新媒介语境下,应探索两岸民间交流的更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语境 两岸交流 公共领域 虚拟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